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叙事设计视角下老城区街道空间的重塑策略论文

叙事设计视角下老城区街道空间的重塑策略论文

7

2025-02-15 11:36:0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当前,设计的主旨已从最开始的“如何为人提供称手的工具”或“如何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转向“如何创造或更新人的生活方式与体验、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叙事设计作为着眼于用户需求,旨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体验的设计方法,它不仅与艺术、社会学和算法联系在一起,更是人类未来生活所系。

  当前,设计的主旨已从最开始的“如何为人提供称手的工具”或“如何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转向“如何创造或更新人的生活方式与体验、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叙事设计作为着眼于用户需求,旨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体验的设计方法,它不仅与艺术、社会学和算法联系在一起,更是人类未来生活所系。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在一起的大型生活场所,它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已成为现下各个设计领域关注的要点。其中,对那些在各个层面上条件逐渐滞后却又承载城市发展历史的老城区街道,如何采用新的设计策略,即叙事设计进行空间重塑,从而获得新的活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叙事设计及其构成要素

  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各设计领域已从解决物理层面的、基础性的需求,转向着眼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与社群文化氛围发展,而其中,叙事设计(Narrative design),一种着眼于用户和设计之间情感连接的设计方式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叙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将文学中的“storytelling”转化并抽象成为设计元素,并且搭建情境,让设计元素被串联和整理,设定出基本的情感走向,引导用户交互,促进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用户体验。因此,叙事设计要求设计者能够从心理、社会、文化等多角度、跨学科地进行设计。

  现有研究提出叙事设计应当具有关联性、动态性和时空性三个主要特征。意味着叙事设计应当将形式与意义相关联;叙事设计应当带来完整的、根据行为进行时态而变化的体验;叙事设计应当是建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当中具有多样性的体验。这种特征的归纳方式虽属于设计领域、位于设计语境下,但三者具有一定重叠部分和不明确性。如若从文学语境下反向对叙事设计进行新的划分和解读,那么叙事设计最为重要的三要素便是主旨、情境、构成元素,这三者在设计中相辅相成。

  (一)叙事设计主旨确定

  叙事设计中主旨即为设计目标,是设计者在经过需求分析和项目解构后设立的设计表达核心。不同于常规设计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大范畴设计理念,叙事设计的主旨应当是更为具体落实的。因此,在进行叙事设计的主旨确立时,应当结合项目从概念中提取出更为明确具体的、从使用体验角度入手的设计目标。例如,某个产品在使用时因为操作便捷带来的安心使用感,或某个城市景观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工作重压后轻松喘口气的松弛感。

  叙事设计主旨的确立,并不仅是狭义上的理念表达,用设计进行说教是一种对用户态度的忽视,因此,叙事设计的主旨更应当是设计者希望通过设计想要用户体验到什么,至于这份体验将会给用户带来怎样的思考,也可以算作文学角度的“设计留白”。

  (二)叙事设计情境设立

  在确立完叙事设计的主旨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情境的营造与建立。叙事设计的情境,即行为的发生场合与空间。这种场合可以是物理定义下的特定位置和空间,也可以是随用户而发生改变即时更新的、由行为发起时从而产生的非通常物理概念下的“即时环境”。

  现下和用户与情境相关联的设计研究有很大一部分着眼于场景交互设计,而非叙事设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外置的数字设备和虚拟现实增强技术,来搭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空间和情境。这种方向下的交互设计研究,虽然可以很好地开发和提升新的数字技术,但本质上是由“交互点”所激发出的固定行为,即设计者规定用户在此“空间”中应当去做什么;更倾向于从物理层面去建立行为。而叙事设计的情境设立,则是更多倾向于前期的用户心理分析和推敲,从而根据现有物理环境搭建行为情境,情境引导用户行为,用户行为又完全建立在当前情境的基础上才得以激发。

