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后的咏叹调》的演唱技巧与花腔技巧探究论文

2025-01-23 11:55:4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夜后的咏叹调》选自歌剧《魔笛》中第二幕的第八场。《魔笛》由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所作,是他创作生涯晚期所完成的一部集古典歌剧大成的经典佳作。
《夜后的咏叹调》选自歌剧《魔笛》中第二幕的第八场。《魔笛》由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所作,是他创作生涯晚期所完成的一部集古典歌剧大成的经典佳作。莫扎特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2部歌剧,《魔笛》是其创作的最后一部,也是其最成功、最知名、最能体现其创作能力的一部。在剧中,各个角色所演唱的音乐生动形象、旋律优美动听,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古典歌剧”,也是整个德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一、音乐分析
《夜后的咏叹调》是一首具有典型意大利正歌剧音乐风格的作品,从演唱者表达的音乐效果来看非常具有戏剧性和冲突性,是一首带有戏剧特征的花腔咏叹调作品。歌曲讲述了夜后得知女儿为了心爱的人背叛了自己,与女儿进行谈话的剧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复杂心情。歌曲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由A、B、C三个乐段构成,音乐的情绪走向由一开始的平稳抒情逐渐向激动愤怒发展。
歌曲的A乐段(第1~23小节)由a(第1~10小节)、b(第11~23小节)两个乐句组成,演唱者在第2小节的第三拍后半拍使用连续三个小字一组的a引出旋律,使得歌曲在开口演唱时就具有了非常强烈的力量感。经过两个小节的发展,旋律逐渐进入高音区,附点节奏的使用搭配上行的旋律音阶,使得音乐的情绪十分亢奋与紧张。钢琴伴奏上,在歌曲前两个小节中,右手持续使用单音及双震音进行音乐情绪的渲染,而第2小节的左手弹奏使用了下行八度的分解和弦,到了第3小节时歌曲伴奏的织体发生了变化,低音声部一直使用八度的I级音持续铺底,直至进行到第7小节处,伴奏一直使用转位的形式进行旋律的跟进,这样的伴奏织体形象地营造出了剧情里凝重、沉闷的音乐氛围。到了第11小节处,歌曲进入到A乐段的b乐句中,此时伴奏的织体除了延续a乐句中对震音及八度持续音的使用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左手的伴奏织体从第11小节开始保持了对主和弦震音的持续使用,整整进行了六个小节,同时右手的旋律织体采用了上行与下行跳音相结合的形式,伴奏与演唱二者之间彼此呼应、配合极佳。从17小节开始一直到B乐段之前,在两小节之后,左手的伴奏织体由八度进行变为模仿主旋律及分解和旋的跳音交替进行。这一乐句节奏的间隔较大,使用了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拉长了旋律的时值,表现了夜后此时内心积攒的怒火即将爆发,从旋律的发展以及音乐情绪的表达上为B乐段开头那段经典、华丽的花腔华彩演唱做足了准备与铺垫。
歌曲的B乐段(第24~47小节)是一个由重复乐句结构组成的歌曲高潮华彩乐段。在旋律的发展中使用了八度大跳和长短句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音乐紧扣主题不断地渲染着紧张的气氛。此外该乐段在花腔演唱技巧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钢琴伴奏上,在该乐段中的c乐句(第24~35小节)中,右手连续地弹奏和弦与双音跳进,高声部则是根据演唱的旋律加入了低八度交替进行,而左手的伴奏是在连续的跳音中与属和弦交替进行。为了突出此时演唱者所表现的连续高音和跳音,这部分伴奏织体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减弱。随后伴奏织体的发展与A乐段相同,左手跨八度演奏,右手不断地重复转位和弦。第36~47小节的乐句与第24~35小节的乐句相同,为重复演奏,就连伴奏织体也未曾改变。这样重复的使用一方面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凸显了歌曲华彩炫技的高超演唱技术,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欣赏者对音乐的印象和体验。
