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与实施途径论文

2025-03-08 14:22:4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当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文章通过对群众文化内涵及其演变历程的梳理,深入分析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功能,提出有效的实践途径,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规,以及优化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总结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摘要:在当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文章通过对群众文化内涵及其演变历程的梳理,深入分析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功能,提出有效的实践途径,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规,以及优化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总结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文化认同;重要作用
在当代社会,群众文化建设的地位愈发重要。它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文化自信和提升民族素养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作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系,切实反映民众的生活理念及价值观,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研究表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群,其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这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还对提高国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有直接影响。
一、群众文化建设概述
1.群众文化的内涵和演变
群众文化是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并逐渐演变的文化现象,其内涵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戏曲、民俗、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化形式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还反映了群众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诉求。由于其起源于民间,群众文化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富有鲜活的地方特色和群众性。
在不同历史阶段,群众文化经历了多次演变与发展。在封建社会,群众文化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乡土戏曲、民歌和民间传说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斗争历程。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群众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催生了更丰富的文化表达渠道,网络和媒体成为群众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增强了文化的互动性和传播范围。
面对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挑战,群众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多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为群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背景下,推动群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关注基层文化建设、文化人才培养及文化参与机制的完善,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有效交流。
总体来看,群众文化的内涵和演变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群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合理利用,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2.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表现为多元化发展与区域性差异共存的局面。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持续提升,尤其在城市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次逐年增加,根据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约有65%的城镇居民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涵盖文艺演出、读书活动、社区节庆等。乡村地区的参与率虽相对较低,但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建立起了超过1万座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区在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积极培育文艺团体和组织,每年举办超过500场大型文化活动;而西部地区则侧重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建立了约150个民族文化展示基地,以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尽管如此,整体上,群众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加强,针对性强、受众广泛的文化产品缺乏,导致部分文化活动的真正影响力不足。
公众对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调查显示,68%的参与者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高质量文化作品和形式,如数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使得地方文化部门和社会团体在规划文化活动时,需考虑技术融合与文化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高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2021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建设超过3000个文化惠民设施。各地结合政策导向,积极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以提升文化认同感,并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群团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已超过80万名,广泛参与到图书馆读书沙龙、博物馆讲解、文艺表演、广场舞展演、非遗展播、街头艺术表演、器乐文化传播等多种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组织培训和选拔活动,大力提升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和服务能力,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当代群众文化建设在广泛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挑战,需在未来的建设中加大政策支持和社会动员力度,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服务。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强化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群众,广大群众也是群众文化的广大受众,我们要积极建设和探索繁荣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路径,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人文价值观[1]。文化认同是个体与集体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要体现。强化文化认同在当代社会中尤为必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认同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碰撞,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个体能够找到归属感,从而凝聚成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群体。例如,定期举办地方文化节或民俗活动,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与传承需求,增强社区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之一,通过提升文化认同,可以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例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独特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文化认同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不仅可提升文化软实力,还能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另外,地方特产、手工艺等也可以通过文化认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进而促进消费和产业发展。
再次,文化认同还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引导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和体验,不仅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实践过程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必须为公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文化接触和学习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公众热爱和参与传统文化。因此,强化文化认同不仅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性,还有助于经济发展与青少年成长。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在当代社会中建立起一个更加美好、繁荣且有认同感的文化氛围。
2.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群众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通过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增强公民责任感,来削弱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风险[3]。文化活动的普及能够有效提升民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社区层面,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开展文艺表演等方式,使得居民自发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来,不仅增加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也提升了他们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
文化教育的普及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文化知识宣传、举办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班等,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2]。研究表明,接受过文化教育的群体与未经教育的群体相比,产生社会矛盾的可能性降低了40%。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建设更能够有效化解由于经济压力、资源分配不公等引起的社会紧张情绪。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积极推动文化的包容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能够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进而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沟通,使其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形成合力,有助于在根源上消减社会不安定因素。
社会稳定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的繁荣同样至关重要。尤其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例如青少年、老人等,通过专门设置相关项目,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圈子,以增强全社会的稳定性。参与文化活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强,降低了社会上的不安定元素。
以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分配文化资源时应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以提升文化活动的专业性、系统性,从而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确保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增强居民的参与感、提升公民责任感、促进文化包容性、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大幅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探讨
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其首要任务是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评估,确定核心文化资源的价值与性质。例如,全国范围内的传统艺术、地方民俗、文化遗址等均需纳入整合范畴,同时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在线共享与传播。
具体实施过程中,需通过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进行类别划分和信息标注,以增强数据的可检索性和利用率。数据库内容应包括文化活动、文化团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成果等,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为提高参与度,鼓励地方社区与文化组织共同提交相关资料,实现资源供需的动态配对机制。
在资源整合完成后,利用阶段应侧重于多元化推广。可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形式,推动群众参与。例如,以每年两至三次的文化节为标准,吸引不低于5000名参与者,通过文化活动促成各类艺术形式的碰撞与交融。此外,应开设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的文化传播项目,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和参与感,使每个社区培养出至少3个文化骨干,形成有效的文化传播网络。
文化馆要与当地的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进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鼓励市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培养新的文化人才。建立“文化志愿者”制度,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本地文化活动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必须建立多方协作、信息共享、动态调整的机制,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与应用,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
四、结论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通过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辖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感。例如,组织社区文艺演出、非遗手工展、书法临摹会、京剧票友会、艺术剪纸、客家山歌会等,能够吸引超过70%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第二,促进社会和谐,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构建包容性文化空间,如社区文化广场和公共图书馆,有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第三,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数据显示,通过节假日文化快闪活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逐年增长,2023年文化旅游就业人数达到2350万,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文化发展相关政策,如设立文化专项基金,资助基层文化活动,确保文化资源的公平分配。二是社会参与,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文化建设,支持社区文化项目的落地。例如,某慈善组织资助的“社区文化节”每年吸引超过3000人次参与,极大提升了社区凝聚力。三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和社交软件,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解读和传播,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设专业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定期举办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班和工作坊,以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定制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促进传统技艺的学习与实践,使其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群众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提升了个体的文化认同感与生活质量,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时,需继续强化实施机制,确保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探究[J].文化月刊,2020:66-67.
[2]吕开莲.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探讨[J].艺术大观,2019:1.
[3]黄洁.浅析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发展方向[J].长江丛刊,2019: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