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其在艺术意象物化创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论文

2025-03-08 14:55:3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指出,艺术风格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及个人经历的影响,是艺术家独特创作个性的体现,并在艺术品的存续及鉴赏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艺术风格在艺术意象的物化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介质选择和符号重构,使其更具辨识性和承载力。
摘要:文章探讨了艺术风格的定义、形成因素及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从个人创作经验出发,结合不同地域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了艺术风格在视觉、内容及符号化表达中的表现。文章指出,艺术风格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及个人经历的影响,是艺术家独特创作个性的体现,并在艺术品的存续及鉴赏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艺术风格在艺术意象的物化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介质选择和符号重构,使其更具辨识性和承载力。
关键词:艺术风格;心理意象;物化;艺术创作;视觉艺术风格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关于艺术风格问题的讨论;以前读过一些关于文艺理论的书籍,对艺术风格问题也有过一些粗浅的认识。听了施旭升老师的讲座——《“物化”意涵与“意象”创构》,启迪了我对于一些新问题的思考,关于在意象物化创造过程中,艺术风格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艺术风格源起
关于艺术风格这一问题的研究初衷,是因为观看了几支不同地域的同类型影视作品涉及的艺术风格差异,不同地域作品的可识别性及独特性之强使我对艺术风格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1]
首先,从最直观的感受上来说,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视觉影调上。我分别观看了三档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的美食节目,恰巧他们讲的都是中国美食。三支短片虽然拍摄的都是中国美食,但从视频的色调、影调、色彩倾向及镜头剪辑上都明显的具有差异性。总体来说,大陆的短片,色彩明丽,饱和度较高,色彩倾向较为偏向蓝色;台湾的短片,色彩多选用低调重色,饱和度稍弱,颜色较为偏向褐色;而韩国的短片,饱和度最高,色彩明度比其他两种低,色彩倾向较为偏向黄色。为了证实这三地影视作品风格的差异性,我又观看了一些三地其他类型的电影、电视节目等,发现大致规律如此。从剪辑上说,韩国节目剪辑速率最高,国内节目次之,台湾节目又次之。这些差异引发了我对艺术风格问题的极大兴趣,但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我进一步做的一个实验。我将三支短片做了处理,将声音隐去并去掉画面中能代表国别的文字和图案标识。将它们分别给十个不同的人看,其中八个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说出每一支短片对应的制作地域。由此说明这三地影视作品的视觉艺术风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认同,并且能作为一种艺术特征被迅速地识别。
其次,艺术风格体现在内容中。反观前文提到的三支短片,你会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容主旨、立意的差异。大陆短片从主题上更侧重讲美食和人的故事,更喜欢揭示隐藏在食物背后的人的生存状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台湾短片在内容上更偏重文化和历史,对于美食的由来,其背后的历史典故进行了着重的挖掘。接下来的韩国短片,则更纯粹地把注意力放在美食上,选料、烹炒以及品尝,让人垂涎欲滴。这也从内容的层面反映出三个地域间艺术风格的差异,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不同导演的叙事手法和各自节目的偏重有所不同,所以内容上的艺术风格差异并不仅仅决定于地域因素,决定性因素还有很多。
透过这三支主题相近但艺术风格却迥异的美食短片节目我们不难发现,艺术风格是一种让创作者自觉遵守的艺术规律,某一地域或流派的艺术家们经常会以相近或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就如印象派画家们笔下曼妙的笔触,将绘画的灵魂从写实的桎梏中升华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形式。虽然大家表达的情感,描绘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优秀画家们,依然被大众归到同一种艺术风格流派中。
如朱光潜所说:“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做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刻在石上”[2]艺术创作需要先由艺术家观察“景中物象”,进而迸发“心中意象”,最终心手相应,创造“纸中实象”。虽然物化意象的创造过程排在最末,但其最终作品才能成为艺术传递或鉴赏过程中的对象,供世人欣赏。为了达到心手相应的至善境界,艺术家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筋肉活动”训练,形成自己特殊的技巧,化有形于无形,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以艺术风格的成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艺术家在物化意象的过程中,能否精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造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艺术风格也是作品由内而外,由内容到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情操。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大部分是由心而生,随心而动。所以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也是多种多样,蔚为大观。其中不同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就成为将其归类和定义的极重要特征。