在B乐段结束后,又经过6个小节的间奏,歌曲来到了C乐段(第53~99小节)。C乐段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53~67小节)伴奏的织体与A、B两个乐段基本相同,右手一直保持震音,左手除了前四小节震音外都是跳音的弹奏。整个第一部分音乐始终保持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十五个小节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运用,形象地展现出了夜后与女儿焦躁与煎熬的内心感受。第二部分(第68~82小节)是歌曲的第二个华彩乐段,在四个小节内连续使用三连音和二度回旋音进行表现,并在三个空拍后旋律走向突变,转为温和舒缓的音乐发展。此时的伴奏织体为主属柱式和弦交替进行。庄严厚重的钢琴伴奏声响在此时与轻灵俏皮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第三部分(第83~99小节)是整首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伴奏使用了柱式和弦,音乐发展至小字2组的降b并持续了十拍之久,此时的伴奏使用了八度持续音和十六分音符进行发展。全曲最后三个小节以八度半音阶上行结合柱式和弦的下行将音乐收尾,具有强烈的收拢感,同时再一次点明主题,前后呼应,加深了欣赏者对整个歌曲的印象。
二、演唱技巧分析
(一)语言
《夜后的咏叹调》是一首德语歌曲,要想更好地表现音乐,必须先从语言和发音开始练习。相比于意大利语和英语,德语较难掌握,这与其发音有很大的关系。德语和英语一样有26个字母,其音节发音由元音和辅音构成,元音又由长、短元音构成。德语的所有元音中包含五个单元音、三个双元音、三个变元音以及八个复合元音,不同元音的发音方式不同,而元音发音时的长短区别也会使得单词的词意发生变化。所以在进行训练时,演唱者需将德语的元音说得清晰、准确。此外,演唱者还应重视对发声重音的训练,即根据不同的单词构成将重音分布在词头、词身或词尾。由于德语的发声基本上是降声调,很少有扬声调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读好单词,演唱者必须要精准把握词尾重音的变化。再加上由于德语方言的发音较为质朴,使得演唱这部歌曲时对德语的运用不像意大利语和英语般给人以“花哨”的感觉,因此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单词音节发音的清晰流畅。在《夜后的咏叹调》的实际学唱过程中,德语的练习是学唱的重难点,需要演唱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并掌握。
(二)气息
科学、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在演唱歌曲时要保证气息位于腹部的下端以支撑声音的扩散,再通过演唱带动气息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流动。《夜后的咏叹调》的演唱较为快速且伴有大量的跳音,这对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和保持有着极高的要求。演唱者需要在旋律的进行中快速地进行换气和补气,同时又要保证气息吸得深、吸得足,这样才能够在快速的旋律中演唱出轻快、灵动的声音。同时演唱者需要特别注意,在呼吸时一定要保持住发声的位置和状态,以将音乐的衔接做到天衣无缝、连贯自然。
(三)音准
歌曲中所出现的最高音是小字2组的f(high f),虽然对女高音来说这个音并不难,但是在快速的演唱中,大量的跳音使得演唱者对音准的把控和保持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以良好的气息运用作为支撑,对待每一个音符都要保持精神的集中和统一,将每一个音都唱得响亮准确。在演唱时,音准表现出的些许不稳往往是因为演唱者的发声位置不对,声音位置低则音准偏低,气息上浮则音准偏高,到了更高的音符如high f则会使音准偏低。由于整首歌曲所表现的情绪一直是紧张的,演唱者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音乐氛围的影响,导致气息上浮,因此很容易影响到音准。
(四)共鸣
共鸣在声乐艺术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鼻腔、头腔、胸腔、腹腔等发声腔体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在《夜后的咏叹调》中,在歌曲刚开始演唱时,音域处在较低的区域,这时演唱者可以加大胸腔共鸣运用的比例。到了后面为了突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歌曲运用了大量的大跳长短句,使得音符在高音区中不停地进行旋律的发展。因此演唱者在使用共鸣腔体进行演唱时,要先找到位置高、频率快的发声位置,再将所有的声音集中通过头腔共鸣发出,这样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和爆发力。
