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论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意象塑造及应用论文

2024-11-28 11:00:0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从“立象以尽意”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过程,分析了“立象以尽意”与食品情感交互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包含食品材质、造型、色彩等元素在内的意象定位与选择、意象加工与转化的食品情感交互设计方法。
本文从“立象以尽意”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过程,分析了“立象以尽意”与食品情感交互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包含食品材质、造型、色彩等元素在内的意象定位与选择、意象加工与转化的食品情感交互设计方法。同时,本文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归纳了食品情感交互设计中“象”的表征形式与“意”的情感传达方式,为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立象以尽意”美学思想的来源和意义
(一)“立象以尽意”美学思想的历史溯源
“立象以尽意”是《周易·系辞上》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圣人创立易象的初衷和目的。这里的“象”并非直接传达具体事物或具体道理,而是圣贤经过对宇宙间万物、社会与人生的广泛审视和深入探究,借助智慧提炼并总结出的具有深远意义和广泛代表性的象征性形象。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为解决“言”无法完全传达“意”的有效方法,是“言”和“意”的衔接。
(二)“立象以尽意”对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意义
“立象以尽意”的策略在于通过细微之处展现更广阔之意,由外在表现深入到内在实质。具体来说,“象”所呈现的是具体、多变且明显的特性,而“意”则体现为深奥的特质。在食品情感交互设计中,“立象以尽意”中“象”的表达主要体现在造型语言、材质色彩、文字版式以及情感交互载体等核心要素上。
当这些可见的、物质性的“象”被有效构建和呈现时,其所传达的“意”——主题与含义,将会触发独特的情感机制,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以及直接的情感沟通。
二、研究现状
(一)“立象以尽意”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应用研究现状
在关于“象”和“意”的思想内涵的研究中,有多位学者提出了深入的见解。余卫国认为老子所指的“道”不是能够言说的对象,人们对“道”的把握只能于“心斋”“坐忘”中去领悟,从而得到“意”。孙喜艳提出“象”为卦象,是天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意”则是与人含混、模糊不清的主观思想有关。李青从更加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提出“象”蕴含了超越常规精神层面的内在含义,是难以用言语充分表达的深刻内涵,而“意”则是对其的感悟。
在关于艺术设计中体现“立象以尽意”美学思想的研究中,王巨山通过对杨家埠年画创作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年画艺人常常运用中国传统吉祥元素和信仰元素,在作品中构建所绘事象与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间的关联,以此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意图。卫恒先通过分析刘大顺、姜晓梅和薛中等雕塑家的作品,探讨了如何通过雕塑手法模拟和反映天地万物的本质,进而体现“象”的内在特征并表达深刻价值。李梦露对北京故宫建筑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其整体布局、色彩搭配和建筑细节为故宫的“象”,而所传达的“意”则是古建筑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对于“象”和“意”的哲学关系和美学思想的解读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立象以尽意”的美学思想角度出发,对雕塑、建筑设计和绘画创作等领域的影响与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于“立象以尽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应用和影响的研究尚显不足。
(二)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探索与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公众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均有所增强。消费者在选择各类食品时,除了关注食品自身的品质外,也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设计,这包括但不限于食物外部交互设计与食物互动体验设计等。
情感交互的概念最早由唐纳德·A·诺曼提出。他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多样性划分为三个阶段: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不同层次在人的整体机能中所起的作用皆有差异。
在食品设计上,情感交互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孙明海、李巧利通过分析具体应用设计,指出情感化交互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建立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林海燕认为,在交互理念引导下,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情感交互设计语言包括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版式语言和交互语言,这些元素促使传统设计对象和价值标准产生了新的转变。纪方圆通过研究儿童食品包装中的情感交互,发现娱乐性、新奇性、刺激性等独特情感机制对食品设计新方向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实现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有效的情感沟通。钟慧敏、钱志扬、胡新成结合传统节日色彩使用上的象征性情感、材质使用上的趣味性情感、图形运用上的生动性情绪、造型运用上的体验式情感,探讨了它们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强调情感化设计能够加强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亲切感。
从以上国内各学者对于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研究来看,近年来在食品设计上运用情感化交互设计理念的趋势呈上升状态。这些研究领域多聚集在特殊环境下、特定人群中的情感化食品包装设计上,对研究食品情感交互设计中直接设计因素的演变具有借鉴意义,但对食品本身的情感交互设计尚需进一步探索。
三、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分析
