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东北亚弦乐器的比较性研究——以中国古筝与韩国伽倻琴为中心论文

东北亚弦乐器的比较性研究——以中国古筝与韩国伽倻琴为中心论文

3

2025-01-24 13:58:4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东北亚各国山水相连,同处儒家文化圈,其中,中国、韩国、日本、蒙古等邻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不断发展,在传统文化、社会生活、音乐艺术等领域中形成了本国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的古筝艺术与韩国的伽倻琴艺术相互交融,又合而不同,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国乐乐器。本文将从历史考察与发展,乐器构造,调式等进行比较性研究,为国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摘要:东北亚各国山水相连,同处儒家文化圈,其中,中国、韩国、日本、蒙古等邻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不断发展,在传统文化、社会生活、音乐艺术等领域中形成了本国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的古筝艺术与韩国的伽倻琴艺术相互交融,又合而不同,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国乐乐器。本文将从历史考察与发展,乐器构造,调式等进行比较性研究,为国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东北亚;古筝;伽倻琴;国乐艺术

  从萁子朝鲜时代开始,两国之间交流密切,中国的古筝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从秦国广泛流传到各地,之后衍生出众多古筝流派。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形态优美,音色动听,为大众喜闻乐见。在现代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创新探索,古筝的演奏技巧也变得花样繁多,使民族乐器富有生命力,也更加生动的体现了传统民族乐器的音乐特征。韩国的伽倻琴同属弹拨弦鸣乐器,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传统乐器筝制造而成,外形与古筝类似。伽倻琴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筝的音乐特点,又加以融合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伽倻琴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体现。

  古筝与伽倻琴,两者既相通又不相同,在历史起源中都与中国有着相关的联系。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又脱离中国的影响,形成自己本国的音乐文化和演奏方法,并不断改良成反映本国传统文化的乐器,有着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特色。本文将对古筝与伽倻琴进行探析和比较研究。

  一、历史源流与发展

  (一)古筝(Guzheng)

  古筝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李斯列传·谏逐客书》谈到秦国的乐舞时,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而目者,真秦之声也。”古筝在当时是民俗游戏中是常见的乐器之一,当然,也有学者们推测,古筝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乐器“瑟”。瑟和古筝的发音机制都是利用“移柱应律”这一概念,通过移动琴码来改变音律。瑟这一乐器长度约为120~170厘米,宽度约为40厘米,厚度约为9厘米。弦制为25弦,共鸣箱类似长方体,一般使用梧桐木制作面板,形制和古筝几乎相似。早在《新唐书·礼乐志五》记载到“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因此推测,古筝与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后,古筝经过秦汉数百年的发展,汉朝-魏晋时期,古筝变成了朝廷士大夫,以及文人喜爱的乐器,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古筝演奏家,在唐宋时期,古筝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弹拨类乐器。文人墨客都对这个弹拨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听夜筝有感》中记载:“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这也充分证明了古筝在当时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明朝时期,古筝不再局限于十三弦,十四弦和十五弦的古筝也被音乐演奏者广泛使用。在表演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独奏形式,又开创了双筝合奏的表演形式。到了清朝时期,古筝又将弦制改良为十六弦,弦的材质也开始使用铜丝。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出现了二十一弦古筝和二十六弦古筝,还有蝶式筝等多种形制的古筝。古筝的音乐创作也开始结合时代发展,涌现了许多现代音乐作品,同时,大学也开始设置古筝专业,培养了许多专业的古筝演奏者。

  (二)伽倻琴(Gayageum,가야금)

  伽倻琴,作为传统的弹拨类乐器,最早记录于《三国志·东夷传》,以韩半岛南部地区为中心,从三国时代开始演奏,在统一新罗时代为主要的乡乐器,并在高丽时代与朝鲜时代持续发展。关于伽倻琴起源于中国,在《三国史记·乐志》中,有着相关记载:“伽耶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由此可见,伽倻琴是由嘉悉王根据唐朝筝的构造而制作的十二弦的弹拨乐器,十二弦又象征十二个月的音律。之后,嘉悉王认为各国方言不同,声音无法统一,便命令乐师于勒进行作曲。《三国史记》中记载“王以谓诸国方言各异,声音岂可一哉,乃命乐师省热县人于勒造十二曲。”朝鲜时代(1392-1910)伽倻琴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此外,还开设了伽倻琴讲堂,让很多音乐爱好者学习伽倻琴,这时是伽倻琴发展的高峰期。伽倻琴外形上与最初的新罗伽倻琴不同,采用华丽的手艺制作而成,深受百姓喜爱。《乐学轨范》中介绍了伽倻琴的形状,长165厘米,宽30厘米,宫廷音乐和风流房音乐主要使用法琴或风流伽倻琴进行演奏,在民间演奏中主要使用散调伽倻琴。

