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探究论文

2024-11-16 15:32:4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美声唱法更加关注对人声的艺术化表现,借助于嗓音来诠释美声作品的意蕴情感。因此,美声对发声要求更严谨,更科学,尤其是气息的调节与控制,更是考验美声唱法专业性、表现力的关键点。“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文章讨论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分别从呼吸器官、气息支点、气息与发声的综合训练入手,阐述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训练技巧。最后,对气息的运用方法进行重点介绍,要保持气息的平稳性,调控好气息的节奏,注重情感的有效融入。
摘要:美声唱法更加关注对人声的艺术化表现,借助于嗓音来诠释美声作品的意蕴情感。因此,美声对发声要求更严谨,更科学,尤其是气息的调节与控制,更是考验美声唱法专业性、表现力的关键点。“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文章讨论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分别从呼吸器官、气息支点、气息与发声的综合训练入手,阐述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训练技巧。最后,对气息的运用方法进行重点介绍,要保持气息的平稳性,调控好气息的节奏,注重情感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美声唱法;气息控制;气息运用
气息的灵活运用是美声唱法的关键。帕瓦罗蒂认为,美声唱法中的气息控制非常重要,气息控制不当,不仅影响歌声的艺术表现力,更可能毁坏歌唱者的嗓子。源于意大利语“Bel canto”的美声唱法,非常强调歌唱者对发声区域的均衡调节,以保证高水平的发声质量。美声唱法在发声特点上,讲究嘹亮、浑厚,而气息的有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美声演唱者而言,气息的运用,又会受到歌唱时情绪变化的影响。激昂慷慨的歌唱,气息会变得急促,低沉严肃的歌唱,气息会变得舒缓。由此,歌唱者要掌握气息的控制技巧和方法,合理、有效地调配气息,让气息与歌唱者、声乐作品保持良性的统一,更好地展现美声唱法的艺术特色。
一、美声唱法与气息控制
在声乐唱法中,美声是最常见的声乐技法。美声唱法是伴随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气息的运用在于发声,美声唱法细腻、圆润、生动的唱腔,对气息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一)美声唱法中的发音器官
从歌唱形式看,美声唱法要求喉头处于吸气状态,利用呼气来作用声带,使得共鸣腔体得以均衡、完全地共鸣,进而展现美声唱法“美妙的歌声”艺术特色。从生理学视角看,对美声唱法的运用,需要歌唱者能够调控多个发音器官混合发音。因此,演唱者想要获得高水平的美声唱法,必须掌握较高的发音技巧。显然,从发音器官结构上看,完成美声唱法,需要把握好鼻腔、腭、口腔、咽腔等调音区,对声带、喉头的调整,在于控制声源区;对于气管、肺、横膈膜、胸腔的调控,在于控制发声的动力区。厘清美声唱法对各发音器官的控制关系,为完美地诠释声乐作品奠定基础。
(二)气息控制的特点
气息的控制,之于美声唱法意义重大。歌唱者需要调控好演唱时的气息节奏,为发声提供充足、有力的支持。总的来说,在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有三个特点。一是,气息控制要具有平稳性。气息是发声的关键,平稳的气息,要通过呼气来控制声带,声带又分为高、中、低三个声区,平稳的气息,有助于统一各个声区的母音。同时,气息在呼出的过程中,还要强调喉头的稳定,确保发声更加平稳。二是,气息控制要保持连贯性。气息在发声器官中的流动,要具备连贯性。美声唱法中的气息,要求圆润、饱满,没有连贯的气息是难以确保胸腔饱满状态。因此,要通过专门训练,来增强气息的连贯性。三是,气息控制要做到强弱收放自如。气息控制能力,考验歌唱者对美声唱法的运用能力,气息有强弱之分,歌唱者能够根据歌唱需要,自主切换气息的强弱变化,以提升声乐作品的歌唱效果。
(三)气息控制对美声唱法的作用
