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论文

2024-11-16 15:06:3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有历史原型。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后来杨景贤创作的杂剧《西游记》,都为吴承恩创作的百回本《西游记》打下了基础。《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孙悟空这一形象。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有历史原型。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后来杨景贤创作的杂剧《西游记》,都为吴承恩创作的百回本《西游记》打下了基础。《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孙悟空这一形象。
一、孙悟空形象悲剧性的具体体现
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由与约制。孙悟空作为自然之子,大闹三界。另一方面为自身与制度。作为取经成员,孙悟空由于急躁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必然会和唐僧等人物产生冲突,进而受到制度的束缚。
(一)自由与约制
孙悟空天生有着对自由的渴望。《西游记》前七回写他的出生以及他大闹三界,深刻地体现了追求自由与社会环境约制间的矛盾。关于他的出生,《西游记》原文写到“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从这来看,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之子,和天界、人间、地府三者毫无关系。他出生奇特,有自身的真性情。
孙悟空在追求自由的路上所受到的约制,主要表现在大闹三界。
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孙悟空拜师学艺。然而,学得一身本领的他,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器。孙悟空下海求借兵器,龙王却小瞧他。孙悟空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于是拿着金箍棒大闹水晶宫。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孙悟空说:“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在大闹龙宫这一回合中,孙悟空胜出了,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孙悟空获得武器后,又面对关于生死的挑战,在原文中写“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拉拉扯扯,定要拖他进去”。孙悟空为了追求自由和应对挑战,大闹阴曹地府,对判官说:“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销毁生死簿后,他又说:“今番不伏你管了。”这是孙悟空和生死进行的一场博弈。在大闹地府这一回合中,他也胜出了,使得猴群获得了永生。
获得永生后,孙悟空面临的挑战并没有结束。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他决定接受招安。但是玉皇大帝只是“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孙悟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他扰乱蟠桃宴,大闹天宫。但是在大闹天宫这一回合中,他却被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孙悟空在经历了三次反抗之后被压在五行山下,无疑是莫大的悲剧。
(二)自身与制度
孙悟空被压于五行山下,不仅体现了自由与约制的矛盾,还是自身与制度的对抗。一个人脱离了社会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孙悟空也同样离不开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1.个人与唐僧
在整个小说中,唐僧至少有三重身份:一个是通俗传说中的圣僧,一个是基于民间故事被认为的金蝉子转世、如来佛祖的二徒弟,还有一个是作者描述的正在去往西天取经的人。因身份的特殊性,他在整个取经过程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在第八回中,菩萨奉旨寻找取经之人,路过五行山时,孙悟空对菩萨说:“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遂引导唐僧与孙悟空建立起了师徒关系。唐僧是制度与规则的执行者,执行的权杖就是孙悟空头上所戴的紧箍儿。孙悟空不守规矩,一心想的是如何自由自在地生活,因此,紧箍儿的作用就是管束他不羁的性格。
唐僧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师徒二人必将发生激烈的冲突。小说中一共有三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打死六个小毛贼、三打白骨精和打杀草寇。总之,孙悟空的变化来源于师父的“管教”。在取经途中,孙悟空放荡不羁,如有不守规矩,唐僧便会念紧箍儿咒加以惩罚。对于孙悟空而言,他护主心切,对于唐僧而言,他站在了道义的一面。他们二人在本质上并无对错,只是在遵守规则和破坏规则上有自己的不同见解,正是如此才导致孙悟空的悲剧愈演愈烈。
2.个人与取经团队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说过,唐僧是一个不善于观人察物的领导,孙悟空才是唯一认真的朝圣者,猪八戒是一个在追求体面的世俗目标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普通人。这几个看起来毫无共同之处的人,却因为西天取经这一任务被联系到了一起。
在取经团队中,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冲突比较精彩。猪八戒这一角色更多地展现出了滑稽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故事情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与孙悟空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在五庄观,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后猪八戒抱怨道:“你一变个甚么虫蛭儿,瞒格子眼里就飞将出去,只是我们不会变的,便在此顶缸受罪哩!”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的个性并没有被隐藏。他喜欢展示自己的本事,嘲笑猪八戒是个呆子。猪八戒虽然不及孙悟空聪明,但是也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在取经途中,猪八戒总会先算计个人的利害得失,有时还会说谎让唐僧赶走孙悟空。正是因为这样,孙悟空在取经途中需要时常处理和猪八戒的冲突。
总而言之,孙悟空作为取经团队中的一员,逐渐摒弃了不受拘束的恣野个性。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改变,使得取经能顺利进行,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孙悟空的悲剧色彩。
3.个人与外部困境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因此孙悟空要想成为斗战胜佛就必须去适应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在西天取经途中,师徒四人主要面对的外部困境是众多妖怪与盗匪等。
