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础泰语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础泰语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6

2025-02-28 14:56:0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泰语专业基础泰语课程教学改革需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结合基础泰语课自身的特点,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基础泰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培养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泰语专业基础泰语课程教学改革需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结合基础泰语课自身的特点,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基础泰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培养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文章首先阐述基础泰语课程的特点,然后明确基础泰语课程的思政目标,最后对基础泰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泰语;教学改革

  一、前言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作为理论指导,为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紧紧围绕顺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培养有国际文化视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应用型人才。结合高校基础泰语课程特点,基础泰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泰语语言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二、基础泰语课程特点


  1.零起点


  基础泰语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生的教学背景是“零起点”的状态。学生对泰语这门外语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泰语与母语的联系。挖掘同为汉藏语系,同为孤立语的泰语和汉语的相同的语言特点,用汉语语韵学的概念来阐述泰语语音文字的学术概念[1],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泰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泰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泰语的能力。在构建泰语与母语的联系的同时即消除了学生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畏难心理,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汉语语音的知识。

b83a9c0b1abcd550c0d082ea612fb64.png

  2.注重语言技能的提升


  基础泰语课程学生群体是泰语零基础学习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都集中围绕在本课程的知识点或者语言技能提升上。基础泰语课程初级阶段教学中会大量使用朗读、背诵、模仿和复述等方法,学生的思辨能力会被空置,有效刺激和训练时间有限[2],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仅仅将“课程思政”内容做简单的描述,在主观认可并实施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时,无法将需要传递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3.知识面广


  基础泰语课程在本校教学中分为基础泰语一、基础泰语二、基础泰语三、基础泰语四,四个阶段,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其中涵盖了泰语语音基础知识、泰语语法基础知识、泰国城市概况、风俗节日、中泰两国外交、东盟区域发展及常用文书写作等板块内容。而基础泰语课程展开学程相对较短,在短学程内需要即提升语言技能,又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对于任课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具有很大挑战的。这也是迫切需要进行基础泰语教学改革的原因。


  4.跨学科性强


  基础泰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泰语语音、语法知识,还涉及了泰国文化、泰国历史、中泰外交、中泰多元合作以及区域发展等领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语言技能,需要对两国文化有清晰的正确的解读,需要对两国乃至区域合作有敏锐的观察和认知,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同时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培养职业精神以及厚植家国情怀。


  三、基础泰语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达成的目标

       1.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基本内涵等有效的融入基础泰语课程实践教学中,引领学生坚定信仰,使其成为全面发展、有坚定信仰、正确价值取向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青年[3]。通过基础泰语课程教材中泰两国多元合作、中泰两国外交、东盟区域发展、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等模块内容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泰语作为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更需要教材知识结合实事,如,中泰两国免签政策的出台,教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互动与对话的能力,涉及多元文化背景与身份[4]。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外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层面,更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在文化学习中,便需要把握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内涵,即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熟悉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述和评价。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5]。通过基础泰语课程中泰两国风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社交礼仪等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善泰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过于单一的弊端。


  3.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增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切入点。在基础泰语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的人文属性,语言的学习天然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政治性等特点,这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要求相吻合与匹配[6]。因此,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再结合专业语言技能,为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然后,通过基础泰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中泰两国文化进行客观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后,在基础泰语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加完善的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基础泰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通过语言看世界,了解对象国人文风情


  在基础泰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泰国人文风情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辩证地看待本国与对象国人文风情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学好泰语,而是要能讲有温度的泰语。例如,通过对泰国地理、曼谷和清迈府等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泰国的地域特征,行政区划以及各部重要省份做全面的了解。这是泰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常识,同时也为大三期间到泰国学习实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了解泰国的风俗习惯,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对泰国习俗、宋干节、水灯节和父亲节等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泰国习俗和重要节日做全面的了解。同时,也通过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对两国重要节日由来以及庆祝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为两国文化交流贡献力量,用语言这一工具敲开文化交流之门。


