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的叙事视角研究论文

2024-11-07 16:10:2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每个作家在创作文章时,都会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采用的是内外结合的叙事视角。每种不同的视角都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以及全知视角。本文将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视角分类,并分析各自的审美效果。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每个作家在创作文章时,都会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采用的是内外结合的叙事视角。每种不同的视角都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以及全知视角。本文将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视角分类,并分析各自的审美效果。
一、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孩童的眼光是单纯美好的,读者可以跟随着他的眼光看到成为大人之后常常忽略的事。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是指每个事情严格按照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感受来呈现,对其他人则像旁观者那样,仅仅凭借猜想去描写他人的思想感情,这种视角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草房子》中的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正是主人公桑桑的儿童视角。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有几种不同的审美效果,其更容易通过语言、心理去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与读者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使读者参与到故事中。读者只能从在这个视角观察到的行为中推断出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因此往往需要扮演侦探角色。
桑桑做事总是天马行空,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便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然后将这个碗柜抬出来,根据自己的想象,制造了一个高级鸽笼。对于儿童读者或者成年读者来说,很多人都有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造一个小家的经历。桑桑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便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于是桑桑将父母房间里的蚊帐拿出来做渔网。在孩子的视角中,蚊帐的结构和渔网非常相似,有些实用的东西可以通过奇思妙想转变成另外一种东西。这种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从而回忆起自己愉快的童年生活。这就更容易使读者想象自己处在视角人物的位置。
秃鹤有生理缺陷,他本名叫陆鹤,但是因为他的秃头,所有人开始叫他秃鹤。三年级前,他还小,别人叫他秃鹤他也会快乐答应,孩子们也经常抚摸他的头。后来秃鹤开始在乎自己的头,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如果有人一定要摸,就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换得了两次的抚摸。后来,无论用什么来诱惑他,秃鹤再也不接受别人摸自己的头。虽然秃鹤不让别人摸他的头,但是随着视角人物的眼光,读者可以发现许多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摸秃鹤的头,从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些小朋友的好奇心。
烧草垛事件利用了不寻常的客观叙述者。在烧了草垛之后,桑桑选择躲起来,没有跟杜小康一起承认错误。主人公和叙述者之间有一丝关键的距离,桑桑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如果由桑桑自己来描述,他就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即他内心的柔弱。但是叙述者可以“看到”主人公所隐瞒的事情,也可以“看到”他会因为没有与杜小康一起承认错误而自责。他的顽皮、怯懦和痛苦,正是这种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才可以描绘出来。从儿童的生命体验来看,成长尽管伴随着困苦,也会有一些“必要的丧失”,但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力得以扩张,新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巨大喜悦。桑桑在成长中的痛苦和喜悦无法自己讲述,只能借助视角人物展现出来。
救纸月事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惊喜。纸月性格内向、心地善良,没有一点点傲气,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她见到桑桑时也依旧是那么文静。纸月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她才露出一丝微笑。纸月的文静内向似乎会让她一直受到欺负,但是视角人物带给了读者惊喜,桑桑帮助了纸月,让读者看到了温情,看到了小女孩的救赎。
二、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草房子》从儿童的视角变换到了成年人的视角。文章中的这些成年人都经历了不同的悲伤故事,但他们都通过克服困难使自己更加成熟。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是指从一个人物的有限感知转换到另一个人物的有限感知,不同人物看到的问题也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同,这种视角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它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审美效果: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视角不同,其思维方式,感受也不同,可以使故事更具新奇性;还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让文章更丰富、更充实,缩短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桑桑父亲的视角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桑桑的父亲桑乔原来是一名猎人,由于这个身份会被人看不起,因此他十分厌恶自己的这段历史。于是,他下苦功夫纠正了自己的口吃,尽力清洗着自己身上猎人的烙印。后来,当他站在讲台上讲课,当他把全体教师召集在一起开会,当他坐在藤椅上教人排戏时,竟然没有人能再从他身上看出一丝猎人的痕迹来,但他自己却在心中永远地记着那段历史。桑乔将荣誉看得很重,他认为有了荣誉,就可以让人们忘记自己的屈辱。因此,在桑桑损坏父亲的荣誉笔记本后,桑乔像发疯一般打了他。但当听到儿子随时可能死亡的噩耗时,桑乔人性中的父爱被激发,他辞掉了工作,四处找医院救治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找了各种偏方。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困境,在面对逆境时不悲观、不放弃,才能战胜困难。这里以桑乔的视角着重描写桑乔的荣誉,正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形成反转。荣誉笔记本被桑桑损坏,导致父亲打他,因此才发现桑桑的病,从而通过这一情节展现故事中的苦难这一主题。
