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改编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以《献词》为例论文

2025-01-03 14:15:0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舒曼和克拉拉的爱情故事是音乐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献词》是舒曼在1840年作为结婚礼物献给克拉拉的,他借用了吕克特的爱情诗来表达对克拉拉的爱。
舒曼和克拉拉的爱情故事是音乐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献词》是舒曼在1840年作为结婚礼物献给克拉拉的,他借用了吕克特的爱情诗来表达对克拉拉的爱。
《献词》的旋律和钢琴伴奏是由作曲家舒曼一并创作而成,反映了他的创作意图。研究发现,该作品的钢琴伴奏通过分解和弦与三连音两种伴奏织体的交替使用,使作品情绪跌宕起伏,将舒曼对克拉拉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献词》作为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被改编成多种演绎形式,既有声乐曲目,又有钢琴作品。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献词》中也出现了不同声部、不同伴奏织体的弹奏、旋律和伴奏音量比例控制等技术难点。要想更好地体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及《献词》的艺术性,演奏者就要解决上述技术难点。这首钢琴曲在曲调上既亲切又热情,旋律感人。我们从歌曲的首尾段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A大调优美的旋律中洋溢着热情、喜悦和活力,而歌曲中段(E大调,对比段落)的情绪则是宁静、内在的。诚如歌词所写:“你是平和,你是安详。”整首音乐充满了幸福感。因此,笔者选择《献词》这个作品对李斯特改编曲的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进行详细分析。
一、《献词》的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及《献词》简介
19世纪是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峰阶段,此阶段涌现了大批的作曲家和诗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密切合作,才产生了无数的经典艺术歌曲。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古典艺术歌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艺术歌曲的音调、节奏、和声复调、钢琴伴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逐步融入了现代技法,为这些艺术歌曲增加了新的活力。
舒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舒曼从小受父母浪漫文学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底蕴,被誉为“有着浪漫气质的诗人”。他的很多钢琴作品的创造都与诗有着紧密的联系,展现了诗性的浪漫主义。另外,舒曼作品的曲式也极具个性化的特征,被称为“理想主义的诗化音乐”。他曾说,诗的最大潜能就是音乐。《桃金娘》歌曲集中的第一首《献词》就是舒曼为妻子克拉拉而作,该歌曲集中一共包含26首歌,而《献词》是其中传播最广且最受人们喜爱的歌曲。舒曼所创钢琴作品以相同的旋律作为笔调,用在不同的作品中。他经常使用2小节、4小节和8小节的乐句,更喜欢上弱拍为开始旋律,常用模进手法,但却极少使用装饰音。歌曲集隐约有德国民族歌曲的影子,但与德国音乐存在差别,同时,缺少西班牙歌曲豪放的特点,也缺少意大利民歌直接抒情的特征,始终如一地保持整洁、朴实、不虚华的创作特色。
(二)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背景及创作特点
浪漫主义风格在19世纪的欧洲盛行。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表现作曲家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浪漫情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代表着19世纪音乐创作的一种新类型,在他之后,乐坛将器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改编成钢琴作品,扩展了钢琴的价值和表现空间,使钢琴兼备器乐化和声乐化的特点,在当时风靡一时。李斯特改编的曲目大多具有热情、浪漫的旋律特征,又兼具复杂多变的技巧。不过,李斯特并非一成不变地模仿或在原作上平淡地继续诉说,而是把握原作的核心内容,从构思到编创、和声与材料的选择以及情绪的处理都进行创造性改编。
李斯特在改编过程中也注重丰富原作品的色彩与节奏。他用不同的音色和音域点缀作品,如用钢琴的低音模仿管弦乐队中铜管和低音提琴危险又粗犷的音色,而钢琴明亮的高音区则让人们联想起高亢激昂的乐队小号、小提琴等高频音色。在李斯特的改编作品中,钢琴已然成为能够基本做到集中体现交响乐队效果的独立乐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宏大的音响效果。经他创作的曲子在技巧上展现出了跨越性的提升。此类作品集中体现了李斯特的艺术修养、卓越的创作才能和丰富的改编手法。李斯特在社交过程中吸取了他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之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都在探索和创新中度过,力求新颖的创作手法、和声音响与音乐织体,为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派音乐、民族乐派音乐都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献词》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分析
