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数位系列”作品《11》的肢体美学探析论文

“数位系列”作品《11》的肢体美学探析论文

2

2024-10-11 11:59:5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将通过探讨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作品《11》所蕴含的身体美学、身体语言的独特意义,以及艺术价值,揭示陶身体剧场的时代先锋性和独立性。

  成立于2008年的陶身体剧场的艺术总监陶冶与段妮受东方思想的影响与个人舞蹈的实践,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为创作核心,创作了作品《11》,二人靠纯粹的身体语言表达作品,推崇自然之美,将身体语言作为《11》的核心素材。本文将通过探讨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作品《11》所蕴含的身体美学、身体语言的独特意义,以及艺术价值,揭示陶身体剧场的时代先锋性和独立性。

image.png

  一、作品《11》观念解析

  (一)身体观念

  陶身体剧场作品《11》是其“数位系列”第11部作品,这部作品由11位舞者共同演绎,引入了肢体即兴的创作方式,既是对原先编创理念的突破,也是对作品内涵的再度升华。在作品《11》中,采取了以下半身步伐走位限定,上半身自由即兴的创新方式。

  1.对立与相生

  作品《11》的创想如同字符上的对称,既对立又相生,既矛盾又和谐。整部作品通过队形阵列的变换、往复,在舞台上构筑点、线、面,相合而生又分化,看似无序,却又能在无序中找到统一。

  首先,“对立”。在《11》中,由于加入了舞者的即兴创作,所以每位舞者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具有各自独立的肢体运动方式,他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群体中寻找着自我价值。尽管11名舞者是相互对立的,但他们都是在基于舞蹈的整体风格上来表达自己的身体观念,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在无序中富含一定的有序,体现了充满矛盾的创作之路。

  其次,“相生”。事物由于矛盾转化而生生不已。正是因为“对立”而产生的矛盾,“相生”的观念也就油然而生。纵观整部作品,观者不能片段地分割每一位舞者的身体语言,尽管每个人是独立的,但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相辅相成,彼此相照,才有了《11》,体现了充满和谐的创作之路。

  2.限制与开放

  作品《11》以直线的列阵来进行迂回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限制与开放成为《11》的核心观念。

  在作品《11》中,“限制与开放”共有两个维度的含义。首先,是舞者认识自我。对11位舞者下半身动作完全进行了限制,如移动、转身、步伐,都是已经编排好的,而上半身的脊柱、肩、肘、腕、头,都是按照舞者当下的感受来即兴的,以上身的开放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陶冶常说“即兴不是随性”,而他要的,是在限制中的肢体自由。其次,是认识自我与他人。舞蹈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安排,当11位舞者在一竖排上行走,其中有10位舞者在舞台调度上进行限制,另一位舞者却开放地自己舞动,动作完全由自己创作,舞者在限制之外的可能性因此也被最大化地释放出来。

  (二)思想内涵

  舞蹈是属于人类思想的艺术,它没有规则与边界,带着鲜明的个人标签,有的只是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的思想,舞蹈作品就是反馈思想的一种方法,这些思想也会自然而然地反射到舞蹈作品里,因此,每一部舞蹈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思想内涵。

  1.理性与感性

  首先,理性。将舞者的下身动作编排好,胯骨的空间、膝盖的方向、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既定的,使舞者只能在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理性思考,展现可以得到观众认可逻辑推理的舞蹈,进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在已被限制的范围内,保持自身理性思考,以至于不被伙伴同化而削弱个性。同时也要时刻保持与同伴的对照,例如,空间中的彼此关照、动作维度上的彼此错落都需要舞者摈弃自身动作的惯性,保持一定的专注度,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

  其次,感性。当舞者的下身已被限制,而舞者的上身可以根据舞者自己当下的感受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开放地即兴而舞,这一概念充满了感性色彩,使舞者并没有拘泥于下身的条条框框中,这种即兴表达是对自身的一种自我审视,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与感性表达。

