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琴中唱,桂风音韵扬——论蔡世贤《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演奏诠释论文

2025-01-10 13:39:3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是广西音乐家蔡世贤采用刘三姐山歌的重要唱段《山歌好比春江水》为素材创作的具有广西特色的钢琴作品。以变奏曲式在钢琴上“歌唱”壮乡的秀丽风光,用音乐表现壮族人民踏舞欢歌的和谐生活。本文通过研究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素材,从广西壮族山歌的传统音乐特点出发结合作品的内涵做音乐分析,着重探讨该作品的主要演奏技法,旨在为准确诠释该作品提供技术参考,发展和传承壮族山歌,弘扬民族文化。
摘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是广西音乐家蔡世贤采用刘三姐山歌的重要唱段《山歌好比春江水》为素材创作的具有广西特色的钢琴作品。以变奏曲式在钢琴上“歌唱”壮乡的秀丽风光,用音乐表现壮族人民踏舞欢歌的和谐生活。本文通过研究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素材,从广西壮族山歌的传统音乐特点出发结合作品的内涵做音乐分析,着重探讨该作品的主要演奏技法,旨在为准确诠释该作品提供技术参考,发展和传承壮族山歌,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刘三姐;壮族山歌;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一、《刘三姐主题幻想曲》背景与创作素材分析
(一)作者生平简介
蔡世贤,广西桂林人,钢琴教授,音乐教育家。作为当地人与当地文化的共情,蔡老师的一生创作了大批体裁多样的表现广西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其创作在全国音乐类核心期刊《音乐创作》发表作品3部,在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录播音乐节目近1000部(首),有钢琴曲40首,如白裤瑶族作品《Do Sol Re——白裤瑶印象》、毛南族作品《毛南姑娘》、壮族作品《壮族大歌》《多谢了》《烟雨漓江》等;舞蹈音乐《花山战鼓》描绘壮族先民习武强身和保卫家园的情景;壮族歌舞《拦路酒歌》通过民族音乐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壮族男女通过唱歌传情达意的习俗;羊角编钟铜鼓乐《花山祭》体现了壮民族的宗教文化;特别是本文研究的这首《刘三姐主题幻想曲》,获得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音乐创作比赛”一等奖、“广西首届中小型作品创作比赛器乐组”唯一的一等奖、广西首届“雅马哈杯”钢琴比赛中国作品演奏组特等奖,并选录为钢琴考级、高师钢琴教材曲目,在诸多赛事、音乐会上亮相,受众面广泛,可称为其代表作。
(二)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山歌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是壮族人民劳动生活中的产物,体现着壮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在丧葬嫁娶、田间劳作、祭祀神明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以歌择偶处处有山歌的旋律。山歌形式多样,歌词大多接近生活,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有独唱、合唱、领唱、对唱等演唱形式,多采用五声音阶和四音音列写作。因为各地的环境、方言、习俗的差别,导致了各地区壮族山歌的体裁、风格以及叫法的差异,综合起来共有五种类型:欢、西、比、加、论。“欢”的旋律婉转悠长,常一字对多音,有单声部或多声部的写作方法。“西”的曲调起伏大,音乐活泼、爽朗有力。“比”既有“欢”的优美,又有“西”的欢快,旋律用la.do.mi写成,类似状语语调。“加”的篇幅短小,曲调优美,起伏不大,旋律多用重复音,似吟似唱,多用在表现爱情中。“论”是高亢嘹亮的单声部山歌,音乐舒展,节奏具有自由性和重复性。现如今的山歌唱出了美丽的壮乡,唱出了壮族人民美好的生活。
(三)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取材于刘三姐众多唱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它朗朗上口的旋律家喻户晓,已经成为刘三姐甚至是广西壮族的一张名片。这首作品自问世以来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在最初传统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新的音乐元素,不断发展,体现了群众和艺术家们对这部作品的热爱。蔡世贤创作的钢琴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表演形式,是对这首作品生命力的延续。
