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国内音乐xx研究的学科称谓和内容变化——兼评高拂晓《中外音乐xx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论文

国内音乐xx研究的学科称谓和内容变化——兼评高拂晓《中外音乐xx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论文

19

2024-12-06 16:03:5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近年来,音乐xx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片充满着学术价值的沃土亟待耕耘,优秀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相比于这一学科蓬勃发展的盛况,我国本土音乐xx研究学科的发展路程还需要更为详细地梳理。本文以对高拂晓《中外音乐xx理论研究及比较和评价》一文(下称《中外》)的评价为切入点,简述了国内音乐xx相关研究的学科称谓以及对应内容变化,追溯了国内音乐xx学科的发展道路,希望能对学界有所启发。

  摘要:近年来,音乐xx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片充满着学术价值的沃土亟待耕耘,优秀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相比于这一学科蓬勃发展的盛况,我国本土音乐xx研究学科的发展路程还需要更为详细地梳理。本文以对高拂晓《中外音乐xx理论研究及比较和评价》一文(下称《中外》)的评价为切入点,简述了国内音乐xx相关研究的学科称谓以及对应内容变化,追溯了国内音乐xx学科的发展道路,希望能对学界有所启发。

  关键词:音乐xx研究;音乐xx学;音乐xx美学;音乐xx理论研究;学科演变中图分

  如果在举办于上海音乐学院的2023音乐xx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上向与会人员提问:当代音乐xx相关研究的学科称谓和内容是什么?学界将鲜有争议。当下公认的音乐xx研究学科名为“音乐xx研究”,下属分支包括了音乐xx史学、音乐xx心理学、音乐xx美学、音乐xx分析等等方面,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可以相互借鉴的成熟的研究方法。这种学科称谓和学科内容显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似乎指出了与发端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xx学科一脉相承的学科发展路径。实际上,我国本土的音乐xx研究领域行至此地,并不是简单地在西方相关学科的直接影响下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是同样拥有自身的学术积淀。高拂晓这篇十年前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发表的《中外》便详细提及了我国本土音乐xx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了中外音乐xx研究的两条不同发展路线,进而呼吁国内研究要提高对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然而,在《中外》中高拂晓所使用的“音乐xx理论研究”这一与当下有出入的学科称谓(多了“理论”二字),以及认为“音乐xx美学”与“音乐xx的理论研究”的研究内容是等同的这一同样与当下学界认知不太相符的观点。这种今非昔比的学科称谓和内容,实际上指出了一条与当下人们熟知的音乐xx研究学科有所不同的,中国本土音乐xx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学科称谓和内容的变化,暗含了中国本土音乐xx研究的发展路径,对于当下的音乐xx研究学科建设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我国的音乐xx研究学科的过去和未来是什么样的?在《中外》发表后,随着国内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文中所提出的问题情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本文将从学科称谓和内容出发,聚焦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音乐xx学

  作为上下两部分发表的文章,《中外》在上下部分并没有采用相似的写作手法。在西方部分,高拂晓可以明确地将西方音乐xx研究的兴起时间列出,而在国内部分,则是以较早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果作为替代,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我国相关成果之间承袭关系的缺乏,无法找到明确指向过去成果的学术线条。这里我们需要提到的便是作为文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前,及其提出的学科称谓——音乐xx学。

  张前在1989年发表了名为《关于开展音乐xx学研究的刍议》一文,这是“音乐xx学”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音乐学界,该文章希望呼吁学界开展对音乐xx的研究。他将音乐xx学曾经和未来需要关注的领域分为了六个部分,包括总体研究、演奏研究、美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工艺学研究(xx技术技巧)、教育学研究。张前的这个内容分类实际上与三十多年后的我国音乐xx研究领域下属分支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分类着重理论层面,文献支撑较少,更多的是希望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指明一些潜在的研究方向。