三、花腔技巧的运用
花腔技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的花腔运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特点和情绪,同时花腔技巧也体现着演唱者高超的演唱技巧与能力。在众多的花腔声乐作品中,按照音乐表现效果的不同,常见的花腔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跳音、快速走句以及颤音。在《夜后的咏叹调》中,演唱者主要运用了跳音和快速走句的花腔演唱技巧。
(一)跳音的运用
《夜后的咏叹调》是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中经典的唱段,其中蕴含了多种花腔演唱技巧与表现形式。歌曲中仅跳音的演唱就使用了三种花腔表现形式,第一种为同音反复构成的跳音,在B乐段的华彩部分中c乐句(第24~35小节)和c1乐句(第36~47小节)中共出现了两次,每次演唱中前一句由8个小字三组的c使用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演唱,后一句使用向下三度模进的小字二组的a进行演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出接下来音域为小字2组c至小字3组f的长乐句,同时为即将爆发的冲突作好铺垫与准备。
第二种花腔表现形式是由分解和弦所构成的跳音,在歌曲中前后共出现了五次,分别在第30~31小节处、第41~42小节处和第74~79小节处。演唱在进行完同音反复构成的跳音之后衔接分解和弦所构成的跳音直至乐句结束,在演唱中歌词全部使用元音“a”完成,这时为了表达夜后的愤怒情绪,演唱者可以用花腔跳跃以及富有弹性的歌唱感觉来营造紧张的音乐氛围,将音符唱出爆发力和穿透力。第二次分解和弦构成的跳音与第一次完全相同,但是在演唱时需做到有所区分,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第二次的表现要比第一次更加用力,甚至接近于歇斯底里的呐喊,因为这是夜后情绪的发展和递进。
后三次分解和弦构成的跳音出现在歌曲的第74~79小节处,出现在三连音快速走句结束之后的乐句中,间隔只有三拍,演唱时同样使用元音“a”来完成。这一乐句讲述了夜后规劝女儿回心转意,但遭到女儿明确的拒绝后,夜后伤心、愤怒的复杂心情。演唱者在进行花腔表现时,需要与之前三连音的快速走句做出对比。
第三种花腔表现形式是由大跳音程所构成的跳音,由于音符之间跨度较大,演唱者在进行表现时需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歌唱的气息要时刻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注意演唱的音准。
(二)快速走句的运用
在歌曲中花腔演唱的快速走句以三连音快速连续进行的表现形式呈现。三连音是十分常见的节奏型,但是鉴于花腔演唱的速度快、乐句长,为了确保音符间的连贯与流畅,对花腔技巧的使用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歌曲第69~73小节处出现了二度回旋音式的三连音表现,在16组三连音连续不断的进行中还夹杂了变化音,极大地增加了演唱难度。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确保旋律线条的平稳性,以维持稳定的演唱状态。在情感表达上,演唱者应达到饱满、高涨的演唱效果。同时,演唱者需将每一个音符都平均分配,确保三连音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最后,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将音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切勿用力过猛,以确保演唱的和谐与平衡。
歌曲《夜后的咏叹调》是一首非常华丽的咏叹调,其运用了众多花腔技巧,演唱难度较大,处处体现着演唱者高超的演唱技巧与表现能力,被大众称为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但是整首歌曲并非单纯为了炫技,而是将旋律、歌词与演唱技巧做到了有机统一。同时华彩乐段与夜后的人物性格及情感充分融合,使歌曲音乐色彩变化丰富,戏剧冲突与张力十足,极富生命力与表现力。本文通过探究歌曲中所运用的演唱方法与花腔技巧,以期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把握音乐风格,掌握演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