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融合的实践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融合的实践论文

9

2025-01-17 16:28:3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随历史沿革积累与发展的结晶,代表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辉煌成就,其传承与发展是世代中华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构建多元化音乐鉴赏模式,是实现中国传统音乐与美术鉴赏融合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应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艺术性、历史性、情感性等多维度的表达,以此评估其人文价值与艺术吸引力,引导听众感受到基本的美感,体验音乐美与情感美的融合。唯有如此,方能在欣赏过程中感知美感的演变,产生独特的美学追求,并最终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鉴赏的互利共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随历史沿革积累与发展的结晶,代表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辉煌成就,其传承与发展是世代中华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构建多元化音乐鉴赏模式,是实现中国传统音乐与美术鉴赏融合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应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艺术性、历史性、情感性等多维度的表达,以此评估其人文价值与艺术吸引力,引导听众感受到基本的美感,体验音乐美与情感美的融合。唯有如此,方能在欣赏过程中感知美感的演变,产生独特的美学追求,并最终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鉴赏的互利共赢。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表现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使用独特的创作方法创作出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气息的音乐形式。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内包含了无数在岁月激荡中诞生并流传至今的古典作品,同时也囊括了无数现代音乐佳作。回望中华文明发展的悠远历程,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也独具魅力,勾栏瓦肆间流传的戏曲,大雅之堂的钟鼓之乐,无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戏曲,无一例外都凝结了中华人民对生活的哲思,以及对音乐之美的不懈追求,由这份执着所凝结出的传统音乐文化自然也就具备极具魅力的人文价值。

  更进一步而言,所谓的“传统”,指的是现代音乐体系以外的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的音乐文化现象。从现实与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着实与现代音乐相比具有独特的风采。

  其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极为明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国土之上,各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不尽相同,因而各地域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带有极为浓重的“地域文化基因”。能够代表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类型的民间音乐相互作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联系。就比如,云南当地基于山歌所创作的现代通俗歌曲,既保留了本土特色,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与当代城市主流文化相融合,歌曲中所呈现出的意象与物象能够无限贴近现代生活,这无疑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了新的时代价值。

image.png

  其二,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动力强劲。文化是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的,在历经千百年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并未停滞,在任何一个时期从未做到“与世隔绝”,而是始终与外界交流,将本土与区域外的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当地的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外婆的澎湖湾》融合了民间歌曲与流行文化元素,其民间色彩与易于接受的旋律共同赋予了歌曲独特的艺术特质。

  其三,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包容性极强。中华传统文化向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量,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从来都是积极吸纳,从不会以倨傲的态度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抵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亦是如此,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包容性,一代又一代音乐作品能够融合诸多地方的方言、艺术风格与民生元素,即便到了新时代,这一优势也有所体现。譬如前些年来火爆我国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大田后生仔》,得益于轻松的风格结合当地方言与传统民歌作品的旋律,作品迅速“破圈”,打破了地域隔阂,受到全国各地听众的喜爱。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至今,是因为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以强大的包容性不断吸纳优质素材,始终保持“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的身份,最终才能以流畅自然的表达方式征服所有听众。

image.png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融合的可行性

  艺术鉴赏指的是,使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一门艺术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取出其得以经久不衰的真正依凭,进而为后续的艺术分析、艺术创作提供经验。本质上而言,艺术鉴赏使用的是西方现代艺术科学的视角,那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的融合,也势必要经历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对撞。

  以与音乐齐名的绘画艺术为例,西方艺术的标志性元素通常可以被总结为对空白、背景和阴影的运用,西方油画格外推崇现实主义,其艺术表现深受解剖学、生理学、数学和光学等现代科学理念的影响。西方油画采用焦点透视法,通过在空间中设定一个固定的视点来集中观众的视线,形成统一的视觉体验。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视点可以在画面中自由移动,形成所谓的“动点透视”,提供的是更具动态的视觉效果。并且,西方传统绘画重视通过模仿来营造视觉意象,不仅能够模拟人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对物体进行变形,以此突出其表现的特性。尽管西方近代美术逐渐远离了直接模仿的手法,但“以物易物”的观念仍然深具意义,这反映了西方将造型艺术视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原因。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绘画大量使用夸张、变形等手段来表达对象的内在特性,而后再塑造完整的画面,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事物的内在进行剖析的创作思想,旨在传达绘画者的内心世界。从绘画艺术表达倾向的差异,我们也能够管中窥豹,认清中西方艺术理念的根本差异,认识到艺术鉴赏侧重点的异同之处。

  音乐与美术紧密相连,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的是:线条的动态流动,即“曲线”的生命力。长久以来,音乐鉴赏领域始终都对中国传统音乐存在误解,认为中国音乐中的单声部与西方的多声部音乐相对立,最终得出西方音乐“更加发达”,而中国传统音乐“更加落后”的错误结论。归根结底,这种错误的鉴赏关注点忽视了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进步之间的非直接关系,忽略了美学、心理学和价值观的内外影响。与错误结论相反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简约更像是一种出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追求,在乐曲中表现为一种流线型的“水平直线”,恰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音乐领域的深刻影响。