  那么在此之后是否有足够的成果填补了张前先生所提出的各个方向?在《中外》所提到的所有成果中,一直到2011年,只有杨易禾、张前、冯效刚覆盖了工艺学、美学这两个方面。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刍议”近年来在非常多的音乐xx相关研究的综述部分占有一席之地,如冯效刚、闫冰、郏而慷。

image.png

  二、音乐xx研究

  20世纪90年代,在John Rink等学者的提升对表演者、xx事件本身的关注的呼声与实践中,音乐xx研究逐步成了一个系统的学科。Paul Henry Lang认为在音乐xx研究中除了要正确地关注历史信息,也要不断地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事实也的确如此,西方音乐表演研究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学科,这一领域的前沿在飞速地向前推进着,西方学者们不断地发掘着每个历史时期中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对象,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尝试着一个又一个的崭新而实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西方音乐xx研究的分类方面,通过比对研究视角的不同,周全认为音乐xx研究可以被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有关xx与xx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第二种是有关xx与乐谱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三种是有关xx与情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以研究的具体方向为区分,Alan Dodson给出了两种分类,一种是强调演奏者之间的或不同历史时期的群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研究,另一种是发掘音乐xx本身所存在的具体模式的研究。不论以何种视角分类,西方意义上的音乐xx研究的共通之处即一定是以xx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例如,xx心理学的研究会实际测量一场xx实践中xx者或听众的情绪唤醒度,xx史学会用代表着史实材料的录音或视频来发掘或证明xx惯例的存在和演变以及与音乐史本身的关系,xx美学也会在实证方法的帮助之下探讨何为真正的音乐作品,xx分析要通过录音或xx分析对比xx之间的细微差别,或证明音乐xx在音乐结构方面的创造力。所以,西方音乐xx学科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针对性极强的一个领域。

  音乐xx研究这一称谓在近几年的国内文章上也开始出现,并由于学科称谓以及研究方法特征,最初被认为是属于西方音乐xx研究的一部分,是西方此领域在我国学界的直接延续,基本不受国内的现有成果影响。这一学科携带着定量研究方法和对音乐xx实践的绝对关注来到了中国音乐学界中,在《中外》的西方部分的内容中,基本所有西方成果都可以直接划入到这一学科中。然而,这一称谓作为西方舶来学科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几年,如今音乐xx研究这一称谓已然从一个西方舶来学科变为中国音乐学下属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其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原本相比也得到了大大加强。详细的演变过程,还要从高拂晓笔下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概念说起。

image.png

  三、音乐xx理论研究

  在《中外》文章开头,高拂晓便抛出了如今看来十分有争议的一句话——“音乐xx美学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为对音乐xx的理论研究。”在称谓方面,高拂晓是在1989年后“音乐xx学”被提出后,较早的使用“理论”二字学者之一(实际上,音乐xx学只在张前本人的文章以及近年来引用此文章的综述中被提及)。音乐xx美学研究是否等同于音乐表演理论研究,本文将在后文进行讨论,在这里笔者要引入一篇高拂晓并没有在文中提到的一篇文章——在1959年由一亭(可能是笔名)发表的“应该重视音乐xx艺术的理论工作”。

  这是目前可查证的我国最早的提及音乐xx理论的文章,与张前的“刍议”建立在一定的西方音乐理论基础上的成果有所不同,一亭的文章完全基于1959年社会经济与文化现状基础之上。这个呼吁性质的文章希望解决当时音乐xx艺术形式并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客观问题,比如“xxx”中出现的新的歌舞形式,比如中西方声乐演唱法在实践中的逐步融合,比如xx者下乡劳动与xx活动的结合方式等等,都需要文字的记录和总结。总之,这一呼吁是完全土生土长的直接建立在当时的社会需求之上的,如果后期有着明显的连续的学术继承线条,将此文章作为新中国建国后音乐xx研究的起点也不为过。然而,在之后的30年间基本找不到能证明有学者响应呼吁的文献证据,这也是这篇文章与整个领域较为脱节的主要原因。

