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民族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地方音乐文化的融入与实践论文

2024-12-25 14:22:4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探讨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的必要性与有效性,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与技术应用以及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区域音乐传统与音乐基础技能的有机结合。实践案例表明,该课程改革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本土音乐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并展望了未来持续探索与完善的方向,旨在推动地方音乐艺术的深入传承与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
摘要:文章探讨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的必要性与有效性,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与技术应用以及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区域音乐传统与音乐基础技能的有机结合。实践案例表明,该课程改革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本土音乐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并展望了未来持续探索与完善的方向,旨在推动地方音乐艺术的深入传承与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方音乐文化;视唱练耳课程;文化传承;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本土特色
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地方音乐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瑰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民族情感的纽带,维系着社区的和谐与身份的认同。然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面临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危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①。因此,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并传承好优良传统,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育核心环节,不仅是学生音乐基础技能的锻造场,更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巧妙地将传统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涵,提升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促进特色传统的活态传承。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有力激活。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民族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地方音乐文化的意义深远。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促进文化自信的形成;为地方音乐行业输送具备地方特色与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推动音乐产业的繁荣发展;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其音乐欣赏与表演能力,进而提升整体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具有本土情怀与音乐才华的学生,地方高校能够在文化传承、艺术发展及文化繁荣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一、民族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民族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普遍得到了重视。课程设置上,该课程通常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从基础年级到高年级均有安排,旨在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读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教学内容上,该课程涵盖了音准、节奏、旋律、和声等多个方面,通过视唱、听辨、听写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课程内容较为全面,但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方面仍有待加强,以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性②。
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背景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可能具备较好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而部分学生则可能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背景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兴趣点。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当前民族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钢琴伴奏和示范教学,缺乏多媒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与此同时,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民族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通常采用考试、测验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这种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的掌握和量化指标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在课程效果反思中,需要关注到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问题,还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在深入分析了民族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现状之后,不难发现,尽管该课程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显得尤为迫切。接下来,将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一融入过程的深远意义与实践策略。
二、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全球文化日益趋同的背景下,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显得尤为重要。将民族特色融入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度传承。此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培养具备地方特色与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随着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地方音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融入地方特色的视唱练耳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技能,拓宽音乐视野,增强感知、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提升整体音乐素养,使学生在音乐领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③。
在贵州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为视唱练耳课程融入地方音乐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资源不仅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再者,随着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教学改革和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这一融入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可行的路径方案,使得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成为一项既必要又可行的教育举措。
三、融入地方音乐文化的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策略
(一)教学内容调整
为了将地方音乐文化有效融入视唱练耳课程,首要任务是调整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曲目,这些曲目应涵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以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深入分析这些曲目的音乐风格、特点、结构等要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方音乐的精髓。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些曲目,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方法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应革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地方音乐演奏或演唱的现场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氛围和情感;互动教学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手段与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工具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工具。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地方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音乐的演奏或演唱过程;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地方音乐资料、文献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音乐软件、APP等数字化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如通过音乐软件进行音准、节奏等技能的训练和评估,提高教学效率和准确性④。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对音乐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他们在音乐表现、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设立音乐创作比赛、论文撰写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还可以将地方音乐文化的掌握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以检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能力。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贵州某民族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实践案例
贵州某民族高校在视唱练耳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实施过程与措施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调整:该校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贵州地区的地方音乐曲目,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并深入分析这些曲目的音乐风格、特点、节奏等要素。还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视唱练耳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教学方法革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该校采用了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会模拟地方音乐的演奏或演唱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氛围和情感。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第三,教学手段与技术应用:该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工具。通过播放地方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音乐的演奏或演唱过程。此外,还引入了音乐软件、APP等数字化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如使用软件进行音准、节奏等技能的训练和评估。第四,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该校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测验等方式外,还增加了音乐会、音乐节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还注重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第五,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校的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显著提高,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该校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学生成绩、参与度、创新能力等指标发现,学生的整体表现有了显著提升。第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仍不够深入,视唱练耳技能的提升速度不一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校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讨论与反思
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一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更是对音乐教育本质与价值的深刻反思与重塑。这一改革实践,在多个层面上引发了对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与讨论。首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地方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将其融入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更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承与弘扬。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一举措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依然能够坚守并传承自己的文化根脉。其次,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的融入为视唱练耳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地方音乐文化的引入,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表达,从而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再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地方音乐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音乐技能,更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们能够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中,将地方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作品,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入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还应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一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六、结论与展望
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有效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音乐人才的特色培养。这一成果不仅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还为全国范围内音乐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树立了典范⑤。展望未来,将持续深化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创新教学方法,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校际与文化机构的合作,构建科学评估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持续进步与成效,进一步推动区域性特色文化传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贡献力量。
注释:
①马明霞.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和民族音乐的有机结合[J].大舞台,2012,(06):220-221.
②陈梦琳.浅谈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和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J].戏剧之家,2022,(23):124-126.
③阿依努尔·热夏提.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民间音乐的必要性[J].艺术评鉴,2020,(07):112-113.
④关婷婷.浅析民族音乐思维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与改革[J].艺术评鉴,2017,(18):92-93.
⑤周雅婧,陈燕.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探究[J].艺术研究,2009,(03):135-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