  2.关心时事谋发展,作区域发展小灵通


  无论是“一带*路”倡议的实施,还是多边合作的推进,都离不开语言这个纽带。有了两国的合作交流才有了语言的互通,有了语言的互通才能促进双方的了解与合作。语言的学习是过程,用好语言才是目的。作为泰语专业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学语言,而应该了解时事,了解中泰两个乃至周边国家区域与中国的合作往来。例如,通过对中泰友谊协会主席演讲、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计划项目等课文的学习,了解中国与泰国,中国与东盟的多方合作。由课文内容衔接湄公河次区域发展到辐射南亚、东南亚,再到一带*路。从而延伸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接班人使命感的厚植。紧跟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国际发展接轨,利用区位优势为辐射南亚东南亚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3.深植爱国情怀,作优秀传统文化小使者


  在涉及两国文化的教学中,需对不同文化的内核进行充分的提炼和总结,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中泰文化,辩证地看待两国文化的差异。基础泰语课程教学实践将语言技能教学和德育融合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通过“对泰国饮食”的学习,了解泰国饮食文化,且对中国饮食文化也能用泰语做出完整的表述。在外语技能获得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为传播优秀的中国饮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民以食为天,在到对象国学习生活之前不但累积好语言技能,还需要做好通过“食”“语”为媒介,为扮演好文化沟通的“桥梁”的角色打下坚实基础。再例如,通过对“中国人民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第五套中国百元人民币做进一步认识,理解百元纸币背后的历史文化魅力。第五套百元人民币正面印有梅花图案,是傲立风雪、浩然正气的中华儿女的品格象征,背面的图案为人民大会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再例如,在中泰两国外交领域,无论是作为“友好使节”的大熊猫,还是在我国经历地震灾害时候来自泰国人民的关爱和帮助,都是我国“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指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学生通过学习这一模块的内容,厚植和谐、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

7d57238812f8756da4607ed947d9185.jpg

  五、基础泰语课程思政的实施


  1.课前准备


  在开展基础泰语课程教学之前,首先,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避免出现只注重泰语基础知识的“重语言技能”,而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轻立德树人”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使命,充分挖掘基础泰语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贯穿在基础泰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参加综合素养能力提升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其次,教师应对基础泰语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章节重难点有很好的把握。在对教学重难点有清晰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里需要明确每个需要融入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并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认知里。最后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如音频、视频、图片和相关时事新闻等,以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2.课堂落实


  在课堂落实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到五点融入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华精神追求;融入新时代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融入中*梦和国情社情,厚植家国情怀;融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再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的展开教学活动。要做到因材施教,便需要教师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测评反馈,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的调整。其次,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实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要做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结合基础泰语课程的文化模块的内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两国文化的差异,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外语学习者所承载的优秀文化输出、推进祖国经济发展、多边友好合作等的为祖国伟大复兴做贡献的使命。


  3.课后交流及评价体系


  课后交流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课后交流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打下思想基础,还能巩固课堂教学所教授的知识,同时也是学情反馈的一种方式。首先,组织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包括泰语语言学方面、泰国文化方面以及泰语专业毕业生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主题讲座。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代社会对泰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引方向。其次,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习实训活动。通过实践,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学有所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得,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最后,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进行经验分享系列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


  在基础泰语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还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的理念纳入评价体系中。根据基础泰语课程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合理的评价指标,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丰富形成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为分数而学”向“为兴趣而学”。比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在期末考核环节合理设置联考所占比重,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做学情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夸奖,对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予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所有的评价手段和评反馈都应该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目的。


  六、基础泰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课程思政视域下基础泰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实施效果来看,有了以下几点收获:一、通过实施基础泰语课程思政,学生对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同时也对学好泰语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强的信心。二、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有了更强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为中泰两国友好关系以及多元合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强化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生能对与学科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并认识到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应该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四、探索出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基础泰语课程教学的路径,为基础泰语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七、结语


  总之,无论是从中泰多元合作,还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泰语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都刻不容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融隐性教育于显性教育中,要将泰语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有过硬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的可用之才,就必须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底。

参考文献:


  [1]陆生,陆云东.中国泰语语音文字教学理论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6(04):47-54.


  [2]白楠,刘金兮,杨姊娜.阿拉伯语教学中跨文化思辩能力培养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01):91-95.


  [3]付英,李鉴.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3,(48):62-65.


  [4]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3.


  [5]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13(03):1+17-22.


  [6]马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31(0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