二、《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主要演奏技巧诠释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作为一首广西壮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对于演奏技法上的要求是多样的。本文对该作品的演奏主要从山歌旋律的演奏、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节拍与速度的把控、踏板的设计运用方面进行阐述。
(一)山歌旋律的演奏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以山歌为创作素材,在创作的基础上保留了山歌缭绕旋律特点和歌唱韵味。在演奏时可以借鉴山歌的演唱,以感受原曲来培养正确的内心听觉作为演奏的指导,寻找正确的触键方式,以此来正确表达乐句、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增加演奏时的感染力。
1、山歌“欢”的演奏
《山歌好比春江水》属于山歌中的“欢”。“欢”注重歌唱性,钢琴作为键盘打击乐器,对于歌唱性乐句的演奏是重点也是难点,演奏时需要保证音的更换柔和连贯、乐句整体的流畅。
(1)单音旋律线条的演奏
以原曲的演唱为指导,正确地划分乐句(曲2-8小节),用手腕带动手指离键,轻柔自然地换句。乐句在演奏时用指腹触键,音的更换要让力量在指腹转移,当下一个音弹下去的同时上一个音再缓缓地放掉,感受弹奏的气息如山歌一般的长线条。手臂和身体要舒展放松,手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控制手指慢、柔地落键,保证音的圆润。
(2)八度旋律线条的演奏
这句山歌的旋律由八度的形式演奏(曲9-12小节),更加明亮、突出,表现出山歌高亢的韵味。在演奏八度音程时由于音与音之间没有连接,会容易把音弹得僵硬,造成断奏的听觉效果。为了让八度旋律更具歌唱性,在演奏时要注意手指与手腕的配合,以及踏板的辅助作用。掌关节撑牢,将1指和5指的指距固定在八度音程的距离,第一个音靠手臂的重量自然下落,手指始终贴住琴键,以手腕为轴,中间的音利用第一个音的惯力,靠手腕带动,把力量往琴键里送,最后一个音跟随手腕离开琴键,避免音色“干”。再加上延音踏板,增加共鸣,延长音响。
2、演唱形式的演奏表现
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作曲家利用主调和复调相结合,以及不同音域、不同织体的表现特点,表现出山歌中独唱、对唱与合唱的场景。
(1)独唱
【唱山歌】部分作曲家采用单声部旋律的写法,表现刘三姐优美动人的山歌独唱曲调。音域多集中在小字三组,高音区音色明亮,演奏时要借助高音区的这一特点将音弹得清晰纯净。整个段落抒情歌唱,但要注意不能弹奏得过于自由,保留山歌质朴的特点,将音乐的伸缩处理控制在稳定的节拍内。
(2)对唱
【对山歌】表现了歌圩活动中刘三姐与父老乡亲们对唱的场面(曲103-106小节)作曲家以高音区来表现三姐明亮的嗓音,低音区表现众人齐唱的厚实音色。以纯五度的伴奏织体来衬托三姐富有朝气的歌声,演奏时要用断奏的形式,手掌保持稳定,靠指尖“勾”来弹奏,轻巧活泼;以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来为众人齐对歌增添气势,要把力度弹出来,垂直落键,音色干净爽朗。十六分音符的演奏要注意颗粒性和流动性。高低音区的转换距离较远,要利用手腕带动,“起”时手腕做弧线运动往低音区找音,“落”时自然下落。
(3)合唱
【传山歌】中作曲家采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声势浩大的二声部合唱场面。一个声部在演奏时,另一个声部利用颤音加强乐句的延续感,犹如壮族山歌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部分写作音区跨度大,音乐舒展、宽广。在演奏时身体和大臂要放松,手指将琴键弹下去后力量要立马松掉,只靠手掌的重量压住琴键,让旋律的音线更长。颤音也不同于平时的装饰作用,在这里可以看作是旋律音的一部分,在演奏时要做渐强的效果,推动音乐发展。
(二)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
中国钢琴作品有许多是改编自中国民族器乐曲或者模拟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效果的,因此在弹奏中不能单纯追求钢琴唯美音色效果而要寻找作曲家所要模仿的那种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或演奏效果。作曲家创作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充分利用钢琴音色的变化性,增强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以下根据作曲家的采访记录以及对曲谱的研究,探究作品中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
1、铜鼓音色的模仿
