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非遗歌舞之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及创新途径论文

非遗歌舞之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及创新途径论文

15

2025-01-24 14:20:1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花鼓灯是安徽地区的非遗民间歌舞,主要有“兰花”和“鼓架子”两个重要角色。该文以花鼓灯中独具风韵的“兰花”表演角色,根据其表演基本素养与标准、舞蹈动作与歌唱风韵、风格流派与艺术特点,旨在探索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的传统继承与未来创新、途径,以实现非遗歌舞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花鼓灯是安徽地区的非遗民间歌舞,主要有“兰花”和“鼓架子”两个重要角色。该文以花鼓灯中独具风韵的“兰花”表演角色,根据其表演基本素养与标准、舞蹈动作与歌唱风韵、风格流派与艺术特点,旨在探索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的传统继承与未来创新、途径,以实现非遗歌舞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遗歌舞;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

  引言

  安徽花鼓灯是播衍于淮河流域具有汉民族艺术风格的国家级非遗歌舞,具有集舞蹈、灯歌、后场小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将舞蹈、锣鼓和灯歌音乐完美融合,以具有故事情节性的集体舞形式呈现,有着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欢快热烈、刚健朴实,音乐节奏富有律动性、旋律动听,其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每首曲目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展现出当地人民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徽花鼓灯表演形式多样、角色繁多、分工明确、道具独特,深受百姓喜爱。“兰花”作为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其丰富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涵,更是将花鼓灯艺术表演推向高峰。

  一、安徽花鼓灯角色分类

  安徽花鼓灯歌舞中有着两类熠熠生辉的表演角色,分别是“兰花”与“鼓架子”。“兰花”是对女性演员的尊称,她们曾有过“包头的”“锣上”“花鼓娘子”或“腊花”等诸多别名。根据表演风格的迥异,兰花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大兰花”与“小兰花”。“大兰花”含蓄、温婉,“小兰花”娇小、俏皮。“兰花”又可为“武兰花”与“文兰花”。前者以舞蹈见长,精通盘鼓技艺,甚至能演绎出翻筋斗的绝技;而后者则歌声悠扬,擅长歌唱,不仅能与“丑鼓”对唱,更能即兴创作歌曲。在民间,优秀的“兰花”不仅舞技高超,更是歌艺出众。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兰花”角色曾由男子扮演,他们需细致模仿小脚女人的步态;而建国后,这一角色逐渐由女子本色出演,摒弃了诸如“踩衬子”等封建时代的陈规陋习。

  “鼓架子”是男性演员的统称,也曾有过“鼓上”或“花鼓橛子”等称呼。因专长和分工不同,花鼓灯中“鼓架子”分为“文伞把子”“武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等角色。“文伞把子”手持装饰华丽的岔伞,长于歌唱,善于即兴创作;“武伞把子”则是舞蹈的指挥者,负责引领舞队变换队形、掌控节奏,营造全场氛围;“大鼓架子”担当着力量的角色,展现高难度的技术表演;“小鼓架子”则擅长舞蹈和筋斗,常参与大场和小花场的演出;“丑鼓”则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为花鼓灯艺术增添一抹亮色,是后场小戏的主要表演者。一个完整的花鼓灯班子通常由锣鼓班子、一位“伞把子”、三位“鼓架子”以及三位“兰花”共同组成,他们共同演绎着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与活力。

image.png

  二、传统“兰花”艺术表演特质

  (一)传统“兰花”表演的基本素养与标准

  在安徽的花鼓灯艺术中,兰花作为女性角色的代表,其表演艺术独具魅力。传统“兰花”表演的基本素养与标准,既包含了舞蹈、歌唱等艺术技能,又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扎实的舞蹈功底

  “兰花”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她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能够灵活自如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舞蹈动作既要规范准确,又要富有韵味,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共鸣。

  2、出色的演唱技巧

  歌唱也是“兰花”演员必备的技能之一。她们需要拥有甜美的嗓音和出色的演唱技巧,能够唱出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在演唱过程中,兰花演员还需要根据角色的情感和剧情的需要,灵活地调整音色和节奏,使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3、深厚的文化底蕴

  “兰花”演员们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演历练。她们需深入研究角色的出身背景与个性特质,精准捕捉角色的情感波动与内心世界,通过入微入致的演绎将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与此同时,她们更需拥有丰富的舞台历练与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应对演出中的各类突发状况,确保表演的品质与效果不受影响。

