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姜夔自度曲“以和为美”的美学特征及艺术表现——以《扬州慢》为例论文

2025-02-08 14:34:2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姜夔是南宋著名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古琴,擅长箫笛,深谙唱词之道,创作的自度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面貌。他擅长推陈出新,继承古人的同时又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创作的六卷《白石道人歌曲》经过了近八百年流传至今,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摘要:姜夔是南宋著名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古琴,擅长箫笛,深谙唱词之道,创作的自度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面貌。他擅长推陈出新,继承古人的同时又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创作的六卷《白石道人歌曲》经过了近八百年流传至今,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姜夔的自度曲在今天重新焕发了生机,得到了广大声乐演唱者的喜爱和传唱。声乐表演者如何尽可能在歌唱中表达出宋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风格,这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浅析姜夔的自度曲“以和为美”的美学特点,简述如何更好地把握姜夔自度曲的艺术表达,并在演唱实践中体现。
关键词:姜夔;自度曲;美学特征;声乐演唱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在人类绵延不绝的历史中,它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共同发展,它超越了文字和语言,跨过了国界与肤色。音乐常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感情和无尽的想象,最终由心至口,歌之咏之。各个文明虽然语言习惯千差万别,但诗与歌总是形影不离,西方著名的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老的《诗经》几乎都整理于民间歌谣。史书中记载孔子能够将《诗经》进行奏唱,而后的楚辞乐府唐诗,也秉持着这一特性,充满着文学性与音乐性。宋词是我国文学与音乐连接的高峰,诞生了一批著名的词人,其中姜夔是精通乐词的典型代表。姜夔的自度曲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着姜夔深厚的文化修养与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能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笔者尝试收集姜夔所留下来的各种历史资料和他本人的文章著作,从故纸堆中寻找他本人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在演唱中的艺术表现,以求有所收获。
一、自度曲简述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阶层便重视使用音乐教化民众,文人墨客也用音乐娱乐自己、陶冶情操。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大致上可以归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个类别。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孔子一直崇尚西周的礼乐制度,他认为人格要达到圆满的境界,礼乐的感化必不可少,后世的文人无不遵循着这一教诲,形成了文人音乐。文人音乐的主体为琴乐和词调音乐,由文人创作,用于陶冶情操和精神娱乐,自度曲便属于其中的词调音乐的范畴。
自度曲也称为“自制曲、自度腔”,这个词最早在汉朝可以见到,汉书中记载,汉元帝多才多艺,能够演奏乐器和创作“自度曲”。应劭在其旁注明:“自隐度作新曲。”此处隐度之意为审度、估计,所以自度曲的“度”应该念“duó”。文人中有精通五音的人,常自己创作诗词,然后为之配上新的旋律,就称之为自度曲。中国古代没有统一的记谱法,加之天灾人祸,战乱频繁,流传下来的自度曲曲调寥寥无几,大多只有文词留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旋律的歌曲,其中有《扬州慢》等自度曲十多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在姜夔生活的宋代,词是文人所喜好的诗歌体裁,宋朝的词文学成就极高。宋词有众多曲牌,如《临江仙》《江城子》等等,每个曲牌有固定的格式和旋律,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演唱,也称曲子词。这是当时的文人普遍的喜好,他们根据曲牌固定的旋律和格式填词,又称之为“倚声填词”。姜夔的自度曲突破了这一普遍的流程,他经常先创作文辞,后根据文辞的内容和平仄规律等等创作曲调,他曾在《长亭怨慢》的小序中简要论述了他的创作过程:他先率意地写下长短不一的词句,然后再配上旋律。相较于传统的词曲上下阕要求一致,他经常上下阕句数字数不一,形式更为自由,也能够更充分表达他自己的思想。