艺术风格还是艺术鉴赏者们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采纳的一般标准。对于大多数艺术品来说,某一或某几种艺术风格可以对艺术鉴赏活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艺术批评家利用艺术风格理论对艺术品进行品评,而普通艺术欣赏者则利用已知的艺术风格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达到更好的鉴赏效果。
二、决定艺术风格的因素
艺术风格在艺术创作、艺术品及艺术鉴赏这一整个艺术活动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历来是艺术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而关于决定艺术风格因素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基于最近一段时间我自己的研究,我也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决定艺术风格的客观因素
艺术风格的确立离不开艺术家、艺术品以及艺术鉴赏中客观因素所起到的作用。
1.客观因素影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形成。客观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际遇等等都会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最能体现客观因素对艺术家艺术风格形成产生影响作用的。比如在古代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时期,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时非常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创作工具。人们多就地取材,如我国西南省份流行的扎染、蜡染艺术,因其生活环境中存在大量可供提取的天然蓝色染料,所以才出现了如此美丽的艺术风格。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人们生存于社会之中,时刻为社会所影响。如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精神的崩溃令西方世界出现了现代主义思潮。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绝望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体现了荒诞、虚无以及对旧规则的遗弃。人在社会中生活,潜移默化的受着社会的影响,其审美观、社会理想以及艺术表达形式的选择更是强烈的被社会环境这一客观因素深刻的牵引着。要分析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单独分析。
生活际遇也是对艺术家影响较大的客观因素。个人生活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创作目的及创作理想。有的艺术家衣食无忧,春风得意,他的艺术风格可能是饱满的、积极的。而有的人生活困窘,饥寒交迫,他的艺术风格可能是深刻的、悲观的。当然,这并不绝对,但个人生活的际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2.客观因素影响艺术品的艺术风格存续。艺术品作为凝结成物质形态的艺术思想结晶,其本身的存续就十分依赖客观因素。而依存于艺术品之中的艺术风格的存续则更由客观因素所决定。作为储存艺术品所必须考虑的湿度、温度、空气以及水等等因素,能直接影响到后世是否能看到历史久远的艺术品。如我国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高大瑰丽的佛教雕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暴露在石壁外围的美丽石刻,已经风化腐蚀的十分严重,只有内窟中湿度适宜,远离风雨的石刻才保存的相对完整,让我们能看到北魏时期壮丽的佛教艺术风格。
社会因素也对艺术品的存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治斗争、战争、运动思潮都有可能对艺术品起到毁灭性的作用。如“文*”十年浩劫中,毁灭了不计其数的古代艺术珍宝。致使多种艺术风格丧失代表作品,消隐于世人的视线之外。
在脱离艺术品被创作的年代之后,艺术风格作为附着在艺术品上的一种特定属性,它只能依赖艺术品进行存续。所以艺术品作为载体的存续与否直接影响艺术风格能否留存于世。
3.客观因素影响艺术欣赏的评判标准。关于艺术风格的欣赏活动中评判标准的建立也与客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文化中评价美的标准在不断地改变着。艺术批评家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也受到社会文化对美评价标准的影响,从而决定自己在艺术欣赏中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及体系。
同时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环境的不同可能也会带来对艺术风格的不同评判评价。就像同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放在浩渺的博物馆中,与其他同时期艺术品一起展出时,配合着现代的声光电系统,会给你的艺术欣赏带来一种特定的感受。又或放在室外,阳光在雕塑上撒下柔和的阴影,凸显雕塑的棱角分明,一定会给你的艺术欣赏带来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欣赏体验。让你对艺术品的艺术风格产生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
客观因素在艺术风格的形成、存续以及欣赏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对一种艺术风格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它创作时期艺术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要考虑到艺术品流传过程中有过怎样的遭遇;最后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能判断出当下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对艺术风格的解读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决定艺术风格的主观因素
艺术风格的确立还离不开艺术家、艺术品以及艺术鉴赏中主观因素所起到的作用。