在美声月坛,著名的歌唱家,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气息控制能力。因此,对于歌唱者,气息控制是平时声乐训练的必修项。其作用有三点,一是,利用气息控制,来保护演唱者的声带。从美声唱法发声方法看,声带作为声源区,要求歌唱者能够通过对声区的灵活控制,来保障美声唱法的演唱表现力。声带是通过气息的作用来发声,美声唱法对声带要求更为苛刻,有效的气息控制,有助于调整声带的闭合力,达到最佳的共鸣效果。因此,演唱者在气息控制训练中,可以很好地减少对声带的损坏,降低体力消耗和演唱疲劳。二是,利用气息控制,获得更加的美声音色效果。美声唱法非常重视共鸣腔体的运用,气息的控制,有助于促进胸腔、口腔、头腔的共鸣,以保证音色的饱满、和谐。对于不同气息控制能力的演唱者,声带在发声时,其音色存在差异性。灵活、平稳、充足的气息,能够对歌唱的声音起到良好的润色效果。演唱者通过对小腹、横膈肌、喉部等器官进行有效的调控,确保气息作用于声带,以获得最佳的美声表现。另外,声带与气息之间,会因为气息的凝滞,导致歌唱时音色变得暗沉无力。气息的控制,演唱者还要注重技巧的运用,增强音色的质感。三是,利用气息控制,唱出声乐作品应有的情感意蕴。情感的表达是美声唱法的特色之一,演唱者在歌唱时,发音、气息、吐字、情感必不可少。演唱者要深入理解声乐作品中的情感,配合气息控制,让歌唱者将作品的情感,借助于有效的气息节奏,与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二、美声唱法中对气息控制的训练方法
(一)呼吸器官的训练
针对呼吸器官的训练,主要体现为对呼气、吸气的控制。呼气训练,要求歌唱者能够在声带保持正常闭合的状态下,来调控自己的气息。声带闭合的稳定性,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来强化。比如,在声带基本闭合时,声带双侧运动至正中位置,演唱者通过调整声带肌肉,来完成发声和屏气动作。演唱者的声带闭合稳定性,借助于呼吸肌肉的调控,来保证呼气的过程中,气息与声带协调配合,气息的吞吐大小,受声带肌肉的控制,从而保持较长的呼出时间。吸气训练,重心是让演唱者能够找到放松、平缓、平稳的气息。吸气时,要调整心态,做到放松。对于喉头,要保持在吸气位置,让气息从口鼻,慢慢进入胸腔。同时,身体状态的调整,要站稳,保持胸廓饱满。吸气时,要通过重复、不断地训练,让演唱者能够以最少的吸气,来保持最佳的发声状态。
美声唱法,对呼吸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胸式呼吸,演唱者通过调整胸腔肋骨的扩张,来助力呼吸,该方式对演唱者来说具有轻快、灵活的特点,弊端是该方式带来较大的呼吸声响,尤其是需要歌唱者能够不断利用胸腔进行发力,以确保气息的稳定。另一种为腹式呼吸,即通过小腹、横膈肌来完成对气息的控制。运用腹式呼吸,横膈膜通过上下移动,让气息得以变得稳定、悠长。不足是,该方式气量有限,难以做到灵活换气。第三种方式是胸腹联合式呼吸。顾名思义,胸腔和腹腔都参与到呼吸过程中。演唱者通过打开胸腔,吸入更多的气流,确保呼出、吸入的气息流畅。不过,该方式需要演唱者能够加强对横膈膜的控制与训练,横膈膜是整个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关键肌肉,通过长期训练,来有效调控横膈膜参与到气息和发声中。
(二)气息支点的训练
对于气息支点,理解为歌唱中所用到的呼吸节奏,气息的控制与训练,就是对歌唱时呼吸的操纵与调控。气息支点,在歌唱过程中,多集中于腰腹部,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为支持点。歌唱者在平时要重视气息支点训练,找准发声的支持点,为确保美声唱法夯实基本功。从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中,喉部不是唯一的发声部位,还需要借助于身体的胸腔、腹腔等部位的配合,来获得更有效的美声演唱效果。也就是说,在气息控制中,腹部的横膈膜,以及腹部其他部位的肌肉群,也要参与气息的控制,以为演唱者提供良好的气息支持。具体而言,不同声乐作品在演唱时,对气息支点的调整也有所不同。演唱者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增强小腹与横膈膜的配合。事实上,气息控制考验的是演唱者对相关发声部位的精准调控,通过控气,来连接声带,确保气息贯通、饱满,让听众聆听到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人声。
