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乡音不朽瑰宝”——山东大鼓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研究论文

2024-11-07 15:59:3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山东大鼓号称“北方大鼓的皇祖”,是我国北部地区现有的最古老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形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山东大鼓以山东省菏泽为主,在鲁、苏和豫一带的地域地区广泛流行,最初被称为犁铧大鼓,是因为山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是犁铧碎片,故有此名。从《老残游记》开始,人们就把山东大鼓叫做“梨花大鼓”,20世纪后期之后,山东大鼓渐趋式微,仅存少量艺人在进行演出活动,至20世纪末,山东大鼓由盛转衰,甚至已经走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国家对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山东大鼓于2006年
摘要:山东大鼓号称“北方大鼓的皇祖”,是我国北部地区现有的最古老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形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山东大鼓以山东省菏泽为主,在鲁、苏和豫一带的地域地区广泛流行,最初被称为犁铧大鼓,是因为山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是犁铧碎片,故有此名。从《老残游记》开始,人们就把山东大鼓叫做“梨花大鼓”,20世纪后期之后,山东大鼓渐趋式微,仅存少量艺人在进行演出活动,至20世纪末,山东大鼓由盛转衰,甚至已经走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国家对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山东大鼓于2006年正式获得xxx的批准,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山东大鼓;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音乐风格
一、寻觅乡音之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的起源最早的一种以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载体的曲种,据说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形成,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山东大鼓起源于鲁西北农村,被称为“犁锌大鼓”,也叫“梨花大鼓”。起初的伴奏方式仅以散击犁锌碎片为主,以山东方言广为传唱,俨然已经成为极具山东特色且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间小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乏传承人、缺乏传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消亡危机,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东大鼓的演奏形式主要可以分为独唱和二人对唱,表演者需要用左手敲击犁钵片,犁钵片也可称为“月牙板”,后来用两块铁片或铜片代替犁钵片,而右手则需要敲击矮脚鼓,保持站立的姿势进行演唱,伴奏则采用两三弦操三弦亦或是四弦胡,演唱时采用板腔体唱腔。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板式分为慢板(也叫头板)、二板(也叫流水板)、快板等,而山东大鼓的唱词主要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南口流派和北口流派是山东大鼓的两大艺术流派。
二、种竹城东玉河曲
山东大鼓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曲种,山东大鼓里有很多传唱度较高的曲目,堪称经典,例如《黑驴段》《王二姐思夫》,中篇书也有数十部,例如《大破孟州》《大送嫁》等,短篇段儿书的内容有60多段,例如《河北寻兄》《长坂坡》等,再然后是唱段《红楼梦》,经典桥段如《宝玉探病》《黛玉葬花》等,唱段内容一共有10多段。另外,山东大鼓自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唱段总数超过200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也有许多新的唱段编排出来并进行演唱。
山东大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名角辈出,最著名的名角主要有郭老占、何老凤等,这些名角是清末时期山东大鼓著名演唱家,此后,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黑妞、白妞和郭大妮等人,在当时享有盛誉。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稍有名气的艺人开始逐渐减少,比如有谢、李、赵、孙“四大玉”等人,随后也出现了一些有名气的艺人,比如鹿巧玲、杜大桂等人。20世纪30年代前后,李大玉、谢大玉、筱艳芳等人先后在上海进行“山东大鼓”唱片的录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曲种,山东大鼓已从山东城市逐渐向徐州、郑州、南京、洛阳、上海等地流传,鼎盛一时,传唱度很高。
