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音乐言语研究论文

2024-11-14 17:26:2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江文也晚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目前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对其作曲技术以及演奏技术的分析之上,本文借助宋瑾教授的音乐言语研究成果,对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音乐言语进行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背景、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技术术语、认知术语,以及情感术语研究。
摘要: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江文也晚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目前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对其作曲技术以及演奏技术的分析之上,本文借助宋瑾教授的音乐言语研究成果,对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音乐言语进行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背景、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技术术语、认知术语,以及情感术语研究。
关键词: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音乐言语
引言
江文也是我国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创作了大量富有新意的音乐作品。钢琴音乐创作贯穿了江文也的一生,例如著名的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十六首断章》《小奏鸣曲》《乡土节令诗》等等。其中,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作为江文也晚期钢琴音乐创作的集中精炼的佳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韵味,被国内外音乐学习者所熟知。江文也作为20世纪下半叶以钢琴音乐创作为主的作曲家,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作为江文也晚期钢琴音乐中的佳作,聚集了江文也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独特见解。目前,国内已有相当数量关于江文也音乐创作的文论,对江文也的管弦乐创作、钢琴音乐创作,以及作曲家的音乐思想等都有些许研究。但就其晚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而言,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对作曲技术、演奏技术上的分析,有必要用更多元、更丰富的角度对该作品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借助宋瑾音乐言语的理论成果,从历史北京、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对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背景、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技术术语、认知术语,以及情感术语。
一、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背景
江文也于191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永定,1916年随家迁入福建厦门,1923年至日本留学,中学时期的他就流露出对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1928年考入武藏高等工业学校电器机械科,1932年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积极投入音乐事业。1932年1933年江文也两次参与日本音乐比赛,均获得入选奖,他也因此奠定了在日本音乐中的地位,有能力接触到日本乐坛的顶尖人物。1932年江文也发表了《声乐家谈自己的方向及研究题目》一文,指出他决心转向作曲专业。在日本音乐家的影响下,他开始自学作曲技术,热爱西欧德彪西、巴托克等人的音乐风格。因此,他早期的音乐创作中充斥着日本音乐风格以及对西欧作曲技术的效仿。江文也曾说过,作曲方面的功夫大部分可以说是自修而来的。他将名曲的总谱都背下来,学习和声基础,就这样学到了西欧音乐的作曲技术。1934年,江文也再次回到台湾,四处游历收集台湾民歌素材带回日本进行创作,创作了《白鹭的幻想》《听一个高山族所说的话》《城内之夜》等,其中《城内之夜》就是组曲《台湾舞曲》的前身,也是江文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展现了台湾人民的性格形象,以及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深深思念。此后,江文也的音乐作品在日本连连获奖,确定了他在日本乐坛的地位。1936年齐尔品邀请江文也共往北平、上海,这次回国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国土地的广袤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悠久。由此,他决定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进行创作,积极发扬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这也极大地促成了他决心定居于中国大陆。1938年,江文也定居北平,担任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作曲教师以及声乐教师。回国后,江文也受到国内反封建思潮的影响,其音乐创作达到了顶峰,创作了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管弦乐曲《孔庙大晟乐》《第一交响曲》等。在回国的几年间,江文也流露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浓厚兴趣,认真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并创作了多本诗集,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钦佩之情。1950年,江文也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作曲系教授。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还设在天津,因此他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北平至天津的路途中,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就是江文也在火车上完成的作品。
当然,作曲家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与其自身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见解有着极大的联系。江文也作为出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台湾作曲家,与日本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时的台湾早已处于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因此他很自然地接受了日本的教育模式,并在青少年时期就前往日本留学,接触了较为超前的音乐艺术。这种早年的学习经历即是他个人风格成熟的重要因素,也是他晚年无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原因之一,这点在汪毓和教授的论文中论述得十分清楚。因而,对音乐作品的研究必须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地关照,从而得出可信可靠的结论。作曲家音乐作品的音乐言语是他独特风格的表达,对音乐言语进行研究是熟知音乐作品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具有强烈的“隐喻性”。由于音乐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相较文学文字、绘画色彩的表达较为模糊。而作曲家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结合自己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以此来确定自己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杨燕迪教授说道:“音乐言说的‘隐喻’能力,就是鼓励通过文学性、联想性和主观感觉性的言辞描述来传达音乐的意义并进而丰富音乐的意义显现。”①本文借助国内外音乐语言的研究成果,对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进行研究分析。
