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两种现代高男高音演唱特色的对比研究论文

两种现代高男高音演唱特色的对比研究论文

8

2025-02-28 15:52: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高男高音(Countertenor)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古老的声部,作为歌剧历史中的标志性声部类型,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然而现代高男高音已不再局限于歌剧领域,更多地出现在了音乐剧以及流行音乐的舞台。

  摘要:高男高音(Countertenor)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古老的声部,作为歌剧历史中的标志性声部类型,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然而现代高男高音已不再局限于歌剧领域,更多地出现在了音乐剧以及流行音乐的舞台。目前常见两种主流的高男高音歌者,即“先天性高男高音”和“后天性高男高音”。二者在生理上的差异造成演唱特色上的明显区别。文章将以现今两位知名歌手周深和迪玛希演唱的音乐剧作品为例,阐述两种现代高男高音的演唱处理,对比分析二者的演唱特色。


  关键词:高男高音;音乐剧;声乐演唱


  一、现代高男高音的起源


  “高男高音”(Countertenor)是美声唱法(Bel canto)中的一个声部。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1]。历史上这一声部最辉煌的时期是西方的巴洛克时期,这一声部的演唱者以“阉伶歌手”(Castrato)闻名至今。


  阉伶歌手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其训练方法却被总结记录下来,结合上日渐成熟的美声声乐体系,高男高音的训练体系也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先天假声条件的男性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这一声部的条件。20世纪之后的许多歌唱家也尝试找回那一时代高男高音的辉煌。20世纪中后期,著名高男高音歌唱家阿尔弗雷德·戴勒①于近现代首次将高男高音带入大众视野,1960年由戴勒主演的歌剧《仲夏夜之梦》掀起了音乐界的热潮[2],音乐界对巴洛克时期歌剧再现的需求空前高涨。20世纪后出现的高男高音都属于现代高男高音的范畴。


  二、两种现代高男高音的解析


  (一)常规的“后天性高男高音”


  20世纪后的高男高音大多遵循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训练方法类似女高音。实践表明,男声薄弱的假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的训练之后,演唱中可发出类似女声的音色。此类高男高音可称为“后天性高男高音”。


  后天性高男高音训练成型所花费的时间周期要比训练女高音的时间周期长很多,对于歌唱者本人来说花费的精力要更大。认知度较广的代表性的歌手有迪玛希(Dimash,1994-),维塔斯(Vitas,1979-),李玉刚等。这类后天性高男高音一般情况下都拥有真声和假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色声线,音程跨度大至3到4个八度,在演唱能力上已经可以触及早期阉伶歌手的高难度作品[3]。

0ac31c35ba14061450cfdafa80cdbcc.png

  (二)特殊的“先天性高男高音”


  除却上文中提及的后天性高男高音之外,世界上还有极少一部分“先天性”的高男高音,也有人称之为“天生阉伶”(Male Soprano)[4]。先天性高男高音属一个特殊的领域,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是因为这种声带条件产生的原因多半为偶然形成,无法对这一类型的高男高音形成系统性的培养。从医学上对此的解释是“嗓音变异”。此类高男高音可称为“先天性高男高音”。


  先天性高男高音的音色与童声或女声相仿,有些歌者甚至日常说话的声音也与童声或女声无异。在歌唱时,他们声带的真假声界定没有普遍男性歌者明显[5]。先天性高男高音的真声拥有超越普遍男性的音域,在真声的高声区可以较为容易的混入假声演唱高音。声乐界对这样的先天性高男高音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方式[6]。目前国内认知度较广的代表性的歌手是周深。


  三、先天与后天性高男高音的演唱特色对比


  (一)先天性高男高音的演唱特色


  2018年《声入人心》②第一季中音乐剧《剧院魅影》的选段Think of me由高男高音周深演唱的版本,相比于首唱莎拉布莱曼偏美声的演唱方式,周深演唱的风格更倾向于流行唱法。


  作品由D大调开始,随着旋律的发展转到E大调,最终停在F大调,旋律原样再现同时,每次相同的旋律位置出现一小节拉宽的12/8拍也反映了角色内心在逐步自信的过程,也伴随着一丝丝犹豫和试探的波动,作曲家将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先天性高男高音周深的演唱中,作品的前段类似宣叙调的歌词部分,周深使用了流行唱法中的气声,这种唱法需要歌者保证声带的松弛,但口腔内部发声状态保持在相当积极的状态,通过腹部推出气流,发出音量极小但气息很大的细腻声音,听觉上像是有人在耳边说悄悄话,对演唱者发声基本功的要求很高。这种耳边悄悄话式的气声流行唱法与人物的不自信心态非常相似。又因先天性高男高音的声带条件,在发出气声时近乎与女声无异,这样的声音与剧中女性角色的人物形象十分吻合。笔者认为,对于先天性高男高音的音色而言,在刻画女性人物角色细腻的情感表现方面,不仅这部作品,在其他作品中也相当出色,甚至超出女性歌者的表现力。


