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浮华与虚无:解读小荷尔拜因《大使们》之谜论文

浮华与虚无:解读小荷尔拜因《大使们》之谜论文

18

2025-01-24 14:41:0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小荷尔拜因的油画《大使们》堪比达·芬奇密码,画中巧妙隐匿的“标记”构成了荷尔拜因在作品背后的宏大叙事。文章以图像描述与解读的方式,从微观细节至宏观视野,融合整体架构与局部元素的关联,深入剖析画中物象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物象解读《大使们》中的谜题,对深入了解荷尔拜因绘画特色及其绘画背后隐含的英法两国的政治关系、欧洲宗教改革的时局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

  摘要:小荷尔拜因的油画《大使们》堪比达·芬奇密码,画中巧妙隐匿的“标记”构成了荷尔拜因在作品背后的宏大叙事。文章以图像描述与解读的方式,从微观细节至宏观视野,融合整体架构与局部元素的关联,深入剖析画中物象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物象解读《大使们》中的谜题,对深入了解荷尔拜因绘画特色及其绘画背后隐含的英法两国的政治关系、欧洲宗教改革的时局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小荷尔拜因;《大使们》;肖像画

  1533年,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受法国驻英外交官琼·德·丁特维尔(Jean de Dinteville)所托,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双人肖像画《大使们》(The Ambassadors)。此画惊艳之处在于不仅体现了画家超强的写实能力,还暗藏玄机。画中描绘了法国的驻英大使让·德·丁特维尔和拉斐尔大主教乔治·得·赛尔夫(Georges de Selve),画中两人气宇轩昂,服装精美,物品逼真,还有年龄、身份、爱好、信仰,以及一些教派之斗争的暗喻。此画令小荷尔拜因声名大噪,在1536年被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聘请为宫廷画家。

  一、《大使们》的图像描述

  主角为两个器宇不凡的青年。丁特维尔被置于左侧,站为更靠前,他占据的视觉空间较于右侧的赛尔夫更多,几乎紧贴画框边缘,这一布局巧妙地映射了两者间的主次地位。两者虽均身着价值不菲的皮毛大衣,但丁特维尔的装扮更显富丽华贵,赛尔夫则简约质朴。丁特维尔气质非凡,姿态傲岸,这强化了其在画面中的主导地位。他表情严肃,面色红润,长着一圈络腮胡子,目视前方,他穿着黑袜子的双腿和双脚牢牢地分开,头戴深紫色礼帽,帽上饰有精致的金属骷髅头,脖子上挂着圣米迦勒勋章的金质徽章。粉色天鹅绒大衣丰满的褶皱凸显出他魁梧的身材,大衣内衬朱砂,外罩鲜艳的玫瑰红缎面斜襟双层上衣,肩部的蓬蓬头饰上饰有金牌,并镶有朱砂。他的左手随意搭在身后置物架上,右手握着一柄熠熠生辉的金色短剑,短剑上挂着金色和绿色的流苏,剑鞘上的拉丁文依稀可辨:“他的年龄是二十九岁”。赛尔夫沉稳含蓄,面色苍白,表情庄严,脸部也长着一圈络腮胡子,头戴黑色礼帽,身着紫色丝质暗格花纹的主教长袍,左手捋着衣袍,右臂搭在身后置物架上并且下面还枕着一部书,书边文字标明他已二十五岁。