美声唱法,对气息支点的控制要求很高。演唱者多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通过横膈肌调整胸腔气息,使其下压,腹肌放松,腰肌、肋肌外扩,将气息推送到胸部,再沿口腔呼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胸腔得到很好地收缩与控制。同时,气息在呼出时,还要配合声带高、中、低等不同声区,以产生与声乐作品相一致的歌声。对声区的训练,演唱者需要控制好声带的松紧状态。比如,在低音区,歌唱者要调整多个共鸣腔,将气息压到最低,将声带拉长、变厚,气息通过闭合声门的边缘,发出浑厚的低音。在中音区,歌唱者需要适当增加气息的压力,缩短声带,增加声门对气息的阻滞作用,从而发出有力的中音。在高音区,气息需要更大的压力,声带要紧绷,保持较高张力状态,面部肌肉群要适当放松,让气息保持贯通、自然。由此,气息支点的训练,歌唱者需要调整气息的吞吐力度,要做到均衡、灵活,能够根据声乐歌唱需要,找到合理的气息支点,确保发声质量。
(三)气息与发声的综合训练
美声唱法中,对气息的控制,最终是要求演唱者能够将气息与发声建立有效的协调,气息与发声综合训练,用气息来调控发声,促进两者协同配合,让美声更具表现力。在训练方法上,通常采用如下方式。一种是快速吸气慢速呼气训练。该法讲究用口、鼻进行快速吸气,调整多个吸气、呼气节奏。节奏一,3秒完成吸气,用10秒完成呼气;节奏二,用3秒完成吸气,用20秒完成呼气;节奏三,用3秒完成吸气,用30秒完成呼气。建议演唱者以三次为一个训练组合,每次训练十分钟。另一种是慢速吸气快速呼气训练。与前面的训练节奏和方法正好相反,在气息控制上,节奏一,以10秒完成吸气,用3秒完成呼气;节奏二,以20秒完成吸气,以3秒完成呼气;节奏三,以30秒完成吸气,以3秒完成呼气。以三次训练为一个组合,每次训练10分钟。同样,对吸气与呼气的综合训练,还有一种类似于狗喘气的训练方法。对该方法说明如下,训练时,演唱者要伸出舌头,调整吸气和呼气。先由慢开始,逐步增加吸气、呼气节奏。该法着重训练呼吸的频率,增强演唱者对呼气、吸气节奏的把握。
气息与发声的综合训练,还要借助于“啊”“噫”等发声方式,将气息与高、低音发声训练综合起来。如由低音向高音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逐次提高音高,至极点后,再由高音螺旋下降,往复训练8遍。另外,气息与发声的综合训练,还要强调演唱者做到气息的连贯性。气息控制要做到自然、流畅,与发声保持过渡平滑。练习者通过上唇发出“哔哔声”,在气息与发声交汇点,找准气息的流动走向,体认发声器官与气息相撞时的感觉。这种训练,有助于练习者能够感知横膈膜的作用。演唱者在训练时,要灵活处理气息的转化,将气息与发声、情感表达与音色训练综合起来,不断提升演唱者的气息运用技巧。
三、气息控制在《说给大海》美声唱法中的应用分析
恩·卡鲁索认为,一旦掌握了呼吸,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源,在美声唱法中,更加强调气息的支持和灵活运用。《说给大海》由赵大明作词,张千一作曲,该曲旋律起伏大,气势磅礴,属于难度较大的男高音作品。要求演唱者要能够很好地调控呼吸的速度,把握好歌唱的节奏,最终完美地诠释作者对大海的那份深深的爱恋之情。如谱例1、谱例2所示。
歌曲的第一个乐句,旋律为中速稍慢,发声区为中低声区,歌唱者要跟着旋律,调整呼吸的速度。吸气时,不能太满,气息太足,会影响横膈膜的调控能力,导致演唱时旋律不平稳,缺乏流畅性。同样,吸气太浅,也将干扰横膈肌对气息的调控灵活性,导致后续歌声没有感染力,无法有效表达对大海的向往与爱恋。由此,演唱者在歌唱首句时,要恰当把控吸气的深浅,做好对气息张力的有效调控,伴随着前奏的速度,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上行、下行伴奏音型,娓娓道出对大海的那份真情。
结合曲谱第23-24小节,乐句的后半部音高明显上升。前半句结束音由e1瞬间跨越到最高音g2。音高的骤变,对演唱者来说,需要瞬间调整吸气,以增强气息量。同时,在歌唱时,演唱者还要通过调整横膈肌、肋肌、腹肌、腰肌等部位,来协同调控呼吸的节奏,以便更好地满足高声区演唱所需的气息支撑。在第25-30小节,歌曲的旋律开始由上行逐渐向下行转变,表现为先扬后抑的歌唱方式。歌唱者在调整气息时,要把握好力度,逐渐减弱气息,但要做到高音感觉的保持,否则会导致破音,影响歌唱的良好发挥。
整个歌曲的高潮部分在第39-59小节,也是抒发对大海无限爱恋的情感部分。如谱例3所示。
