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共情机制探析论文

2025-01-24 15:06:1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教育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共情机制的发展完善是必然趋势,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共情能力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共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三方面的维度为基础,依据教师和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提出教师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以及完善自身情感建设的相应实践策略,以此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共情机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教育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共情机制的发展完善是必然趋势,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共情能力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共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三方面的维度为基础,依据教师和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提出教师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以及完善自身情感建设的相应实践策略,以此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共情机制。
关键词:共情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学
对于高校来说,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对于思政课来说,本质是讲道理,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是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通过共情的桥梁纽带来达到一种同频共振,不断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来获取所学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共情机制的发挥就不可避免作为一个深挖的领域研究。
一、共情的内涵
对于共情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术界仍有争议,尤其是共情与同情的内涵界定较为复杂,仍有一定程度上的界定不清。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各自特点,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者将共情的概念定义为:个体知觉和理解他人情绪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同时,对于共情界定,还存在着共情存在几个维度的问题,最开始对共情维度的界定主要还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或是偏重认知或情感,是单一的维度。
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共情也被界定为多重维度,如黄翯青、苏彦捷认为包含着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方面。如刘聪慧、王永梅等学者将共情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其他人的情绪情景时,首先产生与他者的情感共享,随后在认识到自我和他人差异的前提下,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认知与评估,从而产生的一种伴有相应行为的情绪情感反应,且主体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行为指向客体的心理过程”,认为共情分为三个维度,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产生相应的表现。主要以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为共情三重维度作为界定基础。
情感共情:情感共情也称情绪共情,是较为原始的共情反应,也是认知共情、行为共情的基础,通过别人的情绪感染产生的反应,如婴儿的哭声会带动其他婴儿的啼哭,或是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就像对待有感情的人一样。在幼年懵懂之时便有了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一种上与生俱来的能力。认知共情:认知共情相较于情感共情出现的时间较晚一点,是一种解释、推断他人想法或者情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如大一点的婴儿会对愿意乐于助人的人更加亲近。行为共情:行为共情主要是指个体共情过程中外显的行为倾向或行为反应。如别人笑的时候,自己也会笑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最终所产生给的行为结果有所不同,消极情绪往往被归为情绪共情成分。
共情对人的毕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和影响。提高个体的感知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合理运用共情能力将会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基于共情的多重维度有着不同的特点,结合思政课教学进行相关阐述。
二、共情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共情能力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共情能力的提高会更加促进亲社会行为,对于整体班级的建设、学习的氛围产生积极的效应,有助于对更好地提升向师性,发挥教师自身的模范示范作用。反之,共情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对学生情绪把握的失衡,比如在学生学习上课过程中,过多的讲授或是教学的枯燥,导致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注意力下降的时候,如若继续不产生变化,则会导致教学持续处于低效状态下,也容易使得学生对学科、对老师厌烦。同时,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也考验着教师处理突发情况的急智,共情能力更是必不可少。对于不同情绪的同学如若在教学中无法感知,不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反馈,则可能会造成学生情绪的更大波动,甚至造成师生矛盾,也不利于继续培养学生自身的共情能力。对学生来说,学生的共情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情绪的联结,每一名学生又都是独立的、富有情感的个体。学生通过对周围同伴情绪的感知、对教师、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情绪共鸣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于所学所教内容的情境代入,会有更深的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所学知识的内容,达到思政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共情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部分同学对于教师的关心、关怀觉得理所当然,也不能产生积极的回应,正向的反馈的缺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对师生双方都不利。
