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四次转型论文

2025-03-08 15:12: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来阐述从清朝末年至今的中国高等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历史,将其分为形成期、转型期、泛化期和回归期四个阶段来阐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其教育功能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以指导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在不断融合和革新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手工科、制图系到实用美术、工艺美术,分离出工业设计再到最终工艺美术专业回归和学科设立。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来阐述从清朝末年至今的中国高等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历史,将其分为形成期、转型期、泛化期和回归期四个阶段来阐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其教育功能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以指导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制图;手工艺;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
“工艺”原意涵盖了百种工匠的技艺精髓,不仅指代具体的生产技术,还涵盖了艺术创造及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技艺与智慧。然而,这一多维度的理解在洋务运动及随后的戊戌*法中遭到了误解忽视,“振百工”仅仅针对西式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而非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工艺”一词原有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1]。此时“工艺”的阐释还不足以概括为一门有关生活与艺术的独立学科,而“美术”虽源于日本,但经过移植和转译,相比较中国传统的“图画”,内涵也相差较大。而“工艺”与“美术”结合,是“五四”一代启蒙先驱的必然选择。尽管“工艺美术”作为一个新的术语出现在当代,却并非一项新的事业。严格而论,其本质在于“工艺”之精髓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锤炼,而“美术”之追求则深植于精神层面的志趣与表达[2]。
一、制图、手工与工艺:工艺美术教育的形成期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与资本大量涌入,众多中国传统手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岌岌可危。这一系列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促使中国近代工艺美术领域发生了显著的转型,工艺美术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近代教育体系发展中,福建船政学堂于1867年率先设立绘事院,这一开创性举措标志对图形绘制与制图技能培养的高度重视,引来其他新式学堂的积极响应。1907年以姜丹书为代表的教育先驱们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改革传统的图画手工教育课,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图画手工训练。1898年,张之洞于洋务运动中受西方工业教育启发,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分设工师与艺徒层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1901年清末新政,清政府兴学诏推动工艺美术教育近代化。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规范各级各类学堂工艺美术教育的形式,纵向形成高等、中等、初等及师资培训等层次,横向形成金工、陶瓷、木工、染织、漆工等专业教育类型。除初等小学堂外的其他学堂开始将图画、工艺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一时期专修科聚焦于图画与手工技艺教学,图画课程筑基于自在画(铅笔素描),并深化至山水画、水彩画、用器画(含制图、几何、工作图等)及投影画法,以增进空间认知。手工课程则展现广泛的专业性与多样性,涵盖纸细工(含折纸、切割、塑形等)、黏土细工(塑造至烧窑全过程)、豆细工、石膏细工(浇铸至雕刻)、纽结、缝纫、竹木漆工、辘轳工(旋转加工)及金工(含线金、钣金技艺,如焊接、蚀刻、镀金等),全面培养学生技艺与创造力[3]。
在民国初期,“工艺美术”这一整体性概念首次得以界定。1917年,姜丹书在《美术史》一书中率先阐释:“工艺美术乃工艺中蕴含美术特质之类别,尤指具备装饰性元素者。”随后,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进一步细分,即广义美术与狭义美术,其狭义范畴明确将工艺美术(含包装与装饰品等)作为独立学科。在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20世纪以陈之佛、丰子恺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在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育领域追求融汇西方设计理念、现代工业科技与中国传统工艺精髓,驱动工艺美术领域的现代化过渡与转型。自此“工艺美术”的概念在中国本土基本形成并开始使用和传播。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于南京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决议将“工艺美术”纳入中等教育正式课程体系。自此“工艺美术”是作为手工一科的新名称进入了教学系统。1929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4],明确将工艺课程划分为农业、工业、家事三大类别,各校需从中择一开设,此举标志着“工艺”与“美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已获社会广泛认同,并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官方课程标准之中。
二、实用美术: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造期
