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民族器乐曲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传承论文

2024-12-25 11:04:3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巴渝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以巴族为主体,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对巴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基于这一文化创作的民族器乐曲逐渐崭露头角,这种音乐形式融合了巴渝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的音乐风格。
摘要:巴渝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以巴族为主体,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对巴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基于这一文化创作的民族器乐曲逐渐崭露头角,这种音乐形式融合了巴渝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巴渝;民族器乐曲;地域文化;音乐
巴渝文化,源于古老的巴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具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以巴族为主体,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对巴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基于这一文化创作的民族器乐曲逐渐崭露头角,这种音乐形式融合了巴渝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如山歌、号子、小调等,以及古代宫廷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的音乐风格。
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演奏形式多样,既有独奏,也有合奏,乐队编制既有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也有西洋的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这些乐器的音色各异,相互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巴渝民族器乐曲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曲目,如《川江洄响》《峡江三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曲目,如《山水的梦》《挑山》等。这些曲目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轻松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巴渝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一、巴渝民族器乐曲产生的文化因素
(一)巴渝地区自然地域性文化
巴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市和四川省东部,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个区域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多民族交融的舞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地理位置赋予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包括壮丽的山水、幽深的峡谷以及多样的气候条件。由于地形复杂多变,赋予了巴渝人民智慧与勤劳,他们凭借对自然环境的深入了解,创造出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方式,比如,在山高林密的地区,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在水源丰富的地带,渔捞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挑战也促使当地人形成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格,这样的性格特征,使得巴渝民族器乐曲在创作中也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些乐曲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凝聚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
(二)巴渝地区人文环境
1、民族文化
巴渝地区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融合了苗族、土家族、回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民风民俗浓郁,有秀山花灯、铜梁龙舞、土家族摆手舞、川江号子等民俗特色,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巴渝地区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巴渝人文景观,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巴渝地区的民间艺人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并与传统的民族器乐曲表现形式进行融合,这使得巴渝地区的民族器乐曲保留了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的气息。
2、戏曲曲艺、传统音乐文化
巴渝地区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文化交汇地,其地域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巴渝民族器乐曲的作品多选择当地戏曲曲艺、传统音乐为创作题材,巴渝地区戏曲曲艺如川剧、车灯、竹琴,传统音乐元素如吹打、山歌、号子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旋律线条、节奏感和情感张力,被巧妙地融入了器乐作品之中,通过对传统音调的重新编排和对乐器演奏技法的探索,使得巴渝民族器乐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创新。
二、巴渝民族器乐曲的艺术特色
(一)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
1、巴渝民族器乐曲的音乐风格
巴渝民族器乐曲的音乐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及民族特色的影响,音乐风格上保留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这些音乐作品大多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在演奏过程中尤其注重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旋律的高低起伏上,还包括了节奏的快慢变化、力度的强弱对比以及音色的变化等,通过对单一旋律线的不断装饰和发展以丰富单音的内容,旋律婉转流畅,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情感色彩和音乐形象。乐曲非常注重节奏的变化和音色处理,在不同的地方或场合的具体实践中,演奏者根据曲目需要,还会展现出一些鲜明的技巧特征,例如,使用滑奏、颤音和泛音等多种演奏技法,调整演奏速度和力度,通过音色变化和乐段转换等手法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2、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旋律特点
巴渝民族器乐曲旋律上以巴音蜀调为主,有着浓郁的巴渝风味,多是取材于巴渝地区原生态音乐,或是将巴渝地区民歌加以改编而成,这种地域风味集中体现在乐曲的音调上,巴渝音调具有以羽音为核心运动的特征,音调风格自由,旋律性极强。节奏明快、活泼,巴渝人民的生活节奏充满了动感,这种节奏感在音乐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不论是庆典时的鼓点敲击,还是劳作间隙的笛声吟唱,这些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了器乐作品之中,使得乐曲饱含着生活的热烈与欢愉。这种旋律特点与巴渝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密切相关,巴渝地区的山水风光优美,人们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跳舞,无论是悠扬婉转的慢板,还是欢快跳跃的快板,这些性格特质在巴渝民族器乐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使旋律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二)乐器与演奏技巧