(一)食品情感交互设计中的感觉交互特征、目的及形式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富足程度显著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设计的需求已经超越了质量、环保和外观等传统因素,转而追求更深层次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互动体验。在这一背景下,具有感官互动功能的食品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食品的造型、包装和材质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成了消费者与食品之间信息交流、传播和反馈的关键媒介。
在食品设计领域,感觉交互的特性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交互固有属性,二是交互实施方式。这两个要素相互作用、结合,共同塑造了感觉交互的独特之处。具体来说,感觉交互属性主要涵盖了娱乐性、新奇性和刺激性,而感觉交互方式主要是感官刺激、行为引导以及情境重塑。
娱乐性在感觉交互中是一种普遍且易被接受的情感体验,它能够让消费者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好感和认同。新奇性是消费者出于惊讶或好奇心理,快速且高效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食品本身的心理驱动因素。刺激性则是指利用比较独特新颖的造型、鲜明艳丽的色彩、生动活泼的图形和独特的材质,来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给予消费者精神上的冲击。消费者、食品和使用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它们之间通过相互影响来形成互动。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三个感觉交互特性都需要通过具体的交互方式来呈现。根据前文对食品情感交互特性的分析可以明确,消费者是通过食品设计的交互方式来完成与食品的互动的。
(二)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现存问题
随着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产品的种类和涉及的领域日益多样化,食品设计方面也在不断创新。然而,一些企业过于注重食品包装的华丽,却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质量。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食品的创意性,但在包装上的过度设计,反而导致了食品与消费者之间互动体验质量的下降。
食品内外包装上的信息如果冗长、繁杂,会导致消费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关键信息,从而降低交互体验。因此,当前食品情感交互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有效性交互体验不足、功能性表达不明确、信息传播冗长且不够高效。
四、“立象以尽意”对食品情感交互设计的优化探索
(一)材质之“象”——情感趣味之“意”
消费者对食品本身材质、外部包装材质的情感源于他们对食品材料的肌理、光泽、色彩等方面的感知。不同的材质会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知体验,激发他们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对其对食品的整体印象产生影响。然而,在食品设计实践中,首要任务是确保食品材质的安全性,这是满足消费者情感的首要条件,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如Holly Grounds使用马铃薯淀粉、甘油、水和调味剂等材料开发了一种可食用的生物膜调味包装,用来取代方便面包装以及调味品的塑料包装。它可以密封面条以防止其变质,但在与水接触时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溶解。这种对食物材质的新尝试改变了传统的饮食方式和使用过程,在情感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使用方便、安全高效的诉求。
(二)造型之“象”——情感体验之“意”
独特造型的设计可以加深消费者对产品造型的认知,从而强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印象。如Tomonori Saito&Shohei Sawada所设计的“禅岩花园”糕点,其灵感来源于一座假山石花园,盒装糕点中的“假山石”是黑芝麻糕点,“沙子”则是糖粉。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用叉子翻动糕点,将糖粉裹在糕点上的感觉与在禅石花园中翻动沙土的行为乐趣相结合,使消费者在食用糕点的同时可以获得情绪体验,感受到更强的交互体验,而不是仅有“吃”这一单一行为。
同时,沉浸体验式的食品造型设计同样能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印象。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专业的西禹宁设计的《与沙共息》为例。该作品基于对新疆特色食物“沙棘”的Frankia根瘤固氮作用的探究,从食物与身体的角度出发,结合时间与空间维度,利用Ardiuno和Processing制作了一套连接人类与沙棘的呼吸及痛感的可穿戴装置。通过此装置,人类能够感知到沙棘因二氧化碳超标和氮元素比例下降而产生的窒息和肢体疼痛,同时,该装置将代表沙棘生长状态的“根系”与代表荒漠化程度的“粒子”进行可视化展示,使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沙棘等荒漠植物所面临的危机,以及新疆生态早年间的破坏与近十年来“沙棘林下经济”等荒漠治理措施的初步成效。
(三)色彩之“象”——情绪象征之“意”
在食品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情绪反应。即便是同一种颜色,其亮度和饱和度的变化也能引发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一方面,色彩本身就被认为具有情感属性;另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给颜色附加特定的象征含义和情感色彩,这些象征含义和情感色彩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情绪体验。如李路佳、李敏的“一直吃到海水变蓝”这一创新性食物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茶点——春水生。他们用甜品颜色的变化反映水体的不同污染程度,从浑浊不堪的污水的颜色到最后呈现的通透蓝色,代表了水质改善的整个过程。这种设计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将这一过程转化为可以食用的“一袋水”。这种创意性的食品设计与趣味十足的展览相结合,以颜色为媒介,直接触动了人们对海洋的深层情感,进而唤起人们对海洋环保事业的支持。
在感性消费的背景下,情感化的食物设计旨在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迎合消费者的文化情感需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食品本身的特质,以及包装设计中材质所激发的趣味性情感、造型所营造的体验式情感和色彩所传达的象征性情感。这种设计策略有助于使食品设计更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增进消费者与食品之间的亲密感,同时还能提升消费者的艺术化生活体验,引导并改善消费者对现代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此外,这样的设计坚持食物本身利民利天下的初衷,能够促进食品设计朝着更具前瞻性和更适应未来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