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主义视角来看小说《呼吸秋千》里的象征意象论文

2024-11-08 14:12:1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象征主义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方式,借以向读者传达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审美中,象征意象常常是深受读者关注的元素之一,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赫塔·米勒的作品《呼吸秋千》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通过象征意象的运用,将情感、记忆和想象等元素巧妙融合在了一起。选取象征主义视角,深入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象,如“呼吸秋千”“饥饿天使”等,分析它们在作品中的隐含意义、象征和情感表达。
象征主义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方式,借以向读者传达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审美中,象征意象常常是深受读者关注的元素之一,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赫塔·米勒的作品《呼吸秋千》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通过象征意象的运用,将情感、记忆和想象等元素巧妙融合在了一起。选取象征主义视角,深入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象,如“呼吸秋千”“饥饿天使”等,分析它们在作品中的隐含意义、象征和情感表达。
象征主义在文学分析中的意义
奥地利德语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认为,文学追求未知,象征主义则是将未知呈现给读者。象征主义表达思想和感情不是直接描绘它们,也不是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来解释它们,而是暗示这些思想和情感。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情感和主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为作品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象征具备多种表现方法,有时候象征明确且直接,有时则更隐晦且间接,它可以通过重复出现的符号、隐喻的运用,以及人物的行为等方式来呈现。
象征主义手法在文学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当某个意象在不同情境中出现,并与特定的主题、人物或情节联系起来时,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其象征性,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来理解该作品,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体验。作者通过象征、隐喻或象征意象等手段,可以传递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具内涵和表现力,同时可以使作品含有多重意义,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赫塔·米勒与《呼吸秋千》简介
赫塔·米勒是一位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她出生于共产主义罗马尼亚的尼茨基多夫。在罗马尼亚创作时期,由于她的反对态度和批评政府的言论,她受到了秘密警察的打压和监控。1987年,米勒离开了罗马尼亚并定居德国,她的早期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在德国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主题敏锐的洞察力使她的作品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2009年,赫塔·米勒的小说《呼吸秋千》因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以斯大林劳动营和罗马尼亚集中营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雷奥帕德在劳动营中的经历和回到家乡后的生活。故事的原型来自亲历者奥斯卡·帕斯提奥,他为作者提供了大量关于劳动营的细节。在书中,赫塔·米勒使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
象征主义在《呼吸秋千》中的运用
在小说中,主人公雷奥帕德本身成为了象征意义的重要载体。书中主人公的个体经历和思想变化都象征着劳动营中囚犯的普遍遭遇和心理状态。他在劳动营中的情感变化,对家乡的思念及对自由的渴望,都象征着人们在极端环境下普遍的心理状态。他的遭遇反映了整个群体在集中营中的苦难。这种个体经历与普遍现象的关联,也是象征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象征传达方式。最初,主人公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从一开始离家的迫切转为了想逃离劳动营的恐惧。他开始回忆起孩提时代的幸福,回忆起与家人相处的点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认清了现实并逐渐适应了这种无望的生活。他将回家的愿望压在心底,努力不去回忆。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他消耗了一切可食之物,并将从家中带来的书籍换成了必需品和食物。主人公学会了不流泪也能想家。但当他发现他的兄弟存在时,他哭了。他相信罗伯特的出生代表着他的死亡,他的家人也找到了他的替代者。回家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家庭生活了。他与家人几乎没有交流,他无法和家人诉说他的经历,他的家人对他的遭遇也漠不关心。他坚信他们没有为他的归来感到开心。长久以来,主人公一直生活在对国家和家庭的恐惧之中。
除此之外,黑色行李箱也具有个人象征意义,它是生活的缩影,也是记忆的载体。主人公作为集中营中的一员,其黑色行李箱代表着他在劳动营中沉重的负担与情感。在劳动营中,主人公只能依靠行李箱存放自己的物品。同时,“黑色行李箱”又形象表现了劳动营的记忆像一个黑暗的封闭空间,人无法逃离,无从呼吸,为后面的“呼吸秋千”意象进行了铺垫,也与之构成了此处文本的内在逻辑。在回家后的无眠之夜,属于劳动营的记忆成群地向主人公袭来。它是终身囚禁的隐喻,包含了主人公的个人记忆和曾被剥夺的尊严,揭示了主人公封闭起来的内心,以及不愿向外界展示的沉重情感。
