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维特的爱情观论文

2024-11-08 15:15:0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狂飙突进运动对当时的德国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大部分内容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主要讲述主人公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却爱而不得的故事。透过维特的爱情观,读者可以看出歌德的爱情观,以及狂飙突进运动下青年知识分子渴望自由、反对封建和赞美自然的精神。
狂飙突进运动对当时的德国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大部分内容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主要讲述主人公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却爱而不得的故事。透过维特的爱情观,读者可以看出歌德的爱情观,以及狂飙突进运动下青年知识分子渴望自由、反对封建和赞美自然的精神。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
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是指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由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革命。狂飙突进运动是对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反映出当时资产阶级进步文学想要向上发展的决心。哈曼对早期启蒙主义者片面强调理性的观点提出异议,开始强调感情的力量。经过赫尔德完善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又进一步影响了歌德,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该作品很好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冲突和奋进精神。通过这种方式,歌德几乎影响了所有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如果说启蒙运动提倡理性,那么狂飙突进运动更强调的是感情。
狂飙突进时期作家对启蒙运动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们崇尚自然,崇尚天才。“天才”一词曾是启蒙运动中使用过的概念,狂飙突进运动对它进行了新的定义。“天才”被定义为自由的人,他不受任何限制和影响,靠自己就能创造出无限可能。海尔德尔甚至提出了“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从十八世纪上半叶开始,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提出了“天才、精力、自由、创造”的口号,这与卢梭“反归自然”的观点相照应。
反对封建,实现个人解放。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大多出生于市民家庭,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用热烈奔放的文字来表达对当时德国社会压抑氛围的不满。他们通过抒发个人感情来反对迂腐的教条主义,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对此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还组织了一个名为“狂飙”的社团,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像狂飙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他们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发展,应该像万物的生长一样,不受束缚,自由生长。狂飙突进运动实际上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有力反抗,极大推动了德国新文学的发展。
代表作。狂飙突进运动对当时的散文、戏剧和诗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狂飙突进作家运用最多的是戏剧,因为戏剧能更好地表现人的行动和激情。戏剧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克林格的《孪生兄弟》和《狂飙与突进》。这几部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希望表现自我的意愿。在散文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是歌德全部作品中拥有读者最多的,并且给十八世纪的德国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及欧洲各国形成了一段时间的“维特热”。其他散文代表作品有《亨利希·施蒂林的青年时代》《安东·赖泽尔》和《托肯堡一个穷汉的生活故事和自然冒险》等。
作者及作品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及科学家,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幼年时期,歌德的母亲就经常讲述故事给他听,会引导歌德对学习的兴趣,培养歌德掌握文学的正确能力。正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歌德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他的青年时期,正值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受赫尔德思想的影响,歌德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歌德的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歌德这一生始终对爱情抱有激情,在他人生的89年中他拥有过19个恋人。爱情对他来说不是唯一的,他享受的是爱情给他带来的激情与灵感。可以说歌德爱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爱情中的激情与浪漫。心爱的女子就是他的缪斯女神,歌德通过她们带来的灵感进行创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剧情就与歌德本人的一段经历极为相似,不少学者认为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歌德的自传。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一个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年维特,他心地纯洁善良,热爱自然,能诗善画。某一天他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扰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山村,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大自然无限的美好。不久他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当地一位名叫绿蒂的女孩,对她一见钟情。虽然绿蒂对维特也非常倾心,但她早已有了未婚夫,她不能对维特的感情作出回应。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到山村后,维特才惊觉梦醒。他决定离开绿蒂,离开山村。但回到城市生活的维特过得并不如意,他不愿与官僚同流合污,贵族们嘲笑并讥讽他低下的地位。维特始终忘不掉绿蒂,在种种原因下,维特又回到了山村。但此时他内心的情感与理智开始冲突,他深深爱着绿蒂,却又知道这不应该。维特承受不住这种压抑,用阿尔伯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主人公维特的爱情观
