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电影”《年会不能停》的戏谑性表现力研究论文

2024-11-28 11:21:2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观众口味的逐渐多样化,在全媒介的电影生态环境下,电影行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现象级电影”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年会不能停》作为2024年备受瞩目的黑马电影,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近五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电影。
随着科技进步和观众口味的逐渐多样化,在全媒介的电影生态环境下,电影行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现象级电影”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年会不能停》作为2024年备受瞩目的黑马电影,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近五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电影。本文旨在探讨《年会不能停》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如何凭借戏谑的表现力提升观众接受度,从而为电影制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现象级电影”的特点与《年会不能停》的契合
“现象级电影”是对近年来某一类电影现象的命名和概括。简而言之,此类电影能够呈现社会热点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常常无法预测且出乎意料。这些电影或许源于独特主题、创新叙事或深刻社会洞察,它们往往超越了传统电影制作模式,成为社会议题的一部分。
电影《年会不能停》叙述了一名钳工胡建林误打误撞成为金领,并在集团年会上检举工厂贪腐高管,最终保住工厂的故事。电影以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还在社交媒体上激起热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部电影并非简单地讲述道德故事,而是将故事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使电影不仅成为一种娱乐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议题表达。电影凭借独特的主题和创新的叙事方式,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成为一种有力的社会工具。
二、戏谑性表现力的具体分析
戏谑性表现力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幽默、讽刺、戏弄等手法,以达到娱乐、调侃、挑战或颠覆传统价值观的效果。电影以多元化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展现了不同阶层、性格的人物在电影中的表现,这些角色之间的冲突和互动为戏谑性表现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戏谑性语言的运用
《年会不能停》中的戏谑性语言为其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戏谑性的语言风格为影片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使电影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了观众极大的娱乐体验。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往往通过他们的台词和语言来体现。以马杰这一角色为例,其台词“谁有能力谁当领导,他能当领导说明他有能力”“大家都是自愿加班的,没有人强迫”展现了他任劳任怨、磨平棱角的职场人特质。
戏谑性语言也增强了电影的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感,不仅可以使观众获得欢笑,还可以使观众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融入电影。电影通过幽默诙谐的叙事方式,对职场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揭示。如“时代列车呼啸向前,车轮底下总得有人增加摩擦力”,这种戏谑性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笑声中找到了情感共鸣。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观众对电影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联系。
(二)戏谑性人物的塑造
影片中有三个核心人物,第一个是胡建林,他原本是一名普通的钳工,却因一次阴差阳错的调岗进入集团总部,成了一个金领。这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更揭示了职场中普遍存在的阶层流动与权力关系。胡建林虽然晋升为金领,但他发现自己与大厂环境格格不入,这一情节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也使影片充满了戏剧张力。马杰作为人事经理,是职场中的“服从者”,他表面上精于世故,适应“游戏规则”,实则忍气吞声、十分压抑。而潘怡然直率且叛逆,尽管她努力工作,却因为文凭不如他人,始终是外包员工,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三个主要角色代表了现代职场中的不同群体。
电影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托马斯,他的台词“当领导,有三招”讽刺了某些中层领导无法有效履行职责,甚至故意挑起下属间的矛盾的现象。这种讽刺在电影年会上也有所体现,穿着模仿猫的服装揭示了此类领导欺压下属、阿谀上级的丑陋嘴脸。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庄正直,他花费了大量金钱买通职位,然而因为人事专员马杰的错误,让胡建林顶替了他的位置。他费尽心机最后却丢了尊严,也丢了钱。他身上有人性的贪婪,也有人性的可悲。观众可以对其表现出笑话、鄙视的态度,也可以对其表达同情。尽管庄正直的形象带有滑稽特质,但他的存在为影片注入了深刻的内涵,使得这部电影不仅具备娱乐性,更富含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讽刺意味。
(三)戏谑性情节的设计
影片通过胡建林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员工如何阴差阳错成为集团金领的故事。这一情节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因为胡建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奇才或技术大牛,而只是一个普通的钳工。这种身份的反转与突如其来的升迁,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戏谑色彩。
电影中的“广进计划”取自财源(裁员)广进,通过幽默和讽刺的艺术手法,剖析了这一决策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社会现实。影片在突出裁员这一主题时,并未简单将其归咎于企业的经济负担沉重或管理层决策失误。相反,它深入挖掘了职场中的人性、责任与选择。当企业面临困境时,裁员或许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往往会涉及许多人的生计和未来的生活。
影片还运用了角色之间的戏谑互动以增加情节的趣味性。例如,胡建林与其他员工之间的互动、胡建林与高管之间的斗智斗勇等,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笑料。
影片中的年会环节是戏谑的重头戏。年会上,主角们凭借一场超燃的舞台表演,以戏谑的形式成功揭露了工厂内部的贪腐高管。同时,这一情节也无疑是对传统企业年会的一种戏谑。通常情况下,企业年会是为了表彰先进、鼓舞士气而举办,但在电影中,年会成了揭示真相、捍卫正义的舞台。这种对年会传统意义的颠覆,增加了影片的戏谑感。
