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舞”及之后——舞蹈形态的解读与重构论文

2024-11-28 11:09:1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现代舞的演进过程包括“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出现了许多前瞻性的领军人物,他们不断拓宽现代舞的演进空间和创新范围,因此,许多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得到了认可与赞美。
现代舞的演进过程包括“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出现了许多前瞻性的领军人物,他们不断拓宽现代舞的演进空间和创新范围,因此,许多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得到了认可与赞美。而现代舞发展历程的五个时期中,作为转型时期的“后现代舞”时期,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与标新立异的思想在现代舞发展史甚至整个西方舞蹈史上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魅力,更在舞蹈形态学领域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鉴于此,笔者以“后现代舞”为研究对象,从舞蹈形态学角度对其做如下探讨。
一、“后现代舞”之来:舞蹈形态的源流性探讨
(一)西方现代舞之历史推进
“后现代舞”的兴起体现了西方现代舞发展规律之必然。从诞生到完善,西方现代舞仅用了百年的时间,尽管这段时间并不长,但其凭借着前沿的理念和进步的观点,已然在人类舞蹈艺术的演变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在现代舞的不同发展时期,艺术家们都以其自身的思想主张以及对社会的看法,诠释不同的思想,展现独有的魅力。美国伊莎多拉·邓肯的探索,标志着现代舞的萌芽,生成了使精神与肢体完全得到自由的“自由舞”;而后美国的露丝·圣·丹尼丝、泰德·肖恩夫妇,德国的玛丽·魏格曼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现代舞,形成“早期现代舞”阶段;之后美国玛莎·格莱姆、多丽丝·韩芙丽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舞蹈家不仅使现代舞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位,还使现代舞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形成了体系化的成果,现代舞的历史进程推进到了“古典现代舞”时期;在此之后,迎来了“后现代舞”时期,这一时期的舞蹈家在逐渐僵化的道路上另辟蹊径,以一种更激进的姿态展现出新时期的审美理想。可以说,“后现代舞”的出现,是现代舞反叛思想下的必然性结果,也是继“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之后的阶段性演进产物。
(二)后现代主义之思想催发
身为一种既反映时代又超越时代的艺术形式,“后现代舞”并非注重其在舞蹈史和舞蹈理论探究上的形态意义,而是更注重在艺术表述中个体价值取向的展现,因此,“后现代舞”正是在新价值取向的选择中感受民族情感和时代脉搏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各阶层都经历了众多变迁,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受到当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美国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涌现了一群挑战传统的青年艺术创作者。他们将贾德逊纪念教堂作为聚集地,借鉴了先前先锋运动的实践,展示出背离传统、挑战美学准则、逆反文化艺术、抗拒理性和舞蹈本质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为现代舞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们带着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反叛,投入到后现代主义思潮运动中,以一种更为激进的姿态,展现出新时期所追求的时代价值和审美理想。
二、“后现代舞”之解:舞蹈形态的特征性阐释
(一)一切动作都是舞蹈
“后现代舞”时期对身体意识的强调产生了与“古典现代舞”不同的舞蹈身体语言表达方式,不仅超越了主流文化中严肃高雅的身体形态,更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反叛和创新。“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主张舞蹈艺术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甚至表现出生活可以取代艺术,生活就是艺术的审美观念。他们偏好来自业余舞者的表演,并在选择舞蹈元素时,尽量放弃使用专业技巧。这种表现手法抛弃了舞蹈中的繁复装饰,只留下了接近真实的纯行为表演,将日常生活状态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艺术创作中。这样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舞蹈艺术与生活实践的融合。例如,“后现代舞”时期的代表人物崔士布朗,自1968年起尝试进行“器械作品”的实验,频繁采纳滑轮、起重钩、轨道等元素,其创作场景常设于公园、水域、车位、建筑外墙等看上去与舞蹈无缘的空间,打破了舞蹈在舞台演出的常规模式,也打破了艺术与生活间的界限。可见,“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者们竭尽全力模糊并瓦解现实与艺术的边界,以实现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与平等的愿景。这些舞者采取一种极端和革命的手段,主张一切动作都是舞蹈,向整个社会展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畅快淋漓的舞蹈形态。
(二)“形式主义”
“后现代舞”的表现形式打破了芭蕾舞及现代舞的线性叙事,创造出与传统舞蹈截然不同的新形式。初期的现代舞创作致力于追寻自由自在的情感表达,无论是邓肯的“自由之舞”,还是丹尼斯对东方舞蹈形式的运用,总体上都受匈牙利舞蹈家拉班所建立的系统理论的影响。而“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认为形式即内容,动作就是一切,它本身就是目的,而非传情达意的手段。因此,“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们大多采用即兴的创作手法,他们更倾向于表现最真实的肢体感受,避免对肢体语言做任何表层的思辨,并坚信这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人性最核心的情感、道德与审美。由此,“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们强调动作即是一切的“形式主义”,将原本以表现内容、意义为首要原则的舞蹈艺术,通过跨领域、动作元素的拼贴,激荡出跟以往不同的创作结果,这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呼应。