三、一生数去几沧桑
山东大鼓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鼓书类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曲艺的发展历程。在山东大鼓完整的发展历程中,对许多曲艺种类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衍生与发展的影响,例如,山东快书就是由山东大鼓演唱艺人以北口“摔缰调”为蓝本逐渐衍生并发展起来的。山东大鼓在演唱、念白、润腔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再加上山东大鼓历经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上从俗到雅,在艺术上逐渐趋于成熟,但也在经历由盛转衰的过程,这在曲艺发展史上是可悲的现象。山东大鼓有着悠久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独特的唱腔、丰富多样的内容、浓厚的地方特色,直接促进了山东快书衍生,对于乔派河南坠子、西河大鼓等衍生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说明了山东大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受其他曲种的繁荣、听众口味的改变等的不断影响下,山东大鼓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绝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济南市政府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了山东大鼓的曲目,而且开展了多项训练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经历“xxx”,一些传统曲艺遭受传承断裂危机,山东大鼓也已经岌岌可危,80年代后,山东文化局保护和挖掘了山东大鼓表演,然而由于表演市场小,人气不理想,并没有回到之前的容光焕发,山东大鼓对中国曲艺的发展非常重要,艺术价值和特有的唱腔对我国曲艺发展文化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直到现在,济南周围的山东大鼓继承人寥寥无几,只有一些鲁西南的民间艺人还在进行演唱。然而,山东大鼓因缺乏市场需求、演唱技术传承困难,目前仍处于保护性传承的状态,仍然停留在精神层面,没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山东大鼓是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其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唱腔上,与鲁西北的抑扬顿挫的方言相结合,整合出一套完整的吐字发声方法、演唱技法和韵味标准,具有独特的当地特色。山东大鼓的音乐特色、乐器伴奏、独有唱腔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经典曲目《刘公案》《响马传》等都是在山东民间故事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形象的处理创作而成,在场景的设定上也大多取材于山东本土,更加贴近生活。山东大鼓在后世虽在各地广泛流传,但仍拥有独特的山东当地特色,对于探究这个时期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山东大鼓是通过敲打乐器形成旋律,再伴有一人演唱或者两人对唱的形式表达故事情感的一种曲艺方式。山东大鼓的前身是西北地区的民间歌谣,是农民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曲艺艺术。齐鲁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地。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地区已经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曲艺术,通过从山东出土的各种文物可以追溯出,两汉时期各种曲艺乐舞已经相当盛行,到了宋朝已经出现了关于有名的说浑话艺人的记载。而到了明清两朝后,山东地区已经发展出了种类繁多的曲艺艺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历经岁月漫长的洗礼沉淀,最终带给后人丰富多彩的曲艺艺术文化。
随着这种说唱方式在民间广为流行传唱,越来越多的各类其他曲艺也流传到了齐鲁地区。因山东地区本就蕴含了大量的民间曲艺艺术和文化智慧,在原有山东民谣的基础上经过先人的加工改良,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曲艺民谣,山东省目前所记载在册的各种曲艺种类多达三十余种,其中山东大鼓、胶东大鼓等均在其内,每个大鼓的发展历史也不同,如山东大鼓是在山东民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受到流传所在地区行为习惯、语言特点、风土民情的不同影响,再加上本地的民间小调歌谣加入,不断地发展演变,在发展过程中又和其他曲艺、乐器、歌舞等这些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改良,最终发展为今天的山东大鼓。
五、百般红紫斗芳菲