  (二)传统“兰花”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与歌唱风韵

  1、规范的舞蹈动作体系

  兰花舞蹈的规范性不仅体现在动作的标准上,更在于对动作细节的精准把控,如今已形成一套独具匠心的规范体系。花鼓灯研究者对“兰花”的舞蹈动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概括为:舞蹈时重心偏向右后方,走动间腰部摇曳生姿,脚下步伐稳健有力;眼神是传神的关键,时而灵动如风,时而停顿如峰;动作在柔与刚之间转换自如,举手投足间都和着节奏,锣鼓点子紧随脚步,使得整个表演既和谐又生动。“兰花”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需要经过严格地训练和打磨,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2、独特的唱腔体系

  从唱腔的角度来看,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花鼓灯音乐与唱腔紧密结合,音乐节奏和腔调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相适应,使观众更易于理解表演内容,同时又给人以美感享受。首先,是“小花场”,为整个表演定下基调;其次,是融入民间山歌小调,具有地域特色的;再者,表现上运用了铺陈、对比、问答、重叠等艺术手法,使得唱腔更加生动有趣;最后,后场小戏的表演,如推剧等,更是为整个表演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

  (三)传统“兰花”风格流派与艺术特点

  1、“兰花”角色的流派划分

  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在皖北地区流传甚广,然而,由于各地的生活习俗和艺人的表演特色各有千秋,其表演风格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安徽花鼓灯有两种分类方式,按照地域划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凤台县的“凤派”和怀远县的“怀派”;按照著名艺人划分,安徽花鼓灯女性角色兰花的风格分为三大流派:冯派、陈派和郑派,分别以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为代表。无论是按照地域划分,还是按照著名艺人划分,“兰花”角色都各具艺术特色。

  2、“兰花”角色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

  花鼓灯研究者在角色流派分类中,以著名代表艺人进行划分。冯派“兰花”角色既妩媚矜持又灵巧恬静,舞蹈风格既潇洒泼辣又秀丽洒脱,尤其是三回头的经典动作、闪腰、闪身等流动造型,传递“兰花”角色情感的同时将女子风韵诠释得淋漓尽致。陈派兰花角色轻盈矫健,潇洒流畅,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舞台上着重于与“鼓架子”的配合以及情感的交流,展现出激昂、热烈的情感。郑派“兰花”善于运用民间传统舞蹈元素,舞蹈动作细腻入微,注重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善于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

  三、现代“兰花”表演艺术的传统继承与多元创新途径

  (一)传统的继承

  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艺术交融的时代,非遗歌舞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如何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同时又能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非遗文化的传统继承与发扬中,需要注意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至于过度夸张或失去文化的本真,以确保兰花表演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传承。我们要深入挖掘花鼓灯艺术作为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将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兰花表演作品。

  1、传承花鼓灯艺术的核心特质

  现代“兰花”表演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花鼓灯艺术的核心特质,确保这些宝贵的非遗艺术元素得到完整的传承。传承花鼓灯艺术的核心特质,不仅意味着要保留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要通过现代的手段和方式,将花鼓灯艺术中的精髓传递给观众,让他们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传统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和改革,使花鼓灯艺术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焕发生机与活力。

  2、深化与拓展花鼓灯的思想意蕴

  深化与拓展花鼓灯的思想意蕴是兰花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花鼓灯,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意蕴。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表演形式的模仿上,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内涵,探索其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通过现代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花鼓灯所蕴含的思想意蕴进行深化和拓展。例如,我们可以将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人物形象等元素融入花鼓灯的表演中,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花鼓灯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3、花鼓灯艺术应顺应时代潮流

  花鼓灯艺术应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多元化、审美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花鼓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首先,可将花鼓灯音乐融入舞台剧、电影和动画等艺术形式中,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其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将花鼓灯艺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再次,还可以借鉴现代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将兰花表演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比如,通过时代元素为兰花表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让观众在全新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到花鼓灯艺术的魅力。

image.png

  (二)探究现代“兰花”表演艺术的多元创新途径

  在研究现代“兰花”表演艺术的多元创新时,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

  1、创新“兰花”表演形式

  传统的“兰花”表演形式往往较为固定,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因此,我们需要尝试将兰花表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表演形式。首先,可以将兰花表演与舞蹈、戏剧、杂技等艺术形式相融合,通过跨界合作,打破艺术界限,创造出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表演作品。其次,也可以借鉴现代舞蹈的编排手法,对“兰花”表演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2、创新“兰花”表演内容

  传统的兰花表演内容往往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与现代观众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时代精神,创作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兰花表演作品。例如,可以选取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兰花表演的形式进行艺术化呈现,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思考社会问题,感受时代精神。