  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往往被认为注重空间性与界限性,西洋音乐注重复杂的声部及和声,力图呈现丰富的音响效果;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则强调线性流动,在深远的维度和崇高的意境两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

  总体来看,即便中西方文化在表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方面却有共通之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经历了追求人文精神和独立情怀的文艺变革,体现了对“意”和人的情感的共同追求,双方在艺术鉴赏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层面上存在共性,也正因如此,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置于现代艺术鉴赏的视角下,并推动二者的融合,也具备相当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情感联通

  从发源来看,文化自诞生之初,就作为一个社会民众的“心灵力量”而存在,可以说文化具有润泽人心的奇妙力量,但对于欠缺鉴赏经验的群体而言,文化力量的生成规律及作用路径始终都是未解之谜,尤其对于音乐欣赏而言,欠缺想象力与科学方法最终导致听众始终无法与作品建立情感连接,在欣赏其他音乐时也常常会遇到困难,对音乐的理解也大都局限于歌词和旋律两个层面。此时,一旦歌曲的内容脱离了现实,他们就更难以与歌曲背后的文化产生共鸣。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融合,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诠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以丰富的感官刺激引导听众感受音乐背后的情感力量、文化力量,使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征,最终培养出特殊的美学感知能力。尤其需要通过情景突出音乐的人文价值和艺术表达的优点,将模糊抽象的文化内涵形象化,使其成为吸引人的视听材料,让听众在接触后产生深刻的感受。

  以民间歌曲《卓玛》为例,作品并未归属于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相反的是,它根植于当地风俗、人文氛围的特殊文化系统,具有极为浓重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固然能够方便当地民众鉴赏歌曲,但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地域之外的人听懂、读懂歌曲之中潜藏的情感,这种状况也会限制传统音乐文化的大范围传播。当民间歌曲与现实情境发生冲突时,为了拓展传播渠道,尤其需要注意民间歌曲与情景的互动。在欣赏《卓玛》时,要确保歌曲与当地的人文语境相契合,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美感。例如,《卓玛》在藏语中意为“神女”,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欣赏者应从“女神下凡的环境”和“可以美化女神的环境”两个方面来展现女神的神圣形象,以主题人物为中心,最终引导情感的释放。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方便各地听众都能够完整地感受到歌曲背后的文化魅力,这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而言也大有裨益。

  二、深掘内涵

  在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发展过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留存下来无数音乐艺术瑰宝,无数乐章为人们一窥其背后的中华文化创造了窗口,为人们解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鉴赏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听众的理解大多停留于表层,欠缺对音乐背后深层文化含义的执着探索,最终导致对不同历史时期断面及地理区域空间的音乐文化理解存在深浅差距。为了全面提升国民音乐鉴赏水平,就必须尽可能地深挖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引导听众感知作品所处时代环境的适宜性,理解其对传统文化、精神观念的表达手法,从而跨越音乐形式的界限,探索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在整合音乐鉴赏资源时,应选取更容易引发听众情感共鸣的素材,以历史演变、人文习俗的浅层作为切入点,而后穿针引线,将其思维引导至作品的情感核心,深化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

  正如前文笔者所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具有极为浓重的“大家风范”,对乐器使用和旋律构成方面并不苛求。以民间歌曲《锦鸡出山》与《滚核桃》为例,尽管两曲均以“鼓”伴奏,表达风格却各异。《锦鸡出山》主要在舞台表演中呈现,通过舞台鼓声展示金鸡下山的景象和特征,让听众领略歌曲艺术魅力。相较于前者,《滚核桃》的鼓点更为紧凑,乐曲节奏更加密集,地方民乐特征更加明显。诸如此类,在同场鉴赏过程中演绎不同乐曲,就能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域差异对乐曲风格的具体影响,进而激发对音乐深层文化内涵的探索兴致。

  三、传承文脉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艺术财富,反映了中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经过代代相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深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艺术鉴赏的结合,必须从感性认知与实践体验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引导听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让听众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有结构,并进行精致的美学鉴赏,使他们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通过情感与人文意识的启迪,感受美的艺术价值。

  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艺术联系,确立明确的美学目标。无论是音乐作品本身,还是音乐作品衍生的音乐、舞蹈、音乐文化等,其存在的意义都在于“对美好生命的礼赞”。在欣赏过程中,应当重视生活实践对音乐发展的影响。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从通俗歌曲的角度出发,展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核心的审美实践中,维护其民族地域性与文化独特性至关重要,只有深入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文、情感及审美价值,才能够有效促进听众个人音乐素养的提升,最终有效推动音乐美学实践的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