  《中外》一文认为其内容中所提到的所有中西方成果都属于“音乐xx的理论研究”,实际上从侧面指出了将我国的研究现状与西方研究进程进行衔接和融合的潜在途径,也在不经意间揭示了在西方学科影响下的本土化学科演变路程。“音乐xx理论研究”在2010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共识性学科称谓,它的“理论”二字将无法契合西方的音乐研究学科分类的国内成果纳入进来,在扩展学科视野、承袭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2019年我国第一届音乐xx理论学科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以“音乐xx是否需要研究?——音乐xx理论的未来”为主题,下设七个专题,分别是xx与历史、xx与心理学、xx与音乐家、xx与音乐理论、xx与教育学、xx与社会学。

  而随着近年来西方音乐xx研究学科对我国本土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不断加深,“音乐xx理论研究”中的“理论”二字也逐渐被省去,但称谓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本土音乐xx研究学科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的广泛性和跨学科特征。延期至2023年4月的第二届音乐xx理论学科国际高峰论坛,正式更名为音乐xx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以“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xx研究与实践”为主题,下设十个专题,分别为音乐xx专业博士培养、声乐xx理论与器乐xx理论、音乐表演与历史风格、音乐xx与当代创作、音乐xx与心理学、音乐xx与教学法、音乐xx与社会学、音乐xx与民族志、音乐xx与科技、音乐xx与健康疗愈。首先,从第一届的专题分类来看,音乐xx理论研究这一称谓中“理论”二字所带来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潜力体现了出来,也能发现来自西方音乐xx研究学科的对音乐xx实践的绝对关注已经逐渐来到了我国音乐xx理论学科中,并且是决定未来的重要视角。从第二届论坛延期后且更名的这一事实,表明在经历了五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后,用“理论”二字来强调中国音乐xx相关研究与西方音乐xx研究学科的不同已逐渐失去了必要性,我国的系统性、广泛性、跨学科性的音乐xx研究学科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来。在《中外》发表之后至今,中国学者周全、杨健、周雪丰、高拂晓本人在这期间都贡献了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而其中杨健和周雪丰在《中外》发表之前便已经迈入了音乐xx实证研究领域,在《中外》的国内内容部分已占有一席之地,周全则在2017年前主要在外文期刊上发表成果,之后也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学术产出。在一些学位论文中也是如此,出现了实证研究占比增加的趋势,相较于2011年前来说是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实证方法运用和成果产出方面,国内的研究现状的确与高拂晓的预期是一致的。

  四、音乐xx美学

  音乐xx美学是当下音乐xx研究学科下属的一个分支,而在我国的相关研究的发展路程上的一些阶段中却几乎等同于整个学科的全貌。让我们回到由《中外》的第一句话所引出的,有关音乐xx美学是否可以等同于音乐xx理论研究这一问题上。从上文提到的2019年和2023年的会议专题划分来看,的确将此二者划等号失之偏颇,且并不符合“音乐xx理论研究”这一称谓在未来为我国的这一学科发展所带来的多样化潜力。但从我国起伏不定的学科发展路程中来看,这种观点却也有其历史缘由。

  就像2011年高拂晓这篇综述进行中外对比的目的一样,国内外对于音乐xx这一领域的学科认识本身就存在差异,不论是1959年一亭昙花一现的土生土长的呼吁文章,还是1989年的有一定西方启发因素在内的音乐xx学,国内的相关研究成长虽然缓慢,但仍在走着自己的道路。20世纪最后十年和21世纪最初十年,我国相关领域占据绝大多数的都是美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展现出了娴熟的哲学思辨法、社会归纳法以及除心理实验以外的所有心理分析法的运用,这与我国当时取得一定进展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关系密切。中国学者们在当时通过哲学思辨方法发现了xx的“二度创作”特征,并且以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原理,音乐xx的特征因素为中介进行概念辨析,贡献了我国音乐xx学科的第一批成果。心理学理论的采用在国内的音乐xx美学研究中也并不罕见,但我国学者们大都使用的并非实证性质的实验方法,而是通过现有的心理学原理来直接解释xx现象,或者是从个人xx和审美体验中提取音乐xx心理层面的相关成果。而西方音乐xx研究学科,在1990年之后则与我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哲学思辨方法基本被雪藏,与美学相关的研究基本只与情绪感知有关,并且都建立在心理实验方法之上。西方学界一扫对历史文献中的音乐理论的绝对信任和依赖,转而期待通过历史录音来证实或证伪文献中的xx理论观点。所以,起点看似差距不大的两个体系,各自发展数十年后,在《中外》这篇综述中第一次全面地进行了交锋,而此时的我国音乐xx理论研究的现状,仍然由占绝大部分的思辨性质的美学研究所组成,所以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音乐xx相关研究学科的研究背景来看,《中外》的这一认知是符合当时的国内研究基础的。