  散调伽倻琴的制作时期虽然不确定,但根据学术研究,散调伽倻琴主要为了演奏风流音乐或民俗乐音乐而制作,音阶由五音音阶构成,主要用于散调、民谣演奏、舞蹈伴奏、弹唱等的演奏。与正乐伽倻琴相比,琴的大小和弦的间距变窄,演奏技巧也发生了改变,可以弹奏快速且发出连续音的演奏方法。1960年后,在伽倻琴演奏家李成千、黄秉冀等宣传下,伽倻琴也随着演奏家和时代进行发展,开始走向现代乐的创作。并先后出现了15弦、21弦、17弦、18弦,22弦伽倻琴等,现代使用最多的伽倻琴就是散调伽倻琴,正乐伽倻琴和25弦创作伽倻琴。

  以上东北亚国家中,对中国、韩国弦乐器的起源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两国的弦乐器起源虽然存在差异,但各乐器之间相互影响。古筝与伽倻琴的形态相似,但反映了各国的文化发展和民族音乐特征。中国的古筝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在秦国广泛传播后,衍生了许多古筝流派。弦制也从春秋战国时代的5弦开始,变成了12弦、13弦、14弦、15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出现了21弦、25弦、转调筝、蝶式筝等多种形态的古筝,现代最常用的古筝是21弦古筝。韩国的伽倻琴在6世纪左右由嘉悉王制作,1960年以后开始进行伽倻琴的改良与创作,现代最常用的是散调伽倻琴、正乐伽倻琴、25弦创作伽倻琴。虽然伽倻琴的历史起源与中国有关,但随着之后的发展,摆脱中国的影响,形成本国固有的音乐文化和演奏法,并不断改良成反映本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乐乐器。

  二、改良弦乐器构造

  (一)21弦古筝

  不同时期里古筝在形制上存在差异,且古代的度量制度随出行的政策而变化,所以无法考证当时具体筝的长度。但整体上,古筝保留着许多相似点,如古筝的共鸣箱为长方形,演奏方法为拨弦等。现代使用的21弦标准演奏筝,基本构造由面板、底板、边板、筝首、筝尾、岳山、筝码和琴弦等组成。琴身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长度达163cm左右,面板方向稍微突起,呈弧形,整体呈中空状态,使用音箱孔来扩音,古筝面板各部分构造名称如图1所示。筝首旁是古筝的前岳山,后岳山在面板和筝尾的交汇处呈S形,岳山起到固定琴弦,传导声音的作用,岳山上端镶嵌牛骨碎片或黄铜,使古筝音色变得清晰。

image.png

  琴弦材质以尼龙缠弦为主,尼龙是由钢丝缠绕而成,即聚酯合成弦,这样使得琴弦使用寿命时间较长,筝的音色也会更加完美地体现。演奏时需佩戴甲片,也称义甲,在古代弹奏时就已使用,《清乐》中记载,“用骨爪长寸馀以代指。”筝的底板大多用梧桐木或其他硬质木材制作,最常见的是3个出音孔,前音孔靠近筝首,中音孔位于底板的中央,后音孔位于筝尾旁。出音孔扩大了声音的共鸣范围,且位置和大小决定了古筝的音色和音量,古筝的底板构造如图2所示。

image.png

  (二)25弦伽倻琴

  现代用的伽倻琴是由演奏家金一伦进行改良的伽倻琴,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演奏的25弦伽倻琴。用七音音阶进行演奏,便于和声的演奏或移调。25弦伽倻琴不仅音域宽广,表现力也不断增强,可以演奏传统曲目,现代曲目,甚至还能和西洋乐器进行合奏等,是表现力丰富并有音乐特色的传统乐器。伽倻琴琴首部分,长约33厘米,前后宽约19厘米。琴体有穿弦孔,作用是紧固琴弦。伽倻琴各部分构造名称如图3所示。

image.png

  图3右侧是伽倻琴的坐团部分,长约33厘米,前后宽度约19厘米,如图4。伽倻琴的前穿弦孔用于固定琴弦,将弦的另一端从后穿弦孔中穿出,并固定在凤尾的軫棵上,坐团的侧面是弦枕部分。25弦伽倻琴不用軫棵进行调音,而是打开琴盒,用金属调音器进行调节,由于25弦伽倻琴的重量较重,所以不直接放在腿上演奏,而使用固定琴架。

