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论文

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论文

70

2024-12-12 11:19:1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之一,他的乐曲以钢琴音乐为主,其中有钢琴套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小品等。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之一,他的乐曲以钢琴音乐为主,其中有钢琴套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小品等。他的众多作品都具有他特有的风格,所有作品大量使用个性化的技巧,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舒曼一生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以这首《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舒曼在曲式、调性、和声等方面都有古典和浪漫两种风格的碰撞,在他的作品中,这两种风格既矛盾共存,又和谐统一,这便是舒曼音乐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舒曼;奏鸣曲;浪漫主义音乐;演奏技法

  引言

  罗伯特·舒曼,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于1838年创作的《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0p.22》,因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旋律以及丰富的人文底蕴而被世人所熟知。舒曼是德国浪漫派音乐的先驱,其作品既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不仅将自己个人情感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而且还积极地评论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这首Op.22的g小调钢琴曲是非常令人惊艳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这首钢琴曲的结构非常完整、精炼,是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最接近古典奏鸣曲式标准的作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精准地理解和演绎这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样研究舒曼的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演奏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作品是很有意义的。演绎出色需要技术技巧的高超,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够弹奏这部作品,对于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能力提升机会。

image.png

  一、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

  (一)曲式结构分析

  引子(1-3小节):此曲中的引子部分是以g小调的主和声构成的柱式和弦开始,之后将和弦分解,使用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其强度亦从sf转至f;构成鲜明的反差,先是变得强大,然后又变得微弱。

  呈示部(4-93小节):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这些部分都被包含在呈示部中。主旋律充满热情,而副旋律则更加柔美优雅,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碰撞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主部(4-24小节):这个部分由三个乐句组成,属于6+9+9的格式。主题是一段连续下行的旋律,呈现部分中主题出现在4-9、10-15和16-22小节,共出现三次。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了主题模仿。第三乐句在第二乐句之后进行了扩充与拓展,三个乐句的层次逐渐增加。这些特征描绘了曲子的形式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的细节和特色。

  连接部(24-58小节):从第24小节开始,切分音型节奏开始出现,这种节奏由十六分音符和强音交替组成,音符向上持续不断,营造出了一种动荡不安的音乐氛围。40小节中的附点音符以及49小节的和弦向上推进,让情感更加强烈,节奏也变得更为缓慢,力度也随着情绪的上涨而加强,整个旋律因第57个小节的和弦转入了副部,调性则转到了降B大调。

  副部(59-82小节):副部的主体是59-66小节,采用4+4的结构。使用了分割式节奏,以悠扬的旋律呈现出富含歌唱性的副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以B大调为主题。8小节结束后,旋律走到了一种困境中,两个主题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比,这恰如舒曼的双重性格,是演奏者演奏过程中值得深思的细节。在第67-71小节中,主题旋律开启了进一步的发展,低音声部以主部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作为伴奏的织体,高音声部则相反,运用了副部主题的元素,同时调性也改变了,转为了降D大调。而在接下来的71-82小节中,则是副部主题的结束句,这一段落同样富有情感和音乐性。

  结束部(83-93小节):在这个部分,舒曼运用了卡农创作手法,高声部使用了十六分音符的伴奏织体,而低声部模仿了高声部的旋律走向,调性为G大调,最后运用G大调的主和弦结束乐曲。

  展开部由三个部分组成:在第102-105小节和第110-113小节时,相同旋律的交替开始出现;而第107小节中,弱起的转调以及重复手法使音乐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但表述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从第122小节的弱起开始,展开部的第二部分变为了4小节乐句,并在之后重复一次。接着,从第131-134小节前乐句的转调开始,乐曲通过模进转调,呈上行二度级进,展现出层层递进的情绪。最后,在第138小节,副部材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154-157小节和162-165小节是对150-153小节和158-161小节模进的拓展和衍生,更加润色了乐曲的色彩。从第174小节开始,展开部的第三部分调性还是g小调,二度下行模进和分裂的手法使原有的旋律衍生出了新的乐段。