二、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技术术语研究
顾名思义音乐言语的技术术语指的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进而得出音乐作品中的表层作曲技术,例如和声织体、旋律线条、曲式结构等方面。宋瑾教授说道:“技术术语指的是采用音乐既成术语,如‘基本乐理’、作曲‘四大件’、乐律学等中的术语,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通过专业音乐教育确定和传授。目前多用的是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相关术语,以及西方现代音乐新采用的公共术语如‘音列’、‘序列’、‘微分音’、‘声像’等。技术术语的特点是规定性、明确性、系统性、专业性、通用性(其中的表情术语具有隐喻性)。”②因此,技术术语相比其他两个层面更具有规定性和明确性,仔细分析乐谱即可得出音乐作品的技术术语。
在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中,首先应该研究音乐言语中技术术语层面的曲式结构方面。《乡土节令诗》由12首钢琴乐曲构成,每首在逻辑结构上形成相应的关系。一般认为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中的12首作品根据中国农历月份进行排序,按照中国传统节令顺序春、夏、秋、冬展开,分别为《元宵花灯》《阳春即事》《踏青》《初夏夜曲》《端午赛龙悼屈原》《瓜数满园圃》《七夕银河》《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谷穗里》《庆丰收》《晚秋夜曲》《家家户户做新衣》《春节跳狮》。12首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统一体,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使用三部性曲式结构的乐曲,有5首:《元宵花灯》《阳春即事》《初夏夜曲》《七夕银河》《晚秋夜曲》。其次,使用变奏曲式结构的乐曲,有2首:《瓜熟满园圃》《庆丰收》《春节跳狮》。最后,使用多段式曲式结构的乐曲,有4首:《端午赛龙悼屈原》《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谷穗里》《家家户户做新衣》。
首先,先来分析使用三部性曲式结构的乐曲。《元宵花灯》作为钢琴套曲中的第一首乐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使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其曲式结构也较为复杂,乐曲篇幅也较为长大,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呈示部、插部、连接部、再现部,以及尾声,形成了A-B-C-A的曲式结构,且在插部和连接部的部分有大量新的音乐材料引入,使得乐曲丰富多彩。《阳春即事》和《初夏夜曲》使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中的对称结构,形成A-B-C-B’-A’的曲式结构,两部作品虽然在再现部分都使用了呈示部的音乐材料,但调性却不尽相同,以此作为区分,使用了变化再现的表达方式,这也体现出作曲家对传统曲式结构的创新。其次,《瓜熟满园圃》《庆丰收》以及《春节跳狮》使用的是变奏曲式的结构。其中《瓜熟满园圃》使用了五次主题变奏,《庆丰收》使用了八次主题变奏,而《春节跳狮》使用的是双主题变奏。《庆丰收》篇幅长大前后共经历了八次变奏,并有插部贯穿其中,类似于回旋曲式的结构。《春节跳狮》特别注重对节奏方面的变奏处理,进而用钢琴乐曲在节奏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习俗中,打击乐器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最后,《端午赛龙悼屈原》《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黄金谷穗里》《家家户户做新衣》四首作品属于内部没有清晰结构划分的多段体曲式结构。《端午赛龙悼屈原》可分为四个部分A-B-C-D,后面两个部分又对民族乐器结构的模仿,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家家户户做新衣》可分为四个部分A-B-C-B,音乐形态多变,整体音响效果丰富多彩。
由此可以看出,江文也在创作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时,对传统曲式结构进行了突破,并十分善于处理音乐材料,使音乐材料在乐曲中既能巧妙变化,又能在整体上起到统一结构的功能作用。其次,江文也还注重对音乐节奏的变化处理,在《春节跳狮》中模仿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节奏,在《端午赛龙悼屈原》中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节奏,使得整部钢琴套曲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三、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认知术语研究
音乐言语中的认知术语是指公众对音乐作品的普世性感知,听众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从而得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指的是普遍的、大众化的感知。宋瑾教授说道:“认知术语指的是表达感知和认识所采用的术语,如“明亮暗淡”“柔和坚硬”等。本文认为,认识术语主要指对音乐作品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其言说,如对创作背景、作曲意图、作品意义的认识的表达,其中采用的既定术语。例如“巴洛克风格”“悲剧”“意境”等。认知术语的特点是约定性、隐喻性、公共性。”③通常认为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作品属于印象派风格,而勋伯格、贝尔格的音乐作品属于表现主义风格。这种对音乐作品风格特点的分类就是音乐言语中的认知术语。
通常认为江文也的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而乐曲透露出来的这种民族风味就是公众对音乐作品普世性的感知,也就是音乐言语中的认知术语。那么这种普世性的感知又是通过何种手法表达出来的呢?第一首乐曲《元宵花灯》使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突出节奏的灵活多变,通过钢琴模仿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具有很强的舞蹈性,以描绘元宵佳节热闹欢快的节日景象。第二首《阳春即事》,使用云南民歌的音乐素材,尾声呼应引子,模仿云南山中的鸟鸣声,音乐整体清新朴素。第四首《初夏夜曲》以古代琵琶古曲《蜻蜓点水》为基础进行改编,对琵琶的音色音效进行了模仿。第五首《端午赛龙悼屈原》描绘端午时节赛龙舟比赛的场景,使用二度和弦及节奏音型模仿赛龙舟时锣鼓喧天的景象,展现了中华人民端午赛龙舟紧张有趣的民俗生活。第九首《庆丰收》表达秋日人民欢庆丰收的景象,使用节奏音型对中国民族打击乐进行模仿,音乐整体欢快热闹。第十一首《家家户户做新衣》引用了北方民族《锯大缸》的音乐素材,并结合西方卡农模仿手法进行创作。第十二首《春节跳狮》的双主题均使用北方秧歌的节奏音型,并对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锣鼓进行模仿,描绘出春节时期中华人民热闹欢快的节日氛围。
由此可知,江文也通过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改编创造,以及使用和声织体节奏音型对民族乐器的模仿完成了整首乐曲民族风格的表达。1936年,江文也来到北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1950年江文也创作了这部大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可以说,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中民族风格的表达某种程度上是江文也对中国民俗风情的印象认知。