【引子】模仿了壮族传统打击乐器铜鼓的音响效果(曲第一小节)。铜鼓是用于军事、祭神、娱乐的青铜制器,敲击时响声洪亮而遥远。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成为抒发赞美新生活的乐器。在钢琴上想要寻找这种音色,手指和掌关节要保持相当的紧张感,充分地利用手臂的重量,将重量全部集中在指尖上,弹下去的一瞬间要有爆发力,音弹到底,但不能做长时间的停留,利用反弹力,落到旋律音的位置。整个过程是弧线进行,要有方向感和起、落的击打感。
【赶歌圩】左手伴奏是在模仿广西东兰县的四面铜鼓合奏时的音效(曲34-36小节)。东兰壮族铜鼓以四面铜鼓合奏,两个为一组,演奏速度以第一组的第一面鼓击的节奏为准。鼓点以四四拍为基本拍。赶歌圩是壮族三月三的一项传统活动,伴奏音型模仿壮族传统乐器铜鼓,能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歌圩活动摩肩接踵、鼓乐喧天的场面。这一部分的左手伴奏应采用断奏的方法演奏,并且要将拍子的节奏律动弹出来,速度要稳。手臂放松,指尖要绷紧,垂直于琴键落下,触键面积要小,力量集中。拍点上的音自然下落,后半拍的音靠余力带走,音干脆、不拖拉,以展现出铜鼓的内在动力。此处作为伴奏,力度上要控制得当,以衬托主旋律为主。
尾声这句的旋律也是在模仿铜鼓的音效(曲160-168小节)。作曲家在每个音上都加了重音记号,不仅要注意演奏的力度,还要以手腕为轴带动手指落、送,以保证铜鼓厚实悠远的音效,就像刘三姐的歌声震撼着壮族人民的心灵。
2、古筝音色的模仿
【唱山歌】中的琶音(曲2-5小节)是对古筝音色的模仿。古筝是我国民族传统的弹拨乐器,采用五声调式音阶体系制成,声音清亮高远。这几个琶音跨度都不大,弹奏时提前将手指对好位置,贴在琴键上,以此来保证音的准确和音色的柔和。弹奏装饰音时,多用指面肉多的地方,靠手腕带动手指往旋律音方向走,最后重心要落在旋律音上,把旋律音亮出来。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音的均匀、力度的匀称和线条的连贯。
尾声中这一乐句(曲169-178小节),是借鉴了古筝“撮”的演奏技巧。撮时,拨弦的手指要同时运动发音,大中小关节合作运动,同时往斜上方45度用力,力往掌心走,这样的音色更加的集中、轻巧。这句的演奏方法和筝的撮有异曲同工之处。弹奏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双音的整齐度,先贴在音上,手指绷紧,靠指尖往掌心“勾”着弹。这个乐句中的旋律音上虽然都加上了跳音记号,但不代表要用断奏的方法演奏,而是要把音弹得更加集中立体。每弹一个音踏板都要跟住,以保证连贯的音响效果。就像刘三姐的歌声久久回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壮族人民。
3、大鼓音色的模仿
【唱山歌】中这句的伴奏是在模仿打击乐器——大鼓(曲19-22小节)。大鼓由中空的木制圆筒上方加一张皮制成,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这一段描写的是壮族乡亲听见三姐歌声后十分欣喜的欢腾场面,采用模仿大鼓音效的柱式和弦有助于烘托音乐气氛。演奏时要强调垂直触键,弹下去的瞬间要有弹性,依靠键盘的反作用力将手放开。节奏重音要落在第一拍上,增加顿挫感,让音乐更具有活力。
【对山歌】这四小节的左手伴奏也是对大鼓音色的模仿(曲105-106、113-114小节)。
4、竹笛音色的模仿
竹笛的音色清脆嘹亮,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常会加入装饰音,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装饰音,能使音乐作品更具民族韵味,也能更好地体现出自然风情。在这首作品中,大量地模仿了竹笛的装饰音,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将钢琴民族化的风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句的短倚音可以当作是滑音(曲30-33小节),几乎不占时值。在演奏时,四指轻快地滑向五指,以五指为支撑点。此处是【赶歌圩】前的连接句,气氛上较活跃,要特别注意此处的装饰音虽然轻,但是不能软,四指要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半踩琴键、不用落到底。
【春江水】的演奏加入了颤音做装饰(曲97-98小节),仿佛三姐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让人如痴如醉、难以忘怀。在演奏时,要将手腕放平,小幅度地抬指换音,触键面积集中在指尖。长时间的颤音会导致手指疲劳,在弹奏过程中要找机会放松,不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琴键不用弹得特别扎实,但一定要保证音的颗粒性。还要保证音量和时值的均匀、音乐线条的流动。后一句的长颤音中加入了降音记号,音色由明转暗,在演奏时力度也要逐渐减弱。
(三)节拍与速度的把控
音乐作品的节拍、速度的准确与稳定是演奏的重要秩序要求,论文只针对作品颇具特色的散板节拍和变化的速度加以论述。