  再现部与呈示部的结构是一样的,副部旋律的调性是G大调,结束句则转为g小调。

  尾声(280-320小节):在这首曲子的280-295小节里,十六分音符的迅速跑动又一次被展现出来,并与级进的技巧相结合。这也说明了作曲家对传统和声语言以及调式音阶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在296-320的小节中,主题内容再度呈现,这首歌的调性为g小调。最终,采用了二分音符柱式和弦作为结束,这在结构上与开头的引子形成了呼应。曲后部分的音高变化非常丰富,尤其在末部旋律中展现了大量跳跃发展。这些独特的特点正好展现了曲子的音乐风格和结构,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

image.png

  (二)旋律特点

  此乐章是奏鸣曲式,为g小调。主部开始处,运用了g小调的主和弦,给人一种雷声而至的突然感,紧接着是左手十六分音符伴奏织体,主和弦的突然转变,让连贯的音符如雨点般降落,营造出一股瞬间强烈的雨势感,为主题的首次出现创造了紧张的氛围。这首乐章之所以被称为“角逐”[1],是因为主题不断地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连贯的、接踵而至的音乐形象。

  在4-9小节主题首次出现到结束的过程中,整个乐句呈现出比较平静的音乐风格,随着结束的临近,音乐渐渐减弱,悄无声息地迎来主题第二次出现,10-15小节起,主题从只有高声部单一的旋律转换为左右手追逐的主题一出现,低音部便紧随其后,以纯四度的距离模仿其旋律,直至结尾,低音部再次变为主声部,推动音乐进入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相互追逐的音乐形象。在主题不断被模仿的同时,低音部不断地跟随着,仍旧不断发展,16-20小节起,作者通过多变的节奏将主题展现出来,似乎打破了原本的性格,重新塑造了个人风格。右手以和弦的形式出现,并由强劲的sf力度引出主题,与乐章开头的主和弦形成了呼应和对比。然而,自主题第二次出现以后,右手转为平稳进行的十六分音符,加剧了音乐的紧张气氛,音乐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从最初的大雨转变至更为激烈的打雷,热烈地预示着“角逐”的开始。此处是主部最精彩的部分,低声部的音乐旋律从跟随感转为追逐感,两者的相互争斗到了白热化节点,如同在雨中奔跑的野兽,只缺最后一步,便会撕咬起来,所有的和谐在这儿都分解了,直到第21-23小节才出现新的解决,节奏中左右手错落有致,旋律不断上升,最终停留在半终止的属七和弦。

  在经历了一系列充满错综复杂的音符组合后,舒曼的音乐逐渐展现出双重性格的特点,而在24-39小节的音乐中,两个人格在相互对话中逐渐认识了彼此。右手的八度音程不断跳跃,左手则持续奏响,两个声部的旋律线条在向前奔跑中逐渐汇合,而持续的低声部则像星星一样烘托着整个氛围。从第48小节开始,声部之间的音响以强调和弦的方式向着平稳的方向发展,最终在结尾处,左手终于跨越到高音区,与右手产生了完美的融合,之后又立马滚落。

  副部相较于呈示部来说,旋律更加优美流畅,给人以慢慢倾诉的音乐形象。在第83小节的结尾处,左手同时呈现了两个主要声部,它们以对答的方式相互交织,缓缓展开了故事情节。

  展开部延续了呈示部尾声的特点,同时两个声部相互模仿。然而,在123小节之后,旋律的双重性格逐渐消失,直到138小节才再次出现。随着持续的充满戏剧性的旋律,自158小节开始,展开部达到高潮。中声部变化密集,不断向前,衬托出主旋律,左手以八度音程跳跃行进,覆盖整个音域。四个声部同时出现,营造出庞大的音乐场景,这也是本章另一个精彩的部分,继呈示部主题之后。101小节处最为热烈激昂的主题再次出现,将展开部的素材和新的旋律与结束部连接起来,在279小节开始处,双手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是这首乐曲的亮点,而那两个个性鲜明的声部却似乎不见了踪影。随着音符逐渐密集,宛如暴风雨前的寂静,这一段乐曲也为整个乐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二、《e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一)对位手法在旋律中的应用

