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林语堂作品女性形象的跨文化书写论文

林语堂作品女性形象的跨文化书写论文

4

2025-03-08 10:31:1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女性形象是林语堂传统家庭文化观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对于林语堂东西方文化双重视角下的女性形象书写研究,是我们对其传统家庭文化对外书写研究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女性形象是林语堂传统家庭文化观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对于林语堂东西方文化双重视角下的女性形象书写研究,是我们对其传统家庭文化对外书写研究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本文以林语堂两部英文散文著作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和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研究对象,围绕作品中积极的女性形象和消极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探讨其在创译一体的跨文化书写中,如何以双重文化作者身份来理性解读和书写传统女性形象,实现传统家庭文化观的对外书写。


  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观中,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形象,可以说是古人理想女性形象的代名词。这种对女性的印象甚至成为一种审美标准沿用至今。然而林语堂在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和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部散文著作中,对于女性形象进行了突破传统的分析与解读,充分表达了对女性作为妻子、母亲角色的赞许,同时也指出了传统文化对女性造成的偏见、不公等系列消极影响。在上述两部英文散文著作中,林语堂将传统女性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文化相联系,立论新颖、剖析入理,以深厚的创译一体跨文化书写能力,为中外读者展现了更为全面立体、有血有肉的中国女性形象。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是作为个人在生活,而总是和其他家庭成员一样,以一种身份存在:或妻子,或母亲,或儿媳,甚至孙媳妇。身份背后是义务,而权利有没有,我们以前总认为是没有的。这从中国的古话“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好像就可以窥见一二。而在林语堂笔下,传统女性中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而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压迫及善妒的消极形象也得到客观的解读与评价,使外国读者能接触到一个更为立体的中国传统女性。

1874bc8bcac4a4cff2e9f09703a2632.png

  一、积极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观中,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往往是积极女性形象的代名词。林语堂在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和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部散文著作中都对此种形象加以描述。他本人高度赞扬女性在家庭中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及对她们为家庭所作的贡献。同时作为一名受中西文化熏陶的作家,林语堂也欣赏那些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女性身上的自由放达。


  第一,母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经新文*运动以来,西方思想文明涌入中国,开始出现女性走出家庭、追求独立与解放的呼声,出现了“独身主义者”“摩登女郎”。而在这样一种变化下,林语堂并未附和这种新声音,而是以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视角,从生理优势和社会发展角度讨论了家庭生活之分工。林语堂认为男性即使能在专业领域打败女性,但绝对无法在婚姻中打败女性,因为“For men have every advantage over women outside marriage,while inside marriage women have every advantage over men,and they know it.”从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对女性在婚姻以及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深信不疑。


  林语堂认为,女性天生能释放其母性的本能,她们比男性更擅长抚养子女。再者,在一个家庭中,男女的工作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只是分工不同。母亲的角色应受到尊敬。林语堂不赞同独身和不育,他高度赞扬母性之美,表示“I insist that a woman reaches her noblest status only as mother,and that a wife who by choice refuses to become a mother immediately loses a great part of her dignity and seriousness and stands in danger of becoming a plaything.”(如果一个妻子故意不立刻成为母亲,她便会失掉大部分的尊严和端庄,而有变成玩物的危险。)同时也认为,一个妻子如果成为母亲,其地位便能得到巩固。年长母亲在家族中的地位,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林语堂自称自己对于中国女性母亲角色的见解,实是受中国式家庭理想之影响。


  第二,妻子。


  在以儒家伦理哲学为纲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观之中,“男尊女卑”似乎是一种普遍认识,然而林语堂却能引用元代诗歌中泥土与水的譬喻告诉我们,古人的传统观点并未皆如此。历史上的女性也有敢于挑战这种观点,将自己置于与男子平等地位的:


  Twixt you and me


  There’s too much emotion.


  That’s the reason why


  There’s such a commotio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me,And an image of you.


  Them smash them,crash them,And add a little water.


  Break them and re-make them


  Into an image of you,And an image of me.


  Then in my clay,there’s a little of you.


  And in your clay,there’s a little of me.


  And nothing ever shall us sever;


  Living,we’ll sleep in the same quilt,And dead,we’ll be buried together.