三、“后现代舞”之探:舞蹈形态的本体性辨析
(一)艺术与生活融合下的形态质变
“后现代舞”艺术主张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艺术界限彻底模糊与边缘化的情境下,现代舞的形态最终发生质的改变,“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在一切动作都是舞蹈的实践下拓展了“舞蹈是什么”这个最关键的概念,使西方现代舞的发展进入转型阶段,舞蹈界也由此展开了对“后现代舞”时期舞蹈形态的一系列探讨。舞蹈理论家于平认为,现代主义的“轻形态”,毕竟是在艺术范畴之内的界限模糊,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将艺术与生活的形态界限都抹杀了,如果说,外界对现代舞形态特征还可以深入捕捉的话,那么,后现代舞事实上已经拒绝给外界以“形态”表达了,甚至拒绝给外界以“观念”了,那么后现代舞理所当然地不是舞蹈形态学的研究对象了。刘青弋教授则认为,舞蹈成为人“生活”在当下的一个“事件”,舞蹈不再是“表现”的,而是生活本身的“呈现”,与其把“后现代舞”看成一种艺术流派,不如将其看成一种和传统相比,改变了思维结构和功能的艺术形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针对艺术与生活融合下的形态质变,舞蹈界对“后现代舞”动作形态的看法观点不一,一些人认为“后现代舞”形态已经销声匿迹,一些人则认为“后现代舞”形态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在和传统相比中改变了思维结构和功能。
(二)个性与极端倾向下的思想转变
在“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追求个性与极端的过程中,现代舞的思想也发生了由内容走向形式的转变。对于这一转变,于平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倾向,本身是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的。在这种文化倾向中发展起来的后现代舞,无疑也是“反舞蹈”的。中国艺术评论家平心认为,后现代舞蹈作品中洋溢的是艺术家的个性,透视着生命的、人性的本质,表现着人的本性中最真实的感情;后现代舞蹈艺术用时下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现历史的、当下的文化,直接用身体语言思考人自身的问题,并通过身体不断地否定过去、否定自己,不断地将有价值的创造纳入艺术之中。美国舞蹈史学家萨利·贝恩斯认为,现在呈现给外界的是一个多元、开放的舞蹈世界,一个所谓“一个作品就提出一个舞蹈理论”的舞蹈世界。事实上,后现代编导们提出,舞蹈之所以是舞蹈,不是因为它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的语境,即“外界在什么框架里将其视为舞蹈”。由此可见,针对个性与极端倾向的思想转变,舞蹈界同样对“后现代舞”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后现代舞”是一种“反舞蹈”的现象,另一些人则认为“后现代舞”在多元开放的舞蹈世界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天地。
鉴于此,“后现代舞”以其截然不同的形态与标新立异的思想使现代舞的发展别有天地,也使得舞蹈界对其舞蹈形态的探讨众说纷纭。笔者在对“后现代舞”舞蹈形态进行解读后认为,“后现代舞”与现代舞共有“反传统,非经典”的原则,但“后现代舞”相较于“古典现代舞”具有前卫性、边缘性特质,使得人们更难对其进行舞蹈形态学上的意义探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舞蹈形态的销声匿迹,相反,“后现代舞”在一种新价值观下重构了舞蹈形态。不过,“后现代舞”在其兴起期间没有留下一部经典作品,可能也与其重构了舞蹈形态有一定的关系。
四、“后现代舞”之去:舞蹈形态的集大成发展
在整个现代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后现代舞”
时期以截然不同的形态与标新立异的思想,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作用与历史性意义。在“后现代舞”的影响下,在美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普及的大趋势下,“后后现代舞”应运而生。
“后后现代舞”的最大特点是对所有前人的风格和长处持有“拿来主义”的态度,并且表现出随心所欲的极高境界。在面对观众时,“后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者喜欢通过“通俗而不庸俗,流行却很严肃”的方式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团是美国摩西创办的皮罗布鲁斯舞团,他们通过新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舞”的传统理解发生了彻底转变,同时,他们吸纳了杂技、体操等的表演方式和特性,并与影像融合,诠释出不同的舞蹈理念。该舞团所创作的作品,如《影子王国》,以惊人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全新舞蹈形式给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不仅如此,“后后现代舞”时期著名的舞蹈家尤安尼·布尔热瓦常将舞蹈艺术与表演艺术融合,以脱俗的思想和新奇的理念反映世界和人生的最新潮流问题。布尔热瓦创作的作品《摔倒的人》,以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内在基础,结合了舞蹈和杂技等元素,让演员在一块不停旋转的方形木托板装置上表演,用这种方式与观众讨论“如何在变动中找到平衡”这一话题。由此可见,“后后现代舞”时期的舞蹈家将东方舞蹈特色、独特的编排技巧、众多艺术类型结合起来展示社会议题,表达主题。可以说,“后后现代舞”时期不仅是“后现代舞”时期的延续,也集前四个时期现代舞之大成,展现出综合魅力。
在世界舞蹈发展历程中,现代舞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赫然显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近现代舞蹈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星,而“后现代舞”在整个现代舞发展史中作为具有划时代与历史性意义的时期,更为西方舞蹈的发展带来了不朽价值。“后现代舞”在“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时期之后,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在生活与界限的模糊和个性与极端的倾向下展现出“一切动作都是舞蹈”“形式主义”的典型特征,这些与传统舞蹈截然不同的新形式引发了舞蹈界对“后现代舞”的舞蹈形态的一系列探讨。时代的演进使“后现代舞”逐渐没落,“后后现代舞”随之产生,其不仅是“后现代舞”时期的延续,还集前四个时期现代舞之大成。综上所述,“后现代舞”不仅以截然不同的形态与标新立异的思想在现代舞发展史甚至整个西方舞蹈发展史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还在舞蹈形态学领域中展现出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