性格特点:渴望自由。维特在城市靠着父亲的遗产过得有滋有味,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对大自然的自然景色和山村的纯朴生活都有着极大兴趣,他丢下在城市的一切去到山村。维特向往大自然,实则他向往的是人的天性能够得到解脱和自由。维特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促使他离开城市去往山村,他甚至想变成一只虫子来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维特对自由的渴望实际上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统治阶级对普通人民阶级不断进行压迫和摧残,大众苦闷的内心都渴望得到解脱。维特作为一名觉醒青年,对当时的社会有清晰的认知,他渴望摆脱传统的束缚,渴望得到真正的自由。同时他也渴望得到与灵魂相近的爱情,但绿蒂无法遵从内心跳出原有的圈子,宁肯牺牲爱情服从礼俗。维特将自然人绿蒂和心中的自由融在了一起,对自由的追求迁移到对绿蒂的迷恋,最终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维特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但他从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自由。
个性率真。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后,维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沉溺于对绿蒂的感情。在朋友的劝说下他离开了山村,回到了城市。维特回到城市后,在公使馆当了一名办事员。维特努力想要完成好这份工作,但上司是完全的官僚主义,他对维特处处刁难。同事们也害怕充满才华的维特会超过自己的地位而提防他。维特对此感到十分苦恼气愤。后来维特认识了一位博学多识的伯爵,但在一次和伯爵的聚会中,一群贵族带着鄙夷的目光看向维特。他们看不起地位低下的维特,在遭受这种差别对待后,维特一气之下辞去了工作。维特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他性格率真,厌恶官场的腐败和虚伪。维特率真的性格一如他所说:“如果一个种出马铃薯来运进城去卖的农民,比我更有作为的话,那我甘愿在眼下这条囚禁我的苦役船上再受十年罪。”
爱情至上。维特在山村的主要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绿蒂发展的,他一心都在绿蒂身上。他经常去绿蒂家里照顾她的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经常一起外出。认识绿蒂后,维特的开心与难过都与绿蒂有直接的关系。维特沉浸在对绿蒂的情感中无法自拔,以及维特从公使馆辞职后,他内心知道不应该再去打扰绿蒂。但他想到绿蒂纯洁美好的面容,还是回到了山村。维特爱情至上的观念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爱情的态度上,对别人的爱情也是如此。在关于是否要为太爱女主人而杀人的青年求情时,维特和阿尔伯特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爱情至上的维特帮青年向法官求情,甚至还当青年的律师为他辩护。阿尔伯特则认为应该按法律办事。由此可以看出维特认为爱情重于一切的性格特征。
爱情观:追求纯真爱情。维特爱上绿蒂与利益无关,且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仅仅是一见钟情他就爱上了绿蒂。在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之前,他们其实并没有很多关联,但维特对绿蒂的爱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是他们两人都是文艺青年,有着共同的话题。维特和绿蒂被互相的才华和思想所吸引;另一方面是维特被绿蒂照顾孩子们时身上散发的母性光辉所吸引。穿着简朴白色衣服的绿蒂照顾孩子,绿蒂切面包的曼妙身姿和她的一举一动没有丝毫矫揉造作,都是自然纯真。维特觉得这一幕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正是他所追求的纯真爱情。从此维特小小的瞳孔里就装着充满灵性、纯朴而坚毅的绿蒂。纯朴、灵动的绿蒂就像是维特的精神寄托,在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他的精神知己,他们惺惺相惜。维特一心追求纯真的爱情,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绿蒂身上。但绿蒂理性地认识到阿尔伯特才是最适合她的结婚对象,因此绿蒂无法回应维特的爱。
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后,对待和绿蒂的这段感情真挚专一。维特从来不怯于表达自己对绿蒂的爱意,在知道绿蒂有了未婚夫后仍深深爱着绿蒂,他也知道每天去找绿蒂对双方的影响都不好,但他仍然日复一日地用不同理由说服自己,一次次奔向绿蒂。此时爱情就是维特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他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维特对绿蒂的爱从一而终,虽然绿蒂无法回应维特,但维特依旧把绿蒂放在心里。维特在日记中也写到他对绿蒂的感情:有时候我真不理解,怎么可以有另一个人能够爱她,可以爱她,除了她我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维特为杀害女主人的青年求情也是因为他对青年感同身受。维特把自己对绿蒂的爱代入了青年对女主人的爱,他才愿意为青年求情甚至当他的律师。但可惜的是维特真挚的爱无法得到绿蒂的回应。勃兰兑斯在评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曾说过:“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尽管维特对待感情真挚而专一,但他无法得到绿蒂相应的回应。
激情与理智共存。维特认为爱情应该是义无反顾的,他知道绿蒂有未婚夫后仍深深爱上了绿蒂。但他也深知绿蒂更爱她的未婚夫,他无法得到绿蒂。前期维特为了控制自己对绿蒂的爱意蔓延,毅然决然选择返回城市工作。虽然他试图用理智来克制自己,但在遭受事业的失意后,他最怀念的仍然是绿蒂。维特是在当时封建主义控制下一个格格不入的灵魂,他认为自杀或者杀人是神圣的。这与阿尔伯特所代表的社会法则观点相悖。维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想要用理智来克制自己,却往往又反驳自己的理智。在这种剧烈的矛盾下,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他的内心充满愤懑和忧郁。在痛苦的摧残下,维特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他选择用自杀来解脱自己。正如他充满激情的爱情观,维特在自杀时都要用带有绿蒂温度的手枪自杀。他在信中也高呼愿意为绿蒂xx:“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宁静,带来快乐。”
可以看出维特的爱情观与当时社会世俗的爱情观相违背。歌德为维特安排自杀的戏份,表面上是维特因爱自杀。实际上是维特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他无法凭借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他处于想要追求自由却又被压迫在封建主义之下,最后他只能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来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维特的自杀就像是漆黑的世界中出现的一丝光亮。歌德想用维特的自杀来唤醒当时社会中的其他青年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歌德是成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在欧洲的市民阶层引起了热议,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维特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