集体象征在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劳动营本身就是一个集体象征,它是集体记忆的符号。劳动营的管理者将“强制性劳动”掩饰为“重建”。在劳动营中,囚犯们被迫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还面对着无望的现实,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名字,变成了只有编号的囚徒。当有人问到回家的时间时,指挥官只会回答:“你们很快就可以走了”,若有若无的希望偷走了他们最长的时间。这种对希望的消磨加深了他们内心的虚无感和麻木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人们从不过问消失的人去了哪里,他们说服自己:这些人只是去了别的营地。回乡之后,对于劳动营的回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人们从来不曾主动回忆,营地里生活的场景总是会不自觉地出现在脑海中。即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劳动营在他们心中留下的伤痛仍然会持续存在,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其次,小说详细描述了囚犯们的经历。集中营中的囚犯们共同分享着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在饥渴难耐时,他们会一起聊童年的歌谣、分享食物的配料、细数家乡的景色。昔日平常的事情在这时显得格外珍贵。这种共同的回忆成为他们牵挂的象征,凸显了象征主义中集体记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反映出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对故乡和家人的向往和挂念是普遍的情感。
作者在书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探讨。劳动营中的囚犯每天都面对着艰难的选择和道德困境。他们为了生存而互相斗争,争抢食物,甚至背叛彼此。图尔利用自己语言上的优势和得到的地位发财致富,并打压曾经的同乡;保罗不顾妻子的虚弱,不断偷她的食物,并在她死后扒下她的大衣去讨好别人。在囚犯们的眼中,同伴的死亡对自己来说就是盈利。大家会赶在尸体僵硬前剥下衣服,并拿走那人生前省下的面包,榨干他最后的价值,以免自己被冻死、饿死。面对死亡,所有人都是冷漠的。这种长期对人性的摧残使囚犯们的内心受到侵害,丧失了往日的人性和善良。这种象征性的叙事方式,作者成功将人性的脆弱性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展现了出来。
“饥饿天使”的象征意义展现了象征主义运用的鲜明特征,这个形象实际上将饥饿感赋予了人性特质,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苦难与痛苦转化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它作为一种代表性符号,深刻传达了劳动营中人们所经历的伤痛。它作为劳动营中真正的主宰者,时刻监视着囚徒们的一举一动。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
共同的罪行、寻常的道德、法律惩罚或个人责任的观念被根本性打破。这里只有一个规定:一铲子=一克面包。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劳动才能得到食物。饥饿占据了人们的思想,控制着他们的行为。借用“饥饿天使”,米勒传递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饥饿”通向死亡,而“饥饿天使”接近于“死亡天使”,时刻威胁着劳动营的人们。在死亡的威胁下,饥饿起到了一种双重作用。它预示着即将被饿死的危险,同时又时刻提醒人们,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赶快找吃的。饥饿带来的压力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囚犯们把负责分发面包的范妮看作女主人,并对她恭顺有加。主人公将她看作“饥饿天使”的同谋,在嫌恶自己行为的同时又愈加小心地讨好她。在饥饿的威胁下,囚犯们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个人可以因为饥饿偷走别人省下来的面包,其他人也可以因为这种偷面包的行为将他打得半死。通过“饥饿天使”的象征,作者揭示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多面性,突显了象征主义在揭示人性内在复杂性方面的作用。
假若身体的饥饿使劳改营中的囚犯丧失了感知,那么心理层面的饥饿则被用来突破心理防线并制造焦虑。囚犯们不知道何时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时刻担心自身的温饱和生存。他们只能创造饥饿词来填饱自己的幻想。每天早上他们拿到面包后都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能忍住饥饿把面包留出一小块晚上吃。到了晚上,他们又会纠结是否与别人交换面包,以此获得别人手中看起来更大的一块。饥饿给他们留下了永久的心理创伤,刻下了不堪与狼狈。即使主人公回乡后,“饥饿天使”的阴影也无时无刻都在笼罩着他。吃饭时,他唯一感受到的只有来自食物的幸福感。“从不用挨饿的那天起,我简直就是在以生命本身为食。只要吃东西,我就会为食物的味道所囚禁。六十年来,从劳动营回乡之后,我就是在为反抗饿死而吃。”他不过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在家中,他必须用彻夜亮灯的方法代替值夜灯,以此消除恐惧;即使六十年之后,主人公仍不停做着再次被遣送回劳动营的梦。他无法从焦虑中解脱出来。他带着过去的遭遇和内心的情感隔离,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无法用言语表达他的痛苦,也意识到社会并不理解他在劳动营中所经历的磨难,这种情况让他在自己的故乡感到孤独。
在小说中,呼吸秋千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性元素,它实际上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它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代表了自由与囚禁的对比和沉重的回忆。秋千的摆动如同自由的律动,秋千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仿佛主人公的心灵在自由的天地中翱翔。然而,这种自由的摆动却与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囚禁形成了对比。主人公常常通过想象将自己的意识从囚禁的环境中短暂解放出来。“集合点名时,我会练习在静立中达到忘我的状态,不去将呼与吸区分开来。不抬头,眼睛上翻,在空中寻找云的一角,可以把这副骨头挂上去。”主人公曾经在劳动营中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苦难,他常常回忆起他的家乡和家人,想念可以自由行走的日子和家里美味的食物。这些沉重的回忆在他的内心铸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围墙,将他束缚在过去的囚笼中。这种束缚不仅反映了外在的经历,更是内心情感的折射。
与此同时,呼吸秋千这一象征意象还与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相交织。回到家乡后,他发现回归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对他而言,家只是昔日温馨生活的记忆。主人公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每次摆动也是他与内心秘密的对峙。在呼吸中,他仿佛重新体验着劳动营的苦难,而他的同性恋身份更是一种深埋的秘密。这种苦难的回忆与不被理解的痛苦相互交织,构成了主人公内心难以言说的孤独感。这些情感层面与呼吸秋千的象征意象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为小说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情感。
《呼吸秋千》这部小说既是历史的证明,也是文学情感的体现。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些象征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作品成为了一部令人难忘的文学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