  (三)叙事设计元素选择

  叙事元素是叙事设计中被拆解开但又彼此联结的单元件,它们应当完全服务于叙事设计的主旨,同时又融入或者符合叙事设计的情境。在文学中,叙事是可感的,将人物设定、剧情节点与叙事主旨和情境相结合,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叙事设计中,项目所需要的抽象元素和物理实现也应当是可感的,不同的主旨下和情境中所配置的叙事元素也会有所不同。而在进行叙事设计的元素选取时既要从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同时根据用户属性探究其隐性需求,也要结合用户所在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状。叙事元素的串联性将会大于单个元素的个体意义传达,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稳固用户所处情境,营造独特体验的统一感。过分突出单一元素的独特象征则会破坏用户体验流程的完整性,导致舍本逐末。在进行叙事设计的元素配备时,也可根据用户心流来进行尺度与节奏上的设计规划。

  二、叙事设计与老城区街道空间重塑的融合

  老城区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开端,它们往往处于城市地理条件上的中心位置,是城市历史重要的载体。但是这也意味着其物质环境具有一定落后之处,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产业更新、生活质量与模式的变换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其住民的需求,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带来负面性影响。而一个城市的面貌和人文氛围的呈现又和其公共空间有密切的关系,街道空间的更新与设计便成了一个城市的印象模板,因此,老城区的街道空间设计更是成了将城市发展历程和新时代概念相融合并且呈现给众人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老城区街道空间的更新设计时应当注重既有文化的保留,即历史价值和时代感的继承;也要有全新的、更为人本的符合当下城市规划战略与城市特有气质的氛围营造。

  在探索提升居民体验并提升文化氛围的街道空间设计时,现存街道设计方向大多以“点—线”模式进行,即道路规划与置景呈弱关联性。而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公共空间设计构成要素中,“节点”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叙事设计的关联性、动态性、时空性的特征便可与之相融合—将节点串联,根据设计主旨,搭建行为发生情境,通过构建元素和用户产生的情感交互,形成以空间中所存在的人为出发点,以触发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文化认同而进行的设计策略。以下展开叙述叙事设计具体如何作用于老城区街道空间置景设计。

  (一)营造老城区街道空间的文化氛围

  地域文化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历史,而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门面,街道空间所呈现的状态是来访者叩开的第一扇门,也是居民的精神归宿。在进行老城区街道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时,不应当脱离城市的文化框架,或是嫁接不符合城市历史气质的部分来过度装点。同时,现代化生活与居民行为模式也应当被考虑在内。因此,在城市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使用上应当进行抽象和重塑,如果直接搬用既有历史建筑形式再搭建,则会和周边环境以及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面貌相脱节。

image.png

  首先,对街道的历史、现状和周边环境进行相关调研,明确街道空间的定位和人员情况,以此进行街道文化氛围的第一步定位。例如,是否属于旅游热门区域附近,是否具有商业性质等。这一步决定着街道氛围是对内服务,用于给市民休养生息;还是对外宣传,用于给游客了解和感受城市。

  其次,结合街道两旁建筑现状,用“融合、保留、修缮、重塑”取代全然地“复原”。老城区地砖瓦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只是盲目仿古复原“古式”,既会带来极高的建造成本,更会扰乱居民的既有生活节奏,带来一定的不便利性,同时也本末倒置,受限于外在“形式”,摧毁街道空间的既有人文气质。因此,应抽取文化内核并提炼,通过新的搭载形式呈现,舍弃烦琐皮肉,保留气韵风骨,这也是“新中式”的凝练手法。以苏州为例,并非直接在街道重现园林之景,而是提取古时园林设计中的“移步换景”“借物抒情”、水韵和框景等核心点,根据街道空间的物理特性进行置景配置和建筑美化。这些可见的形式能营造出可感的氛围,其中蕴含着人文关怀和历史传承,这种由用户而生的氛围定位和塑造所给予的情感共鸣也是叙事设计的一部分。

