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加多的黑白纪实摄影—创作与艺术价值论文

2024-11-01 16:42:2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1944年出生于巴西,他是以充满人文关怀黑白摄影作品而闻名世界的重要纪实摄影艺术家。得益于自身经历,萨尔加多擅长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问题,其摄影作品的主题充满对生活苦难者的关注,包括对拉丁美洲农民生活的记录、有关非洲撒哈拉沙漠旱灾地区灾民们的报道,以及在全球范围工业进步下正被淘汰的手工劳动者们的现状等。在这些大型摄影项目中,为使获得的照片富有深度,萨尔加多常常前往世界各地,长时间的持续工作。在拍摄者这样的精心准备下,人们很难不注意到其作品中散发的美和诗意,作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1944年出生于巴西,他是以充满人文关怀黑白摄影作品而闻名世界的重要纪实摄影艺术家。得益于自身经历,萨尔加多擅长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问题,其摄影作品的主题充满对生活苦难者的关注,包括对拉丁美洲农民生活的记录、有关非洲撒哈拉沙漠旱灾地区灾民们的报道,以及在全球范围工业进步下正被淘汰的手工劳动者们的现状等。在这些大型摄影项目中,为使获得的照片富有深度,萨尔加多常常前往世界各地,长时间的持续工作。在拍摄者这样的精心准备下,人们很难不注意到其作品中散发的美和诗意,作品主题蕴含的悲剧性在宏大、充满史诗感的表现手法下感染力极强。总的来说,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是兼顾教育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本文将以萨尔加多的纪实性黑白摄影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摄影成果发展,从其作品的纪实性、美学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分析,诠释艺术家的创作取向。
一、萨尔加多摄影作品的纪实性表现
(一)观众与被摄者
纪实作为摄影诞生之初便跟随在其成像技术背后为照片带来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经历摄像机几十年间的功能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后,早已成为摄影家们在积极创作过程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作为从经济学领域专业转行进行摄影工作的艺术家,萨尔加多擅长利用自己对全球市场、工业和贸易知识的了解挖掘拍摄主题。而对拍摄他所关注的劳动人群来说,表现客观、本质的情景是对被摄者的尊重,为此其作品常以深入且真实的接触来体现他对摄影纪实的理解。
从1973年进行摄影报道工作的初始,萨尔加多便关注民生问题。在大型拍摄项目《悲伤的人类》中,萨尔加多记录了萨赫勒地带在严重干旱环境下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干枯、瘦骨嶙峋而显怪异的躯干向观看者展示了难以想象的另一片土地上的景象。破旧衣着仅覆盖半个肩膀、手中提着小吉他的儿童和一只赤裸的狗占据画面前景,照片的背景只剩一望无际的干涸地面,以及色彩平整、完全没有云彩的天空,观众的视线被自然引导向灰度较深且被放置在画面正中的背影。照片前的人无法得知背过身去的一人一狗究竟被什么吸引,或要去往何方。但当注意到观看者的眼睛实际与被拍摄者视线方向一致,人们从中得知男孩所能看到的景象就在眼前—这种共感使人察觉答案呼之欲出。萨尔加多使这一刻在镜头下凝固,带给不同观众的思考和感受也在此时重叠,摄影的教育意义得到传播。
(二)事件与拍摄者
萨尔加多于1994至1997年拍摄的系列作品《出埃及记》中,揽抱孩子的父亲神情淡然,对比周围细节丰富的杂草,人物的面部处于大块灰暗色调中而在画面中凸显。这与萨尔加多另一幅借用背光拍摄下轮廓模糊、几乎不见铲车驾驶者五官信息的作品有几分相似。尽管两张照片的拍摄环境和角度不尽一致,但站在父亲身后的同伴和远处对准另一方向的挖掘机却为两张照片在构图和氛围上营造出类似感,作品中展现的人们直视现实的方式也似乎相差无几:他们感到麻木甚至漠然。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救世主和真实的人性给心中充满信仰的萨尔加多带来打击,他不得不放下摄影工作,迎接将近十年的休息。当萨尔加多再次返回巴西,重新面对自己出生和成长却在社会发展下变化巨大的小镇,眼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暴露使他对创作方向做出转变,从记录人类问题转向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而这样充满风险的改变正是萨尔加多坚持自己摄影理念的忠诚表现。
与实际问题的贴近使萨尔加多的作品饱含教育意义的情感,这在他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文关怀与对瞬间性的追求也使作品的纪实性得到毋庸置疑的回应。作为记录人类命运和底层人民生活的报道摄影,萨尔加多的作品为观众带来美学震撼,也给自我带来情绪影响。这样具有冲击力的影像素材,对当下或未来进行社会研究的学者来说,同样具有充分的材料意义。
二、萨尔加多个人摄影风格与美的表现
