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理路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理路论文

3

2025-02-22 15:44: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党的二*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中国国情和现实做出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中国特色,展现历史底蕴,贯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

  摘要:党的二*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中国国情和现实做出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中国特色,展现历史底蕴,贯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溯源,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特质导向蕴含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理路。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视域

  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既来源于实践创造,也作用于实践发展过程,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唯物史观,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仍作为价值主线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厘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溯源


  (一)理论逻辑:马克*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


  群众史观是马克*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人民性是马克*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中国共*党作为马克*主义执政大党就必然要遵循马克*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根本立场,特别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马克*主义唯物史观明确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根本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重大问题,也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唯一创造者,不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切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一切社会精神财富,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创造都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3]世界上所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所有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人民群众去推动变化和前进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因此,其本质要求就是,作为马克*主义者,必须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以人民需求为根本需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


  人民是立党之基、执政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马克*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历史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选择


  党的奋斗史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事实证明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人民。鸦片战争伊始,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揭开了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第一页,中国人民被迫寻求救亡救国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新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中国的仁人志士们提出了诸多救国之法,尝试了无数次救亡运动,但无一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921年中国共*党应势而生,拯救民族危亡和人民解放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党的肩上。正如1919年李*钊在《新青年》中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5]。自此,中国共*党通过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三座大山的严重压迫和极度剥削下,人民反抗意识强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强推动对抗侵略剥削的革命运动,人民的发展愿望和党的政治目标高度统一,中国共*党始终站在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边,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最终赢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党深刻总结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指明恢复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人民。中国共*党秉承初心,继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力量推进了土地革命,完成了三大改造,取得了抗美援朝的重大胜利,进行了一系列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这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工业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党更加积极发挥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平明确提出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6]21世纪初,面临国际复杂形势变化,江*民回答了怎么样建设党提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涛在深刻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临“两个大局”复杂局势下,将人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书记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的重要论断,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


  (三)现实逻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际需要


  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迈进。在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锚定目标,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坚决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建设任务,只有深刻总结过去的经验,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面对新目标和新任务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巩固全面脱贫成果,解决返贫致贫问题?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破解阶层利益固化,贫富差距问题?如何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问题?以及如何更好解决生态环境、民生短板以及国际外部环境等错综复杂的新老问题?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党当前亟须解决的紧迫任务。习*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各项工作必须围绕人民展开,要始终坚持“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9]


  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首先就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特质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功开辟的内在机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并在价值追求、内涵意蕴、政治底色中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特质。


  (一)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主义作为科学的人民的真理性学说,在道义性上表现出深刻地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的理性情怀。马克思指出:“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就开始了。”[10]从必然到自由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必然是前提,自由是目标,到达自由的王国必须从必然出发不能绕过或跳过必然直接到自由,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符合规律的劳动和实践到达自由王国彼岸,且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是以发展人类自身,是“真正的自由王国”。这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为人类社会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真理性学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解放自己,进而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坚持社会主义目标和方向,继承和创新了马克*主义的自由观。中国式现代化认为人的发展和物的丰富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被消解,而物的过度丰富则又会使人的本性被工具理性所裹挟,人的发展和物的丰富协调联动才能合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11]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以往社会历史发展中对人性的忽视和束缚、对物质的畸形追求等各方面弊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经济解放和精神解放,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追求。

f6b74b656c73202d2e59243420f44bf.png

  (二)内涵意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都有各自的理念指导、各自的社会历史条件、各自的现实基础,因而都会形成各自内在的质的规定性。[1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更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以选票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他们所遵循的价值立场是资本利益最大化,阶级立场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政治立场是服务于少数精英资产阶级,从而导致西方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利益阶层固化严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程度极低。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狭隘观念,所追求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政治权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推动整个社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把实现共同富裕置于更高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是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绝不是少数人的富裕。


  (三)政治底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拓宽人类现代化路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百年奋斗中发展成熟的,有着旗帜鲜明的政治底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发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强有力地证明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种固定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存在定于一*的发展模式能够让他国直接照搬照抄,西方式现代化本身就存在着多种弊端,西方发达国家所宣扬的“只有西方式现代化才能发展”的论调极具误导性和迷惑性。不管是制度还是现代化,都没有完全适合每个国家的,任何想直接照搬别国的现代化模式是行不通的。中西方现代化的区别是在二者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差异化结果,西方的现代化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的,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部署谋划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以社会主要矛盾为重要抓手,始终关切人民的需求变化,将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也随之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转变成为改革开放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如今将现代化建设构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这一现代化探索历程侧重说明现代化建设是同人民需求相结合的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革命战争时期依靠群众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第一个历史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前提;到改革开放时期依靠人民的首创力量拉开了改革序幕,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业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积极创造性,高度凝结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三、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法宝,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走自己的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具体实际深入结合,不断为人民造福,并为世界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5.


  [4]艾四林.共*党宣言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33.


  [5]李*钊.李*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平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48.


  [7]胡*涛.胡*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42.


  [8]习*平.在庆祝中国共*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2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8.


  [12]本书编写组.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