image.png

  25弦伽倻琴从底板看是长方形结构,底部有固定支架,并有三个回音孔,样式和大小都不一样,最左端以3厘米左右的圆圈形状象征太阳,中间以6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象征土地,最右端以7厘米左右的新月形状象征月亮,底板构造如图5所示。

image.png

  两个弦乐器外观上看都是长方形,在构造上,都是由腹板、底板、琴弦、琴码等构成。21弦古筝、25弦伽倻琴均具有上圆下平的外形特征,并从底板可以看到回声孔。两个弦乐器在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制作时都选用干燥性好、硬度高的木质材料制作。韩国的25弦伽倻琴配有固定琴架,方便演奏者坐姿演奏,可以看出,根据各国音乐的特殊性,在制作乐器时的形态略有不同。

  三、改良弦乐器调式及演奏法

  (一)21弦古筝

  我国古筝作品一般以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定弦,21弦古筝常用D调,G调等定弦。传统的古筝记谱法有二四譜和工尺谱,现代最常用的是数字谱(简谱)和五线谱。固定唱名法中“do、re、mi、fa、sol、la、si”,在简谱标识为“1、2、3、4、5、6、7”。21弦古筝D调定弦法如乐谱1。

image.png

  古筝在传统演奏中,左手大都起到辅助作用,主要通过“做韵”表现方法进行演奏。这与传统伽倻琴的左手演奏法相似,右手更具音乐表现力。在现代古筝演奏中,传统的古筝演奏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演奏法的基础。1930年以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对古筝的现代创作的影响扩大,古筝作品开始革新。同时,促进了古筝演奏法的改良,1980年—1990年,古筝作品进入创作高潮期,开始结合西方作曲的音乐特点进行创作。古筝演奏家及作曲家改良了演奏法,左手不仅限于辅助右手,双手同时进行上行或下行的旋律演奏,产生和音的音响效果。

image.png

  (二)25弦伽倻琴

  1995年开始演奏的25弦伽倻琴是使用西洋乐中七声音阶调弦,25弦伽倻琴乐曲大多使用E♭、C等定弦法,调弦法根据演奏的乐曲也有所不同。25弦伽倻琴调弦法如乐谱2和乐谱3。中国21弦古筝常用D调定弦,并使用五声音阶调弦法。韩国25弦伽倻琴基本上采用E♭调,并使用七声音阶调弦。从调弦法中的主要构成音来看,21弦古筝是“D-E-F♯-A-B”,25弦伽倻琴是“E♭-F-G-A♭-B♭-C-D”。

image.png

  伽倻琴在演奏法上区别于古筝,不使用义甲,用右手手指弹弦发出声音,左手按弦或摇弦,使琴音发出多种余韵。现代25弦伽倻琴演奏法中强调了左手演奏,像西方弦乐器一样,25弦伽倻琴也开始用双手演奏,演奏时右手放在坐团上,自由快速地演奏,便于演奏宽音域的乐曲。改良弦乐器21弦古筝与25弦伽倻琴演奏法的共同点是,都是以传统演奏法为基础进行现代演奏法的创作。在现代演奏法中两个乐器都加强了左手的演奏技巧,结合西方音乐的手法进行创作。两个乐器在演奏手法中不同点是古筝使用义甲,悬腕进行演奏,而伽倻琴徒手进行演奏,将手掌侧面支撑在弦枕上,手指快速移动演奏。

  结语

  以上东北亚国家中,对中国与韩国弦乐器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改良弦乐器构造,改良弦乐器调式及演奏法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显示,两国的弦乐器的起源虽存在差异,但各个乐器之间相互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理解中国古筝、韩国伽倻琴的音乐内容,在演奏乐器的同时,能起到更具体的理论参考。传统民族乐器作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秉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不断传承发展国乐文化,同时期待东北亚各国音乐文化相互活跃交流,共同创作出更多精彩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宋飞飞.古筝与伽倻琴历史考[D].山东大学,2011.

  [2]朴力.论古筝与伽倻琴的关系[J].北方音乐,2010,(06):72-73.

  [3]李炳焘校译.三国史记(原文篇)[M].乙酉文化社,1982,(03):317.

  [4]文红宣.伽倻琴在中国的改良与发展[J].人民音乐,2007,(04):60-61.

  [5]陈景.古筝与伽倻琴音乐文化的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