  他在创作中非常关注音乐内部的旋律构成,也喜欢运用对位手法,如卡农,来呈现出音乐。

  第一乐章中,呈示部的10-15小节高声部有清晰明了的旋律走向,同时低声部有明显的走向。在弹奏的过程中,既要明显地突出高声部旋律走向,又要不忽略低声部的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弹奏时候力度的明显对比。

  高音和低音部分在第一乐章的102-113小节中相互转换,形成了一种交替进行的旋律。

  (二)多变的节奏

  1、切分节奏及演奏技巧

  多变的节奏是舒曼抒发自己感情的作曲手段之一,因此对节奏的精确把控对于演绎舒曼的作品尤为重要。在钢琴演奏中,切分型节奏[2]是一种常见的节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强弱节拍规则,导致前一小节的重音被转化为弱音。切分音节的节奏常常会让人感到内心不稳定,这也是舒曼内心矛盾与不安的情感表现。

  第一乐章中频繁跳跃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这段旋律在演奏时需要一定的速度,但快速演奏易出现音符的错误表现,所以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指法编配,确保每次演奏都使用相同的指法。可以使用高抬指慢速练习,上声部用右手演奏,下声部用左手演奏,并注意声部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强调小指在重拍时的重要性,同时保持旋律的连贯性。

  具有歌唱性的节奏将副部主题切分为连续八个小节,强烈对比了之前的主部主题。如果说主部主题展现了他的热情自信,那么副部主题则呈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思考。第一乐章的第59至66小节所表达的意思可以被转述为:在这段时间内,音乐的情感从宁静、平和逐渐转向紧张、激烈。

  当演奏这个乐句时,建议让手指指面触碰键,并使用慢练的方法。指面应从内向外移动以转移力量,这样当前一个音符落下时,后一个音符会再次上升,从而加强两个音符之间的联系,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而在第62小节的重音和弦部分,可以利用手臂的力量推下琴键,使得和声更加坚定而动听,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持续的长音。

  2、附点节奏及演奏方法

  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使用附点节奏的情况也很普遍。在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中,采用了大量的附点节奏,因此在练习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时,需要放弃固定模式的节奏感觉,进行手部和声部的分离练习。为确保左右手的声部能够准确演奏,需及时检查演奏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全面掌握切分节奏的韵律。同时要快速、准确、稳定地击键,依靠手指的力量弹奏,避免过度依赖手臂,演奏应该轻松自如,以获得更精细的键触[3]感受。

  在19世纪,钢琴音乐达到了高峰,不仅演奏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且演奏者对情感的表达也非常重视。在演奏浪漫时期的作品时,弹性节拍的合理运用——Rubato可以极大地渲染音乐的色彩,从而增加音乐表现力。弹性节拍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根据音乐的节奏和呼吸,打破规定的规整节拍,调节节拍的速度,使旋律更加生动、自然、流畅,使听众更易于接受。在高音点上可以稍微放松,下降时可以稍微加快,以弥补在其他地方可能出现的延长。

  (三)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

  在第一乐章结尾处,有一个“Schneller”(更快)的标记,演奏者需要在结尾处加速演奏,同时采用半音上行的分解和弦,为音乐增添紧张气氛。在演奏速度较快的音符时,一定要保证音符的清晰度,让旋律稳定流动,同时下按键的力度要均匀,通过练习逐渐提高演奏速度。

  在演奏时要清晰地演奏每个音符,每一个音组都要强调强拍,这样的演奏技巧有助于展现曲子的节奏特点,形成渐进式的音效,从而营造出一个不断增强的音乐效果。

  (四)八度的运用及远距离大跳

  第一乐章的第16至23小节以八度勾勒主旋律,而八度弹奏开始前,是主旋律的第二次的结束,结束时需要换气。紧接着,手需要演奏快速移动到八度和弦,这时就需要借助手臂的力量输送力量,此处的力度需要三种不同的控制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力度,让演奏者以及听众清楚地感受到三种层次的变化。

