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浪漫圆舞曲》论文

2025-02-08 14:03:0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不仅将法国民族音乐的精神气质与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派绘画的审美理念结合在一起,同时广泛吸收了东方音乐元素以及浪漫派、民族乐派的素材,还擅长融合运用多种传统音乐体裁。德彪西于1890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浪漫圆舞曲》充分体现了他勇于探索并尝试独特音乐风格的创作精神,极具学术价值。
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不仅将法国民族音乐的精神气质与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派绘画的审美理念结合在一起,同时广泛吸收了东方音乐元素以及浪漫派、民族乐派的素材,还擅长融合运用多种传统音乐体裁。德彪西于1890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浪漫圆舞曲》充分体现了他勇于探索并尝试独特音乐风格的创作精神,极具学术价值。
一、德彪西《浪漫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介绍
作为法国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天赋在童年时期就已显露无遗。德彪西7岁开始学习钢琴,1872年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系统学习了12年,他的导师都是当时法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偏爱创造一些新奇的旋律与怪异的和声,甚至尝试用和弦模仿计程车的声音。1884年,德彪西凭借其作品《浪子》在意大利荣获罗马大奖,这一奖项为他赢得了深造的机会。此后,他踏上了创作之路,频繁地在各地举办各种活动,并结识了许多知名音乐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德彪西的创作灵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其作品逐渐显现出印象主义的影子。在浪漫主义音乐盛行的19世纪,德彪西勇敢地展现自我,不断探索,最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流派,为音乐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印象主义音乐的诞生,离不开德彪西与生俱来的反叛精神和独到的创作风格,这一风格在他的每部作品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德彪西的乐曲常常给人一种缥缈、梦幻和模糊不清的感觉,他的音乐创作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代表作有著名的《月光》《塔》《阿拉伯风格曲》等。
(二)《浪漫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浪漫圆舞曲》是德彪西在1890年创作的钢琴舞曲作品,这是他在巴黎艺术学校的课余作品。当时,德彪西的音乐已经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不但古典主义那种规律的音乐思路和缜密的结构在他的作品里消失了,就连浪漫主义所强调的饱满感情都很难看到,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奇异的幻想成分和模糊不清、让人捉摸不透的色彩和感觉。那时,德彪西经常在巴黎文艺沙龙里与人进行艺术交流,逐渐对象征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为这些诗歌谱曲。同时,他的创作也借鉴了欧洲民族音乐素材,使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作品中,德彪西*胆地使用不符合常理的和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和声,即使有些人不认可他的音乐作品,但他依旧坚持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浪漫圆舞曲》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其风格虽更偏向浪漫主义,但在和声手法上有着肖邦的影子,让人颇感肃穆。
二、《浪漫圆舞曲》的音乐特征
《浪漫圆舞曲》篇幅不长,简短而精致。其用四三拍强弱弱的节奏以及弱起的主题旋律营造出一个脚步轻盈、身型优雅的舞者形象,弹性速度更是表现出了圆舞曲的自由与优雅。值得注意的是,在《浪漫圆舞曲》中,德彪西的伴奏织体和音乐风格与格里格的钢琴小品《圆舞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法国音乐气场的耳濡目染下,德彪西的创作趋向于理智,他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波动较小的和声旋律进行,体现出凄怆的情意。为了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德彪西在钢琴舞曲作品中率先对作品中属功能的运用进行了创新。在传统大小调体系中,属和弦功能不稳定,对主和弦有着强烈的倾向性,但德彪西通过各种技巧弱化了属和弦的功能性,降低了其对调性的支撑作用,从而创造出了全新的和声形式。在《浪漫圆舞曲》中,作品的感情基调从一开始的主旋律便直接呈现出来,主旋律多次以变奏或者转调的形式出现并贯穿始终。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弦,充裕的色彩寄托在纯粹的音符上。舞曲的结尾以持续的突强和渐强的壮丽气势华丽收场。
三、《浪漫圆舞曲》的演奏技巧
(一)触键的控制