新中*成立后,国家在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对于培养实用型艺术人才、促进艺术与经济结合,以及丰富社会文化生态有迫切需求,因此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工艺美术行业,促使行业结构由传统的“家族式、封闭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深刻转变,我国工艺美术行业逐渐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195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试行版中出现“实用美术”专业[5]。至1963年《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历经多次调整,原“艺术部门”变更为“艺术部分”,其下第3项正式确立为“工艺美术”,细分为七大专业领域,即建筑装饰美术、陶瓷美术、漆器美术、工业品美术、染织美术、装潢美术及印刷工艺[6],这是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次将“工艺美术”明确表述为一个专业概念。1956年11月建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已设立工艺美术史研究室、工厂管理处、工艺训练班、民间工艺研究室、设计供应室,标志着中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正式纳入官方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包豪斯的关键成就深刻影响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引入,以及“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设计理念的确立。“技术与艺术新统一”原则亦成为艺术设计行业的核心设计导向,推动产品设计、广告、包装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对时代的要求,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备受关注。但到了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工业的基础薄弱,“工艺美术”常常在外贸上做出贡献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工艺美术”最早的国家行业组织———包装装潢协会(简称“包协”)也成立在这一时期,由此“工艺美术”与“包装装潢”重叠。
在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教育界就传统“图案教学”的坚守与“三大构成”引入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催生了“设计教育革命”的萌芽,并促使多种设计教育思想与观念发生激烈碰撞[7]。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深受工艺美术教育影响,教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时代要求,亦难以有效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在此背景下,“工艺美术”与“图案”等术语被贴上过时、保守的标签[8]。《图案》杂志的创刊进一步拓宽了关于“Design”与“图案”的论争,其诸多讨论在多个维度上延续并深化了20年代关于意匠、图案、美术工艺及工艺美术的探讨。而在办学方面,至1983年底,全国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显著扩张,其中涵盖一所独立的工艺美术学院、融合工艺美术学科的6所美术学院、5所艺术学院和5所工科学院,所设立专业均包含美术的各个方面。除艺术概论、工艺美术史、绘画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等专业相关的课程外,还安排生产实习,进入校外工厂参加专业劳动或深入工农生活[9]。
三、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教育的泛化期
1987年10月14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在京成立,标志着现代艺术设计新纪元的开启,学术界随之展开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概念的学术探讨。1990年,《学科目录》调整,“艺术学”作为“文学”下一级学科,分别设置“工艺美术学”与“工艺美术设计”。前者专注工艺美术史论研究,而后者涵盖陶瓷、装饰、绘画与雕塑、金属及漆工艺等设计专业,进一步明确区分“设计”与“美术”[10]。同样是在此学科目录体系中,“设计”虽已明确界定为一个学科门类,但仍被置于“传统工艺”或“工艺美术”框架内,其核心聚焦于工艺美术设计领域。同时,“环境艺术”与“工业造型艺术”作为具有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学科,与“工艺美术设计”并列二级学科。1993年,“设计”概念正式融入学科命名体系。《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类作为文学类二级学科,下设七个专业,标志着设计教育的进一步专业化与细分化。设计艺术教育超越传统单一“手工业”的范畴,聚焦于解决生产领域中的艺术难题,广泛涵盖工业生产与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因此在具体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方面,除工艺美术、包装、服装设计等传统专业课程外,部分学校亦顺应社会及企业人才需求,适时融入计算机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998年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学科目录再度调整,以“艺术设计”全面取代“工艺美术”的调整方案公布以后,“工艺美术”先是以名词而后逐渐实质性地退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这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将“设计艺术学”引入以替代“工艺美术学”,这一举措远非简单的名称更替,而是对设计艺术学科边界的拓展与深化,预示着该领域学科建设向着更加现代化、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进。设计艺术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即工艺美术教育的新阶段)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象征着其成熟与繁荣[11]。但专业目录调整后,也存在一些没有及时被避免的问题。诸如狭义的工艺美术教育似乎就是手工艺教育,被“艺术设计”专业和“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所淹没,变成了教学和研究的方向之一,工艺美术方向毕业生拿到的“艺术设计”(本科)或“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毕业证,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等方向的毕业生无法区分。