曲艺音乐按形式对其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鼓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弹词类、渔鼓类、杂曲类、板诵类和走唱类。山东大鼓在曲艺音乐中可以归类到鼓词类别中,最早出现时期是在宋朝末年。那时人们称之为“鼓子词”,表演形式是将叙述与唱词结合在一起。这一表演特点至今仍然被保留着。文人陆游在他的作品《小舟游近村》中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斜阳下的古柳树,赵家庄,一个背着鼓的盲人正在艺人场上表演。他的后方世事纷扰,但村里的人们全心倾听着蔡中郎的鼓子词唱和。”这段描写详细地展示了当时鼓子词的表演场景,以及村民们对鼓子词的狂热喜爱之情。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鼓子词”正式改为“鼓词”,并加入了元代的“词话”元素,融入击打鼓板等乐器的伴奏,使“鼓词”更加具有观赏效果,并在清朝时期广为流传,不同的流传地域又演变出了各种不一样的曲风,例如鲁北地区盛行的“大枪杆”等,此类曲艺形式是山东大鼓的早期发展原型。所以说山东大鼓是民间曲艺形式的缩影,是以山东民谣为基础,属于鼓词类曲艺,山东大鼓在演变的过程中,也不断结合当地民间小调或者相似曲调,此外还引入皮黄元素,经过不断地演变改良,使山东大鼓最终演变成具有浓郁地域民族风俗特点的一种曲艺形式。
从清朝民初到20世纪30年代,山东大鼓的兴盛,再加上山东大鼓的影响范围很广,学唱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艺人都不是山东大鼓的本门传人,而是以家庭的形式进行演唱。至此,山东大鼓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转变,以南口梨花调中女性艺人的出现为标志。南口起初以男性艺人为主,然而随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带来了女性艺人的加入,这为南口在演出形式、唱腔内容等方面带来了革新。山东大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传入济南、开封等地。山东大鼓的传承方式与其他艺术流派不同,很少有人会写帖拜师,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家族班来传授演唱技艺,因此,这一时期有名的艺人大多都是从鼓书家族出来的,而且班社都是由著名的名家带领的。这时,比较著名的山东大鼓班社主要集中在济南和济宁。
此时人们对梨花大鼓的印象还停留在城市的梨花调,而山东大鼓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都是靠着众艺人的创作和贡献。不少书刊都记载了梨花调的代表郭大妮和王小玉两个人表演时的场景。在鲁西整个地区郭大妮是极其有名的艺人。《历下志游》中的《歌伎志》段落描述了一场辛未秋初的聚会,主办者选择在垣县西关隙地搭建了一座彩棚,由红能和大妮两姐妹担任演说。他们的唱曲旋律抑扬顿挫,充满生机,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坐在座位上无不赞叹不已。几年后,另一位名叫黄大妮的艺人也出现在梨花大鼓舞台上,她来自临清,在平陵居住。她希望继承郭大妮的风采,并演唱当年的经典曲目,同时她的外貌十分出众。尽管这样的曲调已经有了几年没有演奏过,但新的声音竞相奏响,因此有人认为这种变化已经不合时宜了。
山东大鼓已广泛分布于济南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书馆、茶馆等场所,有时也会走进官绅大户人家进行演唱。这种“合穴”的表演形式在当时很流行,演员一人唱两段,几位演员一起表演,引入城市以后,受众群体在发生转变,促使其表演形式发生转变,再加上女性艺人的涌现,这些因素都是山东大鼓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唱腔的曲调从最初的简单明快变得轻柔婉转,曲调越来越华丽,润腔的技巧也越来越复杂,为了赶时髦还将大段西皮、二黄腔加入进来交叉式演唱,且女性艺人多以韵调为主,很少念白。乐曲的伴奏也是标准而严谨的,对前奏和大过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规范,演唱艺人不能随意修改。
六、半入江风半入云
山东大鼓曾在济南、开封地区非常出名,流行传唱地区也非常广,山东大鼓在南京,北京、天津地区非常受欢迎,山东大鼓在民国初期的表演艺人众多,仅是在济南地区能够算得上知名的艺人就多达40余人,当时的艺人普遍表演技艺较高。而后发展起来的知名班社为山东大鼓的发扬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大鼓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支,其中“北口”更加豪迈嘹亮,而“南口”则比较婉转悠扬,并融合了不同曲艺的唱法,这些都转化成为山东大鼓独特鲜明的自身特点。
“北口摔缰调”在农村地区流传度更高,进行演唱的都是男艺人,其嗓音苍劲有力、浑厚豪放,受到本地语言特点的影响,唱功抑扬顿挫,充满力量,多以被称为“老牛大摔缰”,意思是就像老牛摔打缰绳一样掷地有声。“南口梨花调”也在农村地区广为传唱,演唱的多为男性艺人,而流传进城市之后,演变为由女性艺人演唱,在演唱风格上和“北口摔缰调”具有很大的反差,演唱风格委婉细腻,旋律高昂悠长,前后呼应,并且加入了当地戏曲和京剧的唱腔特征,非常适合女性表演。
南口和北口在表演内容和方式上分为农村和城市地区,“北口摔缰调”的表演场所大多在农村集市和庙会上,这种表演场合很适合男性艺人演唱,更能表现出男性的粗犷豪放的特点,没有过多的音色回转,不太注重律动性,而是通过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来进行表达。为了满足平民百姓的观赏需求,通常演唱的曲目篇幅较短,演唱与白话相结合,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唱词通俗易懂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豪放淳朴、自然通透的艺术风格。表演的女艺人往往注重神韵装扮,更多是通过唱腔的微妙变化表达感情,肢体动作较少,呈现出婉转悠扬的艺术风格。
七、鲁之韵味,不朽瑰宝