2.共情能力是未来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
对教师来说,教师的共情能力本身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即教师能够更敏感更细腻地感知学生的情绪,共情能力强共容易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容易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矛盾点。教师如果不能够以共情能力为基础,去感同身受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陷入“知识的诅咒”,也就是教师自身掌握了这类知识以后,就难以想象未掌握这类知识人群的状态,错误预判所教授的方式。如若能够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感受他们面临的学习难点,则可更好的据此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共情能力会根据学生特点和周围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忧学生之所忧,急学生之所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专业素质,从心理特征出发,从情绪辨别、情绪克制等能力为基点提升,这也是一个教师的核心动力。不仅如此,在教研活动中,在与周围同事的人际交往中,共情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达到同事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对于周围热点事件的敏感有利于教学素材的收集,把握某类事件的情感触发点。
三、共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机制中的措施
1.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
学者刘俊升、周颖指出:“共情的发生不是单单有主体便会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共情是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和关系下。”在思政课的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联系,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思政课所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与身边的生活相关或是历史中已经发生过的现实的事件,因此可以加大情景导入的力度和深度,更好的铺垫知识所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让积极共情和消极共情相结合,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将教学内容案例化、通俗化、情景重现化,从生活轨迹、社会热点事件、历史现实情境入手来进行以小见大的阐述。如以思政课中常出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为例子,单独提到可能仅仅是几个字,随着历史的久远,难以有所共鸣和触动,因此可以设置情景代入,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知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如案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封建成分,可以用清代的贱民阶级为例子表达其残酷性。在清朝,奴仆、娼优、隶卒为贱,只要从事这些行业,尤其是奴仆和娼优,几乎永世不得翻身,犯法罪加一等,婚姻不准通婚,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穿好衣服,目的就是为了一眼让别人知道他们是贱民,并且对于家生的奴婢来说,世世子孙皆当永远服役,就是家长的所有物,不具有独立的人格,杀掉奴婢都不用抵命。即使不去从事这些行业,但很多时候身不由己,比如xx民族和农民起义,官兵掠卖人民子女、孤儿、饥荒、灾荒、圈地导致的活不下去的人,只能投靠旗下充当奴仆壮丁。并且贱民阶级就算是攒钱自赎同样难以逃脱,尤其是有衙门注册加盖印章的卖身契,基本没有可能,除非年老病衰或者主人养不起。逃跑亦是如此,除了会被抓回来之外,根据桃人法,敢于收留逃奴的人,窝藏者的妻子儿女全遭杀身、籍没为奴、流徙之祸,甚至追究周遭邻居。并且有规定,将窝藏者的一部分家产赏给告发者,更刺激了相互告密揭发。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所有的出路堵死,一辈子当牛做马,役使凌辱,要么自杀,要么造反。
直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疍民等享有一切平等权利令》等相关政令,甲申三百年长夜中的贱民迎来了黎明之始,但到真正完成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糟粕难以想象,通过情景的代入或是不同时代的佐证让学生达到共情,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再比如通过营造集体记忆的方式,深化情感认同,对于四大名著、奥运会等学生共同经历过的事物,都是属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有利于情感的认同[9],传承班级精神乃至整个高校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研基础,只有有过硬的理论基础,才能对教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于案例的运用才能有更好、更合适的选择。在以内容为主的基础之上,也要加强对教学形式上的设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采取何种教学讨论以及课前课后的预习和作业布置,都需要在以内容为前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营造连贯长远的学习氛围。共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跨越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达到直击人们心灵的效果,对于教学中也应取得学生们的最大公约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需要一定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内容,相对来说更难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一些艺术表现、视频、动作等则更能加强印象,便于理解,所以多样化的选择教学形式是提高共情的一种重要途径。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身为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关注学生内心,走进学生群体之中,教师要加强情绪辨别能力,教师通过言语表情、行为动作等外显性内容辨别遇到问题的学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摸排学生的情感状况,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的学生,长期的心理封闭使得理解此类学生的情感变化越来越困难,因此需要及时的辨别情绪,建立师生良好的信任基础,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帮扶学生。