四、艺术学独立与设计学学科:工艺美术教育的回归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不断进步,以传统手工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为要旨的当代工艺美术事业、行业和产业重新呼唤工艺美术教育。《学科目录》于2011年再次调整,“艺术学”不仅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也成为其下设的5个一级学科之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仅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关,也与社会历史发展有关。2012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承继《学科目录》理念,独立“艺术学”门类,下设“设计学类”并重置“工艺美术”专业,与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并置。新专业整合琉璃、陶瓷、染织、漆器、金工等工艺方向,促进多元化发展。由此,消失的“工艺美术”再次回归。
“工艺美术”作为中国造物传统与设计智慧的典范,体现中国设计学科体系的独特风貌与核心价值。鉴于工艺美术本身蕴含设计与美术的双重属性,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内的专业设置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特征,不再单一聚焦于学生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技能的锤炼及艺术创作潜能的培育。部分高校专设工艺美术系或手工艺学院,但更多的是包含在绘画、雕塑、美术教育、公共艺术等专业中。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虽促进了学术探索的广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导向的模糊,难以从宏观视角精准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架构及各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人才培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构成挑战。
当前,我国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根植于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虽推动设计教育的进步,但也随之带来许多教学问题,限制学科发展。例如我国具有本土传统文化与艺术特色,但设计教育多照搬西方模式,致使本土文化割裂,作品缺乏民族精神和自信。因此,需深化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挖掘转化传统工艺精髓,融合民艺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秉持守正创新,优化“历史与思想”“工艺与技术”等基础工艺美术课程,拓宽学科视野,增强理论包容性,创新“交叉学科”范式,构建开放、包容、前瞻的工艺美术学科体系。紧密结合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特色课程也仍待开发,旨在既保留传统精髓、彰显地域特色,又紧密对接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工艺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目的方面,工艺美术教育旨在培育适应市场动态的应用型人才,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面对复杂环境,该领域需遵循“十四五”规划,实施数字化战略,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价值,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个性化创新,实现商业价值。此外,工艺美术教育应全面转型,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融合新技术与新业态,以数字化研发、生产和传播推动现代化发展。同时,工艺美术教育应响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服务于国家美育政策,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这是其教育责任和使命[12]。
五、结语
自清末国门洞开,受西方影响设立“图画课”,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培养专业设计人才,至民国政府正式将“工艺美术”纳入中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图画”与“手工”分别更名为“美术”与“工艺”。随后,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及三大构成理论传入中国,倡导“技术与艺术新统一”成为当时艺术设计领域的新设计原则。90年代,工业设计经历分离,以“艺术设计”全面取代“工艺美术”,再到2014年后,“工艺美术”正式回归学科专业目录。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历史是一部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史,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设计教育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看,产教融合、融合新技术、满足人们需求、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工艺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让我们对工艺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杭间.“工艺美术”在中国的五次误读[J].文艺研究,2014(06).
[2]李叔同.艺术谈美术工艺之界说[J].女学生杂志,1910(01).
[3]尹文.从三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到中央大学艺术学系[J].艺术学界,2014(02).
[4]《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教育部公布)》,《河南教育》,1930年,第2卷,第16期.
[5]《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高等教育部档案,1954年长期卷,卷50.转引自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道法规汇编·教育(1956年-1984年)》,1985年,第182-183页.
[7]李超德,胡晓.“图案”与“设计”之辩——设计学理论建构历史维度中诸葛铠先生的学术贡献[J].丝绸,2022(12).
[8]谢崇桥,赵平勇.《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J].装饰,2004(06).
[9]李绵璐.《建国以来的高等工艺美术教育》[J].装饰,1984(01).
[1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9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11]董占军.《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5).
[12]董占军.新时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多维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