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社区育人路径探析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社区育人路径探析论文

3

2025-02-22 16:07:5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大浪淘沙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宝库,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摘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大浪淘沙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宝库,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而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场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社区中去,能够提升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育人的效能,对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社区;文化育人

  一直以来,中国共*党高度重视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生存与发展,在此中间,文化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每一次的跨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大跨越、大进步。[1]近年来,习近平总*记在文化建设领域中多次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以及新的理论,丰富了马克*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平文化思想。习*平总*记曾多次在谈话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有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内涵。而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学生社区又是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其文化育人价值便日益凸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正如歌词《我的中国心》所言,中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儿女,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大浪淘沙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宝库,展现了我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思想的精华,“道法自然”出自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意指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这与我们当下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也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与当下习*平总*记所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遥相呼应。


  第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先秦经典著作——《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蕴含着自强自立的精神。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流传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神话传说。《神童诗》中的诗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更被现代作词人黄霑先生改编成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男儿当自强》。正是凭借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数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是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先秦经典著作——《周易》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蕴含着包容和追求和谐共处的品格。正是这种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我们才有今天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携手共进的团结大家庭。


  第五是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是现代誓死抗日的杨靖宇将军,守卫边疆的祈发宝团长等爱国人士,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个伟岸的丰碑。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具有积极的育人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尽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数都已步入成年,但是大多数的同学心智并未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塑造阶段。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便得以彰显。


  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平总*记曾指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广博而又高深,我们要深入研究里面的思想精粹,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将得到升华。[2]中国优秀的经典著作,如《周易》《论语》《老子》等,蕴含着辩证法、唯物主义等思想元素,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更科学地思考认识,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高高职学生整体的道德水平。习*平总*记曾指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育人的内涵。我们要充分用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人民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思想觉悟。[3]例如《二十四孝图》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论语》教育人们要善待他人,以身作则。


  在高校层面而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文化脉络中都有重视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容。如三国名臣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了君子要修缮自身,淳养品德。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正直的君子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和感染他人,从而在社会中间营造讲道德、守道德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深入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社会层面而言,一个社会离不开正能量的支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充足的精神养分。一方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凝聚全社会共识的核心道德观、荣辱观。习*平总*记曾提出,要用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荣辱观的更广范围的传播。要夯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必须充分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实际国情。绝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脱离自己的实际国情。[2]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我们社会整体的道德素养。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一些失德行为屡屡被曝光在阳光底下。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恪守《论语》中的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有利于在全社会兴起讲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风尚。


  而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的精神血脉在于其文化,文化是滋养人民精神世界的甘露。一方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仅存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对文明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同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广大优秀的华夏儿女,在保卫华夏文明的感召下,粉碎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图谋,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4]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凝聚人民的共识,更大程度地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做到心心相通,精神共鸣。


  三、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区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社区的现状,本次采用了问卷研究法,对我校及其他两个高职学校开展问卷调研,本次发放问卷共5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90份。参与调研的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参与数据分别为:大一296份,占比59.2%;大二161份,占比32.2%;大三33份,占比6.6%。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一的新生对于学校的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较高。此外,在调查中也可以发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职学校的传播和育人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大提出,我们国家经济当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此,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就成为高职院校当前的迫切任务,而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各个产业链都需要巨量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大力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力度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学生在人文文化方面的培养。这也使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在学生社区落地生根。


  第二是受西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特别是近年来大行其道的一些网络短视频,微视频,用碎片化的娱乐方式占据了高职学生大量的时间。这直接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只是沉溺于追求简单的感官享乐,片面追求简单的享乐而缺乏在精神文化上的追求,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学生社区的传播难以开展。


  第三是高职的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同学受过往应试教育所限,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他们平日多数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量也略显不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缺乏兴趣,从而缺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区路径思考


  在高校教育中,我国一直提倡“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而学生社区是学生平日活动的重要场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区中去,将能够更好地落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效果,为实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社区中的深入融入,我们可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在校风建设上下功夫,进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习*平总*记曾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就好像在生态系统中的阳光和空气,直接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和成长。在一所高校中有了好的校风、学风,能够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带来正向的引导,引导他们成才,带给他们无穷的精神力量。[5]因此,与本校校园特色结合,营造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校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高校可以通过在一些高校建筑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社区里设立茶座、张贴书法字画、放置古筝、在社区书架上放置一些国学经典著作等方式,打造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区。


  二是由老师指导,学生干部组织,广大学生参与,成立多种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学生社团。通过成立学生社团,例如可以成立文学社、儒学社、戏剧社等。把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在课余时间交流学习,增进友谊;同时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范围,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有趣且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氛围,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在学生社区开展丰富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高校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应设立联动机制,通过团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后勤管理中心和各二级学院协同配合,在学生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书法展、国画展、端午节主题、中秋节主题等一系列活动,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们开展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活动。例如读书分享会、大家讲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形式。通过交流和一轮轮的头脑风暴,让大学生们对古人的思想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让古代的经典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同学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


  四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舆论高地,深化育人效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花费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网络教育也是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以团委为抓手,以学生社区为单位,招募一批有情怀、懂技术的学生干部,建立和运行网络学生社区(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今日头条号等),在发布一些与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同时,适时插入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推文、信息等,如二十四节气、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地方民俗、先贤思想等,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由此,高校一定要牢牢地守好意识形态的思想舆论阵地,掌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以此来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


  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路径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区中去,培育大学生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参考文献:


  [1]习*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2]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N].光明日报,2020-9-30(1).


  [3]习*平.习*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习*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2).


  [5]习*平.习*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