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国创动画番剧中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破壁融合论文

国创动画番剧中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破壁融合论文

18

2024-12-06 15:50:5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传统文化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国创动画番剧也受到了亚文化群体的青睐,使得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破壁成为可能,呈现出新的文化实践意义。国创动画番剧在新媒体的加持下扩展了话语场域与传播空间,重构了文化符码与文化认同。本文在对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探析之后认为,文化最终会在融合之际产生新的壁垒。

  传统文化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国创动画番剧也受到了亚文化群体的青睐,使得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破壁成为可能,呈现出新的文化实践意义。国创动画番剧在新媒体的加持下扩展了话语场域与传播空间,重构了文化符码与文化认同。本文在对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探析之后认为,文化最终会在融合之际产生新的壁垒。

  一、破壁:话语场域与传播空间

  亚文化群体本是传统文化的边缘群体,但国创动画番剧的复兴给亚文化群体带来了话语场域和传播空间,使他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现在的亚文化群体不再是传统文化的边缘群体,反而成为传统文化的意见领袖、创作者和二次创作者。

  (一)话语场域的转变

  国创动画番剧是亚文化群体趣缘的聚集地,它为话语客体向话语主体的转化提供了场域。在21世纪以前,亚文化群体主要关注的是日本动画番剧,因此在国创动画番剧复兴之际存在一些对抗性的讨论。这一群体质疑国创动画的专业性和正统性,认为国创动画番剧是对日本动画番剧的模仿。例如,国创动画《狐妖小红娘》因其画风和日本动画相似而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动画;国创动画《百妖谱》和日本动画《夏目友人帐》因都是治愈系风格而被拿来对比。随着国创动画番剧越来越多,相关的讨论也随之而来。如在《秦时明月》《罗小黑战记》和《画江湖之不良人》中,观众会通过播放平台的评论区和弹幕区、豆瓣社区、xx超话等媒介展开对话,进行文化交流。

  国创动画番剧提供话题,媒介平台提供场域,通过“互动仪式(指一种表达意义的程序化的活动,这种活动对于促进群体团结有着重要意义)”,亚文化与传统文化开启了文化交流与互动:首先,在虚拟空间中出现了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其次,亚文化群体对国创动画番剧进行了热烈讨论;再次,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共情,亚文化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情感联结;最后,观众的情感体验被类似的话语不断强化,促成了亚文化群体对国创动画番剧的反复推崇。至此,在话语场域中,传统文化进入了亚文化群体的视野。

  (二)传播空间的扩展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社交媒体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国创动画番剧在着力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将目标受众群体定位在了“网生代”。

  不同于以往电视播放的形式,国创动画番剧多选用网络平台进行播放,这就扩展了其传播空间。例如,《秦时明月》在优酷平台播放、《一人之下》《画江湖之不良人》《狐妖小红娘》《镖人》在腾讯平台播放、《百妖谱》《雾山五行》《天官赐福》在哔哩哔哩平台播放。相较于传统的在电视台播放,在网络平台进行播放的灵活度更高,观众可以随意进行播放、回放和重播,这符合“网生代”的观看习惯。另外,xx、公众号、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正在成为趣缘社群的互动空间,国创动画番剧的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与制作方交流的机会等,从而给出意见反馈,这有助于xx吸收亚文化群体的建议。例如,在《天官赐福》的xxxx评论区,有观众认为原配音演员与主人公花城和谢怜不匹配,建议更换配音演员,制作方采纳了此建议,后续该番上线。

  网络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方便了作品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使得国创动画番剧在传播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壁垒。

image.png

  二、融合:文化符码与文化认同

  在亚文化中,亚文化群体通过构建亚文化风格等象征性行为来确定身份和寻求认同。风格的展现以符号传达的意义为嫁接,国创动画番剧借用传统文化的符号,给予亚文化群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使得传统文化和亚文化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融合发展。

  (一)文化符号的同构

  国创动画番剧承载了文化、历史和观念等共识,用视听符号来传达信息,富有语言、音乐、造型等审美趣味,这符合亚文化群体的符号化审美倾向,也是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观众通过在国创动画番剧的角色、故事、场景中融入的传统文化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来解码作品的思想主题、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作为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说,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言是独特的中国传统符号,如《画江湖之不良人》中倾国的东北方言“俺们村,你们屯”和蚩梦的云南方言“撑偷”、《一人之下》中冯宝宝的川渝方言“他们都说我瓜,其实我一点也不瓜”、《大理寺日志》中陈拾的河南方言“俺叫陈拾,今年二十,俺来洛阳找俺哥,哥么找到,却谋了个差事”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符号。其实,除了身份,角色语言还来源于其他非语言符号,包括身体语言、时间、空间、服装、颜色等。

