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扬琴作品《春》的音乐风格及技法分析论文

扬琴作品《春》的音乐风格及技法分析论文

9

2025-01-17 11:50:4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扬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由明末清初时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经国内四百余年的发展,吸收了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特点,经民间艺人之手的改造,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和熟悉的扬琴。近年来,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将中国典雅的音乐风格和西方的音乐技法相融合,创作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春》便是现代扬琴作品中的其中一首代表作。扬琴作品《春》的出现为传统的扬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多样的现代技法运用。近年来,扬琴作品《春》是全国比赛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师生音乐会的首选曲目。

  摘要:扬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由明末清初时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经国内四百余年的发展,吸收了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特点,经民间艺人之手的改造,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和熟悉的扬琴。近年来,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将中国典雅的音乐风格和西方的音乐技法相融合,创作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春》便是现代扬琴作品中的其中一首代表作。扬琴作品《春》的出现为传统的扬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多样的现代技法运用。近年来,扬琴作品《春》是全国比赛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师生音乐会的首选曲目。

  关键词:扬琴;《春》;音乐风格;演奏技法

  引言

  扬琴作为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是我国民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乐器也在音域和形制上发生了变化,扬琴曲《春》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春》是一首标题音乐,分为“引子”“春之乐”“春之歌”“春之舞”“春之梦”五个部分,以每个部分的标题为基调表达了作曲者自己的想法并抒发其独特的感情,用音乐将春天的景色渐次勾勒在听众心中。《春》包含着多样的音乐风格和同音泛音的抹弹式演奏、双声部轮音、键尾拨弦和手指拨弦、反竹、双手交叉演奏的演奏技法。本文将着重分析《春》中出现的演奏技法并对《春》中总体以及各个部分的音乐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出该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使演奏者能深入了解并体会到作曲者细腻丰富的感情,并为演奏者的顺利演奏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从而将这一现代曲目以更好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

  一、作品的基本概况

  扬琴曲《春》是《四季》组曲中的其中一首,在2009年由黄河和王瑟两位教授共同谱写而成。此曲的表现力很强,可以作为独奏,也可以和钢琴、小提琴完成协奏。这首充满着现代感的作品为中国扬琴音乐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格和感受,也为作曲者和演奏家提供了全新的理解思路,为扬琴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演奏者的水平要求。

  扬琴曲《春》属于标题音乐,作曲者在创作之时借用不同的小标题来诠释一整段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之上抒发内心的感受。这几个小标题分别是“春之歌行云如流水”“春之舞妩媚又多姿”“春之乐心旷又神怡”“春之梦迹全无影”,这首作品就像是把一整个春天浓缩在了里面,让听众随着乐曲的推进,感受到了春天一点一点的绽放和绚烂,直到最后归于平静,似乎一切都变得安静了,像是一场春天的梦,久久让人无法从乐曲中回神。这首作品的风格非常富有中国音乐的特色,含蓄、典雅,但是在和声上的运用,又大胆地借用了西方浪漫的影子,让作品中情感变得细腻而又丰富,融入了作曲者自己的想法。小提琴和钢琴的介入让旋律线条更加悠长婉转,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享受,也是这些年《春》一直备受喜爱的原因。

  二、作品的音乐风格

  (一)乐曲的结构分析

  《春》为多乐段的标题音乐,分别是“引子”“春之乐”“春之歌”“春之舞”“春之梦”,不同标题下的音乐风格差异明显,但是其中却又隐隐呼应,让全曲保持一致。引子部分(第1-14小节)是较为自由的散板段落,a小调为主调,作曲家用几个简单的泛音叩开了听众的思绪,让一片春的景色犹如解开了封绳的画卷,一点一点地展示在众人面前。C大调开头轻触的几个泛音清新典雅,像春日融化在荷叶尖上的露珠,轻轻弹响,拨开了春天的面纱。

  “春之乐”(第15-33小节)是小快板,调式变化:C大调-e小调。这一段中的两个不同的调号让音乐富于变化的律动,感受到了春天浓郁的气息和在枝头叽叽喳喳的鸟雀高歌着春天的美好与欢乐,段尾落下的低音很自然地结束了这一段的欢乐景象,过渡到下一个标题的情景里。