二、姜夔缺憾的人生经历
(一)自幼孤贫
姜夔是中国宋代自苏轼后又一位“全才”,诗词、文章、音律、书法无不精通。他自年少就已经在文人圈子有一定的名气,他曾在《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中曾如此回忆道:“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虽自小便有以文闻名,但却也铺染着一层“凄凉”的底色。
姜夔自幼“孤贫”,但所幸受到了其父姜噩很好的教育,家中书香浸染之下,年幼的姜夔,便表现出非同常人的才华。其父姜噩是绍兴十八年的进士,三年后在湖北汉阳上任知县,姜夔也跟随父亲前往生活,自此开始,家境开始变得较为丰足,好景不长,姜夔十四岁时,姜噩病逝于任上,失去了父亲的姜夔不得已投靠早已出嫁姐姐,前往汉川。此后数年,姜夔跟随姐姐生活,寄人篱下。少年丧父的大不幸也是他一生难以摆脱“暗伤”。而各姜夔的文字中也未见姜夔母亲的踪迹,其中有何变故,我们不得而知,但姜夔丧父之后投靠姐姐,而不是跟随母亲生活,想必也是其中有诸多不幸,或许早已逝去,或许已然改嫁。总而言之,姜夔拥有着一个不幸的少年时代,原生家庭给他人生的前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创伤,也影响到了他的性格塑造和人生追求。
(二)理想破灭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能够为朝廷效力,济世报国。姜夔同样理想于此,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此时的姜夔刚刚二十岁,回乡参加乡试,首次参考便名落孙山,此后虽然一直参加科举考试,但结果都是如此,这是他人生一大遗憾。父亲的早逝,给他留下了心理的创伤,也缺少了对姜夔人生和科举的支持。这些原因都造成他人生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于是,他仍然致力于音乐文学书法研究。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此时的姜夔四十三岁,他向朝廷进献了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大乐议》,针砭时弊,欲正乐典,然而,却未得到采纳。两年后,他再次向宫廷上书《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终于得到高层的赏识,并特姜夔直接参加进士考试,然而依然未中第,此后再未涉足科举,布衣一生。
(三)感情失意
姜夔一生感情波折失意,在他的诗词中,常能觅得他的落寞和思念。他诗词中最难以忘怀的便是合肥的红颜知己,她吟诗填曲,善歌善舞,与姜夔惺惺相惜,感情深厚。然而分别过后即使永别,此生再未相见。
在《暗香·旧时月色》和《踏莎行·自沔东来》等诗词中,都体现了姜夔对这合肥柳氏的怀念与喜爱,但是有情人未成眷属,姜夔在32岁(1186年)时,在长沙结识了他的贵人——人称千岩老人的萧德藻,当时肖德早在任湖北参议,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他赏识姜夔的才华,后来一直资助和推荐姜夔,并把他的侄女许配给姜夔,从此旧情不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四)国破民难
靖康之变,打断了宋代的盛世美梦。靖康二年金人南下,中国北方诸多地区沦陷,金人一路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在靖康二年四月(公元1126-1127),金人攻破东京汴梁,掳走了皇帝大臣等数千人,北宋王朝画上了句号。宋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南宋,他向金人求和,称臣纳贡,偏安南方。
国家动荡,金人大肆破坏中原文化,礼乐制度未能幸免,《宋史》中记载靖康之难后,各类礼乐器具都失佚了。而后,皇帝依然遵循旧制,但终归有所残缺,到了,南宋杨皇后开始制作新曲,当时的文人学士感叹乐典堕落已久,希望收集古代的典籍,补上缺漏。众多文人纷纷希望能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姜夔上书《大乐议》,阐述他的礼乐理念。国家到如此的境地,姜夔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只得将之挥洒在他的笔墨之中,这些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美学思想。
三、以“和”为美的美学特征
儒家用“和”字来阐述美的最高标准。上溯西周,史伯曾说过:“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又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史伯认为相同的东西简单重复是无法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美的,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等感受相“和”,才产生美。《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宋代三教合一,佛道儒三家兼收并蓄,互相渗透,理学体系就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佛道文化,对天下文人和后世政治文化具有极深的影响。我们也能从姜夔倡导的雅乐思想和他的诗词中看见这一深刻影响,他自幼接受父亲的儒学熏陶,又自幼家庭失亲,仕途感情皆不得已,是他人生大憾,而南宋退守半壁江山,礼乐失和的现状,更让他有一种渴望“天地人和”的强烈愿望,在他留下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我们能探寻到他“以和为美”的美学思想。
