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现况调研及优化策略论文

2025-03-14 11:04:1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部分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还处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学习的阶段,长期存在着“师范”属性不突出、音乐教育学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指导不足、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模式固化等问题,导致人才输出与就业环节衔接出现错位。文章从音乐教育学应用角度出发,采用调查、比较等教育研究方法,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索分析,根据调查结论,提出作者认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摘要:部分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还处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学习的阶段,长期存在着“师范”属性不突出、音乐教育学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指导不足、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模式固化等问题,导致人才输出与就业环节衔接出现错位。文章从音乐教育学应用角度出发,采用调查、比较等教育研究方法,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索分析,根据调查结论,提出作者认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一、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现况—以河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师范)在课程结构上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博约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教师教育课程。
从上表可看出,其中涵盖教育类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比为10.3%,是所有课程类别中占比最低的。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分别为心理学、教育学、音乐课程教学论、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微格教学训练、教师书写技能、班级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2]在课程设置上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发展方向课程(又称教师教育课程),最低修满学分分别为56(2021级开始)、75、19(含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实践6学分,未重复计算),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占比最低。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共通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育实践三部分。其中与音乐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类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必修课仅有四门,分别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音乐教学设计、微格教学。
以上两所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上虽有差异,但都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占比最低的现况。其中实践类课程占少数;与音乐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类课程占少数。
二、对师范院校音乐师范毕业生就业反馈展开调研,进一步得出结论
(一)调查方式
前期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后期使用访谈法。前期,作者通过二维码方式向志愿者发送调查问卷,志愿者答题后,问卷结果自动上传至作者问卷程序后台。参与此次调查的志愿者全部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反馈问卷,且问卷不记名,以尽可能使志愿者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后期,在问卷回收后,作者在征得志愿者的同意之后进行深层次的访谈,访谈主要通过电话联络方式进行,访谈内容灵活选择并进行记录和保存,以求详细了解在问卷调查中无法直观反映出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从2015-2023届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且目前在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中随机选取。由于各专业方向毕业生且在中小学任教的人数差异较大,故在声乐、钢琴、其他器乐类(鉴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乐器是钢琴,特将钢琴与其他器乐分别归类)各方向随机抽取40人,在音乐理论、指挥各方向随机抽取10人,共计140人。
(三)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是综合问卷类型,包括志愿者基本情况和本科教育情况两个部分。其中,志愿者基本情况部分为封闭型问题,是对志愿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查;本科教育情况部分包括封闭型问题及开放型问题,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志愿者本科教育情况,同时也是作者提供建议的主要依据。
问卷问题节选:
1.您认为本科期间学校开设与音乐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数量如何?
A.过多B.较多C.合适D.较少E.过少
2.您认为本科期间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是否匹配?
A.非常匹配,是核心竞争力;B.匹配,能满足工作需求;C.基本匹配,但未满足所有工作需求;D.基本不匹配,还需要更多学习;E.不匹配,几乎没起到帮助
3.您认为本科期间哪些课程对就业、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除本专业方向主修课程外)?
4.您认为本科期间哪些课程有缺失,并会导致在就业、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
(四)数据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共131份,空白问卷和不完整问卷共9份,有效率达93.57%。问卷节选问题结果依次统计如下:
1.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期间学校开设与音乐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数量“较少”,占比约为46.56%。“过多”“较多”占比为0%;“合适”“过少”占比分别约为25.19%、28.25%。
2.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期间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达到“基本匹配,但未满足所有工作需求”,占比约为37.40%,其次是“基本不匹配,还需要更多学习”,占比约为35.11%。“非常匹配,是核心竞争力”“匹配,能满足工作需求”“不匹配,几乎没起到帮助”占比分别约为2.29%、23.66%、1.54%。
3.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期间(除本专业方向主修课程外)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及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直接相关的音乐技能课程对就业、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不同专业方向来看,声乐方向调查对象大多认为钢琴伴奏实践、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音乐赏析起到重要作用;钢琴方向调查对象大多认为声乐、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钢琴伴奏实践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器乐方向调查对象大多认为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乐队排练课、专业舞台实践起到重要作用;音乐理论方向调查对象大多认为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钢琴伴奏实践起到重要作用;指挥方向调查对象大多认为声乐、专业舞台实践、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起到重要作用。
4.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在本科期间,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育概论、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案例分析、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等课程,以及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直接相关的音乐技能课程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会导致在就业、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从不同专业方向来看,声乐方向调查对象大多选择了音乐教育概论、钢琴伴奏实践、基础音乐教学实践与指导;钢琴方向调查对象大多选择了声乐、音乐教学设计、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案例分析;其他器乐方向调查对象大多选择了音乐教学设计、音乐微格教学与训练、钢琴伴奏实践;音乐理论方向调查对象大多选择了声乐、音乐教育概论、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案例分析;指挥方向调查对象大多选择了合唱与乐队指挥实践、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教育技术。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能够推断: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匹配程度还需提升,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训练、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音乐技能课程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从而会导致在就业、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从各专业方向来看,忽略了不同方向音乐师范生在音乐技能上短板不同的客观因素,课程设置配比未能依据各方向精准规划。