  “春之歌”是抒情段(第34-54小节),调式从C大调变换到G大调,在G大调的基础上变成♭E大调最后回到C大调。这一段以轮音为主,歌唱着春天的美好,43小节处的弱起,引出“春之歌”的旋律,这条旋律在转G大调的时候进一步得到了烘托,并在转♭E大调后恢宏了起来,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春意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春之舞”是快板(第55-108小节),调式变化:C大调-♭B大调-C大调。这一段双声部音色不同,上声部反竹音色清脆,“春之舞”节奏变化丰富,并善用巧用连音线,让音符的时值变得灵动起来,赋予舞蹈性。这一段的技巧和难度很高,在音色和音位的控制上也需要演奏者的细心;低声部演奏的单音配合着反竹的声音,不能含糊不清,也不可喧宾夺主。“春之舞”展示出了春天最绚烂的一个章节,让听者不由得随着重音的落下轻摇着身体感受着律动,想要共赴这场春天的浪漫。

  “春之梦”(第109-128小节)为尾声,散板,自由的。调式从C大调转为a小调,节奏舒缓,一切又静了下来,与引子遥相呼应,表达着对春天的依恋之情,结尾最后的同音抹弹泛音让春天的画卷意味深长,似有留白的艺术处理,留下了对春天的期盼。

  (二)乐曲风格

  1、乐曲的总体风格

  在对乐曲的整体曲式分析之后,《春》的曲式结构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中散-慢-中-快的曲式结构,但是在细细研究过对应的标题及其下的乐段时,会发现在第二、三乐段中做了交换,让“中”在前,“慢”在后,打破了传统,提升了新意。使用G大调和e小调的交替,以及C大调和其对应小调的交换,让乐曲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呈现出春天生机盎然又欣欣向荣的景象。

  2、引子的音乐风格

  引子用几个透亮的泛音,宛如融化的水滴在叶尖上滑落,轻轻砸在开始解冻的冰面上。它从a小调入手,但是加入了♯f的变化音,让旋律色彩变得灵动起来,速度也是由慢变快再降下来,呈“山峰状”,营造出了一种春风轻拂而过,即将带去严寒的朦胧美感。作者在创作之时运用不规则长度且时值较短的单音,将他们组合起来,运用不同的和声功能装点在谱面上。之后,大量运用了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三和弦,从高到低音位的转变,和重复演奏循环音符的手法,表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样子。这样演奏出来的效果平添了几分西方浪漫派晚期的韵律,让音乐听起来妩媚而又不失清纯,很好地演绎出了初春时的景象。

  3、“春之乐”的音乐风格

  这一部分是明朗而又欢快的圆舞曲小快板,为G大调,展现出了春意盎然,一片鸟语花香的场面。作者将左右手分成两个不同的声部,且两个声部的织体长短不一,左手负责的点状旋律让乐曲变得更加灵动了起来,右手的分解和弦让乐曲不脱节,突出连续性。这一段中节奏的变化也很关键,6/8拍与7/8拍的交替出现,不仅保持了原有圆舞曲的律动,又通过改变重音的方式打破已有的方整结构,给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4、“春之歌”的音乐风格

  “春之歌”含蓄又忧郁,它以轮音开始,轮音结束,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另一面委婉怜惜的情感。但是在43小节后的转调开始,能够明显感受到旋律宽广大气的转变,此后,转为G大调后,乐曲的情绪被进一步放大,感受到了喷薄而出、压抑不住的情感爆发。♭E大调的介入让力度进一步得到提升,演奏者的情绪也达到了最高点,这之后,音量减弱、音域减小,回归C大调的旋律安静了下来,像是一首歌唱到了最后,慢慢平息了一样。这一段中的旋律是左右手交替的,穿插着主旋律和副旋律,让音乐在听感上更加的丰富,通过双手之间的配合,以及力度控制的音量变化,使得乐曲的情绪更加饱满,如歌如泣地诉说着春天的美好,并增加了音乐的立体音响效果。