(一)雅乐之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礼乐制度重构的时期,雅乐俗乐分流,民间音乐繁荣,统治阶层一直用礼乐来教化民众,维护统治,其中北宋就多次推行雅乐改制,但靖康之变后,礼乐制度受到冲击,姜夔也上书献策。他的音乐思想从他上书的《大乐议》得到了最为直观地体现,我们能从他的字里行间中强烈地感受到以“和”为美。在他的《大乐议》,有以下内容:(1)绍兴大乐打击乐器未能相应,吹管乐器未能合度,弹奏乐器未能合调。各乐器演奏未能相配协和,歌者不能配合乐器,有滥竽充数者。应当选拔知音之士,教习古乐才能达到音乐协和。(2)雅俗乐调律高下不一,应当纠正,统一度量,才能和风正气。(3)宋代继承了唐代乐制,不是周制,周乐不同唐乐,要恢复周制。(4)周朝雅乐登歌和奏乐有所讲究,有阴阳之分,登歌当与奏乐相合,才能天人相和。(5)古代祖上有建功立德者,需要歌诗庆祝,作鼓吹曲以歌祖宗功德,才能广播天下,万民归心。
姜夔认为礼乐制度可以教化民众,使社会和谐,如果出现了问题,会使国家出现隐患。而在他的自度曲中,也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他自度新曲,能够更充分地在音乐曲调上表达自己在文辞中的情感,所以在曲调与语言平仄能够更为协和,创作能够更为随心所欲,也使得文辞可以更为细腻而主观,故而他自度曲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度。
(二)文辞之和
而在他创作实践的自度曲中,我们也能看见他对于“以和为美”的追求。首先在词风上,他的自度曲词的内容,抒情感怀,不偏不倚,清幽雅正,有多采用比兴手法,温柔敦厚,透露出一种悠远清幽的风格,在他的词中,我们常能感受到闲散淡泊,风雅脱俗,反映他孤高的品行。其次,在他的词曲内容上,总是感叹人生的失意,追求着爱情的圆满,渴望国家的和平,这都是追求“和”的体现。姜夔是南宋自度曲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词中所体现出的中正平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使他的文学水平也达到了后世景仰的高度。
四、姜夔自度曲的艺术表现
(一)槁木贯珠,平仄和韵
“以和为美”不仅是姜夔对于音乐的美学追求,还应该贯彻到实际的演唱之中。在他向朝廷进《大乐议》中如此表述:“至于歌诗,……未协古人槁木贯珠之意。”当时的宫廷乐师歌手咏唱诗歌的时候,没有表现到古人追求槁木贯珠的含义,他认为歌唱应该了解并做到“槁木贯珠”。
所谓“槁木贯珠”,出自《礼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②。槁木贯珠就是指我们演唱时张弛有度,高音有力,低音沉稳,动如脱兔,稳如槁木,音色要典雅规矩,声音圆润得像珠子一样,每个字都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连起来,连贯而线条明确清晰。所以演唱姜夔的自度曲时,应该时刻注意控制好的气息,才能“止如槁木”,动如脱兔;胸中空,肩放松,背上通,使其产生充分的共鸣,才能做到珠圆玉润般的音色。《唱论》中说:“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这要求我们的音色要做到中正圆和,不尖锐不炸糙,还要注意乐句的连贯,字与字的连接,方能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内涵与作者的思绪。
为了达到演唱中的“贯珠”的婉转音色,我们还需返本归源,从语言这个源头来探寻其规律。中国的语言是韵律化的语言,字有四声——“平上去入”,今天演变为“阴阳上去”,有所变化。姜夔创作时非常严谨,“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③”,他在创作时也贯彻着“七音之协四声,各有自然之理④”的。
以扬州慢为例,双调九十八字,上阕十句押的四平韵,下阕九句也押四平韵,都是为平声韵,清朝文人邹祇谟在《远志斋词衷》中论述:“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很好地概括了中国的词创作的风格,所以整首词的风格应该是“哀而安”。
全曲韵脚为“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属于《词林正韵》的第十一部韵。演唱中我们借鉴北方说唱艺术的十三辙,就可以发现这些字都属于“人辰辙”,此辙以“日”字引出归音,所以演唱时应当人中双唇微翘,随咬字头,口腔喉咽腔都要打开,舌尖抵住下牙,舌根放松,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二)情境协谐,景意相和
歌唱需要“造境”,营造意境。所谓意境,指的是作品中情景交融而呈现出的想象空间。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演唱中也应当充分而明确地表现作者的心境,并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呈现给观众。
姜夔在创作《扬州慢》后,补充了小序:淳熙丙申年的冬至日,姜夔途经扬州。昨夜刚下完雪后转晴,放眼看去满是荠麦。进入城中,四面一片萧条的景色,冰凉的水透着绿波,太阳已经西沉,风吹的声音像是号角在悲鸣,姜夔心中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曲子。千岩老人箫德藻觉得这首诗有《黍离》的悲凉遗风。此处和我们上文从语言分析的风格“哀而安”一致,这为我们更好地演唱这首歌奠定了基调,全曲弥漫着“黍离之悲”,国家衰败,今日不如往昔,我们需要在演唱将之体现。