(五)访谈结果总结
问卷调查后,对调查对象展开访谈。多数调查对象反馈,由于缺乏音乐教育学相关知识和实践指导,就业初期容易产生教学目标不明确、难以把握重难点、教学方法不当、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个体差异难兼顾、评价方式单一等情况,并逐渐呈现出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想拔高却力不从心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师资结构不完善,音乐专业技能类教师多,音乐教育学专业教师很少,教育类课程几乎均由教育学部或其他平行二级学院教师教授,且多学院师范生一同上课,人数众多、专业类目混杂,缺乏音乐专业针对性,难以学以致用。音乐学院师生普遍存在着“重视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的观念问题,较少关注就业需求,且部分音乐师范生从教意愿不强,导致人才培养失衡,与就业需求有脱节。
作者问道“对改进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建议”,大多数调查对象谈到了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师资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相关建议。
三、对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1.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师范类高校职能。在办学治学的过程中,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应首先突出其“师范”特色,加强音乐教育学在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更加科学、全面的视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把培养音乐师范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放在首位,以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为首要目标。
2.建立科学课程体系结构,分专业方向精准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规划课程体系,增加音乐教育学理论基础类、教学方法类、教学实践与评价类等核心课程比例,构建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音乐专业不同方向课程设置不能一概而论,应在科学指导下梳理各方向侧重点,依据各方向特点与需求,个性化调整课程比重,尽可能补齐不同方向音乐师范生的短板,以适配就业需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立校内实践平台,完善实践评价机制,增加音乐教育学专业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提升音乐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师资结构,按需增加音乐教育学专业师资配比。大多数师范院校因师范类专业众多,设立教育学部,虽缓解了教育学师资不充足、不均衡的情况,但也缺少了专业针对性。根据现况和实际需求,音乐学院可在原基础上增加音乐教育学专业教师,由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人才培养需求,更贴近音乐师范生实际所需。
4.加快师生观念转型,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3]在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使音乐教育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并且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即建立一种新的音乐教育观念。[4]在课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扭转师生过度聚焦音乐专业技能而轻视教育教学能力的错误倾向,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将对教师教学目标及活动、音乐师范生全面发展及就业起到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增强音乐师范生从教意愿。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将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原理等课程内容与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现状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深化理解,使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入脑入心。
5.关注时代需求,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着力培育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学院定期组织音乐师范生深入研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邀请音乐教育领域专家为其深度解读教育相关政策、新闻以及音乐教育前沿资讯,精准剖析涉及音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变革与新要求,分享国内外音乐教育范畴内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向,使音乐师范生能够明晰当下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把握住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6.关注地区需求,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展开调研,建立起常态化交流通道,培养顺应地区音乐教育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例如,省属师范高校音乐学院应在本省内中小学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积极与一线音乐教师、学生交流互动,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和困难,摸清重难点,掌握更直接、更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和改进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政策、课程体系结构提供直接参考。逐步同一些中小学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方式,动态了解一线音乐教育教学情况,利用高校平台及时分享信息、交流经验、解决问题,促进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进步,顺应地区音乐教育发展,让音乐师范毕业生更“接地气”,进一步增加音乐师范毕业生就业率和职业向好发展的概率,为音乐师范生职业长远发展做出积极引导。
7.关注就业反馈,精确校准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育改革。通过定期回访用人单位、校友调研、招聘数据等渠道收集就业反馈信息。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剖析出人才培养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校准人才培养方向,精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为音乐教育领域人才培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四、结语
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且意义深远的工程。本文通过对部分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的剖析、毕业生就业反馈调研及分析,挖掘出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本科阶段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根植于现实环境,要契合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需求,顺应时代及地区发展。师范院校可从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构建科学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比、转变师生观念、关注时代与地区发展需求以及重视就业反馈等多维度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持续提升音乐师范生综合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音乐教育领域输送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素养与卓越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
[1]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EB/OL].(2023-09-16)[2024-09-15].
[2]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EB/OL].(2024-09-11)[2024-09-15].
[3]郭彪,许静.实施音乐类卓越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7):2.
[4]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199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