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奋斗主题纪录片的时代融合与再造—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例论文

奋斗主题纪录片的时代融合与再造—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例论文

8

2025-01-24 14:32:2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纪录片《我的青春我做主》选取了从事自然保护、考古研究、国际救援、音乐教学、非遗传承等领域的10位年轻人,以纪实手法,跟踪拍摄他们在工作中展现的智慧、激情、自信与勇气,深层挖掘年轻一代勇于挑战、坚守使命背后的精神内核,向受众呈现了持续奋斗、乘风向前的青春模样。适应融媒语境下影视作品的新媒体传播特性,《我的青春我做主》定位为微纪录片,由10个独立的人物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时长5分钟左右,在主题设置、题材选取、人物选择、创作手法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系列的合集思维进行传播。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呈现形式更具创新性,传

       纪录片《我的青春我做主》选取了从事自然保护、考古研究、国际救援、音乐教学、非遗传承等领域的10位年轻人,以纪实手法,跟踪拍摄他们在工作中展现的智慧、激情、自信与勇气,深层挖掘年轻一代勇于挑战、坚守使命背后的精神内核,向受众呈现了持续奋斗、乘风向前的青春模样。适应融媒语境下影视作品的新媒体传播特性,《我的青春我做主》定位为微纪录片,由10个独立的人物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时长5分钟左右,在主题设置、题材选取、人物选择、创作手法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系列的合集思维进行传播。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呈现形式更具创新性,传播更加碎片化,主题更加鲜明化。

  形式上的转变,包裹着不变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在主流价值观与年轻群体的隔阂对话中,《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两者间的逐渐融合搭建了一种新的构想,让主旋律纪录片在青年审美诉求中得到转变,让奋斗的内核润色到极具个性、主动选择的日常中,便于受众在欣赏作品时理解其深厚的内核意蕴。

  一、人物选取凸显流动的现代性

  社会学“流动的现代性”理论认为社会的状态是“液体”的现代性,没有明确的边界和限制。在《我的青春我做主》的人物选取中,正是基于打破桎梏、模糊边界的定位,从职业与性别的液态互动、身份与事业的兼容、地域与舞台的错层推进,完成了对奋斗青春的内核刻画。

  (一)职业与性别的液态互动

  绣花男孩王良洪是本片中职业与性别相互流动的典型人物。在大众普世价值观的审视下,绣花工作历来被视为“女人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职业性别隔离,形成刻板印象,这为男性进入绣花行业筑起了结构性障碍。影片对男性从事绣花工作没有进行隐藏和回避,而是将其巧妙设置在人物对事业的主动选择和极具个性的主观表达中,直面这一看似错位的职业身份。出生在布依族的王良洪,从小受到家人的影响,对绣花产生深厚的乡愁记忆。求学期间学习艺术的他,因为绣花作品受到好评,从而激发了其对从事布依族非遗绣花事业的追寻。片中多处将王良洪置身于女性绣花的群像场景中,通过专业的技法、细致认真的工作状态、创新的花样设计消除职业与性别间的刻板印象,让其中的边界得以模糊,从而完成职业与性别的液态互动。

image.png

  (二)身份与事业的兼容

  区别于王良洪人物的选择,追风少年苏镝坷则展现身份与爱好的兼容。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苏镝坷从害怕下雨打雷,到勇敢面对风暴,再到克服畏惧心理追逐风暴,为气象机构提供可靠风暴数据,用青春奋斗完成了身份与爱好的双重蜕变。

  (三)地域与舞台的错层推进

  另外一位主人公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摇滚吉他手顾亚,从摇滚舞台重返大山,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因为教书育人的使命,顾亚在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时,萌生教孩子们吉他、组建乐队的想法。孩子们的持续学习与顾亚的认真教授,让奋斗的驱动力交替升温,这支大山里的乐队最终走向央视的舞台,完成地域与舞台的错层融合。

image.png

  二、内核意蕴呈现从沉重到轻盈的转化

  主旋律影视作品目前正处于适应网络带来的传播差异性时期,特别是在内核表达方面,传统的表达存在无法及时调和社会需求与媒体场景需求的差异性,相比之下互联网xx碎片化、情感化、利益化、兴趣化的视频流动池,为受众提供了巨量选择。特别是受虚无主义、种族主义、亚文化、跨性别者等多元思潮的影响,不仅为时代留下鲜明的底色,也对主流思想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在社会思潮的演变发展中,主旋律纪录片的引导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纪录片《我的青春我做主》面对奋斗拼搏、爱岗敬业、青年担当、勇敢追梦等主流价值观的母题设置时,始终围绕“新”字展开,包括表达出新、思想出新、话题设置出新,以此弱化沉重的表达,实现轻盈化转变。

  (一)表达出新

  纪录片以第一视角呈现,突出主人公的自我表达。影片段落式剪辑节奏也随着主人公表达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内蒙古男孩扎木查干是一名组建了自己乐队的大学生,也是一名呼麦传承人。在每一次呼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技法的展现,扎木查干更在意与自然力量的呼应。置身于大草原,扎木查干坐在露营户外椅上,抱着乐器,轻松而又认真的讲述着自己所爱的呼麦,消除了演播厅给人的压抑感,给人以自由追梦的松弛感,整段影片呈现自由奔赴又极具民族色彩的基调。新疆女孩初雯雯投身家乡自然保护工作。在跟踪拍摄下,她始终呈现自然大方的状态,或俏皮或激动或大笑表达真实的自我,头上始终带着标志性的鹿角发箍。在联合国会议上作报告时,初雯雯将自己热爱的事业以自信从容的方式表达出来,呈现出松弛有度的青春态度。

