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路径探索论文

2025-01-17 13:44:3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原则以及实践路径,期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新时代青年。
摘要: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原则以及实践路径,期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育人;路径
作为培育未来人才与文化传承的关键平台,高校承载着为党和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的崇高职责。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并进的时代大幕下,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存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新时代的潮流,高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思政教育体系之中,并激活其育人潜能,不仅是对古老文明智慧的一种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更是迫切需求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荣誉感;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一)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荣誉感
青年群体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与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其力量之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掌握前沿知识技能的精英群体,其文化自信的增强与民族荣誉感的提升,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持续强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与文化竞争态势并存,高校肩负着培育具备深厚文化自信与强烈民族自尊的新时代青年才俊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深邃的哲学思辨、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严谨的伦理准则,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图腾与文化精髓。将这份宝贵遗产巧妙融入思政教学之中,借助条理清晰的阐释、鲜活贴切的实例以及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独特风采的深刻理解,进而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与自豪情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有利于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荣誉感,为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忧患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众多富含爱国情感的文化瑰宝,均为滋养大学生爱国情操的宝贵资源。从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豪情,到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收复失地后的喜悦之情,再到陆游《示儿》里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期望,无不彰显了先贤们深厚的家国情怀。文天祥在被俘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苏武十九年塞外风霜,坚贞不屈,成为忠诚与坚韧的典范。正是这些先辈的英勇奋斗与无私奉献,铸就了今日和平安宁的生活。这些文化资源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和平稳定的表象之下,我们更应铭记历史,警惕“忘战必危”的教训,珍惜并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通过学习与传承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从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自己的报国之情不懈奋斗。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关键在于构建并传播正向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人际交往的伦理准则等,为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行动指南。在当今社会高速前行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核心阵地,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鉴于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成为迫切任务,这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在塑造人格、培育品德方面的核心作用。自古以来,我国便秉持“以德治国”的传统,高度重视个人修养与君子风范的培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兼具高尚品德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原则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的过程中,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鉴别与选择性扬弃;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坚持针对性原则,要提取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容,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批判继承原则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首要的是确立批判与继承的辩证观念。批判性思维虽为核心态度,但其核心不在于全盘摒弃,而在于精准剖析,挑选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这一过程需严格遵循既定的方法论体系,以确保理论逻辑的周延性与系统性。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七条明确指出,教育应致力于承续与颂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并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接纳应采取审慎鉴别与选择性扬弃的态度。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述,更是通过现代视角的解读与提升,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综上所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应立足于教育现状与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精准提炼其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时代精神为引领,不断续写与丰富这一文化瑰宝的新篇章,使之成为滋养青年学子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要求我们在保留传统文化中蕴含思政教育价值的精华部分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更易于为学生所接纳与认同。例如,借助《唐宫夜宴》等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生动讲述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的故事,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颖且富有深意的教育资源。此外,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呈现方式。比如,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与体验项目以及引入全景教学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等。这些创新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化感知能力与应用水平,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三)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即在巩固xxx指导思想的基石之上,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从而巩固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根基,并保障文化精髓的传承与繁荣。高校必须“维护xxx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平衡统一”,为思政教育明确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基石,为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鉴于xxx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在其指导下进行,紧密关联时代脉搏,为国家与民族培养未来的领导者与建设者。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主要渠道,其赋能过程还需与意识形态塑造工作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协同效应,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主动防御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渗透,确保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与坚定信念。
(四)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与发展路径。学生群体间兴趣各异、优势不同,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定制化提供教育内容与活动,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一做法可追溯至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在当代思政教育领域仍具指导意义,强调个性化教学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与深化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大学生群体构成复杂,地域、专业、年级的多样性造就了其思想层面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每位学生在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及思想基础等方面均展现出不同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细致体察学生的具体情况,正视并尊重彼此间的差异。然后通过细致分析学生的性格特质、心理状态及兴趣偏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发展方案,确保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发展需求。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学生间差异性的普遍性,明确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在于塑造学生思想、锤炼优秀品德、坚定理想信念及增强政治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剖析学生思想动态,精准把握学生现状,以此为基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坚持针对性原则,才能够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路径。要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汲取育人智慧;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形式,通过革新教学模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化育人的融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学生提升文化自信;要开展“文化+思政”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理解力和理论执行力;要创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以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素养。
(一)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实现思政课育人效果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要在既有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中巧妙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充实课程内涵,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思政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起紧密且相辅相成的联系,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典故、成语典故、历史伟人故事、古典诗词等文化瑰宝,与思政课程的核心议题深度融合。比如,教师可以讲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精神,激励学生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同时,也可以讲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素的发现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讲述“量变与质变”的哲学原理时,可以引用《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生动解释这一哲学思想,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入渗透,各领域正积极探索其赋能效应,同样地,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有效融入并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需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采纳,旨在为学生群体带来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并拓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边界。具体而言,教师可尝试在思政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学,如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瓷器的精美图片,随后衔接《女史箴图》、苏轼《墨竹图》等艺术瑰宝的数字影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随后,通过设问引导,如询问这些文物的归属地及保存现状,继而引入《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创意短视频案例,鼓励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分享见解,促进深度思考与讨论。此外,教师还可积极发掘并推荐短视频平台上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创作者,如那些展现农耕生活并介绍扎染、皮影、陶器制作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类博主,以此作为教学补充材料,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及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更成为培养其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及深厚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路径。
(三)开展“文化+思政”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堂,还体现在高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思政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思政”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契机,从而深刻激发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并在文化的浸润下,逐步构建起稳健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行动指南》也明确指出:要“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灵活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导向为高校推进“文化+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遵循。对此,高校可以积极探索与本地历史博物馆、传统文化展示中心等机构的合作路径,共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及实践教学三大基地,以此为思政理论教学搭建起富有创新性、实践性和高效性的实践平台。此外,学校也可以开展“实地探访”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赴本地历史博物馆、民俗风情馆、历史名人纪念馆及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等地,通过直观的历史考察与民俗体验,深入理解地方历史脉络,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深刻体会杰出人物的爱国情怀。“文化+思政”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深化理论理解,还能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促进其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体系,为培养具备高度文化素养与坚定价值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为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构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群体能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积极的思政学习态度。具体策略上,我们可依据育人宗旨精炼思政课程的核心要点,随后从这些要点出发,挖掘与之相契合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将这些元素融入校园环境的创设中。以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思政课程的核心议题为例,高校可创新性地利用网络平台,如在学校官网设立“历史与荣耀”专栏,指派专人每日更新关于爱国英雄与民族大义的历史故事,如古代戚继光保卫边疆、郑成功收复失地,近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面对铡刀视死如归以及当代楷模钱学森放弃美国高薪报效祖国、邓稼先为国奉献等伟大人物的光辉事迹,形成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教育长廊。在校园物理空间上,如教学楼走廊,可精心布置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墙,镌刻诸如“xxx,岂因祸福避趋之”“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让每一面墙壁都讲述着爱国的故事,让学生在日常行走间便能感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通过创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能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优秀文化历史,在探寻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进程中,我们深切体悟到,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纽带,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我们应秉持批判继承性、方向性、创新性、针对性的原则,持续探索与试验更为高效、多元的教育路径,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崭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黄欣.教育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62.
[2]徐国民,秦欢.坚持xxx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学理基础[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2):23-29.
[3]秦冰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83.
[4]贾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以思政课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3,(12):108-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