山东大鼓作为一种板腔体音乐,在音乐结构上采用了鲁西北秧歌调的“二行板”作为基础唱腔。不论是七字句还是十字句,在“老北口”和“南口”快口中,都以四个小节为一个乐句,而南口则以八个小节为一段。其中,中速的“二行板”是最常用的形式。在山东大鼓长远的发展史上,其板式也在发生变化,但始终遵循从缓到快的标准,“二行版”在不断地演化过程中又衍生出了“慢二行板”“快二行板”“紧板”等。在以上的基础上,还会添加“煞尾”作为结尾部分,而在开始部分会加上“鼓套”,山东大鼓的唱腔基本结构已然形成,但为了突出其唱腔的多变,在中间部分也会融入“拔口”“大卸板”等板式。总的来说,山东大鼓主要由体宫调、变调、七声音阶为主,曲调变化大多情况下呈现出从高到低,下行音节的趋势,句式结构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大多为上下句。
对山东大鼓的音乐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大鼓曲目、伴奏乐器及其他结构要素的特征考察与分析发现,山东大鼓与当地民间民谣有密切的联系,在唱腔的咬字、发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共性,同时又受区域和方言的影响,山东大鼓的板式结构主要由二行板、慢二行板、快二行板相辅相成,辅有拔口、卸板等,其板式结构与中国音乐的板式构成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其独特的唱腔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伴奏乐器的音色对山东大鼓的整体音乐风格起着很大的作用,山东大鼓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犁钵片等,其中山东大鼓左手持犁钵片就是受到了当地方言的影响,在音乐构成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使得山东大鼓慢慢具有狂放激昂、豪迈嘹亮的音乐特点。
八、山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
左玉华,女,回族,1947年生,山东济南人,山东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1959年,12岁的左玉华进入山东省曲艺团,师从著名山东大鼓艺人谢大玉,主工梨花大鼓,1978年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曲艺科任教。左玉华是山东大鼓南口派代表人物“白妞”的第三代传人,也是谢大玉的关门弟子。左玉华的演唱高亢圆润、委婉动听,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其台风舒展大方、典雅优美,既能用大功架展演古代大将风范,又能用柔媚声音表现闺中少女,还能用沉着端庄表现圣贤风度。
1981年,左玉华被调入山东省艺术馆曲艺科从事曲艺辅导和创作,其间为振兴梨花大鼓四方呼吁,相继发表了《梨花风骨》《愿祈梨花再度开》《山东大鼓兴衰评述》等文章,代表作品有:《草船借箭》《鸿雁捎书》等。2007年6月,山东省公布了首批7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左玉华位列其中,在随后的汇报展演上,左玉华演唱了毛泽东诗词《咏梅》。
2008年,左玉华被评为山东大鼓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后的左玉华也没闲着,着手整理材料撰写小说,由于自身经历独特,左玉华的作品独具一格,通过自身直观感受表现曲艺圈子昔日典故,所著《梨花魂》具备了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从十二岁开始,左玉华便一直走在山东大鼓传承的道路上,从拜师学艺到四处演出,再到收徒任教,退休后不忘初心,撰写小说。这么多年来,左玉华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结语
本文以山东大鼓为研究对象,对山东大鼓的起源、主要流派、鼎盛时期的传唱与发展,以及由兴盛到衰微的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由此可见,山东大鼓的发展历史、由盛转衰的历程,与清末民国及近代以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的兴盛与否取决于经济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经济基础、怎样的社会发展环境、怎样的市场需求,都决定了山东大鼓的继承与发展不能离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独立生存。因此,对山东大鼓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山东大鼓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始至终都吸收传统历史和文化精华,以及各个曲种的精华,不断提升艺术变化方式,具有优秀的曲艺品种特点,山东大鼓不仅具有浓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他的曲种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悰.山东大鼓音乐风格及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周悰.探析山东大鼓的保护与传承[J].民族音乐,2020,12.
[3]杨紫.山东大鼓[J].走向世界,2010,(03).
[4]鲁先圣.山东大鼓[J].作文,2014,(12).
[5]林升乐.古典诗之音乐描写[J].艺海,2009,(09).
[6]赵学声.山东大鼓,游春观水[J].曲艺,2022,(02).
[7]徐华云.“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实践探索——以山东曲艺类非遗曲种为例[J].曲艺,20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