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概况综述及发展论文

2025-02-22 15:39: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对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概况进行综述,主要从国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国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这几个方面入手,简要梳理了其历史脉络,并尝试澄清一些学科上的争论。
本文对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概况进行综述,主要从国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国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这几个方面入手,简要梳理了其历史脉络,并尝试澄清一些学科上的争论。最后,笔者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深刻的展望。
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一)国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是比较音乐学,其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紧密相连。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欧洲殖民主义者及学者相继踏足美洲、亚洲、非洲,其中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便开始记录与当地音乐和舞蹈有关的资料。
18世纪以后,出现了更多基于一手资料的著述,这些著述以比较研究的眼光观察非欧音乐,为19世纪比较音乐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世纪,英国和法国大肆对东方进行军事侵略和殖民扩张,这两国对东方音乐的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然而,这时候的欧洲人对非欧民族音乐的描述和分析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缺乏实地考察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手段,因此这些研究尚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英国比较音乐学者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于1885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论诸民族的音阶》。该论文不仅为音乐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还挑战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权威。艾利斯提出使用音分记法进行音乐的比较研究,将十二平均律中的一个全音规定为200音分,半音为100音分。这一标记法具有科学性和易懂性,大大推动了音阶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进程。他的理论打破了传统认知,让音乐家开始意识到除西洋音乐的音阶构成外,还有许多基于不同原理构建的音阶体系。这一发现为基础音乐发展铺垫了道路。
比较音乐学这个名称由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提出。在188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较音乐学领域影响较大的是柏林学派。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柏林学派的学者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的音乐文化同样也遵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他们认为,单音风格比复音风格落后,单乐段比复乐段落后,构造简单的乐器比构造复杂的乐器落后。柏林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乐器学,二是各民族的音乐史,三是各民族的音乐形态。
在东欧,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纷纷下乡搜集民歌。而在美国,鲍亚士学派在比较音乐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主要研究美洲土著民族如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音乐。
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一书首次提议用“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因此也成为划时代的著作。
自孔斯特之后,美国成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中心,涌现出胡德、梅里亚姆和洛马克思等杰出学者。胡德强调从音乐本身出发,只有通过直接的音乐实践和实地考察,才有可能理解和分析音乐;梅里亚姆对音乐文化的功能进行理论性探究;洛马克思将民族音乐学和马克*主义思想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民族音乐学界兴起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分析模式,具体应用表现为“音位学—分布主义”的方法和生成转换法。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西方文化霸权批判和马克*主义思潮对民族音乐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进入21世纪后,尽管很多关于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模式不断涌现,但这些往往如昙花一现,未能持续深入地影响民族音乐学。每当有新理论出现时,国外的民族音乐学界就会根据这个理论做一些研究。可这样终究是行不通的,因为对音乐本身的研究才是民族音乐学的立身之本,国外的一些学者不免舍本逐末了。
(二)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变迁与国际化进程
1.形成与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新文化*动浪潮涌动,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保护,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学者们不仅关注音乐本身,还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这一学科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学者对音乐艺术的尊重与热爱,还反映了中国学者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卓越贡献。
2.变迁与国际化进程
进入21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学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美学界自21世纪以来对中国及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持续拓展和深入,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数字音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一学科带来了传播方式上的革新。数字音乐平台为传统音乐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中国民族音乐能够走向世界,向全球听众展示其独特魅力。
此外,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关注和支持更加速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国际化进程。众多国际音乐节、展览及文化活动中都设有中国民族音乐的展示环节,为推广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保护,到现代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格局,这一学科经历了不断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我们期待中国民族音乐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定义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理论学科,主要研究世界诸民族音乐及其发展类型。该学科特别关注音乐与其文化环境的共生关系,旨在揭示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与文化脉络的内在联系。
(二)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个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音乐,如各部族的非欧洲音乐、欧洲民俗音乐、东方高等文化的音乐等。此外,它也关注至今尚在流传的口头传统音乐及其乐器和舞蹈。
(三)研究目的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刻揭示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与文化脉络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对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入认知。它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
(四)研究方法
第一,田野调查法,即通过与当地的传统音乐从业者、乐器制作师、乐器演奏者、舞蹈者等进行交流并观察,收集相关的音乐材料和信息。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第一阶段。田野调查就是去现场采风、调查,以获得最翔实的一手资料。不同于书本工作,田野调查法强调实践出真知,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研究是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好的,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提高田野调查的质量。
第二,案头工作法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民族音乐学的案头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关键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是初步调研与描述,研究者需对所关注的民族音乐进行深入调研。这包括收集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查阅文献、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家及当地社区进行交流。通过这些调研,研究者能获取丰富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随后,研究者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记叙,记录下音乐的旋律、节奏、乐器使用、表演形式等基本信息。第二阶段是深入分析与解读,在获得充足的资料后,研究者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研究者不仅要对音乐的表面特征进行描述,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历史渊源等,通过运用对比分析、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等方法,揭示出音乐与社会、文化、历史之间的复杂联系。第三阶段是分类整理,研究者要根据音乐的风格、地域、族群、社会功能等因素,对音乐进行分类整理,以便进行后续的研究和讨论。第四阶段是专题研究与总结,研究者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特定专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专题研究,研究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特征,并总结出有价值的结论和观点。
第三,历史研究法,即通过对历史文献、古代记录、考古资料等的研究,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与特定历史背景的联系。
第四,比较研究法,即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并分析原因。
第五,音乐实践法,即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创作、演奏、评析等实践活动,直接感知和理解音乐。
第六,社会学研究法,即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民族音乐在社会层面的功能和影响。
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体系,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民族音乐。
三、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及思考
自比较音乐学阶段起,音乐领域就深受民族主义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音乐学科不断发展并转型为现今的民族音乐学,但民族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是其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早期,该学科往往以“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为价值取向,即使在后期西方社会对此进行了反思,也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东方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该如何自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的作者杜亚雄教授曾提出“以中格外”的思路,提醒国人应正视自己的民族音乐,不应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笔者也格外认同这个观点。我们不应以任何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为中心,居高临下地对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审判,而应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用研究还原文化本身最真实的面貌。民族音乐学作为研究音乐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阶段。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音乐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和精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记录与描述,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探讨音乐与文化、社会、历史间的相互关系。学者们运用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多种手段揭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明显,音乐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为民族音乐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加深入的分析框架。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学的内涵,还提升了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民族音乐学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如何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民族音乐学将继续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持续繁荣发展,吸引更多学者投身其中,共同挖掘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奥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民族音乐学能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叉与融合,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