音高的变化,从g2开始,要求演唱者能够连贯地保持较长的气息,情感要饱满,该部分歌唱难度较大,两个乐句属于改头换尾方式,演唱者要保持更深地吸气,让气息能够从硬腭转换到软腭上,避免因高音区持续时间太长,导致高音出现唱不上或者出现不连贯。同时,在歌唱时,演唱者要合理做好换气。换气呼吸状态的自然变换,演唱者根据乐句之间的短暂休息间隙,配合歌曲对气息的需要来实现换气。简言之,就是演唱者从“积极的歌唱状态”,切换到“瞬间休息状态”,再切换到“积极的歌唱状态”。显然,换气彰显了演唱时气息调控的技巧,恰当的换气,能够确保演唱者自然、连贯地完成乐句与乐句间的衔接。相反,在演唱时,演唱者一旦出现换气不当,将直接影响整首歌曲的演唱效果。
对照《说给大海》歌谱例,该曲整体上要求中速,演唱者以匀速换气为主。循着歌唱节奏,前半部分,歌曲旋律起承转合,换气点便于把握,演唱者吸气要适中,声带拉紧拉长,歌唱旋律自然流畅;后半部分,歌曲进入高潮,每小节内,都讲究弱起,这就要求演唱者能够调整呼吸状态,加大吸气的强度、密度,让声带拉紧变薄,以适应高音区演唱要求。对演唱者来说,还需要精准把控换气点,保障歌唱旋律与情感抒发协同自然。另外,结合《说给大海》歌词,“大”“海”出现的频次多,属于开口音,演唱者在歌唱高音时,可以适当加入“o”“u”等母音成分,避免歌唱时声音太过明亮。
四、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运用技巧
(一)气息控制要灵活,确保平稳度
美声唱法,非常讲究气息的控制。演唱者要通过调整气息,来控制发声的自然、通畅。在歌唱时,声音线条要纯净,呼吸的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歌唱者的气息平稳了,对声区的调控更能做到游刃有余。具体而言,气息的平稳度,需要做到气息流畅、喉头稳定、共鸣良好。歌唱时,歌唱者要站立自然、放松,身体挺直,便于气息上下自由流畅。同时,唱前要做深呼吸,将吸入的气沉入丹田;在歌唱时,调整呼出的节奏,慢慢调整气息,并争取腹腔、胸腔、口腔等器官部门紧密配合,让气息平稳、均衡、持久。对于喉头,演唱者要调控喉结位置,使其处于自然状态。吸气时,喉头适当下降;唱时,慢慢打开喉咙,确保喉头稳定,便于气息与声带配合。共鸣是美声唱法的重要条件,歌唱者要尽可能利用全共鸣方式,来更好地表达声乐作品的音色和效果。
(二)气息控制要富有变化,把控好节奏
在美声唱法运用中,声音要圆润、饱满、具有穿透性。气息的控制,要根据歌唱需要而变化。比如,演唱低声部时,声带要放松,胸、腹要松弛,气息要控制有力。演唱中声部时,呼吸和口咽要配合,让歌声富有亲和力。演唱高声部时,压低嗓音,绷紧声带,加大气息的支撑量。针对美声中跳音的处理,对演唱者来说,用横膈膜来调控气息,来表现轻快、激动的旋律。对换气的运用,在歌唱时,对照唤起点,有节奏地一唱、一换,确保歌声衔接有序。
(三)气息调节要强弱变化,突出情感表达
美声唱法注重以声传情,情感表达是美声唱法需要关注的重点。气息控制,也要聚焦声乐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演唱者在唱前要分析声乐作品的情感,对照谱例,把控气息的强弱变化,使其与曲谱节奏相应合。高亢乐段,演唱者利用横膈肌来控制气息,确保嘹亮、激昂情绪;低沉乐段,降低音调变化速度,加强咬字,传递厚重、婉转的情绪。另一方面,换气的运用要与分句处理、过渡相融合。美声唱法的情感,与演唱者的音色、吐词、气息调整、二度创作等有关。要注重词句间的情感走向,巧用气息、发声,演绎出声乐作品的丰富情感。另外,气息的强弱变化,也传递出不同的情绪。演唱者要处理好情感与人声的关系,让歌唱深入人心。
结语
气息控制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专门训练来达成。在平时训练中,要从呼吸器官的控制、气息支点的控制,以及气息与发声的综合训练中,夯实基本功,不断提升演唱者的气息控制能力。同时,在气息训练中,要做到科学、正确掌握气息控制的方法,演绎出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声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阮小阅.音乐剧中美声唱法的研究与思考[J].戏剧之家,2023,(27):24-26.
[2]滕成琳.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分析[J].艺术评鉴,2023,(17):116-121.
[3]戴龙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J].艺术大观,2023,(20):28-30.
[4]刘海蒂.美声唱法中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J].音乐天地,2020,(20):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