  二人身后置物架上分两层:最左端靠近丁特维尔的是蓝色天球仪,上面绘制了象征法国的高卢雄鸡,相应的,在画面的置物架之下,左侧边缘紧邻丁特维尔之处,放着一个地球仪。小荷尔拜因独特的土黄色勾勒出欧洲大陆,与球面上其他色彩形成鲜明对比,且这一区域正朝向观者,细加辨别,不难发现,地球仪表面特意标注了丁特维尔在法国所拥有的领地——波里西。置物架下层最右端靠近赛尔夫的马丁路德赞美诗也与其主教身份相对应。置物架上层由向右顺次摆放着,天球仪、圆柱日冕、象限仪、黄道仪。天球仪显示时间为七月十二日下午两点四十,圆柱形日晷上显示时间为四月十日上午七点,黄道仪显示时间为上午九点半或十点半,多面日冕显示时间为1531年,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这些天体测量仪显示时间各不相同。且置物架的下层也暗藏玄机,在地球仪的前方,摊开了一本数学书籍,书页半展,上面写着“DIVISER”的字样。书中不仅夹着矩尺这一实用工具,还有圆规隐约藏匿于书页间隙与光影交错之处。与工具相邻的是一把断弦的鲁特琴。在琴前方,有一本展开的赞美诗曲谱,左侧页面镌刻着马丁·路德的诗句“主啊,愿您赐予我们灵魂以活力”,右侧写着摩西十诫。在方台下层最右端还放置着一套长笛。

  画面底部是粉色地板,地板上有白金相间花纹和几何图案;人物背后绿色的窗帘为大马士革锦缎;红、黑两色为主的桌布,花色丰富,图案繁复。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左上角,隐匿于绿色幕布之后,悄然显露出一个小型的耶稣受难像。画面底部,紧邻两位主角的正前方,摆着一个形态奇特的头骨,似为两人之间一道独特的纽带。唯有从画面右下方选适当的视角观察,方能揭开真面目——人的头盖骨,这是画家巧妙运用斜面投影原理所创造的视觉奇观,且这一细节与丁特维尔帽檐上那枚骷髅造型的金属饰物相对应。

image.png

  二、《大使们》的秘密解读

  (一)置物架物品分析1.双使的身份隐喻

  丁特维尔右手紧握一柄短剑,剑鞘上隐约可识的拉丁文写着“他的年龄是二十九岁”。赛尔夫内敛深邃,右臂倚着一本书,书边标示着他已二十五岁。短剑与书籍,寓意着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学者所崇尚的两种特质——行动与思考。中央方台中也蕴含着的丰富时代信息,上层象征天界,而下层则象征着大地与人间。天界一端,天球仪矗立,其旁依次排列着各式日晷与星晷,其中圆柱形日晷显示四月十一日。据丁特维尔1533年信件中的记述:“拉威尔大人的来访令我倍感荣幸”及“他再度来访却又匆匆离去”,被众多学者视为画作创作日期的线索。在下层地球仪上,明确标注着丁特维尔在法国的领地波里西,这不仅是地理的标记,更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由此可推测,上层天球仪中直面观者的星座可能暗指丁特维尔的命盘,两个日晷则精准记录了其诞生之时辰。天鹅座的位置被高卢雄鸡所取代,这一细节再次暗示了丁特维尔的身份地位。

  置物架上的各类器具亦显现了两位大使广博的学识背景,由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晚期的“七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逻辑、语法、修辞,尤其是前四者——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自由艺术”,在画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下层则摆放着断弦的鲁特琴、长笛,上面展开的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作品《凯撒大帝,创造者》路德译本赞美诗集、《十诫》、算术书以及地球仪,意指二位大使已掌握那个年代的四门“精密学科”。①

  2.动荡的时局暗示

  画中许多物品也暗示着动荡的时局。土耳其风格的桌布暗示二位大使目的是游说和推动英、法与奥斯曼土耳其皇帝缔结新的政治同盟。画中的地板图案来自现实环境——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代表着两使者将前往英格兰进行谈判,而地球仪指针则点向了梵蒂冈,暗指两个使者访问英格兰的目标是代梵蒂冈教皇的天主教与英格兰当世君主亨利八世谈判,从而调和双方信仰的问题。荷尔拜因还将写着“DIVISER”的数学书及断弦的鲁特琴并置,暗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意指此次谈判任务的失败——亨利八世决裂天主教,也象征当时世俗权威和宗教权威之间的矛盾。琴前方有一本展开的赞美诗曲谱,左侧页面镌刻着马丁·路德的诗句“主啊,愿您赐予我们灵魂以活力”,右侧则写着摩西十诫。在方台的下层最右端还放置着一套长笛。它们不仅是乐器,更承载着和谐的深刻寓意,可被视为画家对于两位大使寄予的期望及对新旧教之间和解的盼愿。