四、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情感术语研究
音乐言语中的情感术语与认知术语相对,认知术语是普世的、公众化的感知,而情感术语就是个人化、私密化的感受。宋瑾教授说道:“一方面针对音乐特征用情感词汇来描述,另一方面针对听者的情感反应用这些词汇来描述或表达。戴维斯对音乐特征的描述只采用两个情感术语,即悲伤的音乐和快乐的音乐。当然,他对“悲伤”和“快乐”分别作了细致的类型划分。至于听者的情感反应,则有五花八门的情感术语被采用。如“心被刺穿”“滴血”“大哀莫过心死的悲怆”“冰冷的恐怖”“欣喜过望几近发疯”“高贵得不敢触碰”等。情感术语的特点是隐喻性、模糊性、局部公共性个人性。”④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哈姆雷特这个固定的人物觉得,人们总是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而这种私密性的解读就是模糊的情感术语。
对于江文也而言,学界总是不自觉地关注他早期特殊的生活背景,并将早期的音乐作品与晚期的相比较进行研究。由于江文也是一位受过日本良好教育的作曲家,他早年就接触了较为先锋的作曲理念,并积极运用西欧作曲技法,例如喜爱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模仿巴托克的新民族主义手法、借鉴斯特拉文斯基的变化节奏处理。这些先进的作曲手段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音乐中是极为罕见的,但充斥在江文也的早期音乐创作中。回国后,江文也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吸引,他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作曲家有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精神的责任和义务。他开始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将这些素材与早期的学习经历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钢琴音乐作品。因此,研究江文也的晚期钢琴作品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谈论他先进的西欧作曲技法以及民族音乐风格的表达,而江文也又是如何将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是当代中国作曲家需要学习借鉴的。在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中,江文也对变化音的处理对听众而言产生了别样的情感体验。第五首《端午赛龙悼屈原》中的#C以及第八首《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黄金的谷穗里》中的#C,使得远关系调的转调趋为平稳;《端午赛龙悼屈原》#F和ЬB属于调外的变化音,起到了装饰旋律、增添音响效果的功能作用。此外,江文也对和声织体的处理也使得乐曲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元宵花灯》《春节跳狮》《庆丰收》中频繁使用四五度叠置和弦,四度关系是中国民族音乐中较为常见的音程关系,在印象主义德彪西的笔下用四度音型来象征东方色彩,四五度叠置和弦的使用代表着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紧密结合。在《元宵花灯》《瓜熟满园圃》《端午赛龙悼屈原》中,江文也还喜欢在四五度叠置和弦上方加入一个二度音程,以丰富钢琴乐器的音响效果。而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手段就是造成个人个性化情感差异的最明显表达。
结语
综上所述,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是其晚期钢琴音乐创作的高质量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江文也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著名的作曲家,由于其早期生平经历的特殊性,使得他早期就接触了先锋的西欧作曲技术。1938年江文也回国后,被中国广袤幽深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开始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音乐作品,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从音乐言语的技术术语来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共有12首乐曲,根据中国农历的节令进行排序,每首曲式结构各不相同,使用了三部性曲式结构、变奏曲式结构,以及多段式曲式结构,在整体上形成了逻辑严密的统一体。从音乐语言的认知术语来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充满了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江文也通过引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模仿民族乐器音色音响表达自己对中国民族的整体印象,从而使得音乐作品获得了鲜明的民族韵味。从音乐言语的情感术语来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使用变化音、和声织体、节奏音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色音响,使得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多种情感体验。通过研究分析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对该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音乐言语的角度对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进行解读,希望给学界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
注释:
①杨燕迪.言说音乐的限度与可能——对列奥·特莱特勒思想的回应[J].音乐研究,2021,(06).
②③④宋瑾.言说音乐的三种术语及隐喻——为导师于润洋教授80寿辰而作[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参考文献:
[1]汪毓和.江文也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因素[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1):79-84.
[2]梁茂春.江文也音乐创作发展轨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3):3-11.
[3]廖红宇.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因素[J].中国音乐,2005,(01):135-138+159.
[4]高城重躬.我所了解的江文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03):62-64.
[5]谢单单.试析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08.
[6]刘畅.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音乐及演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张爱民.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结构及其民族特征研究[J].音乐创作,2015,(06):98-100.
[8]彭玉倩.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民族特征与演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9]廷格.江文也钢琴作品风格的变化[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2,(02):14-20.
[10]汪毓和.不断向民族文化传统贴近——试论江文也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J].人民音乐,2000,(11):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