据统计,《西游记》中共有135个大妖怪和无数小妖怪。面对妖怪,孙悟空的态度是见妖必除,除恶务尽,他先后战胜了白骨精、黄袍怪、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等妖怪。面对盗匪时,孙悟空依然选择以暴制暴。唐僧从五行山下救起孙悟空后就遇到了强盗,强盗六人想要强抢唐僧和孙悟空的行李,唐僧的想法是应该将强盗送到官府,孙悟空即使再有本领也只能打退他们。而此时的孙悟空身上还有着身为齐天大圣的桀骜不驯,所以,面对黑恶势力,他没有听从唐僧。
在小说最后,孙悟空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变成了斗战胜佛。在降妖除魔的途中,凭借孙悟空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取经任务的。从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㔉洞如来暗示主人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如来的帮助,孙悟空一个人很难脱身。
总而言之,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孙悟空的悲剧性表现得愈发明显,个人与制度的冲突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取经的过程中,外部条件只允许孙悟空循规蹈矩,不允许其自作主张。
二、孙悟空悲剧的原因
孙悟空的悲剧是双重的。从大闹天宫到被压于五行山下,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渐渐被约制。孙悟空悲剧性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性格
对于拥有桀骜不驯、自由精神的孙悟空而言,他是一个强者。正是由于他这种“强者为尊”以及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才导致了其悲剧。
在第一个故事板块中,孙悟空最突出的性格是桀骜不驯、追求自由。在大闹三界时,他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但是他忽略了存在即合理。在第三次与制度斗争的过程中,他被镇压在五行山下。一开始被镇压时,孙悟空的心中很不服气,想着出去之后如何对付天界。第二个故事板块更多是表现他的疾恶如仇、坚守正义、有勇有谋。在取经路上,他对待妖怪毫不留情,见妖必除,但是对待天界的神仙,孙悟空却一再妥协。在第二十七回,这时的孙悟空已经被改变了很多,不再想着回到猴群,对师父说:“若无松箍儿咒,你还带我去走走罢。”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急躁的性格也时常导致师徒四人陷入险境,因此他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
(二)社会环境
人类社会处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时期,因而理性不能完全消除存在的阴暗面——这是悲剧的社会原因。
孙悟空是兼具人性、神性、物性的形象,其中的人性恰恰体现了其社会性。《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朝堂混乱,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所谓特定时期的作品是对特定历史的反映,在第二十九回中,“‘哪个敢兴兵领将,与寡人捉获妖魔,救我百花公主?’连问数声,更无一人敢答,真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其实就是对当时“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讽刺。
孙悟空对自由的追求与明中后启蒙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进步思想)的兴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贽提出“童心说”,倡导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统治,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个性解放。《西游记》前七回讲的就是孙悟空桀骜不驯,虽然在三次大闹之后被打压,但对自由的向往仍不可掩盖。李贽的思想在当时被看作异端,是不被正统思想所承认的歪门邪道。吴承恩看懂了时代的悲哀,看透了时代的悲剧。所以在《西游记》后半部分中不断对孙悟空进行异化处理,给他戴上了紧箍儿,让他受制于唐僧。因为只有这样,孙悟空才能真正成为斗战胜佛。
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必然与阻碍历史发展的落后势力发生冲突。孙悟空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黑暗但却又有启蒙思潮的时代,这导致了他的悲剧。
(三)作者因素
孙悟空的悲剧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本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后期写《西游记》时,吴承恩自己也提及,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唐僧一直是故事的主角,从吴承恩开始,孙悟空成了个性鲜明的主角。从《西游记》主角的变化可以看出吴承恩和前代作者价值取向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与吴承恩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时王阳明心学盛行一时,而吴承恩生活的地方,正好是心学的发祥地。心学的代表人物钱德洪、王畿等人都和吴承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且主要在吴承恩生活的江浙一带讲学,因此吴承恩必然会受到心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吴承恩受到心学的影响,他笔下的孙悟空才可以无拘无束。然而,吴承恩作为读书人,科举考试屡屡不顺,这何尝不是孙悟空悲剧形象的投射呢?在吴承恩的笔下,如来代表着封建制度,紧箍儿是功名利禄的象征。对于吴承恩而言,他在晚明时期没有走出儒家的紧箍儿和思想的圈囿,依然投身科举考试,这是作者的悲剧,也是孙悟空的悲剧。
孙悟空的悲剧不是偶然,细看《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这一人物的描述,从吸收日月之精华的猴王出世,到作为花果山的山大王,他身上的灵性无法掩盖。他热爱自由,向往平等,被压五百年的他,心里更多的是不甘,和对自己桀骜不驯性格的难以割舍。在西天取经路上,他的英雄个性并没有因为被压于五行山下而有改变,因此观音为了让唐僧可以“降伏”他,赠予唐僧紧箍儿。他在一步步地朝着天界设计好的更大的圈套里走去,最终成了斗战胜佛。即使这样,他依旧需要自由,他依旧想把紧箍儿拿下来。因此取经成功后的孙悟空也是悲哀的。
综上所述,在吴承恩《西游记》中描绘的那个世界,孙悟空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表面结局熠熠生辉,可是孙悟空心底的不自由依旧是悲剧性的,而也正是这种悲剧塑造了不一样的孙悟空,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他,以不平凡的人生之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他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