  (二)思想出新

  随着时代思潮的多元化演进,10位主人公对事业的热爱、使命的认知、青春的奋斗都不同程度呈现出“变”与“不变”共生共长。从事良渚文明考古的宋姝,对新一代考古人的使命有着清醒认知,她的表达中有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也有对信念执着的追求。她代表的是大多数青年人对事业追求的态度,即对过程的深度参与,对结果的偶然获得,即便考古工作推进速度很慢,但自己能让考古多一点鲜活、添一分立体,就是所得。在她的故事中,不变的是执着追求、脚踏实地,变的是在新时代下对奋斗的解读。在扎木查干的故事中,变与不变更为直观。在乐队的“新潮”与呼麦的“传统”间,扎木查干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新也不是离经叛道,传统也不是一层不变,而是尝试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达年轻的生活态度。扎木查干认为“我们来自传统,升华在当代”,这是对沉重的文化传承话题表现出的青年担当。与扎木查干一样,绣花男骇王良洪秉承布依族人民的特性,对奋斗有着更为民族化的解读,他说:我们布依族有一百双手,绣同一朵花,可以绣出一百朵的样子。

  片中人物具有理想性和反思性的价值观表达,放在将奋斗功利化、将奋斗利益化、对精神追求弱化的今天,不仅有效引导了社会思潮,还为青年群体精神生活提供了奋斗的正向价值指引。

  (三)话题设置出新

  顺应新媒体传播,在话题设置时,本片更是将“吸睛”的文本表达做到了极致。创作者基于活跃的用户思维,当好话题设置的第一道把关人,让主人公成为可视化的“意见领袖”,引导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以“‘95后’绣花男孩打破偏见传承非遗”为例,受众对反差感的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绣花男孩”在信息冗余、信息价值密度低的互联网中,呈现出最大限度获取用户注意力的样本。受众在知觉模式作用下,将目光聚焦在创作者设置的议题上。此外,“‘90后’女孩镜头下的菌类微观世界这么美”的话题设置,则更注重在分众传播机制下满足受众需求。受众在补齐“菌类微观世界”的认知中,对个性化、分众化的表达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摇滚吉他手重返大山带孩子们组乐队”这一话题则从属性设置出发,从顾亚对教书育人的态度出发,告诉受众想什么、怎么想,形成影视作品的自身价值倾向,从而实现对受众择业价值判断的再构建。

  三、传播形成从集中到离散的再造

  如果说20世纪末的影视作品创作完成了从“需要你看的”到“你需要看的”转变,那么进入新时期,受新媒体影响以及传播xx的演化,影视作品逐渐向“创作你需要的”转型,从中可以透视《我的青春我做主》在创作时更注重创作受众想看的,特别是青年群体想看的。这个转变,也影响本片在传播过程中完成从集中到离散的再造。

  (一)发布的集中与离散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往往只有单一的播出渠道,主要集中在包括电视频道、电影院等“大屏”。在互联网思维主导下,本片从选择、整合、发布到内容更新,更体现用户在主导、交互、分享等全流程中最大限度的参与地位,评价的主体由以影视专业人员为主导,到多xx用户集体参与主导,形成了由集中到离散的转变。本片的发布xx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还包括xxx、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发布后得到评价反馈很快在评论、转发、浏览量上验证,呈现轻量化、短平快、场景化等传播新特点。

  (二)二次解码传播

  个性算法技术让用户的认知碎片化,加剧信息茧房的影响。当更多的人选择泛娱乐化的视频时,就意味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传播难度更大。本片在传播上呈现典型的泛媒时代特点,并更注重二次及多次传播。当受众被作品打动时,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实时的反馈形成受众的自我解码,再进行二次传播,推动本片影响力、辐射面逐渐扩大。同样,在泛媒时代,本片与受众的视听交流方式变革也深深影响了主题的传播,通过鲜活的人物表达,引导群体不用正襟危坐地仪式化欣赏,而是积极、主动进行审美再造,让弥散的、全渗透的奋斗主题嵌入用户的生活场景,形成了从点到面、从集中到离散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纪录片《我的青春我做主》从新式方面进行了创新,由分段式合集思维构成系列综合纪录片,契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传播特点。片中将奋斗的内核思想嵌入极具个性和话题性的人物选取中。从职业与性别的液态互动、身份与事业的兼容、地域与舞台的错层推进等方面,模糊人物的特定边界,完成对奋斗青春的内核刻画。在内涵意蕴的表达方面呈现从沉重到轻盈的转变,不再以煽情、说教、苦难等方式展现青春奋斗,而是以主人公的自述视角完成表达和思想出新,创作者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话题再造,共同完成本片的价值倾向,从而引导人们进行价值再构建。此外,本片也完成了传播的集中到离散的转变,以用户思维为主导,顺应受众的审美倾向,不断扩大作品的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