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小提琴作品中“草原形象”的塑造与表现——以《牧歌》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为例论文

2024-12-12 10:21:33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小提琴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出现了许多中国小提琴作曲家和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乏对中国已有作品的改编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
小提琴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出现了许多中国小提琴作曲家和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乏对中国已有作品的改编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本文以中国小提琴作品中“草原形象”的塑造与表现为研究主题,以《牧歌》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为例,从“草原形象”的生成基础、音响塑造和演奏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小提琴作品中“草原形象”的内涵以及如何将其中的“草原形象”表现得更饱满、立体。
一、“草原形象”的生成基础
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草原形象”来自现实中的草原样貌和草原文化。广阔的草原为人们骑马、放牧提供了优质的场所,草原上的马文化也将马与民族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从远古时代走向文明时代都是骑着马的,因此他们对马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所谓的游牧民族并非简单指居无定所放牧的民族。在没有战乱、草场纷争、自然灾害等的大环境下,游牧民族迁移的路径和地点是固定的,他们对故乡的认知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由于草场的生态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在脆弱的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并加以维持十分困难,因此游牧民族对滋养自己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珍惜且眷恋。
中国有许多草原,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大草原,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独特的草原风光,还可以体会草原独有的民族文化,参观有草原特征的“乌兰察布岩画”。又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1.3万平方千米且其中大部分为天然草场,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草原。草原文化源自草原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音乐家围绕草原创作了许多具有草原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为中国小提琴作品中“草原形象”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二、“草原形象”的音响塑造
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草原形象”是作曲家对草原民族歌曲主题的直接引用,吸收民间舞曲风格的节奏节拍特点,模仿草原样貌的伴奏织体而形成的。蒙古族以及塔吉克族都是热情豪迈的民族,他们的音乐深沉又不失活力,时常营造出深邃旷远的意境,对许多小提琴作品的音响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歌主题的直接引用
在蒙古族诞生早期,蒙古族民歌就开始形成了,其民歌的创作与大草原以及其骑马、生产、放牧的生活相关,展示了蒙古族的文化内涵、民族生活以及精神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较具代表性的是蒙古族长调,节奏自由平缓,曲调连绵,感情深厚,气势恢宏。《牧歌》经过改编,通过小提琴演奏,把草原景色的靓丽与秀美充分地展现出来。
小提琴曲《牧歌》与民歌旋律基本一致,旋律柔美,使听众仿佛置身在广阔的草原中,身心跟随音乐遨游在草地上。《牧歌》将正拍进入的音改为弱起,营造出寂静、辽阔的氛围,更体现了小提琴婉转悠扬的音色特点,民歌第一乐句中的sol,la为倚音,所占时值较短,小提琴曲中将这部分改为三连音,增加了音符的时值,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增添了宁静惬意的感受。民歌第二乐句本都是大二度级进向上或向下,而在小提琴曲中则加入了三连音的纯五度大跳,结合小提琴泛音演奏技法使乐曲听起来更加空灵。另外,针对民歌的十六分音符部分,小提琴曲中加入了颤音技巧修饰第一个音,使音乐更加欢快婉转。民歌体现的是草原人们对草原的眷恋,小提琴曲则更多的是描绘一幅动人的草原画卷。《牧歌》是在吸收民歌元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小提琴曲,优雅中又增添了些许俏皮。
(二)民间舞曲风格的节奏节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民族的音乐多节奏活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具有浓厚的舞曲风格特点。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主题部分与快板部分颇具新疆舞曲的特点,音域较窄,使用多种节拍,如五八拍、七八拍、四八拍,乐曲在不同节拍之间变化,营造出动感欢乐的气氛。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第一部分节拍为七八拍,小提琴旋律有强烈的舞蹈性与歌唱性,将听众带到热情的草原。乐曲的小快板部分节拍在七八拍、五八拍、三八拍、四八拍中变换,这种具有民间舞曲风格的节奏节拍能够体现出草原上的人们豪迈不羁的生活态度与热情歌舞的景象。这部分的音符密集,加上节拍的变换演奏时容易出现节奏不稳的问题。对此,小提琴演奏者可以适当利用重音,在每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突出重音把握好乐曲的节奏,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乐曲的情感适当调整速度,突出舞曲节拍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塔吉克族人们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
(三)连绵起伏的伴奏织体
