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论文

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论文

15

2024-11-08 14:00:5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审美理念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不仅能够丰富雕塑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还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上的传承与发扬。鉴于此,文章围绕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审美理念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不仅能够丰富雕塑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还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上的传承与发扬。鉴于此,文章围绕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资源与雕塑创作概述

  (一)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拥有着底蕴深厚且类型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源远流长的诗词歌赋、技艺精湛的艺术品、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等。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精髓,更是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二)雕塑创作

  雕塑创作可以是雕塑家主观自发的,也可以是基于特定主题,通过对创作内容的形态、结构、材料应用等方面的艺术化处理,将抽象的思维和内在的情感与雕塑家的理念相结合,使之转化为具有触觉、视觉感知,并且能够与观者产生心灵互动的艺术作品的过程。雕塑创作的宗旨是塑造出承载雕塑家思想且兼具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并借助作品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雕塑家将传统文化资源继承性、创新性、艺术性地融入雕塑作品中,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为雕塑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对丰富雕塑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价值,并使雕塑艺术实现多元化、通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哲学思想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在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规律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智慧。很多雕塑家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视为创作过程中表现自然与人、表现中国风和东方神话神秘感的思想源泉。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开始尝试将儒家的“仁爱”“孝道”理念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等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当代雕塑创作中,以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样不仅能够增强雕塑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还可以引导、促进观者更深入地了解雕塑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给予观者更多传统哲学层面的启示。如雕塑家韦冬在作品《观自在》中融入了禅宗、王阳明的心学以及《心经》中的“观自在”理念。他认为无论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此心具足,不假外求”,还是《心经》强调的“观自在”,都要求人们学会内观自省。佛教中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韦冬在作品《观自在》中以展开的残卷为基础,结合流畅的线条、巧妙的构成,塑造了鹿仰首看着自己鹿角上生出的一片金叶子的禅意景象,提醒自己以及观者要时常内观自己的菩提善念,呼吁人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直,学会感受和认识内在世界的美好与神奇。因此,《观自在》不单是具有当代意义的雕塑作品,更是一种对人在当代生活中自我精神寄托的表达与启示。

  (二)传统材料与工艺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之一,雕塑作品通过使用各种材料来表达雕塑家的思想和情感,将传统材料与传统工艺应用在雕塑创作中,既能丰富雕塑作品的表现形式,赋予雕塑作品独特的质感和文化气息,又能为雕塑家的创作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

  在传统雕塑创作中,常用的传统材料有青铜、陶瓷、石材、木材等。青铜古朴、陶粗犷、瓷光鲜、石材厚重、木材温和,这些材料以其特性和美感,为当代雕塑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其中,青铜从古至今都是制作雕塑作品的绝佳材料,其造型还原度高,耐腐蚀性强,因此,当代雕塑家常常将青铜作为泥塑转换的材料。陶瓷作为一种古老的造型材料,是泥与火交融的艺术,本身就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其质地细腻,化学性质稳定,众多雕塑家通过多样化的制作工艺和釉色技巧,制作出了各种瓷塑造型,展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石材因其坚硬、稳定的特点,常用于表现庄重、永恒的主题,雕塑家通过雕琢、打磨等多道工序,使石头的天然坚韧与雕塑的人工语言完美融合。木材在自然材料中常见且容易获得,而且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深的情结。木头质地较软,给人以舒适温和的感觉,一直以来都是倍受雕塑家青睐的材料,做木雕不仅可以直观展现出木材本身的纹理和质感,还可以在外部用油漆或丙烯上色,甚至可以作为漆器的内胎,也可以经火灼烧或者利用其他材料在其表面做装饰。