  (二)搭建老城区街道空间的主要叙事情境

  街道空间是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应当从居民主要行为入手进行考虑,以及调查、分析人流峰值时间点与谷值时间点,并了解在此期间用户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人流峰值是否突破街道节点的人群舒适度。可以用问卷或采访的形式了解此刻人群心理情况和情感需求,判断是否需要对人群进行引流。另外,探究人群主要动线,整理街道现有停留点,探究是否需要新设停留点。根据这些对用户和街道物理现状的分析确定对应街道空间所需的叙事设计特性,如片段化场景叙事或关联化情节叙事。

  片段化场景叙事用于老城区街道空间设计,是指在街道中设立相对醒目并具有独立性的功能空间和置景,这种功能空间的特性是目标化的、可到达的、具有激发人探索兴致的、较为直白的叙事设计。它将作为街道的主要地理标识,也是街道行进的“结局点”,用户在抵达后会产生一定的达成感,在长期使用后由于习惯而生成安定感并被给予自控感。

  关联化情节叙事则是指将老城区的街道空间作为整体,用户行进轨迹和主要动线作为叙事行进脉络,在此期间的体验是连贯的、由浅入深的、前后呼应的。这就要求街道空间的景观需要按照一定尺度和空间序列而设置,这种空间序列也应当根据用户的主要行为发生场所和动线,迎合其情感需求。例如,将街道空间设计的主旨定义为“闹中取静”,那么用户的情感与行为关联应当是在行进过程中拐入街道进行休憩时获得的宁静与放松感,因此节点置景的关联性应当体现出轻盈放松的整体性,这种特性也可呈现在街道建筑外墙的装饰上和自然元素形成的软化,以及有效的噪音隔离设施与减弱静谧的灯光配置,而与此同时在这些串联点中适当加入的文化元素也会提升其叙事属性,从而形成犹如进入历史回廊漫步的完整的情感体验。

  (三)增强老城区街道空间的用户体验

  叙事设计作用于用户体验的意义是将用户作为设计中心发散点,也就是“主角”,发挥用户的自主性,以人的行为激发时间,在情境中探寻不同的体验。而老城区街道是一个复合的、功能多样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设计时要能够兼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当空间被设计成一种引导式并且可感知到“被设定为主角”(即不同人群被考虑在内),在此情境中人与人的交互、人与物的交互、人与环境的交互都变成了用户体验的组成部分。当用户的潜在需求被激发和满足,从而产生类似的情境感,使街道空间设计成为一个随用户行动转换物理层面的位置,从而达成“探索自我的历程”。将叙事设计作用于街道空间,意味着让用户能够在物理环境中获得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满足。

  叙事设计置于老城区街道空间也可以从文化宣传角度来体现创新意义。在进行常规的空间用户体验设计时,设计者会借助一些新的科技的置入来作为用户与空间进行交互活动的触发点,站在更新体验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叙事设计则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体流程的判断与设计,所形成的用户体验并非由单点触发才获得的、相对独立的交互效果。在此其中,可以将由新技术(如传感器、AR等)所建立的特定交互与整体叙事设计相融合,便可增强并更新用户体验。例如,在已有置景设计中,结合所在老城区街道的历史人文,置入一些声光触发点,用光影和音效来形成旧景重现,再透过“框景”这一文化符号,让用户作为主视角借由不同地点的设计好的交互触发点,即置景设计中形成的窗口,来窥见过去不同的景象,景象也可以随着街道的延伸形成叙事,从而让街道空间虚实结合,形成独特的历史回溯文化体验。(如下图)

image.png

  三、结语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不再是单纯彰显发展进程和现代技术的载体,街道作为社群交互的主要场所,设计者应当深挖人群的需求,搭建用户的情感联结,利用物质要素搭建精神家园。而叙事设计作为由探究和提升用户体验而产生的设计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老城区街道空间的重塑中可以被作为打破传统、以人为出发点而进行的设计策略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