  5、“春之舞”的音乐风格

  “春之舞”极富舞蹈性,旋律虽然是从C大调开始,但是较多地运用离调的手法,有很多变化升降音,使旋律增加了可听性和趣味性。它的节奏运用得相当精彩,采用了连续的四分附点音符作为左手旋律的根基,将四分音符作为基本单位,在变化中找到旋律和节奏的相似性,9/4拍、8/4拍、10/4拍的交替使用,打破了一种节奏下规整的感觉,创造出了相对规整中穿插着不规则重音的创作手法,加上左手声部反竹的运用,让这一段的旋律宛如林间舞动的精灵,轻快又活泼。

  此后,快板的主体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左右手分成两个声部,左手在高音区轮音做长线条,与之前跳跃性的重音反竹形成对比,右手做分解和弦,经过两个快速的离调最后进入爆发力的华彩,让音乐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波又一波地推动着音符前往最激烈的顶点,推向全曲的高潮。

  6、“春之梦”的音乐风格

  “春之梦”的调式总体来看和“春之歌”是相近的,中间的轮音段可以看成“春之歌”的不完全再现段。这一段的开始和结尾均采用泛音的弹奏手法,呼应引子的处理方式,让音符慢慢拉长,仿佛走在了空无一人的原野上,最后同音泛音的抹弹式演奏,宛如作文本上留下的省略号,留下了无尽令人遐想的空间,让春天的诗意继续绵延下去。

  三、作品的演奏技巧与分析

  (一)同音泛音的抹弹式演奏

  这个技巧出现在引子中的第四小节和“春之梦”的最后一小节里,作者运用极具创新的想法,将泛音和快速连续击打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和传统曲目不一样的音响效果,在此基础上,左手通过滑动的手法,改变敲击时泛音的音色,再加上右手敲击力度的弱起渐强再渐弱,让扬琴发出空灵的音色,将春天美好的朦胧感浓缩在这短短的两个小节里。见谱例1。

image.png

  (一)双声部轮音

  轮音,是一种很常见的扬琴演奏技法,通过左右手快速击打琴弦让旋律的线条变得更加绵长、柔和,让点状的音色变成线性,增加音乐的音响效果。在“春之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技法,是抒情段落中必不可缺的一种表现方式。双声部录音对于音色、音量,以及左右手的配合要求相当高,考验演奏者对乐曲的处理水平。

  (二)键尾拨弦和手指拨弦

  键尾拨弦,是将琴竹握住的一段反过来,手腕也随之翻转,左手用键尾压住琴弦,随即轻轻地去拨压住的这个音。拨出的这个音会被击打的音色更加清脆,还带着明亮的色彩,能够马上抓住听众的心弦。下图中展示的是“春之舞”前的两个小节,左手键尾拨弦,右手正竹演奏,曲中增加的几个装饰音让正竹和键尾拨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也改善了扬琴音色过于单一的缺点,增添了新意。见谱例2。

image.png

  手指拨弦,用大拇指和食指两根手指,对特定的音进行勾、挑、抹的手法,模仿古琴的演奏方式。这样处理下的音色更加柔和,指肚触弦,让手指拨弦的和弦音清晰中带着一丝朦胧的美感,贴合春天的主题。手指拨弦后接着几个向上走势的泛音,保持了旋律的完整性,让音乐多了几分遐想的空间。见谱例3。

image.png

  (三)反竹

  反竹技巧大量运用在“春之舞”乐段中,这种演奏技巧会让音色比正竹听起来更加的清脆明亮,在高音位时,左手反竹的声音会更加的清晰透亮,带着活泼俏皮的律动,和右手的正竹配合起来达成不一样的听觉享受。这种演奏技巧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水平,双手为两个不同的声部,需要对每只手所掌握的旋律牢记于心,并精准击弦,两手的力度和速度也要保持一致,才能演奏出舞蹈般的流畅感。

