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独奏曲《春雨》赏析论文

2024-11-14 11:52:2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琵琶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春雨》这首作品自诞生以来,受到听众及琵琶爱好者们的广泛青睐
琵琶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春雨》这首作品自诞生以来,受到听众及琵琶爱好者们的广泛青睐。在内容上,它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雨势展现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充满生机的情景;在创作手法上,它以江南曲调为载体,融入苏州评弹及西方古典音乐元素,既保留了江南韵味,又开创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堪称具有创新意义的代表性琵琶曲目之一。
一、《春雨》的创作背景
琵琶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时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传统古曲和近现代创作乐曲,而《春雨》就是一首十分经典的近现代创作乐曲。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春雨》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它由朱毅、文博两位作曲家共同创作而成,包含着两位作曲家对世界的观察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两位作曲家以春雨为音乐形象进行创作,不仅仅是从大自然中的“春雨”这个艺术视角描绘春意盎然的春景,同时还蕴含着改革开放如同“春雨”般的隐喻,象征着新时代下的新思想正在悄悄萌芽,滋润着大地。
《春雨》这首作品既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又借鉴了西方音乐形态,可以说是一首饱含创新意义的时代性作品。此曲在济南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的首次演出便一鸣惊人,得到了广大听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此后,这部作品被各大专业院校列入琵琶教材,成为各大比赛的经典曲目,还被列入考级曲目。其凭借多样的指法、清晰流畅的旋律以及时代性的音乐表达,在众多优秀的琵琶作品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新颖的创作风格
(一)在苏州评弹中的运用
近现代以来,琵琶的艺术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除了众所周知的在戏曲文化中的广泛运用,琵琶在苏州评弹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评弹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历史悠久、流派纷呈。苏州评弹是采用苏州方言进行表演的,由演员自弹自唱,其伴奏乐器通常为琵琶和小三弦,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琵琶在评弹的伴奏音域中中音区较多,高音区次之,很少采用低音区。琵琶曲《春雨》中多处通过琵琶的揉弦和较为粗犷的滑弦模仿苏州评弹惯用的伴奏乐器——三弦,这种创作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韵味。
(二)与西洋乐器演奏手法的融合
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创作愈来愈多元化。《春雨》这首乐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后半段的演奏技法。这种技法不仅展现出了琵琶独特的演奏指法,同时还吸收了西方乐器——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该曲在演奏过程中对琵琶推、拉、吟、揉弦的技巧进行了细节处理。除此之外,泛音、轮指的应用更是为乐曲锦上添花,其中轮指在乐曲中所占比例居多,意在通过轮指的颗粒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雨声滴答的情景。在轮指的弹奏中,乐曲借鉴了古典吉他的勾弹指法,它与琵琶轮指手型恰好相反,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将两者相结合,将新元素融入带有中国色彩的曲子中,在创新的同时还保留了琵琶独有的特色,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三、琵琶独奏曲《春雨》赏析
(一)《春雨》曲式概括
《春雨》共分为六部分,分别由引子、一至四部分和尾声组成,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旋律轻快流畅,音乐层次分明。该乐曲以“雨滴”为主题,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指法技巧,巧妙地勾勒出雨势的种种变化——从细腻的雨滴、蒙蒙细雨,到狂风暴雨,再到倾盆大雨,直至最后雨过天晴。该乐曲首先呈示为D大调,在第二部分又转为属音A大调,至第四部分再转回D大调,这两个调式都是具有光辉且明朗色彩的调性,能够给人以纯净的音响效果。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我国五声音阶的民族调式,同时融入江南评弹的曲调特色,塑造出浓厚的江南韵味。从调式关系分析,乐曲调式的转换赋予了其更为丰富的情感色调;从音域角度观察,中音区域在乐曲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旋律走向而言,主要以二度或三度级进为主,大跳音符较为罕见。音域和旋律走向彰显了鲜明的江南评弹音乐风格。
(二)《春雨》演奏技巧及情感赏析
1.引子