  3、创新“兰花”表演舞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舞台表演手段也日益丰富多样。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兰花表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可以运用灯光、音响、投影等现代舞美设备,营造出更加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其次,兰花还需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能够亲身参与演出,从而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与体验感;再次,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将兰花舞台表演空间进行无限拓展,营造出更为立体、逼真的演出环境,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观赏,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兰花表演的绚丽场景中。

  4、创新“兰花”人才培养

  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则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兰花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优秀的师承传承机制,让传统花鼓灯音乐得到更多地传承和发扬。首先,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安徽花鼓灯培训班、安徽花鼓灯工作坊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学者进行授课和交流,为兰花表演艺术人才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其次,舞蹈教育因其特殊的教学形式,一直以线下教学为核心,忽视了互联网技术对于现行教学模式的影响。如,可通过开展线上课程或花鼓灯视频教学微课,建立花鼓灯互联网交流平台,在平台互动、艺术交流、信息反馈中,挖掘创新型人才、吸纳时代流行元素,让“兰花”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在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三)现代花鼓灯艺术的革新与突破

  1、视觉效果的创新

  “兰花”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寻求着舞台艺术的革新与突破。花鼓灯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舞台艺术的革新与突破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花鼓灯舞台艺术往往注重于灯光的布置和舞台的布置,但在现代审美观念下,这些已经远远不够。因此,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开始尝试在舞台设计上进行大胆的革新。设计师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出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将舞台空间进行无限拓展,营造出更为立体、逼真的演出环境。

  2、舞台艺术的突破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往往以固定的形式进行,而现代艺术家们则开始尝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如现代舞、街舞、爵士舞等,这些新颖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花鼓灯的艺术内涵,也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惊喜和乐趣[11]。除了舞台设计和表演形式的革新,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还在舞蹈编排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艺术家们打破传统的舞蹈框架,将现代舞蹈的元素和技巧融入其中,使得花鼓灯的舞蹈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同时也更具现代感。以独舞《游春》为范例,深入剖析其如何巧妙地展现“步法、扇花、手巾花、身段”现代表演艺术的核心要素。这部作品继承了传统花鼓灯舞蹈艺术的精髓,更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融入现代舞蹈的创意。通过细腻入微的步法变化、精妙绝伦的扇花与手巾花技巧,以及灵活多变的身段展示,它成功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赋予了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了现代表演艺术的无限魅力。这种创新的舞蹈编排方式,不仅提升了花鼓灯的艺术表现力,也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艺术魅力。此外,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艺术家们精心策划了多样化的互动环节,让观众能够亲身参与演出,从而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与体验感。

  3、年轻艺术家的参与

  在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的革新与突破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年轻艺术家的身影。他们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尝试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花鼓灯舞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的革新与突破,既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审美观念的一种回应和满足。以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的参赛佳作《黄山云涌》(来自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这部作品在传承现代舞台艺术精髓的同时,突破传统,服装、道具、音乐新颖独特。特别是在音乐方面,作品独具匠心地选用了笛、箫、二胡等民族乐器,与舞蹈的韵律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黄山云涌的生动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山云涌的飘逸之美与浩瀚之势,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限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兰花”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在现代花鼓灯舞台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同时,我们也相信,在广大观众的支持和鼓励下,“兰花”表演艺术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结语

  安徽花鼓灯作为国家级非遗歌舞音乐尽显其魅力,“兰花”角色更是独具特色,不仅舞蹈功底扎实,而且演唱技巧出色,在流传过程中因其地域、文化的不同产生诸多流派。安徽花鼓灯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展现民间艺术独特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安徽花鼓灯“兰花”角色也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创新表演形式、更新表演内容、丰富舞台背景、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在传统中注入新活力,才能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中实现非遗歌舞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戎龚停.花鼓灯艺术建构进程中的凝视、互化与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4,(02):119-124.

  [2]贺倩.浅析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22,(10):26-27.

  [3]董晓婉.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分析[J]明日风尚,2022,(14):157-160.

  [4]徐祭红.花鼓灯中“鼓架子”的溯源及其表演形式分析——以安徽花鼓灯为例[J].戏剧之家.2023,(21):127-129.

  [5]李玉煜.“非遗”语境下安徽花鼓灯人才现状分析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0,(06):75-77.

  [6]浅析安徽花鼓灯各流派风格特点及其训练价值.巩泽春.中国民族博览,2022,(10):55-58.

  [7]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宋延雷.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0):75-76.

  [8]吴尚.非遗视角下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57-59.

  [9]王贝贝.浅谈安徽花鼓灯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及面临的几个问题[D].中央音乐学院,2021.

  [10]李夏.“互联网+”背景下花鼓灯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23,(11):196-198.

  [11]魏雯茜.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人才培养基地的田野调查研究——以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画报,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