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笛曲《深秋叙》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初探论文

笛曲《深秋叙》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初探论文

13

2025-02-22 14:02:2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笛曲《深秋叙》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内涵和独特演奏技法的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以深秋为背景,通过笛声的悠扬与深沉,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凄美,传达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演奏技法方面,它需要演奏者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和对气息的精准控制,以及仿箫声、循环呼吸、循环双吐等技巧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本文深入研究这首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希望演奏者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演绎,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深邃。

  笛曲《深秋叙》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内涵和独特演奏技法的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以深秋为背景,通过笛声的悠扬与深沉,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凄美,传达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演奏技法方面,它需要演奏者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和对气息的精准控制,以及仿箫声、循环呼吸、循环双吐等技巧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本文深入研究这首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希望演奏者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演绎,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深邃。

  一、《深秋叙》乐曲简介

  《深秋叙》这首作品是穆祥来在1989年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它不仅在中国竹笛音乐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音乐美学和音乐表现内容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创作此曲时,穆祥来先生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乐》第一乐章的慢板中低音弦乐如泣如诉的旋律的深刻影响,于是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大A调低音笛,因为低音笛的音色深沉而醇厚,给人以稳重的感觉。同时,他巧妙地结合了南北派竹笛演奏技法,使得这首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既有北派的豪放大气,又有南派的细腻婉约,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另外,作品描绘了深秋时节“秋风瑟瑟,黄花满地”的萧瑟美景,大A调低音笛低沉而浑厚的音色与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悲凉和忧伤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深秋叙》作品分析

  这首作品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其中,呈示部分为引子和慢板两部分。引子是第2~9小节,调式为#F羽调式加雅乐(变宫、变徵),慢板是第10~50小节,调式为B羽调式加清乐(清角、变宫)。展开部分为小快板和华彩段落两部分。小快板是第51~147小节,调式为B羽调式加清乐(清角、变宫),加雅乐(变宫、变徵),华彩段落是第148~164小节,调式为E商调式、D宫调式、A徵调式。再现部也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乐曲起始处的变化再现的慢板和尾声。再现部是第165~197小节,调式为B羽调式加清乐(清角、变宫)。这种结构使得乐曲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同时,又能够展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对比。《深秋叙》曲式结构图见表1。

image.png

  三、《深秋叙》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深秋叙》中南北派演奏技巧风格的融合

  这首作品的散板乐段中频繁使用了连贯的长句和华丽的装饰音,以及华彩段落中大量运用了叠指、颤音等吹奏技巧,这些技巧的加入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和精致,展现了南派曲笛的独特的演奏技巧。快板乐段中清晰的吐音、短促的剁音和花舌等则体现了北派的演奏技巧。在这首作品中,南北派的演奏技法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二)《深秋叙》中南北派情感风格的融合

  南派的曲笛以其温和灵动的特性而闻名,音乐追求旋律的优雅和流畅,给人一种温柔内敛的感觉。而北派的梆笛强调音乐中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展现了坚韧、粗犷的情感风格。

  在这部作品中,慢板乐段绵长的旋律使得南派曲笛的情感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华彩部分中充满激情和热烈的情感表达是北派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首作品中,南北派的情感风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四、《深秋叙》中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深秋叙》中的仿箫声

  洞箫的音色千变万化,可以完美地表达出秋风萧瑟的悲凉和凄美之感,所以慢板乐段中选择运用竹笛仿吹出箫的音色来表达秋思意境。这种音色的转变不仅仅是由乐器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更是演奏者对音色和音准精细控制的结果。口风的大小和气流的快慢直接影响到音色的明暗和音准。口风较小、气流较慢时,音色会显得较为暗淡;而口风较大、气流较快时,音色则会更加明亮。在音准方面,力度较弱的吹奏可能导致音准偏低,而力度较强的吹奏则可能导致音准偏高。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强弱变化时,演奏者需要精准地掌握口风与吹孔的角度以及气流的速度。这一仿箫段落沉静而深远,仿佛将听众引入了一个散发着兰花清香的幽静山谷,体现了主人公在经历人生的风雨飘摇之后,对过往的沉思和对各种境遇的坦然接受。在演奏中,这一段不宜有过多的即兴演绎,尤其是前半部分,过度的强弱对比可能会破坏整体的氛围,导致与慢板部分的对比不再明显。而在后半部分,仿箫声逐渐消逝,音乐情绪通过几次渐强的推进,逐渐积聚至高潮,为接下来的小快板段落埋下了伏笔,预示着音乐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和转变。此外,这一部分在演奏技法上还运用了循环呼吸,衬托出了秋风瑟瑟的气氛。当洞箫的音色与秋天的萧瑟、落叶、寒露等意象相互呼应时,它能够表达出一种深秋的凄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怀。

image.png

  竹笛模仿箫声的演奏技巧在这首曲子中可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更好地传达出秋天的萧瑟和凄美。以下是练习仿箫声的方法。

  (1)了解箫的音色:箫具有温暖、柔和和略带沙哑的音色特点。可以通过听箫的音乐来感受和学习。

  (2)呼吸和气息控制:箫的声音通常较为柔和,因此在吹奏竹笛时,要控制好气息,避免音量过大或过小,保持气息的平稳和连贯。

  (3)唇部和口腔调整:调整唇部和口腔的形状,使竹笛的音色更加接近箫。例如,可以尝试放松唇部,让声音更加圆润、柔和。

  (4)指法选择:在演奏此曲时,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指法,如滑音、颤音和微分音等,来增加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