这首作品是三段曲式,3小节的引子过后进入作品的主题乐段。A段由降A大调开始,以中强的力度进行演奏,分解的八分音符占据主导,每个乐句形成了先起后落的拱形结构。附点音型增添了些许趣味性,延伸了旋律,给人以故事娓娓道来的感受。主题乐段属于引申型乐段,扩展到第15小节之后完满终止。音乐材料在主体部分富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声部对置,以对位手法不断重复前一句音乐语句,赋格处理旋律使主旋律得以在次中音声部中展现出来。第二,声部加厚,低音声部整体采用柱式和弦进行,高音声部采用双声部的平行进行方式呈现,使乐曲更雄浑且有力量。本曲通过四小节的连接作品进入中段。乐曲中段分为两个小段,一段分成9小节,另一段分成8小节。B段转而来到了E大调,整体节奏放宽,力度减弱。在中段开始时转调,形成远近关系的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此时织体节奏发生改变,运用了连续不断的三连音,加强了音乐的舞蹈性,情绪更加递进,给人以深情、真挚的感受。用呈示段的材料作为中段的第二级连接段,可以将现阶段落进行缩小和删减,可作者却创造性地将呈示段的八段改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大大提升了音乐演奏的流程性,将音乐分层分段走向高潮。再现段A1为变化再现,调性回归到降A大调,材料则由一大段十六分音符构成华彩部分,主旋律在流动似的旋律中,以气势磅礴的柱式和弦迸发出来,力度增强,旋律和节奏拉宽、充满张力,全曲达到高潮,情绪饱满且雄壮,给听众以强烈的冲击。尾声材料回归引子部分,和声采用离调手法,力度减弱,以浓烈的情感将爱情故事缓缓道尽。
(二)李斯特的改编手法
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改编曲展现出了其惊人的音乐造诣。在艺术特点方面,李斯特巧妙地将诗作的故事性与钢琴曲的音乐性融为一体,并利用音乐旋律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呈现出一场酣畅淋漓、感人心弦的音乐盛宴。在演奏该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注重和弦与八度的运用、手指的运用、高速琶音的演奏以及演奏速度与力度等问题,以提升音乐表现力。
第一,对副属和弦的大量使用。李斯特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乐曲的关键点特意用织体的形成给予强调。在原曲中,作品的艺术性表现主要来自人声,但在改编曲中,钢琴成为唯一的艺术表现载体。
第二,对高叠和弦的使用。李斯特将原本的属七和弦改成了重属九和弦,进一步增加了和声进行的动力,为再现段的到来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在转调部分的创作中,为了体现更具戏剧性的对比冲击,李斯特采用调性对置的方式,使主段与中段形成对比,运用调性对置这样更鲜明与直接的表现手段进行转调,以寻求更鲜明和直接的调性对比。
(三)踏板演奏技术分析
在乐曲的演奏中,踏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踏板的运用情况可以决定乐曲的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需要注重踏板的使用,将踏板与音乐结合起来。踏板的使用节奏会影响演奏者的整体状态,正确的踏板使用节奏能够更好地将歌曲情感演奏出来。在歌唱性乐段中,演奏者要正确使用切分踏板。对于乐句中有需要停顿呼吸的地方,演奏者使用切分踏板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献词》的演奏技巧及个人心得
(一)《献词》的演奏技巧
这首作品需要相当细腻的演奏手法。演奏此作品时,音色是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既要展现出作品中主旋律丰富的张力与热情,又要营造出伴奏声部十分梦幻、连绵不绝的意境。作品的引子部分应着重注意弹法问题,可以使用贴键的弹法使每个音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主题部分需要演奏者用指尖把旋律线条勾勒出来,使音与音之间流畅自然,旋律线条清晰且厚重,力度控制自然。
针对第一段的重复部分,左右手旋律互换,此时,演奏者要注意突出左手的旋律部分且需加强歌唱性,而右手伴奏声部也必须重视,和声需要简洁干净地演绎。进入中段部分,演奏者要特别注意情绪的转换,此时的音型变换丰富,旋律声部仍需突出但不能太过张扬。再现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跑动要清晰明快。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演奏者要注重旋律的起承转合,还要注意琶音演奏的技术,要恰当连贯、用力均匀地按键,触动键盘的深度要适中,触动时手腕的动作也要稳、准。此时,演奏者的手型要呈现三角形状的支撑,虽然歌曲有一些部分的情绪比较低沉,但是声音不能表现得过虚。在引子部分,同样的乐句可以有轻微对比。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不能因为伴奏旋律而忽略主旋律,旋律的横纵方向需要伸展,要伴有和声。
为了保持旋律的连贯性,演奏者应该巧妙地运用手臂和手腕,跟随旋律的起伏以及情感的推进自然地上下运动,辅助手指也要结合歌曲平稳过渡。八度以上的长琶音华彩部分将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所以,演奏者在触键时手指动作要连贯且轻快。再现部运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演奏者需要有一定的忍耐力和爆发力,在弹奏时运用腰间力量推动和弦,发力方式用身体驱动多一些,类似在体育训练中,“核心”先发动,再传导到手,音色会弹得厚重饱满。结尾时,情绪慢慢回归平静。
(二)个人心得体会
演奏《献词》这首曲子不仅需要围绕一个主旋律,还需要运用左手的低音伴奏。舒曼的创作将钢琴伴奏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首曲子仿佛告诉我们:诗人,即是舒曼,钢琴,即是克拉拉。舒曼对钢琴的偏爱,无疑就是对克拉拉的偏爱。他将钢琴伴奏写得如此美妙,如此丰富细腻,正是他欲与克拉拉一道低吟浅唱,一道演绎这动人故事的表现。所以,这首曲子代表着两个灵魂的人声和钢琴在互相交融、对话、共鸣。此外,右手的双音和弦,无疑是几次难度较高的琶音的展示。每一次琶音的高度起伏都可以展现出舒曼对克拉拉满满的爱意。演奏者在演奏完整首曲子后,脑中也会浮现出浪漫的爱情画卷,充满对爱情的渴望。通过演奏《献词》,笔者充分体会到了艺术歌曲的魅力,学习到许多演奏技巧,对音色的处理也有所提升。通过华彩部分中的左右手交替,笔者学习到了如何更轻巧地表达出乐曲的感觉。通过高潮部分柱式和弦的弹奏,笔者从本来的平直无意志,到后来表现出了磅礴、威武、雄壮的气势。整首作品无论是双音和弦还是左手的低音声部伴奏,又或是反复的琶音,都始终围绕一个主旋律。舒曼的创作加上李斯特的改编,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之美呈现给了听众。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由舒曼创作、李斯特改编的《献词》,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本文从诗歌与音乐的融合、音乐技术的运用以及情感表达三个维度,阐述了演奏者在演绎这首作品时所能直观感受到的美感、技术的升华以及情感和灵魂。总的来说,李斯特的《献词》改编版不仅丰富了原作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还展示了李斯特作为改编者的才华和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这首作品在音乐会上广受欢迎,成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一首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