巴渝民族器乐曲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锣鼓、丝竹、吹打等多种形式。其中,锣鼓是巴渝民族器乐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激昂、热烈的气氛和独特的节奏感著称。锣鼓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鼓、钹等,通过演奏者娴熟的敲击和巧妙的节奏组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气氛,每当锣鼓声响起,便如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战场或是庙会之中,感受着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丝竹和吹打也是巴渝民族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竹主要以弦乐和管乐为主。弦乐器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等,管乐器有笛子、唢呐、箫等,弹拨乐器有琵琶、阮、扬琴等。丝竹乐器音色优美、悠扬,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吹打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打击乐器有木鱼、钹、铙等,吹奏乐器有笛子、唢呐、箫等。吹打乐器的音色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表现出巴渝人民生活场景和情感变化。
作曲家们不满足于简单地复制传统旋律,他们通过对乐器演奏技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无论是弦乐器上的滑奏、弹拨,还是吹管乐器的吟吹、吐息,或是打击乐器的轻重缓急,每一种技巧的运用都旨在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演奏形式也丰富多样,既有独奏、重奏,也有合奏、伴奏等形式,在演奏过程中,每一位乐手都通过对乐器的熟练掌握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将各种技巧巧妙地融入音乐之中,使得每一首作品都充满了变化和惊喜,这种对音乐的深入探索和不懈追求,使得巴渝民族器乐曲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此外,巴渝民族器乐曲还注重与合唱、戏剧、吟诵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种跨界的艺术融合,不仅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也使得巴渝民族器乐曲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艺术态度。
(三)情感表达与表现手法
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上,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决定了音乐的时间安排、轻重缓急以及律动变化;而旋律则是音乐的灵魂,它包含了音高的排列组合,是音乐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音乐的整体形象。节奏上,巴渝民族器乐曲作品通常采用强弱鲜明的节奏的“二拍子”或“四拍子”,使得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巴渝民族器乐曲作品在节奏上的这种鲜明特色,与其使用的乐器及当地语言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使用乐器方面,锣鼓类乐器的加入,往往能够加强节奏的强弱对比,而丝竹类乐器的细腻演奏,则能够在保持节奏基础的同时,增添音乐的流畅性和表现力;在当地语言方面,巴渝地区的方言语调多变、抑扬顿挫明显,语言的节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创作方式。旋律上,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旋律线条流畅优美,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又有低沉内敛的部分,这种丰富的旋律变化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巴渝民族器乐曲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结构和音色上。在音乐的结构上,巴渝民族器乐曲常采用主题变奏的形式,通过主题的反复变奏,乐曲层层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情感的微妙变化,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和细腻;音色的变化是巴渝民族器乐曲的又一大特色,巴渝民族器乐曲的音色丰富多彩,既有清脆悦耳的笛声、弦声,又有深沉浑厚的鼓声、锣声,这种丰富的音色变化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立体和生动。
三、巴渝民族器乐曲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与民间故事
巴渝民族器乐曲创作中的许多是以巴渝地区相关历史为题材的。《思君不见下渝州》就是截取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通过民族器乐队及人声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音色,表达李白对渝州友人的衷心向往以及对山月、江水和故国故人恋恋不舍之情;另一部作品《巴山夜雨》则以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表现唐代李商隐所作《夜雨寄北》诗中所雨打芭蕉、心事欲寄的轻愁。巴渝民间故事也是民族器乐曲创作的重要题材,罗麦朔创作的《神女赋》便是其中的佳作,这部作品采用了琵琶协奏曲形式,乐曲将巫山神女极尽美妍、神秘莫测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将巫山神女的神话故事娓娓道来,每一次演奏,都能让观众仿佛看到神女在云雾缭绕的巫山之间,轻盈地舞动,让人陶醉在这梦幻般的音乐画卷之中。
(二)自然与英雄的民间信仰
巴渝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山水秀美,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和热爱。在巴渝民族器乐曲中,以自然为主题的曲目,如作曲家王丹红基于巴渝地区民间素材创作的《太阳颂》,以踏江、挑山、思念、太阳颂四个乐章展示了一幅巴山蜀水的风情画,作品具有浓郁的巴渝风韵与文化气质、深邃的情感内涵和磅礴的气势,展示了劳动人民广阔的生活精神与坚韧的生命力量。
同时,巴渝人民也非常重视英雄崇拜,重庆民族乐团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弦上巴渝》选取xxx带领重庆人民百年奋斗中的若干重要时刻,通过7个乐章和激昂的音乐语言,深情讴歌在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为重庆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和事。第一乐章《飘扬的旗》中,以民乐五重奏与融合管弦乐队的表现形式,采用《国际歌》《农友歌》、川江号子、渝东南山歌等音乐为素材,讲述觉醒年代里,先辈们为寻求真理,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故事;第二乐章《雾都的灯》,则以吟诵、二重领唱、合唱与融合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形式,采用民族音乐戏剧化、合唱艺术交响诗化,融入安魂曲式结构,再现了重庆大轰炸的悲惨情景和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面对苦难时不畏牺牲、奋勇抗争的红岩精神。
(三)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
在巴渝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巴渝民族器乐曲都以描绘劳动场景为主题,如作曲家赵东升巧妙地将著名的民歌《黄杨扁担》改编,创作出了充满巴渝特色的《巴渝风》,这首曲子不仅带有原曲的诙谐感,还赋予了它一种大气的质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耍锣鼓元素融入其中,乐曲表演时由民间艺人穿插演奏,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同时也增强了巴渝文化的特色;《巴河号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船工们劳作时的号子,这些号子曾是长江边船只往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吆喝,更是一种团结协作的象征。《巴河号子》通过音乐,让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船工们的呼号声,感受到他们与江水的抗争以及对于生活的坚韧不拔。