  这首诗体现了水与土互相成就、密不可分,就如夫妻关系一样,不是依附,而是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成就。很显然,林语堂本身也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在诗歌翻译的处理上,原诗句为“将咱两个一起打破”,而林译成“them”,虽然替换了宾语,将“咱”改译成了“它们”,更符合英语表达,易于理解。同样“我泥中有你”和“你泥中有我”,林译时增译了“a little”,更为形象地写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面。


  第三,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的女性。


  林语堂不反对传统女性走出家庭,踏上社会,但他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始终未脱离传统家庭文化观中女性的角色,从中亦可看出其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观中的女性角色的认可。他在原文中表示“The ideal woman for me is one who loves her cosmetics along with her mathematics,and who is more feminine than feminist.Let them have their cosmetics,and if they still have energy left,as Confucius would say,let them play with mathematics also.”(对我来说,理想的女性是既爱化妆品又爱数学的女性,并且是更具女性魅力而非女性主义的女性。让她们享受化妆品吧,如若还有余力,正如孔子所说的,也让她们研究研究数学。)从中可以看出林语堂高度欣赏女性的母亲角色,同时对于现代女性的各种可能性给予十分的尊重。“cosmetics”和“mathematics”,暗喻传统女性涂脂抹粉的传统家庭形象和现代社会独立女性形象,修辞的运用使人物生动而新颖,为行文增色,体现林语堂深厚的创作功底。


  二、消极的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女性,往往给人以弱者之印象,她们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甚至受到来自各方的压迫;她们极少能与“智慧”“远见卓识”“胸襟开阔”等词联系起来。而林语堂在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书中,从社会及家庭角度,深入剖析,揭示了观念背后的现实因素和认识偏差。这种对传统家庭文化观背后社会层面的分析,兼具批判与反思的态度,可以说是其对外传统文化传播中极具特色与吸引力的。


  第一,地位低下的女性。


  林语堂在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第五章开篇提到,女性地位不是素来低下,但尊敬女性、爱护女性的特性,在中国早期历史就开始缺失。比如在中国早期的文字记载里,如《诗经》中,就有男女不平等待遇之发现。但妇女地位彻底降至低位,束缚妇女思想的产生,实是文明发达,特别是孔教学说影响与日俱增以后。


  但同时林语堂也指出,孔氏学说主张男子治外、女子治内的分工合作。这种男女的分别,不能解读成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它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一种调和。


  然而儒家的这种主张,却为后世持有自私观念的男性学者埋下了关于女性低劣意识的根苗。再加上由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经济权掌握在男性手中。林语堂在作品中,写道“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was the fact that men controlled purse.”(比儒家思想影响更重要的是男性掌控了经济大权。)这里,作者用了借代的手法,用“purse”比喻家庭经济权,形象说明了女性在家庭中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因此在家庭中就没有了话语权。中国传统女性的地位逐渐演变成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第二,善妒的女性。


  林语堂认为,中国妇女以善妒出名,这不是本身品行问题,而是古代男子娶妻纳妾与女性在家庭中经济地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在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书中,他描述女子与丈夫间的关系为“Women who lose their husband’s favour have about the same feeling as a professional clerk who lose the good favour of his employer,and unmarried girls have about the same feeling as a man out of employment.”(失去丈夫宠爱的女性,其感受大致与失去老板青睐的职员相同;未婚女子的感受则类似于失业的男子。)林语堂将古代女性对于家庭和丈夫的依附,比作职场伙计讨取老板欢心;而女子因丈夫纳妾而失宠,相当于职场伙计失去上司的欢心。这种新奇而讽刺的类比,令读者对传统女性善妒的根源了然于心。由此看出,林语堂对古代女性的弱势抱有怜悯之心,且愿为之而辩护。

918864e7ec71b1b8d9862976932ed26.png

  第三,受压迫的女性。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给人以受压迫的印象,这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女性地位从历史上来看,至少在新文*运动以前是远低于男性的。但林语堂在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书中提出两个观点:此种“压迫”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身份和家庭中至高之主脑(家庭中最年长女性):实际家庭生活中女人未必受男人压迫,而可能多受婆婆之虐待。


  对于第一个观点,作者引用了许多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例子,如慈禧太后——“There are many Empress Dowagers in China still,politically or in common households.”(在中国,依然有许多太后,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普通家庭中)这个例子中,作者用慈禧太后比喻在家庭或政治生活中掌握主导权的女性,将女性的威望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语堂还引用了《红楼梦》里以贾母为首的年长母亲为例,说明了中国家庭的母亲及最年长女性地位可能高于家庭中的男性——“That phrase certainly cannot apply to the Chinese mother and supreme arbiter of the household.Anyone who doubts this should read the Red Chamber Dream.”(这句话当然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和家庭的最高仲裁者。对此有怀疑的人应该读一读《红楼梦》。)接着又指出,女性受压迫,并不一定是来自男性,尤其是她的丈夫,因为在古代,娶妻又纳妾的丈夫,也可能周旋于两个女人之中,自顾不暇。