image.png

  (二)头骨分析1.死亡的警示

  画面的底部变形的头骨引人深思,有观点认为,此画作原悬挂于丁特维尔府邸楼梯墙上,令上台阶的访客只要抬起头就能清晰地捕捉到骷髅的轮廓,这无疑是画家精湛技艺的炫耀,但实际上画家也是基于委托人的特殊偏好而作。据推测,画中骷髅的意象有可能映射了丁特维尔所秉持的某种神秘主义思想倾向,他有一句人生信条:“铭记你将死亡”。头骨的存在延续了劝世静物画的传统,这一画种又名虚空画派,采用自然中腐坏或死亡的物体警示世人:万物将逝。头骨这类物品又称作memento mori,也是丁特维尔本人的座右铭,即死亡沉思。画中骷髅可能寓意死亡面前,一切浮华终归于虚无。在丁特维尔的帽檐边缘,还巧妙地镶嵌着一枚以骷髅为造型的金属装饰。在画作左上方,绿色幕布后也有隐约显露的耶稣受难像。再结合置物架上马丁路德的赞美诗,推测这可能是在寓意xx终会保佑人们,带给人们希望。

  2.图像与文字的双关

  英国艺术史家维利尔认为,荷尔拜因的名字在荷兰语中即是空的骷髅,这个变形到失真的骷髅只是代表了艺术家的名字的双关语,作为荷尔拜因的图像签名出现。②这一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了主流地位,直到争论的风向逐渐趋向其他更复杂的理论。若此猜测为真,荷尔拜因理应在更多的作品中使用这独特的签名,且以签名破坏画面和谐不是当时的主流时尚,鲜少有画家这么表现出过强的自我意识。

  3.视觉的效果

  由于构图角度极为特殊,观众只能从右上方或左下方看到骷髅头的本来面貌,适合观看挂在楼梯间的画,所以这可能与画的悬挂位置有关。画家可能知晓画作的摆放位置,才选择了方便观众观看的角度作画。萨缪尔认为,除了较为流行的赫维提出的勋章猜测外,骷髅头的出现可能与十六世纪英国流行的哈哈镜有关,骷髅头可能是为了用哈哈镜观看的趣味设置。但这观点又被推翻,因为这个骷髅头的长宽比是正常比例的十倍,要产生清晰的图像,这种强度的透镜系统需要消色差,并达到光学精度的高标准。在都铎时代,折射和色差的相关问题仍未解决,所以几乎无法构造出这样的透镜。③

  (三)人物关系分析

  两位大使是私交甚好的朋友,但史料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友谊的证据。在玛丽·赫维得以确定他们身份的两份十七世纪的文件中,丁特维尔被称为赛尔夫的“intimeamy”,此词可能并不是以任何隐秘的方式使用的。在一封信中,丁特维尔向他的兄弟简短地提到了赛尔夫曾到伦敦拜访他,“乔治·赛尔夫先生很荣幸能来见我,这是我的荣幸,梅斯特尔先生不必知道此事”。④虽然这并未揭示他与赛尔夫的关系的本质,但他要求对这一事情保持沉默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作为直观的线索。此外,这两位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如何也可能与两人都未曾结婚这一事实有关。对于拉沃尔的主教赛尔夫来说,步入婚姻的殿堂是绝无可能之事,因为这一身份本身便承载了无法逾越的界限。而丁特维尔作为波利西的领主,他对婚姻的期望可能比丁特维尔家族中的任何人都要高。

  关于这两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另一个暗示也藏在这张肖像画中。在有关《大使们》的文献中经常提到,这幅极为复杂的画作最清晰的来源之一是绘画传统,尤其是在北方,象征性的婚姻肖像,或者更广泛地说,是已婚夫妇的肖像。德国以及受德国影响的国家,如威尼斯,夫妇肖像的形式不仅提供了表现其坐着的人的内心活动,还经常为其坐着的人的死亡冥想提供一个绘画空间,这表现为将人物与骷髅头、xxx以及其他象征有限性和时间性的符号并置在一起。除了对人物、头骨和xxx的安排外,这一肖像画传统也为《大使们》中神秘地头骨形象提供了图像来源。在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一些德国夫妇肖像画中,可以发现正面是年轻夫妇的全身肖像,反面则是他们腐烂的尸体。⑤换句话说,这些肖像画对死亡的关注并没有体现在画作的直接图式中,只有当观者能够从“另一面”来观察事物时,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死亡。