  而首唱莎拉布莱曼的偏美声式的演唱比周深的气声多了一丝沉稳和厚重,相较不同人对作品理解的不同,也许会认为周深将这种不自信与不安的情感因素发挥得更加传神。三段原样重复的音调升高,周深的演唱处理中也逐渐从流行唱法中的气声过渡到美声唱法,以美声唱法听觉上的宽厚和洪亮展现出克里斯汀内心逐步自信的过程。可以发现这里的美声音色与女高音几乎完全相同。笔者认为,在现代的音响条件下,将高男高音这样由极轻的流行气声逐渐转换为洪亮清脆的美声,对剧中人物心理的建设十分直观且高效,观众也可以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而且周深自身嗓音条件得天独厚,类似先天阉伶的嗓音配合上细致纯熟的技巧处理,使这首翻唱的作品演绎更加细腻饱满,扣人心弦。


  (二)后天性高男高音的演唱特色


  《一个忧伤者的求救》在近期被中国湖南卫视《歌手》节目带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哈萨克斯坦的高男高音歌手迪玛希采用了美声加流行的混合唱法将这首歌曲进行翻唱,不仅在他首次演唱中一举成名,还成为当前中国最具人气的男歌手之一。


  迪玛希版本的《一个忧伤者的求救》在原作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纯四度,辅以流行唱法的低八度音域使全区的最高音达到了f5,展示了演唱者令人惊艳的宽广音域。这首改编后的作品为b小调,依旧保留有原作主打慢摇滚(Soft Rock)的作曲风格[7],在配器的选择上则与原作电吉他和鼓的重金属摇滚风格不同,大量使用了钢琴和管弦乐,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为美声的唱法元素做铺垫。迪玛希在第一句动机节奏型e-d-e的演唱表现上使用了美声化的假声演唱,相对于原唱流行唱法的音色,笔者认为迪玛希演唱的版本表现更为出色。


  在主歌部分,起始音位于强拍的后半拍的十六分音符,配合原法语歌词“Pourquoi jevis,pourquoi je meurs”(为何而活,为何而逝)的发音,美声化的假声听觉感受更加空灵和缥缈,展现出主人公得到女主死去后内心的失落与彷徨。作为贯穿作品始终的动机节奏型段落的演唱,这一段的演唱效果是十分重要,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并且为接下来剧情发展而激起的情感爆发做铺垫,戏剧性的强弱感情对比也基于此处。使用假声来演唱此段的另一个优势是空灵缥缈的音色听觉上可以增加听者的空间想象感。笔者认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观众感受到歌者想要表述的情感,在这里使用假声的空灵带动观众的联想,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显得极为出色。与原唱Daniel Balavoine统一的流行唱法表现戏剧冲突相比,迪玛希的美声与流行混声唱法交替出现,表现效果相对更强。


  在副歌部分,两段原样再现的段落,同样的歌词和旋律,高男高音的版本使用了全曲强弱对比最强的纯美声假声(Bel canto Falsetto)和流行混声(Mixed Voice)[8]进行演唱。第一段的副歌部分出现在全曲的第7小节,迪玛希全部采用小能量低音量的美声假声演唱,歌词J'ai jamais eu les pieds sur terre,J'aimerais mieuxêtre un oiseau,Je suis mal dans ma peau(我心从未真正安逸,我更想幻化成自由飞翔的小鸟,肤底之下是真切的痛),本段中假声美声的空灵而飘忽不定的音色是对主人公内心依旧处于茫然无措,绝望状态的刻画。这里使用了美声的技巧刻画人物内心的状态,效果显著。在第二段变化重复时,迪玛希在技巧的运用上数次使用的美声和流行混声结合的技巧,流行混声在此处极大地扩大的声音规模,从原本美声的丝线般的听觉效果变为丝绸拉扯般的听觉效果,结合歌词和作品剧情,明显的强弱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由无奈到无可奈何直至绝望的嘶喊发泄的情境:肌肤之下是角色深刻的痛,幻想世界能为他逆转,仰望上天嘶喊祈求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流行混声对应着仰望上天的嘶喊,美声假声则对应了求而不得无所适从的绝望,二者在作品结尾交替出现了两至三次,演唱者也使用了巨大的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发泄,无奈直至精疲力尽,配合着最后一句歌词Dodo l'enfant do(像孩子一样,安然睡去)演唱者再次使用美声假声,回归初始的轻弱美声力度。结束时的歌词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是回归了初始时的弱美声假声音色状态,但声音中多了一丝沙哑的音色,可以让观众清晰地分辨出初始时的弱音色是得知女主死后的悲伤和木然,结束时的弱音色是发泄所有情绪和体力之后的精疲力尽。不知是演唱者刻意为之还是演唱到此处声带肌肉疲惫后真实音色状态,总之这里的音色体现十分巧妙出色,令人感觉惊艳和叹服。相比于原唱的统一流行唱法加肢体表演的演绎,以单曲形式作为一首带有戏剧性情绪对比的纯声乐作品来展示,无疑后天性高男高音出色的音色转变和技巧控制使观众能够更直接通过声音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这样的体验也给现代的观众增添了许多新鲜感与趣味性。

