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的元宇宙非遗产业路径研究论文

2025-03-08 11:08:0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柳琴戏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在鲁、苏、皖、豫广泛流传,于苏北鲁南一带更是层见叠出。然而,作为非遗项目,柳琴戏面临与新的社会文化、产业和消费链脱离的危险。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柳琴戏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在鲁、苏、皖、豫广泛流传,于苏北鲁南一带更是层见叠出。然而,作为非遗项目,柳琴戏面临与新的社会文化、产业和消费链脱离的危险。目前,江苏省柳琴戏剧团已经基本做到了多维一体的典型非遗企业创新模式,开设了非遗传承、校企合作、展示展演、新媒体传播等业务,但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仍受到限制。这昭示着当前市场吸纳容量与非遗文化多样性之间存在的包容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一、柳琴戏非遗产业本源困境
(一)产业文化叙事本真性削弱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我国被迫卷入西方全球化与工业化的漩涡之中,工业生产力的突破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被生产方式所裹挟,东方文化发展脉络被新工业生产力与西方现代性内生文化所割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断带。这一断带为当前的许多非遗留下了一种基于自身文化处境的焦虑。跟随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路走来的柳琴戏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变迁。作为在四省文化交界处集百家之长而形成的剧种,柳琴戏一直在探索属于苏北地区自身的独一性。然而,在西方文化下的新“生态龛”中,柳琴戏不得不面临既要适应现代需要,本体又缺乏文化自信的叙事困境。从多元开放的角度来说,在全球化时代下,柳琴戏正以开放的心态融合其他戏曲文化,不断向其他主流剧种靠拢、学习和模仿,通过移植适合自己剧种的剧目、学习程式化表演动作等的方式进行自我更新,以期迎合现代观众的需要。但在此过程中,柳琴戏忽视了其本身代表的地区、民族和社群的文化多样性。当柳琴戏相关产业在大类市场对这些元文化元素进行商业吸纳时,反而削弱了叙事本体的本真性,导致了文化内容的同质化。
例如,由于京剧较其他地方剧种发展相对成熟且受众广泛,柳琴戏有意识地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引入京剧元素。这样单纯的借鉴模仿,导致柳琴戏除了唱腔或语言保持个性外,其他方面的地方特色变得模糊不清。柳琴戏的更新手段让其在展示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历史原境,将生活化体现与民间艺术本质剥离开来。这样的“新”柳琴戏毋庸置疑是一种艺术升华与浪漫化的表达,但表演过程中过度的通透精致,反而削弱了其本真性所强调的民族身份认同感。
(二)经济限制导致传承人减少
柳琴戏相关产业缺乏传承人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为解决传承人紧缺问题,柳琴戏推出了多种传承模式,起初以家族传承为主,科班师承为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主要以戏校教育为主要传承方式,并尝试吸纳有其他歌舞功底的高水平艺术人才。然而,培养一名优秀的柳琴戏艺人并非易事,许多青年学艺者因难以承受漫长、艰苦的训练过程而放弃。整体来看,培养周期长与收入待遇有限是导致柳琴戏人才流失的现实痛点。青年艺人的缺乏或将严重影响柳琴戏的可持续传承。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对于非遗的需求有限,在选择吸纳和推广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商业利益作出选择,这意味着只有少数具有明显商业潜力的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柳琴戏相关产品或体验的消费群体较小,对于大规模的商业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造成了非遗传承人很难获得与努力成正比的经济报酬。所以尽管政府对于柳琴戏大力扶持,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将柳琴戏从经济孤岛效应中脱离出来,可是它仍旧缺少与新一代进行对话的机遇,难以赢得更广阔、具有强经济效益的市场。
(三)文化冲击令受众年龄断层
东西方多元娱乐选择与文化认同差异使得柳琴戏受众群体减少,具体表现为观众锐减和结构失衡。究其背后的原因,无不指向发达的传播媒介、频繁的人口流动、丰富的娱乐方式等。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下,多种实体艺术产业进入萧条状态,主流艺术、娱乐行业开始了新一轮科技与网络的包装与升级,加速导致了新时代青年与柳琴戏之间的文化认同差异,即个体的休闲娱乐选择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而单一或片面的传播路径让柳琴戏的可参与度一直维持在下沉状态。
柳琴戏时代的落幕标志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苏北地区民众必备的休闲娱乐方式。当下的年轻群体有更多样化的、符合个人主观意愿的异文化选择,柳琴戏难以赢得青年群体的关注,因此其受众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断层。如何在西方自由个性的元叙事体系中开创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叙事风格,并将历代中国叙事下潜进现代艺术、娱乐产业中凸显其独特价值以谋求生存空间,已经成为柳琴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柳琴戏的元宇宙非遗产业路径PEST模型
柳琴戏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其目前恢复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从业者必须从柳琴戏的现状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原境、传承人、观者等多角度解决柳琴戏文化叙事本真性削弱、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群体年龄断层等问题。相关产业需要运用“非遗资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运营创新”的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围绕元宇宙展开立体设计规划,通过业态互补、流量互补逐步推动非遗经济发展。元宇宙的数字技术创新与社会化应用将会是柳琴戏乃至非遗创新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技术的升级正在深刻影响和重塑非遗文化的传承。