当然,巴渝的音乐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场景的描绘。在民俗文化的描绘上,也有极为出色的作品。例如,《灯、琴、竹、清韵》组曲,便是以车灯、扬琴、竹琴和清音这四种重庆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为主题创作的,这组曲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生动地展现了重庆的民俗风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无论是《巴渝风》中的轻松与欢快,还是《巴河号子》中的激昂与力量,亦或是《灯、琴、竹、清韵》组曲中的细腻与深情,都无不展现了巴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四、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加强对巴渝地区民族器乐曲的研究工作
巴渝民族器乐曲,作为这一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然而,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民族器乐,对巴渝民族器乐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与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并不相称。因此,需加强对巴渝民族器乐曲的研究工作。从音乐学的角度,可以分析其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形态等,探究其音乐美学的内在规律。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可以考察各类器乐在不同社会功能中的作用,如宗教仪式中的演奏、节日庆典的伴奏、日常生活中的娱乐等。此外,还可以从历史文献中挖掘巴渝器乐的发展脉络,从考古资料中寻找古代器乐的踪迹,从民间传说中理解曲目背后的寓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并记录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还能促进当地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加大巴渝民族器乐曲的宣传力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巴渝民族器乐曲的传播与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通过音乐会、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展示巴渝民族器乐曲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可以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创作新的民族器乐作品,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拓宽传播范围。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巴渝民族器乐曲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喜爱,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为了提升巴渝民族器乐曲的国际传播效果,许多音乐组织和艺术家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如《巴渝风》《山水重庆》《思君不见下渝州》等音乐会在各国的巡演,通过参加音乐节、国际重要会议、举办讲座等形式,向世界展示巴渝民族器乐曲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巴渝音乐与世界各地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当地音乐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三)鼓励和支持巴渝民族器乐曲的创作
鼓励作曲家对根植于巴渝文化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支持体系。一是资源支持的充分提供。这涉及财政资金的投入、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作品展示平台建设等,政府及相关组织可以成立特定基金、开展作曲竞赛等措施来激励作曲家的创作激情,并为杰出音乐创作提供表演的舞台,进而让公众更广泛地了解及欣赏这些音乐作品;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至关重要。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鼓励作曲家应用当代音乐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创作出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习惯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受到现代社会的欢迎,也更有持久力;三是强化对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重视。通过策划学术论坛、工作坊等,邀请音乐学者、创作者、演奏者一同探讨关于巴渝文化的音乐表达,并深入挖掘潜在的音乐创意与元素。与此同时,加强国内外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巴渝民族音乐的魅力得到全球的承认与传播。支持作曲家们基于巴渝文化进行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不仅能够有助于该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还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音乐市场,提升国民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自信。
结语
巴渝文化历史悠久,民族器乐曲作为巴渝文化孕育出的音乐艺术形式,通过对巴渝地区民族器乐曲的音乐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价值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巴渝地区独有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赋予了当地器乐作品山水情怀和豪迈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与节奏,在音乐风格上保留民间音乐、传统戏曲、曲艺等元素,旋律上以巴蜀音调为主,多是取材于巴渝地区原生态音乐,或是将巴渝地区民歌加以改编而成。这些乐曲体现的巴渝文化内涵主要在自然与英雄的民间信仰、历史与民间故事、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三个方面。
在巴渝民族器乐曲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上,首要的是加强对巴渝民族器乐的研究工作,通过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研究水平。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推广巴渝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喜爱度。最后,鼓励和支持巴渝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让创作家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巴渝民族器乐曲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巴渝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还承载了巴渝人民的信仰和情感。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的行动,共同致力于巴渝民族器乐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扬巴渝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巴渝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熊笃.巴渝文化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赵万民.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陶影.巴渝民俗文化在重庆高校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D].重庆交通大学,2022,(08).
[4]肖岗.巴渝地区民间吹打乐之面面观[J].文史杂志,2010,(04).
[5]康芮婷,徐跃东,郭媛媛主编.音乐基础理论与作品欣赏[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
[6]潘兆和,范哲明,王进等主编.百期学术论文集萃[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7]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著.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第3卷上)[M].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
[8]曾超.巴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