三、如何借助戏谑表现力提高观众接受度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戏谑性表现力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许多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等都包含戏谑的元素。这种传播方式不仅为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同时也在电影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心理预期、引发情感共鸣。
国内学者刘鲁川提出,用户满意度主要反映用户在观看公共电视节目后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与其对节目期望的确认程度紧密相关。当用户实际使用后的感知高于使用前的期望时,期望确认程度与满意度呈正相关。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可将用户满意度定义为:将观众在观看电影后的实际感知表现与观看前的预期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则意味着用户满意度较高。
观众接受度是对用户满意度的延伸,这里的观众指的是购票观看电影的用户。观众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消费”行为。观众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在观看节目前后的期待与实际感受的一致程度。接受度高并不代表满意度一定高,但满意度高可以反映出接受度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本文从受众的立场通过分析观众观看电影的内在动机和需求满足情况,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角度考察戏谑表现力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效用。
(一)认知:观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对于戏谑的接受程度,观众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电影中的戏谑表现力往往需要与观众互动,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产生效果。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参与到戏谑语境的构建中,通过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反应与电影内容产生互动。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观众对电影中戏谑内容的共鸣程度也不同。在电影《年会不能停》中,观众往往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职场文化形成对电影的群体认同,这种认同会提高他们对电影中职场语境中戏谑表现力的接受度。观众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电影中戏谑内容的解读方式,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观众对戏谑内容的接受度有所不同。因此,创作者在运用戏谑表现力创作电影时,需要对目标观众的价值观有所了解,避免产生误解或冒犯。
(二)情感:观众情感体验
戏谑往往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呈现,可以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情感共鸣。观众有可能会因为电影中的戏谑元素而感到开心、愉悦和轻松,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与影片中角色的情感共鸣对电影的接受度有重要影响。当能够与影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时,观众更容易沉浸于电影情节,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以胡建林这一角色为例,作为一位因阴差阳错而进入集团总部的钳工,其耿直热诚的性格和职场菜鸟的身份使许多初入职场的观众能够产生共鸣。马杰和潘妮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了职场中的“服从者”与“努力者”,他们的经历和困境也是许多观众在职场中经常面对的。
此外,影片对职场现象的深入剖析与批判也是影响观众情感体验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在职场中都面临种种挑战与困境。电影《年会不能停》通过细致入微的情节与描写,生动呈现了当下职场中的问题,如加班文化盛行、晋升通道狭窄、文凭对工作机会的影响等。因此,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影片中的情节与人物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影片对这些职场现象的批判态度,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出口,能够使他们产生一种被理解的情感共鸣。因此,这部电影在情感体验方面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最后,影片运用了多种喜剧元素,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当代职场怪象,直击“打工人”的笑点和痛点。这种喜剧元素不仅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也通过戏谑和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对职场中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行为:观众反思与口碑传播
电影中有多处情节挑战着观众的思维和认知,通过夸张和讽刺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观众对戏谑性表现力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口碑传播和推荐意愿。口碑传播是指非商业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基于对某产品、品牌、组织或服务的感知信息所进行的非正式人际传播。口碑传播是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营销途径之一。当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时,这种情感往往会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分享、评论、点赞等。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观众对电影的喜好和态度,还可能对他们的社交关系和群体认同产生影响。比如,若某部电影能够引发观众共鸣,观众就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影体验,进一步扩大电影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年会不能停》作为一部当代职场喜剧,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启示。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职场现象的揭示,更是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影片在表现互联网公司的职级和规则时,用OA呈现,并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职场暗语”,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同时,影片中的加班、错调等情节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能够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与信息。口碑传播和社会影响力是影响电影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票房表现上,还体现在它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上。