  第一乐章中,40-57小节的八度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触键方式。具体而言,40-47小节是指尖直接接触键占大部分,而48-57小节则是大臂输送力量到肘部去推动弹奏和弦,这样更能表现乐曲的层次。这样的触键方式可以让听觉上出现弱到强,由渐强到突强再到很强,让听众感受到乐句间的起伏效果。在这一段中,高声部旋律的音乐在第50-57小节中最为明显,需要用大臂的力量发力,以获得洪亮的音色,发力点的部位也不相同,这样得以实现多层次的效果。快速准确的大跳需则考验了演奏者的反应能力。演奏者必须以极快的速度判断之后的音符位置,这是一种技术的挑战。在第一乐章的40-58小节中,左右手都需要进行远距离的大跳,演奏者需要克服困难,以达到准确和流畅的演奏效果。首先,要在键盘上确定跳跃音符的位置,进行大量的慢速练习,让手指多次练习跳跃的距离,使得手指达到“肌肉记忆”,找到最佳音色连接两个音符,反复进行练习。

  (五)踏板技巧的演奏

  舒曼在这首作品中,在乐曲的起始处标记“Pedal”,直到发展部的第97小节才有释放踏板的标记,在下一个小节标记了再次使用踏板。在使用踏板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演奏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引子中,通过使用抖动踏板[4],以提高乐句的清晰度,并在主题中采用半踏板弹奏,根据和声变换使用踏板,第9小节开始渐弱并放开踏板,同时第二次出现的主题旋律与第一次形成了力度上的对比,使得主题旋律富有层次感。钢琴演奏中踏板的运用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巧,需要根据音乐的特点和风格来进行灵活调整,同时也需要根据演奏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来进行运用。踏板的使用会折射出不同的作曲家创作作品的区别。每个钢琴家都有其独特音乐表达的想法,同一时期的作品也会因为时代特性的影响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因此,在演奏时我们必须考虑作品的风格和时代背景,才能够合理地使用踏板,踏板的合理使用是钢琴音乐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浪漫时期的钢琴演奏中,踏板的使用逐渐增多,而舒曼则是这一时期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踏板,而且他的踏板使用方法具有独特的创造性,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有所不同。舒曼在曲谱中并不会精细地标注使用踏板的记号,一般只在曲子开头简单标记“Mit Pedal”(使用踏板)或“Pedal”,而且并不经常何时松开踏板。在这首作品中,他采用了与他其他作品相同的标记踏板方式,即在音乐开始的地方标记“Pedal”,并不间断地保持踏板,直到发展部第97小节才标记释放踏板。在使用踏板时,除了遵循作曲家所标记的基本规则,还应根据演奏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踏板。

  使用颤音踏板来增强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引子的乐句清晰度,接着采用较轻的半踏板弹奏主题,以与和声的变化相匹配。在第9小节减弱了踩踏板的力度,这样主题在再次出现的时候就与刚开始形成了对比,此处力量上的强烈对比让主题的多次出现更加富有层次。

  展开部的138-148小节运用了节奏踏板的方式,在弹奏时要突出左手,同时要根据和声的转变更换踏板,使音乐色彩变得干净纯粹。

  舒曼在作曲中常使用半踏板,也用很长一段不间断的踏板来达到想要的音响效果。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主题使用了切分踏板[5],使音与音之间听起来没有明显的空隙,更加连贯,以此突出乐句的歌唱性。极弱的力度开头烘托音乐气氛,左手十六分音符演奏时要保持清晰的颗粒感,这时踏板要减轻力度,只需要正常踏板的一半力量即可。

  结语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相较于肖邦的华丽,勃拉姆斯的辉煌,以及舒伯特的优雅,舒曼显得更为严肃复杂,这种复杂并非在于创作技巧与演奏难度上,而在于他个人的复杂情感与矛盾思想。时代与家庭的影响使他拥有了理智的躯壳,但天赋与命运却塑造了极端的灵魂,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矛盾不断激化,迫使他将所有的不和谐揉碎混杂,又拼命梳理以此找寻合理的解答,这便造就了舒曼的双重个性与独特的浪漫气质,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值得深入品味。

  参考文献

  [1]母丹.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2》的演奏研究,2021.

  [2]孙衍妮.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和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7.

  [3]邾佳雯.浅谈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J].音乐时空,2013.

  [4]崔宸菁.舒曼《g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诠释[D].吉林艺术学院,2019.

  [5]齐小莹.音乐诗人的“华丽精神支柱”—舒曼与他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D].吉林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