  (二)《深秋叙》中的气震音

  气震音,亦称为腹震音或气颤音,是指在音乐表现中通过小腹和横隔肌的自然操控,让气流产生稳定而有序的波动,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气震音不仅能让发音更具美感,还能像弦乐器的揉弦技巧一样,为音乐增添丰富的质感。尤其是慢板部分,气震音的运用使其具有极强的歌唱性,是乐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不仅与情感的抒发紧密相连,还能使低音笛的音色更加浑厚、饱满。在乐曲的创作和演奏过程中,气震音的运用需要根据乐曲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音乐表现效果。这种技巧的灵活运用,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还能让演奏者的演奏更具魅力和感染力。在演奏时,演奏者应注重将气震音与曲子的情感紧密结合。气震音的细微波动,如同秋风中飘落的落叶,轻轻地触碰着听者的心灵。演奏者要尽量将气震音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以表现出深秋的寂寥和凄美。在曲子的高潮部分,要加大气震音的强度,使得音乐更加激昂,仿佛是在呐喊,又像是在哭泣,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的哀思和无奈。以下是练习气震音的方法。

  (1)正确的呼吸:使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气流和控制。

  (2)呼吸控制:练习长音,尝试在不改变音量的情况下平稳地控制气息的流动。

  (3)气息震动:尝试在吹奏长音的同时轻微地颤动喉咙(声带区域),模拟人声的颤音效果。这种颤动会传导到气息中,从而产生气震音。

  (4)鼻孔练习:闭上嘴巴,只用鼻子呼吸,尝试在呼吸时产生颤动。这种方法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气流的颤动。

  通过以上步骤的练习,演奏者能够逐渐掌握气震音这一演奏技法。将气震音熟练地运用到这首曲子当中,不仅能增加音乐的表现力,还能使秋天的氛围在这首曲子中被更加深刻而生动地渲染出来。

  (三)《深秋叙》中的循环换气

  在《深秋叙》的仿箫声片段演奏中,作者巧妙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法,使得笛声连绵不断,宛如秋风般悠长而凄美。循环换气技法让音符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轻轻摇曳,缓缓飘落,营造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深秋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深秋的萧瑟之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美丽与哀愁。同时,循环换气技法也使得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呼吸和节奏,让音乐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总的来说,循环换气技法在作品的仿箫声片段中的运用,不仅展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还为音乐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和情感色彩。它让音乐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让听众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深秋的意境。

  与传统的呼吸法不同,循环换气法要求演奏者的鼻吸和口呼同时进行,这种看似矛盾的技法需要演奏者通过理智的指令来完成,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逐渐适应。在实际演奏中,循环换气法通常与常规呼吸法交替使用,而乐曲的开头通常采用常规呼吸法。通过慢动作分析可以看到,演奏者先使用常规吸气法,在口腔中储存少量空气,然后在进入循环呼吸阶段时,努力扩大口腔空间,使其尽量充满空气,接着用会厌软骨盖住喉口,切断口鼻两腔的通道,让它们各自独立工作。随后,演奏者收缩口腔,减小空间,将口中含有的空气通过控制细小的口风风门挤入笛腔,同时迅速通过鼻孔吸气入肺。这样,鼻子的吸气不会干扰口腔的挤气,反之亦然。但是,鼻子的吸气时间是有限的,因为吸气必须在会厌软骨盖闭之后,口腔中的气体未完全挤出之前完成,然后立即打开软骨通道,将新吸入的空气与口内剩余的空气迅速融合并吹出,如此循环往复。

  (四)《深秋叙》中的循环双吐

  循环双吐是竹笛演奏中的一种高级吹奏技巧,它依赖于演奏者舌尖与上颚的快速而连续的接触,从而实现音色的快速连续变化,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生动。在《深秋叙》的快板乐段中,由于一口气不能演奏完这一片段,而中途换气会使情绪断连,所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循环双吐的演奏技法,这种技法让整个乐章充满了层次感和活力,仿佛把听众带入了一个秋意盎然的画卷,感受到了秋季的韵律和节奏。

  要想掌握循环双吐技法,演奏者要先熟练掌握单吐技巧。单吐,就是通过舌尖轻轻触碰上颚,使气流短暂中断,产生一个清晰的音头。在掌握了单吐之后,演奏者可以开始尝试双吐的练习。双吐,就是在一口气中,用舌尖连续两次触碰上颚,产生两个音头。这个过程中,舌尖的动作要迅速而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发音不清晰。在掌握了双吐之后,演奏者可以开始尝试将两个音的指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另外,演奏者在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保持音的清晰度和节奏的均匀,这需要耐心和毅力,也需要不断练习和摸索。随着练习的深入,演奏者可以逐渐增加循环双吐的速度和音域,使演奏更加流畅和自如。

  本文开篇对乐曲概况及曲式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其南派婉约与北派豪放的演奏技巧与情感风格的融合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演奏技法以及练习方法,包括仿箫声、气震音、循环换气、循环双吐这四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演奏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