乐曲开头四小节为引子,均使用泛音演奏(如图1)。乐曲开篇由透亮的泛音描绘出晶莹剔透的雨滴从天空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的场景,珠落玉盘般轻柔舒缓,将听者带入静谧的氛围中。简简单单的四小节引用了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一种作曲结构,分别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像中国古代诗歌对偶的手法一样,奠定了乐曲的核心基调。
2.第一部分
这一段为慢板速度演奏。颗粒分明、干脆利落的四指轮处在弱拍位置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娓娓道来,瞬间将听众拉入到清秀的江南。此部分为D自然大调,明朗的艺术色彩带来勃勃的生机,缓慢而清晰的节奏展现出细雨绵绵的情景。在此旋律基础上加入模进变奏的变化手法,使得音乐情绪逐渐上扬。其中拉弦、揉弦、带音等左手技法的加入为乐曲增添了细节美,仿佛秀丽的江南自然风光都笼罩在细雨淅沥中,雨雾朦胧地跃然纸上。
在演奏过程中,分弦部分需展现出轻巧灵活的特点。接着,在演奏相把位上的滑音时,左手需果断有力,以模仿三弦的音色。因此,在演奏过程中,需保留滑弦的音色变化,使乐曲富含评弹风格。十六分音符部分较为紧密,加入了挑空弦,通过音色的变化来丰富音乐层次。此部分速度逐渐加快,音色逐渐增强,演奏时需注意过弦动作不宜过大,避免音色呈现块状。
后续的带音部分,演奏不宜过于生硬,需注意音量的平衡。根据音乐情感的变化,乐曲结尾处通常采取渐慢的处理手法。以泛音收尾,既具有明显的分割效果,又能为接下来的转调环节奠定基础,使作品衔接巧妙,结构严谨。
3.第二部分
该乐章可谓是整首作品的华彩乐段。此段演奏呈现出优美的中板,通体运用轮指,旋律极具流动性,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雨势的变化。如同诗人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该曲很恰当地对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进行了再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由衷的赞美之情,并用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手法将江南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整体利用复调的表现手法(如图2),将两个旋律线在纵向排列上有机结合。由谱例可见,该段落的核心旋律在一弦的同时又分别在二、三、四弦上加大了指挑弦,这种指法称为挑轮。在练习该部分大篇幅的挑轮时,一弦上要做到轮指力度均匀,注意每个和弦的连接和变化,挑弦时为避免出现不清晰、不明亮的音色,左手按音要实。在81小节处挑轮节奏由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速度变快,旋律更具流动性,在练习时需精准把握节奏。整个段落在即将结束时,速度又渐渐放慢,至此曲子的第二部分结束。
4.第三部分
在第二部分轻缓地结束后,第三部分采用了慢起渐快、由弱到强的递进手法,具有明显的分割痕迹,可以清晰地表达雨势的转变。从谱面上来看,是2/4工整的节奏,由三连音转变为十六分音型再到四分音型,速度也越来越快,表明雨势越来越急。三连音和由头到尾的十六分音型均为弹词中的伴奏音型的体现,这样连续的音符使得乐曲流动性变得更强。作曲家在旋律上以写实手法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变奏的创作手法,使得音乐主题明确,悦耳动听,别有一番韵味。
从演奏技巧方面来看,该段落主要运用了五种不同的指法演绎雨势的变化。第一种是琵琶的传统轮指,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古典吉他的演奏技法,即“反弹”指法来演奏连贯的三连音。该指法分别由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依次向内运动的“抹、抹、勾”进行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三连音的重音随着音乐旋律起伏的同时要注重突出主旋律,以及要注意该节奏型划分时值的平均性。第二种指法为“剔、挑、弹、挑”。四个十六分音型,由三连音变化到四个十六分音型使得音符更为紧密。第三种是挑轮。相比前面两种指法,挑轮增加了四弦,在音色上给予了补充,伴随着雨势的逐渐变大,第四种指法是情绪迸发的“满轮”。第五种是琵琶常用指法——急速的扫拂。其音色跨度大,左手大拇指加入了按音,右手大幅度的扫拂,瞬间的爆发力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整体主要采用分解和弦的创作手法,使用不同指法交替演奏。该部分虽然具有相同的音乐动机,但是演奏难度较高,演奏时要体现出明显的、层次递进的过程,同时需要左右手的连贯配合,在柔和且不生硬的状态下进行演奏,让听者切实感受到雨势的逐渐变大。
5.第四部分
此段落同样是运用颗粒感强的轮指进行演奏,重点指法为双轮和长挑轮(如图3)。轮指速度变慢,连贯且松弛,与上段落的紧张状态形成强烈的反差。作曲家巧妙地运用音值和强弱变化,一改第三部分的紧张状态,使音值愈来愈长,呈现出明显的强弱对比。旋律线依旧连贯,但变得更为悠长婉转,刻画出在经历暴风雨后重归宁静的景象,好似在春雨的洗礼下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带来勃勃的生机,传达出一种黑暗褪去,我们终将迎接光明的激昂精神。
6.尾声
该部分速度渐慢,音乐状态平稳,音量减弱,将自由的尾声娓娓道来,抒情般地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尾声使用舒展的琶音,自由婉转的半轮和空灵的人工泛音进行结尾(如图4),首尾交相呼应,以泛音开始也以泛音结束,并且尾声再次突出了贯穿整曲的主旋律。气息性的泛音结尾像灵动的小精灵越飘越远,给听众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乐曲的情感表达在此时得到进一步升华,烘托出大自然勃勃生机同时又给予听众无限美好的遐想。
综上所述,《春雨》这首作品堪比琵琶音乐中的散文诗,真正做到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生动且准确地反映出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积累,不盲从跟风,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我们的传统乐器发出时代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