  第一,动画中人物的身体语言是对现实生活中动作的还原,如表情、目光、手势等。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象征思维的导向下,将身体动作与自身的文化理念联系起来,为其赋予相应的意义,使之成为表达思想的符号,如国创动画番剧中常出现的拱手礼以及《镖人》《一人之下》《画江湖》等作品中出现的武术招式。第二,动画中的时间符号多为文化时间,指的是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态度及其控制和使用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多为过去取向,《狐妖小红娘》《百妖谱》和《天官赐福》中就出现了“知天命”“畏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中国传统的时间思想。第三,动画中的空间多指人际空间和身体距离,以及建筑、居所等固定空间的布局和利用,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空间观。《镖人》中的城市——张掖和长安、《百妖谱》中的街市、酒楼、院落等都是对传统空间的复原。第四,动画中的服装是针对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文化模式,表达了思想观念、社会习俗、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中国的传统服饰在国创动画番剧中得到了还原。《大理寺日志》以唐朝为历史背景,剧中人物多身着圆领袍衫、齐胸襦裙出场;《百妖谱》中的书生多着士服;《魔道祖师》中的五大家族各自有着独特的服装款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鲜明的社会等级,这些虚拟服装还曾在现实生活中风靡一时。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成了亚文化群体模仿的风格素材。第五,动画中的颜色表现了不同文化对颜色的意义感知。中国传统的五正色——青、赤、黄、白、黑,在服装、建筑、绘画中意味着自然、意境和五行等内容。《雾山五行》《百妖谱》和《镖人》中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既有以灰色为主色调,大片留白的水墨风格,又有富含明艳色彩的人物形象,如桃夭的桃红色服装。独特的色彩和故事背景,使画面极具中国传统特色。

  在国创动画番剧的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里的文化符号通过角色语言进行复现,这不是随意的符号挪用,而是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使得亚文化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文化认同的流变

  文化认同是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对本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评估和判断,其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展现了文化成员之间对于共同文化的确认程度。中国的亚文化群体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加剧了文化认同的焦虑。为了缓解和消除这种焦虑,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对文化进行了寻根。

  国创动画番剧借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满足了亚文化群体对于风格的追求,最终建立起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例如,《镇魂街》中的守护灵形象来源于中国历史,有曹操的五子良将以及刘备的五虎上将,体现了中华民族忠与义的传统精神;《百妖谱》中的妖怪形象是对古籍《太平广记》中漱金鸟的故事的二次创作,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亚文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来自他们对共同历史的知觉和理解,反映的是对于共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号,以及文化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本能和情感。他们通过在国创动画番剧中对传统文化建立的情感共鸣和身份确认,使得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共生。

  三、新壁垒:文化资本与虚拟秩序

  (一)文化资本的博弈

  亚文化群体中大部分是青年,他们具有前沿性、活跃性和高消费力等特征,这赋予了文化产业一种新思路。青年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以观众、创作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实践当中,获得了话语权,即亚文化资本参与了文化商品的生产,构成了新的审美趣味形态。亚文化到市场的传播不仅是一个“文化衍替”的过程,也是新商品、新经济的博弈。例如,国漫经典作品《一人之下》于2016年被制作成动画,获得了可观的播放数据,但当其被翻拍成电视剧《异人之下》并于2023年8月在网络平台上线后,却风评不佳。事实上,亚文化群体热衷于虚拟世界或在现实世界模仿虚拟人物,而对动画的真人剧改编却打破了这种幻想。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群体在国创动漫番剧的虚拟世界中短暂融合,当脱离了虚拟文化产品后,壁垒依旧存在。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趣缘群体在文化商品中进行重新构建能逐渐生成新的壁垒,使得原有文化商品的价值得到延伸。

image.png

  (二)虚拟秩序的构建

  互联网构建了不同文化间对话与交融的“公共领域”,亚文化在其中得以蓬勃发展。在虚拟交往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不必顾及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和约束。但国创动画番剧作为亚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桥梁,承担着正向引导的重任。第一,动画的观众中包括儿童,但由于儿童缺乏社会经验和良好的判断力,容易对动画内容进行盲目的模仿和误读。例如,2023年1月,哔哩哔哩上线了《中国奇谭》,却遭到家长以吓哭小孩、传播厌世思想、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为由的举报。彼时在社交平台中一度出现了两方对垒的局面:动画作为虚拟创作到底需不需要完全遵循现实。但事实上,动画的目标受众不只是儿童,还有青年和成年人。可以看到,现在部分国创动画番剧会在片头标明“建议观看年龄为18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观众请在征得监护人允许后观看。本片内容均为虚构,现实生活中请勿模仿”的提示语。第二,国创动画番剧除了对受众群体有规范化的细分外,还存在内容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动画是亚文化群体对虚拟世界的延伸,但也需要遵循网络伦理,确保网络安全,避免出现低俗、庸俗、媚俗等的有害内容,从而维护国创动画番剧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创动画番剧处于百花齐放的复兴阶段,优秀的作品数不胜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由于受众的年轻化,国创动画番剧中的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群体产生了文化间的整合和衍替。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会在话语权和传播空间中实现破壁,在文化符码和文化认同中实现融合,在文化资本中又形成了新的对抗。亚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希望国创番剧能在两大文化的融合阶段走出国门,实现文化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