上阕四句,起承转合。起首“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扬州城自古是名城胜地,姜夔闻名而来此驻留。这是首句,在演唱之前的准备应当未有曲调先有情,情在声前。开始演唱应该怀着憧憬之心,如将去胜地游览,娓娓道来而又有对今日扬州是何等光景的疑问。首字平声,应平缓而起,铺垫展开。“少驻”的“驻”字应当注意,这是第一句的字眼,且是去声字,去声清而远,最易突出,我们在第一句整体平缓的情绪下在此字稍作波动。
第二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扬州春风十里,多少文人雅士的神往之处,而今却只见遍地荠麦,满城荒芜。此为承接过渡句,此处已经引出了过去与今夕的对比,演唱时应该继续用流畅的气息,情绪相较第一句有所起伏,第一个“青”处的装饰音,则需要开始为后文展开铺垫,可适当地模拟洞箫的音色,用以承前启后。
第三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兵过后,连这池鱼草木似乎都恐惧战争。这一句是上阕的小高潮,整曲的情绪,从此句达到了高点,然后开始变化转折,同时,我们从姜夔的曲调音符中看见,这一句是整曲旋律的高处,词与乐在此相聚,到达了高点,演唱时应该把握住这个情绪的变化。
第四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渐,此情此景,耳边似乎响起了清角曲的凄凉之声,在这空城之中回响。此为“合”句,整首词的风格在此显现,清寒的“黍离之悲”已然体现,旋律线条也随之下降,演唱的速度也应该放慢,以展现其悲凉之身在城中回响的意境。
下阕四句,一咏三叹。起首“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当年在此写下了如此俊逸的诗句,可是物换星移,如若他再见到今天这凄凉的扬州城,也必然大惊失色。下阕首句统领后半阕,姜夔由上描写现实景象的悲,开始转为由景入情,由景入意的自身悲叹,并且运用杜牧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叹。演唱此句时,应当平缓而起,然后最后四字加速,咏唱出“惊”叹的感觉。
第二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杜牧有满腹文采,但想必他看到眼前这破败的光景,恐怕也是难以用文字描绘出来。演唱此句时,应该着眼于“纵”与“难”字,一个“纵”字,姜夔心中无限的悲叹尽于此展现,所以应该加强重音,将言之不尽,歌之咏之的内涵体现。而一个“难”字,则体现了姜夔心中复杂而悲切的心情,千言万语,却难出口的心境,此处应当如蜻蜓点水般,由轻到重再减弱,点到即走,才能恰到好处,回味深远。此句为第一叹。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郎诗中的二十四桥依然静静地卧在扬州城的河上,碧波荡漾,一弯明月沉在水中悄无声息。由刚才的想象回到眼前的实景,今天的景色依旧在,却换了个面貌,这古今巨大的落差,不由得使姜夔心中的情绪达到了高点,“仍”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我们在文字中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无尽叹息,同样在他所写的旋律中,这个字也是全曲的最高音,也充分印证了这个字在他心中的分量,所以我们演唱时,应如多级跳远,层层递进,在“仍”将情绪跳跃到高空,但又不能撕心裂肺,用力过猛,才能符合姜夔以和为美,含蓄不造作的美学理念。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看着桥边的芍药如此鲜红艳丽,年年都生长绽放,这又是为了谁而开放呢?最后一句是为第三叹,感叹之余,情绪散去,只得问花,何至于此?演唱此句时,要与上阕结尾相呼应,上阕结尾是清角的空想,而下阕的结尾是有问无答的回音,和而不同,旋律最终落在宫音,稳重协和,在词之外借乐音表达了自己渴望国家和谐的愿望,缓缓落幕。
结语
姜夔虽人生失意,却依然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满怀热忱渴望报国,期盼国家兴盛,百姓安康。他的自度曲展现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质,也是他一生和雅的精神气质的沉淀。声乐演唱者不仅要欣赏他优美文辞的视觉,更要唤醒人们听觉的感官,应该通过研究与探索姜夔以和为美的美学特点,并将之贯彻到演唱表现之中,使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注释:
①《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②《礼记·乐记·师乙篇》。
③张炎《词源》。
④姜夔《大乐议》。
参考文献
[1]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2]赵振岭.漫谈良好歌唱习惯的建立[J].歌唱艺术,2018,(08).
[3]智凯聪.以“和”为美——姜夔词乐美学探究之一[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1).
[4]智凯聪.以“清空骚雅”为美——姜夔词乐美学探究之二[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
[5]孙克霞.论姜夔《大乐议》的音乐美学[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