  此外,中国雕塑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所运用的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雕刻技艺,泥塑技艺,以及金属加工铸造工艺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有的雕塑家将凿刻、刻划、磨砺等传统雕刻技法应用于雕塑创作中,使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纹理和质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雕塑的造型感。在金属加工技艺方面,传统铸造与锻錾技艺的影响非常广泛,现在普遍意义上的铜质雕塑铸造加工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失蜡法工艺。锻造工艺则与传统的锻錾工艺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锻造是用锤打做大件作品,錾刻是用錾刀做小件作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为雕塑家创作作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然而,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陶瓷、青铜等,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雕塑家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将传统材料与工艺与当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雕塑作品。

image.png


  (三)传统民风民俗与当代雕塑创作的融合

  传统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节庆、饮食、服饰、建筑、民间艺术等,可以在图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方面为当代雕塑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雕塑家可以将各种节日活动内容雕塑成独特的艺术文化景观;也可以在蕴含丰富想象力和感情色彩的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以传说中的人物或其他形象为素材进行雕塑创作,结合雕塑家的思想与创作语言,打造出具有浓重地域文化色彩的当代雕塑作品。

  雕塑家将传统民风民俗融入雕塑创作之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如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等地都布置有多种艺术形式的民俗雕塑。其中,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的雕塑作品《遛鸟》《乘凉》《下棋》《纺织》《采耳》《拉黄包车》《煮汤圆》等,再现了曾经皇城根下市井的繁华景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风民俗濒临消失。以雕塑艺术诠释传统民风民俗,使之以物化的作品形式回归大众视野,不失为保留地域记忆的好方法。

  (四)历史神话故事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中国的历史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深刻的寓意,激励着中华儿女对真理、善良、勇敢和智慧的追求。雕塑创作是雕塑家以感性思维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完成的,因此将带有古人主观思想的经典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融入当代雕塑创作中,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溯,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与重塑。

  现如今,许多当代雕塑家在其创作中,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将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精神内涵以雕塑的形式重新演绎和表达,创造出了富有当代气息且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如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的雕塑代表作品之一《山鬼》,其创作灵感源自屈原的《楚辞·九歌》,作品展现出一种诗意的凄美与浪漫。此外,还有很多雕塑家在民间文学、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中探寻雕塑灵感,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当代雕塑作品,如刘政德的寓言系列雕塑作品,吴彤的《白蛇传——游湖借伞》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致使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逐渐淡漠。因此,将经典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与当代雕塑创作相结合,不仅能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还能够使观者在欣赏雕塑作品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引发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等深层问题的思考,从而促进其精神觉悟的提高,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三、将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雕塑家将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中,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尊重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纵然跨越千年时空,依旧可以在新时代展现独特价值、绽放独特魅力。作为雕塑家,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创作中,雕塑家需尊重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全面且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人物、情感等元素,结合艺术思维从中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找到创作的切入点,使雕塑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当代视觉表征。

  此外,雕塑家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时,不可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要强调时代精神,创新传统表达方式,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雕塑作品中,以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雕塑作品。例如,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既能够使雕塑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又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image.png


  (二)加强学习与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学习与借鉴是雕塑家提升专业水平的必要手段,更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应用于雕塑创作的有效保证,同时还是创新雕塑作品风格、优化雕塑形态的重要途径。因此,雕塑家要增强学习和借鉴意识,在学习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在借鉴中开拓创意思维,采用适当的方法力求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雕塑创作完美融合,以实现创新性表达。

  第一,雕塑家要深入研习传统文化资源。对历史与传统文学知识、传统哲学思想,以及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等进行广泛学习与积累,全面深刻地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后期的创作积累素材和灵感。

  第二,雕塑家要加强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借鉴。如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构图、色彩等元素都是非常值得当代雕塑家借鉴的。雕塑家可以通过借鉴丰富自己的创作思维,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雕塑家还应关注传统艺术形式的演变过程,了解其发展脉络,以便在创作中合理运用各种传统元素。

  第三,雕塑家要密切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当代艺术的发展为雕塑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雕塑家应时刻关注当代艺术的新趋势、新理念,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从而拓宽创作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雕塑家应注重实践与反思。在创作过程中,雕塑家应参与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段和形式,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雕塑家还应经常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成果,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后续的创作中加以改进。

  将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中,不仅是用雕塑形式对传统文化的追溯,还是一种对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通过融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特有文化属性的雕塑作品,能够充分展示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提升观者的文化自信。因此,雕塑家应珍视传统文化资源,积极研习并不断进行创作实践,切实将传统文化资源根植于当代雕塑创作中,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共生共荣,在推动当代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