  (四)双手交叉演奏

  在“春之舞”乐段中的第71-87小节中,作者运用了连续的16分音符快速演奏技巧,营造出了音乐情绪的紧张感,同时,作者善于变换节奏,9/8拍、6/8拍、4/8拍的使用打破了原有传统音乐在律动上的单一性,又通过重音的妙用,让这一段华彩提高了动力性,散而不乱。作者让旋律两个八度之间移动,拓宽了演奏的音域范围,让音乐获得了向上延展的趋势,进一步提升了演奏的难度和技巧。

  四、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

  (一)情感表达

  音乐作品需要感性与理性的支持,扬琴曲《春》也是一样。《春》从一开始,新芽破土、万物复苏,春天的清风拂绿了岸边的垂柳,唤醒了沉睡一冬的鸟兽,世界迎来了新的开端,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而后,鸟儿歌颂着春天的灿烂,百花娇俏地从花蕊中探出头来,河水带着潺潺的音律,“春之乐”走向了“春之歌”,歌声婉转,诉说着春日里的美好。突然间,春天的气氛被点燃,林间的鸟雀扑扇着翅膀摇晃着枝头,它们跳动的节奏和“春之舞”的旋律如出一辙,灵动、活泼,像精灵一样,向世人传达着春天的喜讯。渐渐地,一切平静了下来,泛音的空灵似山谷间落下的水滴,惹起了圈圈涟漪。“春之声梦迹全无影”,几番挑弄、几声弹拨,为春天的音乐落下了帷幕,只有最后的泛音还残留着未说尽的故事,让人回味良久。

  演奏者需要把握节奏、音色,和弹奏时的轻重缓急,过快会乱,不能体现出春天的俏皮可爱;过慢则压,抑制住了春天的灵动。在弹奏时,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演奏,慢板的时候则轻,让音乐朦胧缥缈;高潮的时候则重,突出重音,加深情感释放。只有更好地结合演奏者的理性和感性,才能弹奏出音乐的味道,将《春》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艺术价值

  扬琴作品《春》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突出,它既有东方传统音律的色彩,又大胆融入了西方浪漫的和声,让整首作品听起来别具一格,一下就抓住了听众的心。扬琴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长久以来的曲风一直都是按照中国传统民乐结构和旋律创作的,尽管这样的创作手法能保持住传统民乐的韵味和艺术表现,但是也让扬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很难有新的发展。在扬琴作品《春》中,扬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让现代扬琴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拓宽了扬琴音乐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作为传统民族乐器之一的扬琴和世界音乐融合,吸收了外来音乐的魅力和长处,让《春》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远超其他的扬琴作品。

  结语

  《春》是现代扬琴作品中为数不多兼具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曲目,它的艺术价值、技法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均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本文选择了对扬琴作品《春》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在分析《春》的结构特点、节奏变化及旋律走向之后,能够明显发现乐曲《春》在调式、韵律、和弦上有着明显的创新,作品中变换不断的节奏和重音的弹奏为整个作品增色不少,让乐曲更富有灵动色彩。另外,作者设计的创新性演奏手法,如:键尾拨弦手指拨弦、反竹与正竹的运用、华彩乐段的高难度掌控,对演奏者的要求颇高。在演奏时也要注意情感与作品的结合,注重将情感融进音乐中,才能演绎出更加动听的音乐。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李玲玲.扬琴当代音乐作品精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3]黄河,刘艮.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M].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

  [4]陈姗姗.中西合璧之美——现代扬琴曲《春》[J].音乐时空,2015.

  [5]殷璟.扬琴现代作品《春》演奏风格与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2020,(04):96-97.

  [6]叶徐斯琪.论扬琴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手法[J].北极光,2020,(01):28-29.

  [7]贾璐.解析扬琴曲——《春》[J].中国民族博览,2018,(07):149-150.

  [8]朴文琳.扬琴独奏作品《春》的本体分析及创新手法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1.

  [9]张小妞.浅析扬琴作品《春》的艺术特征[D].河南大学,2018.

  [10]颜茹冰.扬琴现代曲《春》的艺术特征和演奏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21.

  [11]蔡文静.王瑟扬琴作品演奏技巧研究[D].吉首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