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现在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理多情少”,老师尽心尽力备课,但是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教学过程中容易走神、漫不经心,教师自我陶醉,理论不够接地气,教与学联通不足,没有很好的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而教师便是联通这两者的媒介。因此身为思政课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关怀交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的参与者,面临着的各方面的学习生活的压力,共情能力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整体的了解,比如常在课余时间进行师生谈心谈话的交流,扩大课堂讨论的范围和深度,利用调查问卷进行投票,挖掘学生对课程、对教学的看法和遇到的困难,也包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文艺作品等实践互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现状,因势利导。多和学生交流同创交集的区域,共同的方面,才能更好地感知学生的所思所想,达到共情能力的提高。比如通过一些网络热点事件、流行语,来提高教学实效性,虽然在同一个网络,但是网络又有相关的差异化,不同的网络社区,不同的网络空间,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大不相同,更好地了解时代的变化发展,尤其是掌握学生在此之中的变化发展,是一名老师的必备能力,也能更好地据此来引导和帮助学生。
3.注重教师自身情感建设
从师到生的情感共享,除了对学生情感的共享,教师更要传递情绪给学生,注意倾听学生,尊重学生,不做出不耐烦的表情,教师的主动关心回应,也会慢慢地带动学生的向师性,对老师情感的感触越来越深。
注意做好情感克制,克服共情疲劳。一方面是因为师生之间要避免违反师德师风,不做逾越红线的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论是缺乏交互或者过度交流都会损伤师生之间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各种副作用。教师由于其职业特点,长期处于共情之中,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个体情感,损害教师自身的积极情绪,产生疲劳或离职倾向等消极心理。诸如此类共情的“代价”被称为共情疲劳。由于共情是一个需要调动自身情绪的一项活动,尤其是共情能力强的个体,长期的情绪调动产生的疲劳即为情绪资源耗尽的过程。长期的接触、长期的处于共情之中,甚至生活被长期打扰,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习状态。比如部分教师情感共情能力太强,走向学生中心主义的极端,对学生的要求无条件满足;还有部分教师难以获得积极的共情体验,诸如面对霸凌、家庭变故、疾病、贫困等学生,教师更容易不自觉产生共情反应,作为个体的教师自身,所做的能力有限,会产生沮丧、无力的情感。长此以往产生的后果便是:一方面随着复杂情况处理经验的缺乏,教师出于自我保护,逃避个体压力,对于一些原本能帮上忙的行为采取漠视态度;另一方面,长期的共情疲劳也会影响对学生的情绪辨别能力,产生误判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扩展兴趣爱好,积极举办相关培训,开发心理资源,通过对教师课后情感建设上的支持,减少教师的共情负担,缓解教师同情疲劳。教师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睡眠,加强自身的职业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深化对共情理论学习认识,共情能力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逻辑和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神经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深化对共情理论的学习认识,能够有指导性地应用于现实教学之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共情能力,减轻长期共情所带来的副作用。
提升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和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情绪的代入,一些外显性的行为同样值得自身的觉察,如呼吸加速、皱眉,声音严肃等,将过多自身的情绪带入课堂中,不仅不利于学习的效果,并且过度的耗尽自身的情绪资源,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和管理,在客观的基础上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
加强对共情过程的总结反思。每次教学都是一次共情过程的体现,教学的过程就是共情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对于思政课的不同知识点、不同章节,不同学生的特点,所面临的共情的环境是复杂的,更需要不断地复盘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共情机制建设,师生是直接的参与者、执行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格完善,更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将共情相关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沟通交流、完善自身情感建设,带领学生一同利用好共情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颜志强,苏金龙,苏彦捷.共情与同情:词源、概念和测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04):433-440.
[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6):13-19.
[3]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5):964-972.
[4]Hamlin J K,Wynk K,Bloom P.Social evaluation by pre‐verbal infants[J].Nature,2007(450):557-559.
[5]岳童,黄希庭.认知神经研究中的积极共情[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3):402-409.
[6]刘俊升,周颖.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概述[J].心理科学,2008(04):917-921.
[7]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3-54.
[8]裘士雄.鲁迅的堕民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J].上海鲁迅研究,2006(04):132-144.
[9]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9.
[10]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中教学交互研究的价值与关键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5).
[11]代蕊华,阙粤红.教师共情疲劳:表现、生成机理及干预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5):7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