  考虑已婚夫妇肖像画中的死亡暗示时,虚无主义的主题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这本身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事实上,与个人肖像画相比,已婚夫妇肖像画中的死亡主题通常更为复杂。在婚姻中,人的有限性不仅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也关系到自己与他人生命。也就是说,婚姻肖像或夫妻肖像中对死亡的关注并不局限于虚无的主题,也适用于夫妻面对死亡做出的相互承诺。因此,若以已婚夫妇肖像画中对死亡的冥想为背景解读《大使们》,还需注意,荷尔拜因不是简单地从这些肖像画中借用特定的象征元素,而是引入了整体的心理框架,使其能够以特定的方式展现死亡主题。在《大使们》中,死亡是以一种对所描绘人物之间关系的特殊背景非常敏感的方式呈现的。在这方面,骷髅头和xxx等象征物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对死亡和救赎的关注,也反映了对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定、先验的理解,此理解建立在婚姻的绘画模式之上。

  荷尔拜因的木刻版画《死亡之盾》常被认为是为《大使们》的主题和构图来源,画中两个衣着优雅的男女站在计时器和带有大骷髅头盾牌的两侧。人物的姿态和比例明显让人想起了《大使们》中的人物,两幅画构图极其相似,头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居中。若将两幅画联系起来,那么两人之间类似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得到视觉上的证据。如《死亡之盾》中的圣经引文“只有死亡能把我们分开,上帝为证”,这是隐喻夫妻之间婚姻忠诚的。婚姻肖像画中,丈夫通常出现在画作的左侧,妻子在右侧,丁特维尔就占据了传统的男性位置。通过对男性和女性的传统视觉形式进行区分,也可察觉到画中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将两位大使联系了起来。例如,可以通过将赛尔夫的姿势与表现女性的作品联系起来证实赛尔夫的姿势的明显“女性化”,如小荷尔拜因的肖像画《丁麦公爵夫人克里斯蒂娜》中的女性肢体动作。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丁特维尔和乔治赛尔夫之间的特殊关系,可能是一种超越友谊,或是爱情的亲密关系。

  三、结语

  本文以图像描述与解读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大使们》中的物象功能与意义。通过分析画中的众多物象来解读《大使们》中的谜题,将小荷尔拜因绘画特色及其绘画背后隐含的英法两国的政治关系、欧洲宗教改革的时局清晰显现。《大使们》不仅是一幅色彩华丽,技艺精湛的肖像画,还是融合了宗教与世俗、动荡与死亡、科艺与希望的传世杰作。

  注释:

  ①梦隐.油画《大使们》的历史与文化解读[J].科学文化评论,2011年,第124页.

  ②Foister S,Roy A,Wyld M.Holbein's Ambassadors[J].Holbeins Ambassadors,1997.p.48.

  ③Samuel,Edgar R."Death in the Glass-A New View of Holbein's'Ambassadors'."The Burlington Magazine 105.727 1963.p.436~441.

  ④Hervey,Mary Frederica Sophia.Holbein's"Ambassadors",the Picture and the Men:An Historical Study.George Bell and Sons,1900.p.2.

  ⑤Batschmann O,Griener P.Hans Holbein[M].Reaktion Books,2008.p.136~139.

  参考文献:

  [1]梦隐.油画《大使们》的历史与文化解读[J].科学文化评论,2011,8(6):3.

  [2]Foister S,Roy A,Wyld M.Holbein's Ambassadors[J].Holbeins Ambassadors,1997.

  [3]Hervey,Mary Frederica Sophia.Holbein's"Ambassadors",the Picture and the Men:An Historical Study.George Bell and Sons,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