钢琴从西方传到中国后,我国的音乐家们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在作品的创作中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加入我国特有的元素,散板节拍就是其中之一。《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的【引子】采用散板节拍写作,模糊的节拍感和节奏进行的自由感,让音乐具有伸展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引子】可以划分为四句(曲第一小节),第一句中的二分音符,弹下去后要等泛音逐渐消失再换下一个音,营造回声浑厚的效果。后面的旋律速度较慢,但是不能散,气息要拉住。第二句一连串的三十二分重复音要从弱进入,逐渐加强加快。左右手衔接要连贯,音乐如流水般。第三句主旋律可以较第一句更为紧凑,同时要注意两句力度上的对比。第四句刚开始的四个音一定要弹得坚定,音乐往高音区发展,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减小。最后的二分音符琶音,在琴键上多做停留,等泛音消失再接下一部分。
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引子】充满自由想象外,作曲家对其余每一个部分都标注了精细的演奏速度,体现其在作曲时的严谨性,这对我们准确地表达音乐形象有很大的帮助。每部分整体上的速度是稳定的,但在乐段的结尾都给了明确的“rit.”标记。渐慢记号用在结尾处会加强终止感,在这部作品中渐慢记号的加入有利于音乐形象之间的转变。
在演奏渐慢记号时,要符合乐段的意境,不能造成突兀的生硬感,注意句子的整体性和音乐的连贯性,一点点地往回收。越到力度小的时候手掌越要拉紧,增强手指对触键的控制。
(四)踏板的设计
在演奏中妥善地运用踏板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在这部作品中,全谱都没有给出踏板标记,需要根据作品背景、和声、呼吸合理地再创作,在演奏中恰当地加入踏板。
1、重音踏板的运用
谱面上的强音和需要强调重音的节奏型,可以运用重音踏板来增加共鸣和音量。例如【引子】中模仿铜鼓音色的和弦(曲第一小节),需要靠右踏板来加强混响,同时达到铜鼓持续震动发声的音效。
在【唱山歌】中出现的大切分节奏,可以在中间的四分音符处加上右踏板(曲19-22小节),来做强弱对比,突出节奏重音。脚与手同时下同时起,音和踏板都要放干净。
2、歌唱性踏板的运用
【唱山歌】、【春江水】、【传山歌】这三个部分的音乐旋律线条长,具有歌唱性。为了使音乐更连贯流动,此处应加上延音踏板。在演奏时根据和声的变化采用切分踏板。在换音的同时,脚迅速地抬起并落下更换踏板,脚一定要将踏板完全放干净,以此来保证和声的清晰。
3、节奏型踏板的运用
节奏型踏板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节奏点,使音乐更富有动力。【唱山歌】中四小节在不同八度重复的乐句(曲26-29小节),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上加上踏板,有助于在演奏中更明显地弹出拍点,区分开音区,让音的重复进行不显得枯燥。在音头处采用手臂带着手掌自然下落的演奏方法,配合上直踏板,使得音乐更加灵动。
【赶歌圩】整段采用四四拍,左手采用均匀的八分音符伴奏(曲34-36小节)。四四拍的节奏规律是强、弱,演奏时在每小节第一拍上加上直踏板,能更好地强调节奏特点。重音点的加入在演奏中有利于将速度稳住、音弹得均匀。
4、抖动踏板的使用
【对山歌】中这一句采用快速跑动的八度上行织体,音乐上应连贯有气势(曲139-143小节)。八度音程的旋律进行光靠手指不足以达到连贯的效果,应加上抖动踏板,频繁快速地更换踏板,以此保证和声的清晰,同时将乐音延长,帮助长线条的乐句更流动。左手换音的同时用脚尖小幅度地更换踏板,避免短时间多次更换踏板造成腿部肌肉紧张。
结语
壮族作为“歌海”,其音乐文化特别是山歌文化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这部《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借助新手法对传统山歌再创作,是对传统音乐生命力的延续,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用钢琴唱响刘三姐的美妙山歌,绘出壮乡秀丽的风貌和浓郁壮族风情的生活画卷,成为继承、传扬壮民族文化的新载体。本文通过对壮族山歌的研究,了解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山歌为背景分析作曲家的创作,体会作品的旋律美和情感美。着重将演奏技法与民族风格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主要从旋律、音色、节奏和踏板四方面进行阐述。期待能为演奏者准确把握广西钢琴作品的韵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俊.论钢琴演奏旋律歌唱性的联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M].中国曲艺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2007.
[3]覃乃昌.广西世居民族[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4]廖明君.刘三姐(我们的广西)[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