德彪西对音响质量有着极高的追求,他的触键方式清爽,使得声音非常立体。在演奏印象主义风格的《浪漫圆舞曲》时,演奏者应致力于营造出柔和、纯净、通透且带有朦胧感的效果,确保音色清晰而不浑浊。那么,如何演奏出这种音色呢?从内部机械原理上看,钢琴属于打击乐器,因此德彪西所追求的“无琴槌”的演奏效果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但他独特的“抚摸”式触键却能够明显减弱钢琴音色中清脆的音头。不同的触键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包括和声在内的所有音乐元素,都可以视为服务于音色的手段。通过探索分析全曲的速度和力度记号,在弹奏《浪漫圆舞曲》的旋律时,演奏者手腕和手臂要保持放松不紧绷,并放平贴键弹奏,用指腹触键奏出轻柔的音色,从而使手指与键盘融为一体,让听众感觉不到琴槌的存在。除旋律外,低音与和声的触键也很重要,它们是构建丰富色彩不可或缺的部分。
乐曲的第9小节到12小节(如图1),左手的两个声部是独立的,可以让音乐更有空间感。这里可以将级进向下的低音想象成大提琴,触键时每个低音音响都要如大提琴一样浑厚又充满泛音。演奏者要尽量贴键寻求内里推动的感觉,注意规避对琴键的猛烈敲击。此外,跑动音型在曲子中也多次出现。
乐曲的第12小到15小节(如图2),由前一乐句的渐强到第12小节的pp,在弹奏时触键要保持敏感,手指下键的力度不能过多收敛,以免影响音色。演奏者应该移动手指到琴键靠里的位置弹奏来得到PP。在左右手交替跑动时,要注意衔接自然、用力平均,避免有颗粒感,同时切忌有重音。此小节要单独练习,利用听觉来调整并固定力度。
《浪漫圆舞曲》整首力度都偏向柔和,但依旧会出现强力度的音符。如第78小节到86小节(如图3),左右手的八度和和声与前面旋律声部形成对比,这里强力度的音符要弹得强但不能砸琴,否则会破坏意境的完整性。
第127小节到136小节(如图4)旋律声部换到左手,右手则是密集的三连音。演奏者右手的手腕可以根据音符的走向来带动手指,在弹奏时,可以想象左手是一棵树,右手则是树上的百灵鸟。渐强时右手小拇指可逐渐加强力度助力左手主旋律的渐强。渐强的力度能够使乐曲变得猛烈又极具激情。
(二)速度与节奏
《浪漫圆舞曲》是一首采用有节制的快板节奏的作品,因此在弹奏时需特别注意控制速度,避免过快。德彪西在谱面上标示了一些速度提示术语,如“Moto、Rubato、Retenuto、Ritardando”。这些术语都体现了德彪西对于自由灵动、流动感音响效果的追求。Rubato,即弹性速度,实际上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把握好“能量守恒”即可。而德彪西在运用弹性速度时非常伶俐洒脱。在《浪漫圆舞曲》第27小节到34小节(如图5)中,力度变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当遇到标有“tempo rubato”提示的四分音符强拍时,演奏者可根据音乐情感需要灵活调整节奏,使第二句的弹奏比第一句急促且稍强。这样不仅能起强调作用,还可以让旋律有时间呼吸,同时激发听众对后面旋律的期待感。
在弹奏《浪漫圆舞曲》时,演奏者需紧密跟随谱面上的记号做出相应的处理,领悟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结合自己的基本功和演奏经历,灵活调整速度,以实现对《浪漫圆舞曲》的二度创作。如第127小节到136小节可适当地做加快处理,通过速度和力度将整首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此外,还有第12、23小节的Moto(更快),第15、26、65、118小节的Ritardando(渐慢),第28小节的Rubato(弹性速度),以及第137小节的Ritenuto(突慢)。演奏者可以在这些谱面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对旋律的理解做出紧缩和拉伸。而这种紧缩和拉伸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变化,还要联系到手,做到呼吸和气韵上的带动。
(三)踏板的运用
虽然德彪西创作的钢琴作品在乐谱上没有明确踏板的使用,但要达到生动细腻的音色以及迷雾般的和声效果,肯定离不开踏板。
在作品的第16小节到23小节(如图6),延音踏板要随着低音声部的旋律来换踩。从和声的角度来看,其与浪漫主义作品的踏板使用规则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注意换踏板时要像呼吸一样让人感觉不到换踏板的迹象,避免出现多余的噪音。
虽然德彪西主要用弱力度来创作,但柔音踏板可以帮助演奏者加强音色的层次变化,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如第12小节至15小节以及第107小节至112小节,可适当使用柔音踏板来辅助,但注意不要过度依赖。触键的控制,再加上踏板和触键的完美配合,才能呈现出理想的音色。
(四)空间的意境
德彪西的创作受诗歌的影响很大。他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灵感。这些文学作者有Rimbaud、Verlaine、Mallarme和Maeterlinck。据估计,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有三分之一是基于Verlaine的诗创作的。在演奏《浪漫圆舞曲》时,演奏者可以尝试将其与Verlaine的诗歌联系起来,还原其独特的意境,如《多情的散步》中所描写的“夕阳倾洒着最后的霞光,晚风轻摇着苍白的睡莲;巨大的睡莲,在芦苇中间,在宁静的水面凄凄闪亮……在我带着创伤独自漫游的柳林中浮想联翩;厚厚的浓黑在这白浪里,淹没了夕阳,最后的霞光,淹没了芦苇间,宁静的水面上巨大的睡莲。”
德彪西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诗歌零碎的场景和画面。在弹奏德彪西的作品时,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他的音乐像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大致勾勒且描绘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模糊景象,从而真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