9c76f4147cfc47a19b6c93f88be4df9.png

  (三)演唱特色对比


  “先天性高男高音”在声乐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诠释比“后天性高男高音”更加优秀。因先很多天性高男高音嗓音的音色非常接近女声,在需要演绎女性角色,如上文提及的Think of me中,先天性高男高音凭借音色特点可以毫无违和感的轻松驾驭,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观众忽略演唱者自身的性别属性,直接将观众带入剧情以及剧中女性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之后,再运声乐技巧,进一步细腻刻画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又因先天性高男高音本为男性的身体素质,在需要展示角色强烈的情绪时,使用大能量的美声发声方式等技巧,推升声音强弱的对比效果以表达角色内心情绪的起伏以及作品的戏剧性。


  然而,先天性高男高音也有其局限性,据目前可查阅的音像资料分析,先天性高男高音因其音色的女性属性突出,其演绎大多与塑造女性角色相关,在作品意境的表达上多为抒情和柔美。但在对男性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极端情绪的表达上弱于后天性高男高音。


  后天性高男高音一般具有明确的真声男声与假声女声两种音色的划分,其假声女声具有很明显的男性音色的痕迹,听觉上性别属性偏“中性”。因此,后天性高男高音更多用于男性角色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其真声的男声用于剧情或男性角色塑造的铺垫,如引入情节,叙事等;假声的女声用于剧情的转折或情绪的爆发,往往后天性高男高音的假声高音被用于因过度兴奋,悲伤或绝望所造成的撕心裂肺,精神失常等角色情绪的刻画。在舞台上这种假声高音配合歌者肢体动作的表演具有非常大的震撼力。笔者认为,技巧纯熟的后天性高男高音歌者的变现力,灵活性以及可塑性更强,可以驾驭的音乐作品更加多样化,在假声高音演绎作品的同时若再辅以真声美声,流行混声,戏曲等演唱技术的运用可使作品风格更加多元化,剧中人物角色刻画更加丰满,并将作品的戏剧性及舞台张力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现代高男高音依旧还是在模仿早期的阉伶歌手,只演唱歌剧作品,殊不知现代高男高音已经以新的形式在音乐剧以及流行声乐作品领域开始发展。


  先天性高男高音与早期的阉伶歌手声带条件相似,是天生的歌者,其柔美动人的嗓音犹如天籁,几乎没有边界的音域以及丝滑流畅的低中高声区转换使他们几乎可以演唱任何类型的声乐作品,尤其擅长女性角色的塑造。然而先天性高男高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没有系统的培养方式,这也使演唱技巧的纯熟的先天性高男高音在音乐界更加独特与宝贵。后天性高男高音具有男声和女声两种界线分明的音色,目前美声教学中已逐渐形成培养的体系。但是后天性高男高音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技巧纯熟的后天性高男高音可以更加立体地塑造男性角色形象,大大提升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及舞台表现力。


  先天性高男高音和后天性高男高音各有特色,在对于剧中角色性格及情绪的塑造上都十分优秀。现代高男高音的舞台表现力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声乐表演形式。男性唱出类似女性柔美质感的音色本身便会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比如经历的不寻常又或是极度的喜悦或悲伤乃至失态反常的表现等。歌者自身的人物形象与音色的巨大反差可以给观众带来超出心理预期的震撼,这也是高男高音声部在演绎声乐作品上一个天然的优势。


  注释:


  ①阿尔弗雷德·乔治·戴勒(Alfred George Deller,1912-1979),20世纪重要的英国高男高音歌唱家。起初在教区教堂做唱诗班歌手,后为推动20世纪高男高音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声入人心》(Super–Vocal),是中国大陆湖南卫视于2018年第四季度推出的一档周五黄金档美声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节目。

 参考文献:


  [1]罗奋熹.探索高男高音歌唱艺术在新创中国作品中的演唱特色[D].贵州师范大学,2017.


  [2]Steane,J.B."Alfred Deller."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2014).


  [3]周程.中国当代高男高音的演唱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4]韦栋怀.高男高音教学训练曲目选择之探究[D].广西艺术学院,2020.


  [5]罗娟.阉伶歌唱家和高男高音发声技能及歌唱审美之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


  [6]陈盼莹.浅谈假声男高音的歌唱艺术[D].江汉大学,2018.


  [7]宋方方.男性气质的解构与翻转——高男高音的复兴及其在当代歌剧创作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2021,39(03):32-42.


  [8]Kimberly White,Hilary Poriss.Vocal Vulnerability:Tenors,Voix mixte and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Opera[J].Cambridge Opera Journal,2018,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