桑桑老师的视角展现了文章的新奇。桑桑的老师蒋一轮,与心爱之人白雀,也是苦难的一对。白雀的父亲白三坚决反对白雀与蒋一轮来往,因为白三看不上蒋一轮,白三只有白雀一个女儿,他要把她交给一个自己看得上的人。但白雀看得上的人就是蒋一轮。白雀走到哪儿,眼睛里都有蒋一轮,总能听见他的笛音。但是由于桑桑把信弄丢了,最终两个人还是错过了。桑桑也向老师道了歉,并想挽回这件事,但还是无能为力。这时是以老师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的,老师选择原谅桑桑。虽然蒋一轮与白雀没能在一起,但他们曾经拥有过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们也各自拥有了新的生活,简单而平淡。这就是成年人世界中的舍得放手,留有遗憾。这里视角的转换展现给读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使故事具有新奇性,因为在孩子眼中,老师和白雀是天生的一对,但是由于视角的转变,给这段感情留有遗憾,才更突出文章的苦难主题,更容易吸引读者阅读。
秦大奶奶的视角缩小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秦大奶奶也经历了许多苦难,学校想与地方联合,将秦大奶奶逐出这片土地,然而花费了十多年的工夫,最终也没有成功。因为秦大奶奶坚决认为,这片土地是属于她的。丰收时节,有人让秦大奶奶搬家,但她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地方政府事先给她在另处盖了房,还划给她一片小小的土地,但秦大奶奶不要,她只要这片土地。曾经,她为了救一个孩子而落入水中,而后来再一次落水,仅仅是为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秦大奶奶永远地离开了,这体现了秦大奶奶顽固的心。秦大奶奶的离世是值得被尊敬的,因为她的人格闪耀着光辉。在儿童的眼中,他们可能不理解秦大奶奶。这里以秦大奶奶的视角描述了那个南瓜就是她守护的这个地方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守住它,以至于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秦大奶奶最后的这一举动,让读者体会到了文章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从而缩短了文章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全知视角
景、人、情作为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采取全知视角能够将这三个方面充分地展现出来,因为在以第三人称为主的全知性叙述视角中,叙述者是无所不知的角色,可以随时掌握事情的发展变化,使作品尽可能展现出更为完整的信息。
本文的每一处环境都是以全知视角来描绘的,作者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了水乡环境,从油麻地到周边的任何环境都被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笔下的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他笔下的芦苇荡是五颜六色的,这样的芦苇荡在其他文学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作者笔下的《草房子》的自然环境是色彩斑斓的。一个最简单纯洁的环境,往往能够孕育出简单纯洁的人。由于读者来自天南海北,而曹文轩笔下描绘的风景是明显的南方水乡,以及水乡环境影响下的不同人物,所以他以全知视角来描写油麻地的每一处风景,更能让读者了解水乡,理解为何水乡培养出不同性格的人。
文本中的有些人物也是以全知视角描述的,这样对人物的描述更全面。杜小康家境富裕,又是班长,一直是桑桑明争暗斗的对象。最让孩子们垂涎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后来,杜家家道中落,杜父大病一场,杜小康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摆小摊,在生活的艰辛与贫困中逐渐成熟起来,但他心里却时时刻刻都怀念着油麻地小学的同学们。他希望自己能回到油麻地小学。父亲告诉他只要鸭生了蛋,赚了钱,他就能上学去。谁知道,好不容易鸭下蛋了,鸭子却把人家的鱼苗吃了,气急攻心的杜父就这样去了。书是没得读了,杜小康告诉桑桑,希望桑桑能代他读书。这种对学习的渴望并没有掺杂任何名利,只是一个孩童、最简单最纯真的想法。当一个人在内心拥有了值得珍惜的感情,并能在苦难中找回希望与信念,那么在他就拥有了无人能比的价值,这些无价之宝可以净化他的灵魂,并让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充满阳光与希望。杜小康是作者刻画得最为全面、最为丰满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人物,他既有孩童的天真美好,又有成年人的成熟与坚强。只有借助全知视角,作者才能更自由地对人物进行艺术加工。正是这样全知视角下的加工,读者在接触这个人物时才会有更深刻的感触以及更全面的了解,由此可见,全知视角可以让人物更加鲜活。
文本在描写情感时采用的也是全知视角。虽然桑乔对桑桑很严厉,也会打桑桑,但一旦知道桑桑患病,他可以抛下自己在乎的一切来照顾儿子,这种父爱是深沉的,平时没有用言语表达,但能用行动来诠释。然后是桑桑和纸月简单纯洁的友情。桑桑与纸月没说话,在班里和在其他地方,纸月都是用眼神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的。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单纯的,有一次因为桑桑住在里屋,不好意思经过纸月的床前上厕所,所以就开始憋尿,直到早上让妈妈发现尿了床。这种害羞是充满青涩的。情感往往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如果需要让情感直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必须以全知的视角描写。这篇小说是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读物,很多青少年难以自主从文章细节中体会情感,深入感悟情感。即使有的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可能出现理解偏差,所以作者在此处运用全知视角,具有引导性和完整性。
作者不停地转换视角正是为了扬长避短。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但无法描绘除他以外的人物。这里转用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更加新奇,拉进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无法进行客观描写。所以又转向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人物的约束,能够做到多角度描写,客观冷静。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作用,作者笔下油麻地的一切在孩童的眼中、在成年人的眼中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