四、戏谑性表现力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戏谑性表现力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剧情,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以释放压力,同时进行深思。戏谑性表现力在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社会现象。这种表现力与当代文化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一)多元文化的体现
戏谑性表现力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仅是人们在语言、思维、表达上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折射,更是我们面对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和传统规范时的一种独特应对方式。戏谑性表现力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具有强大的解构能力。它能够轻松突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让人们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更多的可能。这种表现力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一种释放自我、表达情感的途径,同时也为群体互动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戏谑性表现力的智慧。相比传统文化的运用,戏谑表现力在电影中的运用是灵活多样的,它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塑造角色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增加影片娱乐性等。电影中的戏谑表现力通常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此外,电影涉及的话题通常也是人们所关心的,如社会不公、权力斗争、人性弱点等。这类电影能够引起人们的交流和讨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
(二)创新与批判
戏谑性表现力往往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能够以幽默、机智、讽刺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呈现。人们可以挑战权威、颠覆传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
电影的戏谑手法通常以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作为切入点,用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对于权力、金钱、人际关系等敏感话题,幽默讽刺电影常常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将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化,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到问题的本质。电影中的批判和讽刺元素往往反映了某种价值观。这种批判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能够引发观众深思,从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审视。
电影中戏谑表现力的创新性体现在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上。电影经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打破时空的限制,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为电影带来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领悟。在内容上,幽默讽刺电影更是敢于挑战各种禁区,将那些被社会忽视或遗忘的角落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与此同时,它也经常融合各种艺术元素,如音乐、说唱等,为电影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当然,幽默讽刺电影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够捕捉那些被忽视的问题;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担当,敢于挑战既定的规则和观念。
(三)未来发展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戏谑性表现力具有显著优势。它能有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话题热度,激发观众的分享意愿。尤其在电影领域,这种表现手法能够显著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和口碑,提升观众的接受度,从而带动票房增长。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戏谑性表现力在当代文化中面临的挑战。过于尖锐或冒犯的戏谑可能会引发争议和批评。因此,电影制作在运用戏谑性表现力时,必须谨慎地把握其边界。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而敏感的态度,尊重并理解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戏谑性表现力的潜力,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为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的戏谑性电影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议题,以提升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科技的进步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未来的戏谑性表现力将更加注重与科技的结合,利用特效、动画等手段增强视觉冲击力。这种结合将为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为观众带来更震撼的观影体验。新媒体的兴起也为电影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未来的戏谑性电影将更加注重与新媒体的融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这将有助于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空间和机会。
“现象级电影”为我们揭示了电影观念核心层面的重大变革,我们必须正视并深入思考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电影《年会不能停》之所以获得成功,不仅在于其对职场现象的深入挖掘,更在于其以喜剧手法巧妙地揭示了当代职场的种种怪象。这种戏谑与讽刺的结合使得影片更符合现代观众对喜剧片的期待。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我们可以拓展戏谑表现力在电影中的应用,丰富电影艺术形式,同时关注戏谑表现力在电影中所传递的价值观,深入洞察当代社会及青年观众的内心世界,精准捕捉他们对戏谑表现力的接受度,真正做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