对报道或纪实新闻摄影来说,照片的客观是首要原则。但与其他纪实性摄影家相比,萨尔加多作品中的唯美感的确别出一格。当从美的表述角度重新回顾萨尔加多作品,可注意到他高反差风格下在某些场景中拍摄出的影像,会使镜头中的人物与自然景观或其他生物看起来别无二致:例如选取人物特写、群像、风景等截然不同的摄影选材内容,在图像中却表现出相似“质感”。有关体力劳动者的作品中,与喷射中的油井与漫天烟火极为相似的是其他特写照片中消防员布满泥污的服饰,此处明暗细节的相似分配使得观众加深对主题印象的联想轻而易举。进一步对比萨尔加多“创世纪”系列中记录的成群结队的海豹和帝企鹅们的照片,充当着中景只剩下外形轮廓的大群企鹅和前景处两只转头看向镜头的海豹,则叫人回想起更早在金矿中背对忙于前进的淘金者们、抬起眼透过镜头注视摄影师与观众的矿工。平面图像中这些风格化的“皮肤”式质感成为萨尔加多作品带来观赏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功能方面贯穿于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他将现实中难以被观众直接联想的人物和景观重新串联起来,使观众探寻的目光从具体被摄对象离开,指向更宏观背景的引导。
可见在精准式“直观”摄影和一定美学表现的选择中,萨尔加多的镜头语言选择了后者而非前者,但这与表达纪实性并不完全矛盾。在布列松提出“决定性的瞬间”,并以抓拍照片阐述如何辨认事件本身的内在意义、成为纪实摄影经典形式的前奏下,萨尔加多在理念上与其保持一致—他认为摄影创作“必须相信直觉,深入工作,将‘自我’搁置一旁”。但纯粹客观的不可行性也使严格的形式要求随摄影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瓦解,并发展出“新纪实摄影”等流派。尽管新闻报告仍有对摄影写实的行业性要求,但拍摄者的主观处理,例如对构图、光线的裁剪或选择,或图像的风格化逐渐被视为灵活表现客观事实中可被预设和安排的一部分。对萨尔加多来说,摄影风格是为表现拍摄者视角下的真实而服务,并认为他的风格也将根据生活经历而变化。因此整体来说,一定的审美参与对照片的客观性并非只具有破坏性,良好的使用更能帮助表现真实,增强影像的情感传播力。
三、《地球之盐》:影片的价值
在维姆·文德斯跳动的光影下,已见山本耀司、皮娜·鲍什等艺术家的人生姿态之后,导演在《地球之盐》开篇以从身患眼病的妇女照片中所获得的感动进行旁白,将进行连续记录的镜头对准了萨尔加多这位对德国导演自身视觉语言影响极大的创作者。纪录片中穿插着萨尔加多的家庭录像、采访视频等对过去拍摄过程的回忆和记录,两段不同的叙事线展现了萨尔加多对自己创作风格转变的解释。片段中将回忆作品和有关新项目的记录素材以黑白和彩色两种情况分割,为观众带来叙事时间上的提示。在采访部分,作为理应从动态与照片作区分的影片却毫不吝惜以大量静态、幻灯式篇幅展示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剪辑中萨尔加多的头像多次在纯黑背景下与自己所拍摄的图像交叠、融合又分离。对观众而言,照片中的被摄者与拍摄者似乎产生更模糊的边界,而对二者之间权力关系的疑问也在萨尔加多和他儿子朱利安等人的镜头回转之间被提出。
与展览相比较,荧幕为萨尔加多提供了为照片添加背景叙事的主动性,此前在二维影像面前隐身的纪实摄影家与手中记录的镜头,得以在第三方视线中重新显现。当依靠画面形式和美学风格建构起自身内容的照片无法直接告诉观众,拍摄者该如何完成按下快门前的准备工作,动态的记录影像则为观看者补充了这一信息。萨尔加多在《地球之盐》中通过语言的表述,描绘了他作为人文摄影师如何与被拍摄者交流、沟通,以及该怎样在尊重被摄和避免破坏其原本的自洽之间平衡,以完成具有说服力的作品。例如片中所提及对南美洲的萨拉古罗人的拍摄,作为外来者的萨尔加多必须获得被摄人员的认可和信任才有机会继续工作,而这需要花费时间,但也成就了其作品并非走马观花式粗糙影像的基础。当双方彼此熟悉,萨尔加多的角色身份便从拍摄者中分离出来,“拿着照相机器的人”变成朋友,观众所能看到的生动人物本质便来源于此。面对亚马逊森林中的原始印第安人,萨尔加多与部落成员形成友好的社交关系,才被允许参与本地人生活打猎的真实场景。猎手会向他的镜头展示捕获到的猎物,成员们也会短暂与向世人展示他们形象的合照表示兴趣—合乎情理地,这种兴趣在认识到这种展示与其自身生活并不相干后迅速消失。
相较于对照片中人物和氛围精神的体悟,尽管有关宗教符号的借用在萨尔加多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其作品中丰富的象征手法却较少被主动提及。自身的信仰显然是萨尔加多使有关《圣经》故事融入作品主题的来源,他在构图时对借用基督或圣母形象的毫不吝啬,使其作品表现得更像一幅画。借此人们也可以理解,萨尔加多对人物的特写摄影也鲜少是肖像性的:他们更多是为了表现固定对象之外的人类群体。影片则可以在暗示之外,通过旁白更直接提及其中的象征含义,萨尔加多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在此展现:人类才是地球之盐。
四、结语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在电视兴起,报道摄影宣传性衰退而摄影风格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仍坚持对纪实摄影的追求,并于20世纪80年代便获得不菲成绩。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得益于萨尔加多在创作上对瞬间和艺术的敏感,也与他深入苦难的勇气密不可分。对其他摄影创作者而言,萨尔加多的作品中富含了解纪实摄影及黑白影像创作的思路,理应尝试学习或思考。此外,对观众来说,其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仍不过时—战争、饥饿和生态问题从未完全远离人类社会,同样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