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黎族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黎族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8

2025-01-03 14:22:4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民族音乐以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人文个性让中国声乐艺术呈现出多领域与多层次的繁荣景象。其中,黎族音乐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民族音乐以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人文个性让中国声乐艺术呈现出多领域与多层次的繁荣景象。其中,黎族音乐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现代文明冲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黎族音乐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与挑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汲取民族声乐特色,在声乐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元素,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鉴于此,本文将对黎族民歌在高师声乐课中的教学进行探析,以助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image.png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它能将民族文化的特点与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出来。黎族民歌是民族音乐中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被遗忘,甚至濒临灭绝。因此,与民歌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师声乐教学应承担起传承工作的使命,充分挖掘黎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与价值,以实现黎族民歌与高师声乐教学的对接,使黎族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进而将黎族民歌发扬光大。

image.png

  一、黎族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黎族民歌作为黎族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当地音乐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黎族民歌在产生与流传的过程中承载着海南人的思想、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念,是海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将黎族民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通过向学生讲解黎族民歌的独特风格,有助于他们充分了解和掌握黎族民歌的文化精髓,增强他们对家乡与不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提升他们的声乐素养与音乐鉴赏能力,为其声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

  现阶段,国内诸多高校均开设了声乐课程,且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侧重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然而,这种重复且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音乐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黎族民歌有着丰富多样的体裁和表演风格,将其融入声乐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声乐教学朝着多彩的方向发展。由于黎族民歌通常运用当地方言演唱,因此学生要演唱纯正的民歌,需充分了解当地方言的发音技巧。通过相关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黎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加深对黎族民歌的理解,为黎族民歌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音乐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三)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与审美水平

  黎族民歌的历史悠久,它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方言环境以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民歌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与外域音乐的互动交流使得其风格与色彩得以创新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黎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传统歌曲不同,它对提升学生声乐技巧与演唱技能有积极作用。将黎族民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演唱与体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掌握新的音乐演唱技法。同时,学生在学习具有文化意蕴的黎族民歌时,也能获得全新的艺术享受与震撼,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黎族民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黎族民歌认知不足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黎族民歌的情况并不理想。声乐教学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声乐教师虽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但对黎族民歌的了解却相对有限,缺乏对黎族民歌的深入了解,其教学中只停留于表面。在此情况下,学生对黎族民歌的理解也仅限于音乐技能层面,难以从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可见,教师对黎族民歌的浅薄认知阻碍了黎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深层融入,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二)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不高

  黎族民歌与学生日常接触的音乐类型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吃力。此外,由于学生更倾向于新潮的流行音乐,对黎族民歌的兴致不高,久而久之,他们对黎族民歌的了解和理解就变得越来越有限。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高师对黎族民歌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缺乏推广和普及黎族民歌的文化氛围。因此,高师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黎族民歌的关注度与兴趣。

  (三)未开设规范化与系统化课程

  现阶段,高师声乐教学中虽然有关于黎族民歌的内容,但并未开设专门的黎族民歌课程,仅在课堂上做浅显的讲解。黎族民歌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其内容的深入呈现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黎族民歌内容转化为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让学生在系统、专业的学习中更深入地领略黎族民歌的魅力,从而拉近他们与黎族民歌的距离。

  (四)缺乏黎族民歌声乐课程教材

  高师声乐教学中,缺乏专门针对黎族民歌的声乐教材,这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效果。声乐课堂通常会讲授传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表演方式,但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歌曲目。尽管黎族民歌曲目十分丰富,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却寥寥无几。此种情形难以满足当下民族音乐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师声乐课黎族民歌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认知深度,革新教学理念

  为了能让黎族民歌更好地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对黎族民歌的认知深度。教师应积极主动了解有关黎族民歌的文化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如周末、寒暑假等,到黎族聚居地进行采风,拜访当地的黎族民歌传承人,或者查阅相关著作,收集和整理黎族民歌的音乐资源,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化对黎族民歌的认识。此外,教师应重视黎族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摒弃对黎族民歌的忽视态度,并积极参与黎族民歌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资源的分配与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确保黎族民歌能真正融入声乐课堂。另外,教师要革新已有的声乐教学理念。现阶段,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发声方法在国内声乐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此种声乐方式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演唱风格单一,缺乏个性。我国民族民歌丰富多彩,风格多样,演唱技巧也各具特色。教师应在借鉴西方科学声乐方式的同时,注重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和特色,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演唱风格。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式,丰富情感体验

  在黎族民歌与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指向性引领,使学生能在领悟内容的过程中,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音乐情境中,体会黎族民歌的魅力。例如,在教授黎族劳作歌曲《赶鸟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随着音乐的节奏模拟赶鸟的场景,同时创编一些动作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具备开放性,能够吸收不同观点和风格,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黎族民歌的多元性和自由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编撰黎族民歌教材,提供优秀教材

  声乐教材的质量关乎教学质量。现阶段,已有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下课堂发展的需求,需及时进行更新。教师要确保教材符合当下大环境的发展需求,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为其声乐学习提供优质材料。具体而言,在黎族民歌特色教材的建设上,教师需借鉴一些专业化的著作,如《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黎族歌曲》《黎族乐曲》《黎族音乐概论》《海南黎族民歌研究》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黎族民歌的采集与整理工作,并广泛聆听黎族民歌传承人的意见,深入研究黎族民歌的特征,为传承与创作黎族民歌作品奠定坚实基础。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理论性过强与可读性不足的问题,应充分把控教材质量,切实做到简单明了、难易结合,使其满足非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学生的需求,成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高质量教材。

  (四)开拓视野提升审美,促进全面发展

  将黎族民歌引入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一方面,对于高校音乐人才而言,广阔的视野是演唱和创作的重要基础。不同的生活经历会让学生对同一首歌曲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了解黎族的传统文化,以便在表演中更好地传递歌曲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其次,教师在吸取黎族民歌的精华时,需有意识地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充分发挥高师声乐教学的阵地作用,正确认识民族声乐教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创建跨领域课题组,传承黎族文化

  将黎族民歌运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促进高师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课题组,能够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深层研究。对此,高师需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深入开展黎族民歌的文化研究。目前,关于黎族民歌的研究虽从未中断,但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且研究深度有待提升。例如,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黎族民歌的曲谱、音乐特点、歌曲分类等方面,而对其民族性、历史渊源等方面的探讨较为欠缺,这也是黎族民歌传承发展滞后的原因。因此,高师需加强对黎族民歌的文化研究,通过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等,深入挖掘黎族民歌的内涵,感受黎族人民的意识,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黎族民歌文化。另外,高师建立跨领域课题组,与本地黎族民歌传承人或组织开展合作。

  (六)增设艺术创作与实践,培养理实人才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动手、动脑及动口能力,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对于高师声乐教学而言,艺术创作和舞台表演都是实践的关键环节,对增强学生的歌唱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黎族民歌的理解与学习,教师需重视黎族民歌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在原有实践内容中增添黎族民歌,尤其是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更应注重此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师可开展“黎族民歌专场音乐会”“黎族民歌作品赏析报告会”“黎族民歌风采汇报”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

  综上所述,将黎族民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能让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黎族民歌的文化特征,把握其精髓与深刻内涵。如此,能够确保高师声乐教学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促进黎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