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困境与出路论文

2025-03-08 14:18:2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意义。在此情境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元素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不仅是推动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一项具体实践需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意义、困境及其出路,旨在为高职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意义。在此情境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元素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不仅是推动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一项具体实践需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意义、困境及其出路,旨在为高职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高职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文明成就,“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是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的体现。当前,如何创新成果,有效融入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理论高职思政课教学,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高职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1]这为高职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困境,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创新理论及时融入,不仅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还能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一)实践要求: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更好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能够理解并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理论成果融入高职思政课,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意义。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使得理论教育更加贴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增强了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重要渠道: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与时俱进武装大学生头脑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意识和理论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是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全球意义。在思政课中引入这一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历史必然性,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深入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断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学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举措。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多样性中的独特贡献,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球发展的重要启示。在高职思政课中融入这一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选择,还能激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种融入过程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眼光,使他们在理解中国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成就与挑战。
(二)有利于为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提供范例,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这一创新理论融入高职思政课,不仅能不断丰富现有教学资源,还能为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提供有益的范例。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如何将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迅速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始终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融入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通过这一融入,高职思政课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认知水平。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时代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推动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三)有利于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高职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始终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源源不断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这一理论创新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其次,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展开的教学创新也推动了思政课的多样化发展。教师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这一理论更生动、更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种创新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提升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得思政课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互动体验。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融入为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这一理论的引入,使得思政课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更新和优化,从而推动了思政课整体质量的提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认同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困境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全面,难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
在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虽然被广泛认可,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仍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入。这种不全面的认识,使得教师在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常常只能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揭示其思想精髓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2]然而,由于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有力的素材和典型案例,使得思政课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和深度大打折扣。这种困境直接影响了高职思政课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缺乏深刻的文化根基,思政课在教学中容易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此外,由于教学材料的匮乏,思政课在内容设计上也难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这不仅削弱了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也限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理论成果的有效融入。
(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梳理不够,使高职思政教学创新的有效性不足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在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梳理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领会其内在逻辑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探索,这些内容如果能够在思政课中得到深入阐释,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同。这种缺乏深度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理论内容空洞,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此外,教学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浅层次讲解,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难以在课堂上形成生动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制约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出路
(一)站定中国立场,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前提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创新,首先必须明确立场,即始终坚持中国立场,这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立场不仅意味着对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面理解和认同,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刻把握这些理论内涵,确保课程内容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站定中国立场,意味着在教学中要突出中国的视角,强调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对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为此,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应在中国立场的指导下,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意义,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出发,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理论的同时,能够认识到其背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二)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道理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根本路径
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内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而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道理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现实成就,它不仅是对中国道路的具体展示,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阐释。[3]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精髓,使他们更好地认同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全球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能够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成功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讲透中国道理则要求教师在阐述理论时,能够深入浅出,抓住理论的核心要义,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逐步形成对中国道路的深刻认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道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和生动,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理论素养,为他们未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抓住问题,融通知识,回应挑战,是铸造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使得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关切,将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生活难题、职业发展等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这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融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理论工具,更是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应当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融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能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无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还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道德困境,抑或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这些时代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剖析和解答,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种针对性强的教学,思政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四)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榜样,建设具有中国美学精神的高职思政教学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行动指南。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内容深刻、逻辑严谨,而且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学精神,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指明了教学话语的建设方向。思政课不仅是理论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美学精神的教学话语,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具有中国美学精神的教学话语能够增强课程的文化内涵。中国美学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包含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这种美学精神,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其次,建设具有中国美学精神的教学话语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深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常常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揭示时代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将复杂的理论问题通过生动的比喻、精辟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通过美学的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和理论命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素养。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创新理论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是推进思政课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机制与创新路径,能够为高职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张家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重向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06):45-51.
[3]刘丽娜,丁晓强.国家·民族·社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话语体系的三维阐释[J].理论导刊,2024,(08):2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