伴奏织体一般指的是钢琴谱中的伴奏音型,主要分为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主调织体的伴奏一般是和弦的不同表达方式,通常展现出来的形态有如柱状的柱式和弦,将和弦分解成单音弹奏的分解和弦等。复调织体的伴奏一般与主旋律是平等的关系,伴奏也具有旋律性,与主旋律相辅相成。小提琴作品《牧歌》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采用的伴奏织体为主调织体,在乐谱上呈现出来的形态似草原。
《牧歌》的引子部分开始至接下来的部分由钢琴伴奏引入,这部分的钢琴采用的是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主持续音保持,每个小节的分解和弦都是由下往上,不断重复,仿佛辽阔的草原上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草随风起伏。小提琴则主要在中音区演奏,音符起伏平稳如草原的天空,偶尔飘着几朵白云,草地上的牛羊悠然地生活着,描绘出惬意自在的场景。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第一部分的伴奏织体与《牧歌》类似但更具对比性,在每次上行过后进入下行时同样采用分解和弦进行。这种如波浪似的连绵起伏的伴奏织体生动体现了草原的形态。
三、“草原形象”的演奏表现
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草原形象”是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的,其中借鉴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演奏技法。
(一)民间装饰技巧的借鉴
《牧歌》中的倚音有些类似蒙古族长调的装饰音型,特点是稍慢且显得委婉悠长。在蒙古族的唱歌发声技巧中就有倚音似的装饰音技巧,可以分为时值较短的和时值较长的倚音似的装饰音,其中时值较长的既可以放在主干音之前又可以放在之后。小提琴曲《牧歌》中许多音符的倚音就是借鉴了蒙古族长调中的倚音装饰音技巧,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应当注意时值拖长,弓速放缓。
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根据当地原有民歌、器乐曲,结合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元素所作的。曲子的第一部分音乐起伏缓慢、流畅,内容突出歌唱性和舞曲特点,描绘了帕米尔高原上宽广辽阔的草原和牧民载歌载舞的场景。在这部分的演奏中,滑音的使用十分重要,可以增加乐曲的流动性与连贯性,突出旋律的歌唱性。这种左手同指回滑音多用于中国民族乐器胡琴中。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回滑音与上滑音在主题部分频繁使用,增加了乐曲的优美情调,更增加了抒情、委婉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在使用上下短距离滑音时一定要控制得当,不要过于拖长表达,否则会改变音乐本身的内涵。
(二)宽幅细腻的揉弦技巧
在小提琴曲《牧歌》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通过揉弦可以在乐曲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塑造“草原形象”。
《牧歌》中的揉弦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有所不同。《牧歌》带来的是悠扬、恬静的感受,揉弦更多是由慢到快,幅度较大,一般是音符声音出来后再进行揉弦,通过增大揉弦幅度,加快频率来体现草原的生机盎然,表达悠然自得的情感。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的揉弦更欢快活泼,在高音区的演奏除了摆动幅度大外还要注意揉弦的重心需放在左手手指的肉垫上而不是手指的指尖,要通过手腕与小臂的配合带动手指关节运动,并且音与音的连接要做到流畅自然,以确保乐曲的连贯性。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音长音,这些双音揉弦更考验演奏者的手指机能以及对揉弦的理解。在这首作品中,双音的长音大都出现在快板或急板之后,这是对左手能力的考验,揉弦时候的手指重心应放在低音位置,频率快且细腻。好的揉弦处理可以带给听众更美的感受。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慢练使揉弦更自然,同时注意使用好手腕揉弦以及手臂揉弦,使乐曲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对民族器乐演奏的吸收与模仿
马头琴是一种极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早些时候,马头琴常常为人们的歌曲伴奏,后来其凭借自身独特的演奏风格和音色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独立的演奏乐器。在马头琴演奏中能找到许多形式的倚音与滑音,比较常见的有三度倚音和双倚音,滑音多为同指滑音。小提琴曲《牧歌》中的颤音及滑音吸收的就是马头琴的演奏手法(如图1)。
《牧歌》中颤音以及倚音的演奏是对民族乐器马头琴演奏手法的模仿,其中第二小节的颤音与二度音程关系的双倚音类似,第七小节中是小三度关系双倚音,演奏者在演奏时应落指清脆、快速,弹奏出婉转、明丽的音响效果。滑音也是中国民族器乐中经常用到的演奏技法,《牧歌》中的同指滑音十分频繁,主要源自胡琴乐器与马头琴的演奏手法。需要注意的是,《牧歌》开头的第一个音si到re的同指滑音,不能急着上滑,重要的是将si的时值拉满,等到进入下个音的时值后才开始上滑并且在滑的过程中控制速度,确保流畅平稳地滑行,这样才符合长调节奏舒缓的特点。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民间乐器,其常用的演奏技术是用右手四根手指向下扫弦再用拇指回挑,一般用于歌曲伴奏。
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的拨弦部分(如图2)就是模仿了冬不拉的演奏技法,用弹与挑的方式进行演奏和弦,音量不大,但是音色优美,再配上钢琴轻巧的旋律弹奏,形象地表现了草原上的马蹄声、清脆的鸟鸣声以及泉水叮咚声。
本文从分析“草原形象”的生成基础出发,以两部中国小提琴作品为例论述了“草原形象”的音响塑造以及“草原形象”的演奏表现,从中笔者对两个作品中各种各样的节奏类型、力度变化,以及怎么适应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在演奏表现上作曲家是如何塑造“草原形象”的以及该如何表现好乐曲中塑造的形象,笔者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文主要研究了两首小提琴作品中塑造的“草原形象”,但在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中也有许多包含“草原形象”的作品。每个人心中都可能会有一个草原梦,希望能在广阔的草原上呐喊、奔跑,骑着马儿尽情地释放自己。对于音乐中“草原形象”的表现研究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草原上人们的生活以及草原音乐的美好,让演奏者和听众都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