  林语堂还指出,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压迫,很有可能是受婆婆的压迫。林语堂认为“For a woman to please a man is a noble effort,but for her to please another woman is heroic”,即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取悦一个男人是一种珍贵的努力,而去取悦另一个女人,不惜为一种英勇的行为。这句幽默的评价道出了中国传统妇女作为媳妇的困境。而笔者认为,虽然提出未必是受到男性的压迫,林语堂在这里,主要想表达的还是中国传统女性地位低下的现象,男性纳妾,也是女性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的表现,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这种类似正话反说的手法不无讽刺意义。


  创译一体的跨文化书写

       林语堂女性形象的书写,向我们展示了有血有肉的中国传统女性。从他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和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部散文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林语堂的这两部英文散文著作很好地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其作为中国文人的文学创作能力,同时也是文化的译出。


  一、用词


  在用词上,面对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四字词语,林语堂在翻译处理上做到了既准确传达了中国文字的奥妙,同时能够很好地兼顾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降低了阅读难度,增加了趣味性。


  名分学说源于《春秋》,儒家思想认为,合乎自然规则和社会道德的名分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君臣、父子、夫妻间的关系,都称作“名”,相应的责任、义务称作“分”。女子一旦结了婚,就应该恪守妻子的本分,尽到孝顺翁姑、辅佐丈夫、养育子女的责任。名分学说成为家庭制度背后的社会哲学,也是结了婚的女子行为处世的准则。在其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中,林语堂结合儒家思想,对“名分”一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向西方读者展现了孔子关于“名分”及与理想社会的关系解读。


  例1:The doctrine of Social Status,as Confucianism has been popularly called,is the social philosophy behind the family system.It is the doctrine that makes for social order in China.


  例2:The principal idea is status,or mingfen,which gives every man and woman a definite place in society.In conformity with the humanist ideal of“everything in its place,”the social ideal is also that of“every man in his place.”


  例3:Ming means“name”and fen means“duty”...Without a name,or a 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relationship,a man would not know his fen,or duties in that relationship,and hence would not know how to behave.The Confucian idea is that if every man knows his place and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his position,social order will be ensured.


  在上述例子中,林语堂用了大量篇幅,对于一个西方文化中无对应概念的名词——“名分”,经音译加具体意义解释的方法,使东方哲学概念的阐述细致入微,具有清晰的逻辑性,使即使未接触过东方文化的西方读者也能读懂,体现了林语堂深厚的创译一体跨文化书写能力。类似的处理还有很多,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4:三从四德


  英译: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


  在向西方读者阐述“三从四德”这个典故时,作者采用了字对字的翻译,并且在之后加上了注释,向读者解释了何为三从,既保留了中文典故的原味,又准确传达了其中的含义,可谓一石二鸟。


  例5:怨女旷夫


  英译:unmarried men or women


  这个词,作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通过缩译,即只用一个“unmarried”准确表达了“怨女旷夫”的含义,符合英语简洁明确的表达习惯。


  例6:贤妻良母


  英译:helpful wife and wise mother


  “helpful”和“wise”并不是“贤”和“良”的字对字翻译,而是从词的具体语义上进行了选择,实现了对等翻译。从这个词外国读者便能了解家庭文化对于传统女性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二、句式


  林语堂的英文散文书写,善于运用倒装句、长短句等使行文重点突出,结构层次更为丰富,给人以行文紧凑流畅之感。


  例7:Then came Confucianism with its seclusion of women.


  例8:T o w h a t e x t e n t s u c h ceremonial“rites”in the books were observed in practice it is impossible to ascertain.


  上述两个例子都采用了倒装的句式,“Then came”起到了衔接上下文的作用,“To what extent”置于句首,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长短句结合也是作者写作的一种主要句式形式,它可以使行文更有层次,适合读者的节奏。


  例9:For men have every advantage over women outside marriage,while inside marriage women have every advantage over men,and they know it.


  该例子前面是一个长句,后面接了一个短句“and they know it”,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通过对林语堂两部英文散文著作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和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中的女性形象书写的分析,可以发现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家庭与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其社会属性远大于女性个体本身。林语堂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厚的书写能力,从文化层面向我们展现了传统中国家庭文化观的一个缩影。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传统家庭女性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林语堂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书写,是一种站在客观角度的重新审视。作为一名学贯东西的双语作家,站在文化交汇的风口,林语堂站在第三者视角,用其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向东西方读者展示了真正的中国女性和中国家庭文化。或许正因如此,赛珍珠女士才在为其所作序言中说道,她终于找到了一部坦白而无愧的阐述中国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