元宇宙作为Web3.0时代最重要的虚拟空间,能使用各种技术来创造虚拟的场景、角色和物体,从而丰富和扩展用户的虚拟体验。这可以为柳琴戏产业链条提供一个巨大的发挥窗口。以元宇宙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强的优势企业与产品为产业链的核心,以虚实结合的柳琴戏产品技术为纽带,可以强化产业的整体优势,企业也能够从横向、纵向多个维度得到提升,进而转化成一个区域或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依靠大环境分析PEST模型来看,柳琴戏元宇宙非遗产业路径分为以下几点。
(一)政策因素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院国资委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期聚焦行业共识,集中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协同增长的产业生态,并形成合力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
同时,我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进行传统文化更新项目的企业、机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并推出税收优惠、资质扶持等政策刺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元宇宙的加入不仅响应了国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构建先进元宇宙技术和产业的号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金融支持,加速探索柳琴戏后期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二)产业环境
1.资源状况
作为集合了未来高新科技的平台,元宇宙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这有助于音乐类非遗的展示和体验,使得用户能够更加真实、深入地感受非遗文化。柳琴戏作为一种表演类音乐非遗,拥有丰富的剧目储备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这些都能转化为独特的内容资源,在元宇宙赛道中呈现给全球观众。
柳琴戏产业进入元宇宙后,必须依托强大的技术团队去创建和维护其在元宇宙中的虚拟存在形式。这涉及区块链、智能合约、密码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分布式存储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并需解决去中心化及数据库机制等问题。元宇宙的加入降低了传统人才培养中的沉没成本,即元宇宙的虚拟技术能够创造全新的虚拟仿真形象,并对现有传承人才的演艺细节进行动作捕捉,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拉长寻找、培养青年优秀传承人的时间线,还能尽最大可能保留原境的活态资源。
2.产业经济
在元宇宙的框架下,柳琴戏产业可以开辟新的收入渠道,如数字商品、品牌合作等。这些渠道不受现实世界的分销限制,有助于作品的全球化推广和销售。同时,元宇宙还有助于还原、设立始初的虚拟柳琴戏环境,使柳琴戏能够脱离时空的枷锁,以活态叙事的方式展示其独特的文化。此外,元宇宙还能以虚实结合的形态塑造文化或历史的本真面目。观众通过交互设计,可以沉浸式体验柳琴戏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文本、文本与文本的丰富形态。
Web3.0和元宇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流以及与观众联系的方式。艺术家不仅可以利用演出吸引品牌进行广告投放和赞助,为演艺产业带来额外的赞助和广告收入,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管理版权和数字内容所有权,确保创作者和产业能够从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这为艺术家提供了将他们的音乐、商品和体验进行标记化的机会,为收藏家和粉丝创造了新的价值。同时,这也拓宽了柳琴戏的教育培训产业布局。剧团可开设虚拟柳琴戏教学课程,吸引全球热爱中国戏曲的人士前来学习,从而推动柳琴戏的传播和发展。此外,在元宇宙中开放柳琴戏创作平台,鼓励全球创作者基于柳琴戏创作新的元宇宙体验和故事,也是让柳琴戏与元宇宙文化进行更深度融合的一种内容上的布局创新。
(三)市场环境
许多线下的实体场馆都在紧跟元宇宙这个沉浸式平台的发展步伐。无论是博物馆、展览馆还是影院、剧场都在朝着沉浸式体验空间升级,旨在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虚拟文化体验。另外,在演艺界,国内已经开启了互动沉浸式虚拟演唱会XR直播,通过构建虚拟世界、用户虚拟分身系统、多用户在线实时聊天等多种媒体形态和技术手段,使得虚拟技术能够构建基于不同IP或多个IP的线上互动世界。目前,多场线上演唱会推出了3D裸眼观感、多种实时互动、全方位视听体验、多机位自由切换、百人云端连线等丰富的互动形式。在元宇宙的加持下,以演艺为主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四)技术环境
随着Web3.0平台下三维信息建模、虚拟仿真交互、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成熟,打通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技术在文旅资源保护上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其不仅能够通过采集文物数据实现“完美复刻”,还能够监测场馆人流数据,做到“有序管控”,降低人为破坏文物的可能。已形成的系统的数智技术层级体系可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如以数字化采集与数字化复原技术为主的收藏保护,以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开放共享为主的学术研究,以VR、AR、裸眼3D及其他多媒体展示技术为主的展览展示,以动态捕捉、触控感应等交互技术为主的公共教育和以大数据计算与云平台建设为主的文化传播。
总之,技术变革为艺术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尤其是元宇宙的应用,为非遗传承中的梗阻效应提供了全面突围的可能。通过搭建数字沉浸式场景,元宇宙为柳琴戏等非遗文化提供了广泛而多元的媒介渠道,使其在虚拟与现实的双向场景中获得了全新演绎。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柳琴戏面临的多重问题,还能对其产品、消费、产业、文化等进行多方位的价值重构,提升其传播竞争力。然而,元宇宙的加入也要求柳琴戏上游产业链与技术开发商、内容创造者和平台运营商建立联系,并强化版权保护措施。总体而言,元宇宙为柳琴戏演艺内容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创新平台,但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同时确保艺术质量和文化价值,是业内人士还需探索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