  结语

  经过了上文的一系列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音乐xx学”是我国音乐xx相关研究最早出现的比较系统的学科称谓,但并没有形成广泛影响。而“音乐xx理论研究”,是建立在我国本土美学层面的音乐xx相关研究基础上,同时也受到西方相关研究影响的学科。“音乐xx研究”曾指起源于西方的、以xx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为方法的学科,但在近年来也逐渐被用于指代国内的逐步发展成熟的音乐xx理论研究,由于学科逐渐成熟,“理论”二字已无须强调。最后,高拂晓在文章中表示“音乐xx美学”等同于“音乐xx的理论研究”的观点有着历史缘由,但在逐渐扩展的音乐xx理论研究中只应作为一部分存在。

  总之,这整个发展路径所带来的跨学科优势是巨大的,但因构建新的学科体系而暴露出的相对薄弱的学术积累所带来的阵痛和挑战也是同样艰巨。只有正视我国本土音乐xx研究发展历程,正视西方音乐xx研究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积极影响,梳理明确的国内外学术继承线条,筹建完备科学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摒弃重“口号”轻“结果”的学术态度,才能在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的音乐xx理论研究学科,并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高拂晓.中外音乐xx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3):103-110.

  [2]高拂晓.中外音乐xx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4):83-89.

  [3]钱仁平,杨健,陆平.音乐xx的历史与文化维度及跨学科对话—“2023音乐xx研究国际学术论坛”暨跨学科系列讲座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03):106-113+5.

  [4]多罗提亚·法比安,周全.西方音乐xx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人民音乐,2020,(01):84-88.

  [5]闫兵.中国音乐xx理论研究40年[J].当代音乐,2019,(12):21-25.

  [6]Rink J.Mus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J].Music Analysis,1990,(03):319-339.

  [7]Lang F,Lang P H,Buelow G J.Musicology and performance[M].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

  [8]周全.反思xx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录音分析研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音乐研究,2020,(03):92-102.

  [9]Dodson A.Expressive timing in expanded phrases:an empirical study of recordings of three Chopin preludes[J].Music Performance Research,2011,(04):2-19.

  [10]一亭.应该重视音乐xx艺术的理论工作[J].音乐研究,1959,(01):37-38.

  [11]郑梦娴.如何言说的音乐xx理论——首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xx理论学科国际高峰论坛叙事[J].人民音乐,2020,(05):66-69.

  [12]周全,杨倩茹.音乐xx的结构研究——以肖邦《bG大调练习曲》(Op.10 No.5)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1-65.

  [13]杨健.作为时代风尚的历史知情xx——以欧洲嘉兰古乐团与圣马丁室内乐团音乐会为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2):123-131+5.

  [14]周雪丰.昆曲《皂罗袍》节奏的类型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6,(02):74-81.

  [15]高拂晓.音乐xx表现力的多维视野——以《梦幻曲》的几个xx演奏版本为研究个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13-126.

  [16]刘媞媞.历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与研究并学科发展的相关叙事[D].上海音乐学院,2012.

  [17]张前.论音乐xx创造的美学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04):3-10.

  [18]杨易禾.音乐xx艺术中的虚与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xx版),1993,(02):2-7.

  [19]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xx艺术的启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1):36-41+35.

  [20]冯效刚.对音乐xx若干心理问题的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4):66-71.

  [21]冯效刚.音乐理解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