1.主观因素影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主观因素包括艺术家的喜好、艺术追求以及社会理想等等。在艺术家不断积累并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好恶使其对艺术门类、对象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齐白石老先生对虾的钟爱,促使他老年开始学画,并坚持临摹,终于在闭门苦练多年之后终成一代大家,其画作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国内外画界的赞誉。
艺术追求和社会理想也是影响着艺术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艺术和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所以艺术风格如同艺术家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2.主观因素影响艺术品的艺术风格存续。在艺术品传承的过程中,除了客观条件对其保存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家、统治阶级的好恶也直接决定了某艺术品及其所附带的艺术风格能否存续下去。比如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生活浮夸奢靡,导致那一时期整个法国的艺术风格都朝着奢华风格演进,直到其去世后这种风格才逐渐沉默。
当然,这种好恶并不仅仅影响着艺术品创造的时代,也在艺术品传承的年代起到作用。如不符合统治阶级喜好和需要的艺术品,很有可能被销毁或者雪藏。更难以置信的是有些受到统治阶级追捧的艺术品,在统治者去世后被陪葬,依然失去了与我们见面,了解其独特艺术风格的机会。
3.主观因素影响艺术欣赏的评判标准。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主观因素对艺术风格批评鉴赏起到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欣赏者本身对某一类艺术风格的好恶,直接决定了他对于该种艺术风格评价标准。结合欣赏者本身的成长经历、性格及宗教信仰等等,能全面形成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特定艺术风格时的评判标准。
三、艺术风格对于意象物化的表达
艺术意象并非只是一种心理意象,必须经过物化或物态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符号化,使得心理意象在物质符号的层面上得到凝定。艺术符号的表达需要艺术家成竹在胸,心手相应,需要与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营构相契合,准确、恰当地加以表述。[3]
艺术风格在意象物化或者符号化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采用什么样的介质材料以及如何排列重构符号才能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心理意象,同时也更能让欣赏者接受或认可。
(一)独特的介质材料使用使意象物化更具辨识性
介质材料的使用需要贴合艺术家对心理意象的表达特点,抑或可以说艺术家在创作中偏爱使用某一类介质材料,使其作品具备独特的个性以及辨识度。如凡·高的画作,多选取明亮、饱和度较高的颜料进行创作,更有传闻凡·高在创作过程中,多使用纯色,而非像其他画家一样通过调色获得适合的色彩。
凡·高的画面表现是热情的、奔放的、更是掺杂了个人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画面表现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4]通过凡·高的作品,似乎我们能看见画家对于这个世界寄予的一丝期许,金色的麦田或者湛蓝的夜空,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超现实浪漫主义气息。
(二)巧思的排列重构使意象物化更具承载力
一些艺术家在用符号化元素进行创作时,并非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描绘手法。尤其是现代甚至后现代艺术,利用线条、色块甚至成品的排列重构进行创作,如杜尚的《泉》,更接近抽象化的心理意象创造,使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超越作品视觉本身的深层思考和含义。
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其创作的《金宝汤罐头》以及《可口可乐瓶》都是选取商业社会常见的产品,进行排列重构,似乎不加额外创作的机械描摹、排布,呈现出来的作品给观看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以及思考的空间。让人们不禁思考,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消费以及广告的现代社会,批量生产的产品已经让人们视觉上麻木,用艺术作品将这种麻木扩大化地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这样的创作艺术风格,也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所谓高级艺术的精英性,普通受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的表达,但每个人似乎理解的又不尽相同。
四、结语
艺术风格是我们的日常艺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认识艺术风格的重要性对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加深自己的思考,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稳定的艺术风格;同时要多去欣赏、观看、临摹艺术大家的作品,使自己吸收前人的经验与优点,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同时,艺术风格也在艺术意象物化过程中起到提高作品、艺术家辨识度且帮助表达的作用。作为意象物化的最后一环,艺术创作需要通过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将心理意象凝练在对应自己艺术风格的介质上,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05.
[2]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9.
[3]施旭升.艺术即意象[M].人民出版社,2012,131-137.
[4]安丽.论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艺术风格[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4):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