  2.规则与自由

  作品《11》是在规则中寻觅个人的自由。规则是在运行中所遵循的法则,自由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而舞动。但《11》中的规则和自由,不只是给舞者死板的规则,自由也远不是简单地随意动,它限制了舞者的下半身,让舞者的上半身可以自由伸展,每个人在各自独立的路径里运动,下半身自胯骨以下无论是在空间、朝向还是步伐上都是统一的,同时在整体段落上不断地重复与徘徊,把握了作品的整体节奏,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完整性,体现了作品中限制的规则,而上半身的即兴让松弛和紧绷融合在了一起,也让规则和自由融合在一起,试图通过新的限制去理解自由,在变与不变的重复中,每一位舞者在各自的自由中实现了融合与共生。

image.png

  (三)艺术表达

  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达,舞蹈艺术是一种传播情感的主要媒介与手段,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手段来展现独特的情感与审美价值。舞蹈本身就是一个有关肢体的艺术,是完全用自己的肢体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因此它最后的成果也是体现在身体的艺术表达上。

  1.开放性

  首先,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涣散”的舞台使观众们不再拘束于某一画面,也不再聚精会神地单一欣赏某一舞姿,而是有人放空自我,有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人焦躁不安……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不同,观众在面对这个多维世界时,所思所想且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台上是台下的缩影,多维的世界,没有规则,就是规则。

  其次,从舞者的角度来看。舞者遵循下身限定、上身即兴的核心理念,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样的多维世界中,舞者更注重人的肢体的联系,感受空间、呼吸、频率、节奏和人体能量的共鸣,以此来弥补身心的分离,甚至用身体来引导心灵。

  2.探索性

  陶身体的舞蹈是独特的,他们探索肢体的极致,肢体既是工具也是主体,他们对肢体探索,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舞蹈排练中的摸索,无论是舞蹈还是生活,每一刻都充满了未知,需要我们探索。

  《11》是一部探索人在行走过程中,如何展开运动的可能性和表现肢体无限力量与个性的观念之作。《11》中的舞者都在经历着感性与理性的分裂与融合,他们需想象自己有两个脑袋:一个脑袋绞尽脑汁地去探索怎么与他人不同;另一个脑袋则要紧赶慢赶地与他人保持一致,有时候尽管腿上需要整整齐齐地站成一排,可上身却要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差异。在整个作品中,舞者的思考不能停下,他们需要关注于某一个点去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思考,需要时时刻刻地探索自身与他人的差异性,在此过程中探索肢体运动的奥秘。

  二、作品《11》审美探析

  (一)简与繁的对立统一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没有矛盾,事物就无从发展,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待问题,即对立统一。

  在作品《11》中,舞者身着简单朴素的黑白色系服装,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致力于突破身体的极限,我们看不出舞者的表情,也抛弃了舞者的性别,可他们却用肢体来表现生命力;《11》中的舞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绪表达,而是把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动作元素提炼到看似简单的行走中,他们对重心、捻转、站立、迈步进行得淋漓尽致,这种极简的方式,使感性在这个作品中以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当舞者采用理性的方式来演绎整部作品时,带给观众的思考却是感性的、复杂的。每位观众的生活经历与当下感受是息息相关的,在这样纯粹的舞蹈空间里,当观众在观看如此极简纯粹的肢体动作时,给他们带来的是自己对作品独特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思考。

  当我们采用矛盾的观点来对立统一地看待一部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并不仅仅是舞者自身沉浸于舞蹈中,更有趣的是调动观众的复杂情绪,使观众在观赏《11》这部极简的作品时,引发他们对当下复杂的思考,无论台上还是台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部作品中。

  (二)分与合的和谐统一

  “分”与“合”是中华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在构建社会秩序中始终贯穿着“分”的思维与“合”的原则。“分”与“合”的和谐统一既体现的是天人的和谐、人性的和谐,又体现着差序的和谐与人群的和谐。将这种传统的和谐思想融入舞蹈作品中,整体上应是和谐统一的。

  在《11》中,11位舞者并不是一直分开或合在一起的,11个人可以时而合在一起,时而分开,或者说上一秒谁要动,而下一秒又是谁动,当11位舞者在一竖排上行走时,他们遵循了下身限定和上身即兴的创作理念,在一竖排的队列上和谐地舞动,但也并不是一直如此,有时,他们当中有几名舞者先走,剩下的舞者后走,或者10人成一排而其中1人分散出队形,形成分散的舞台调度后又合在一起,而当整部作品整合在一起,其实每一瞬间都是不可重复的画面。分分合合或合合分分场景,使舞蹈不失趣味性的同时又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结语

  《11》处处是限制与开放的矛盾,“限制与开放”作为《11》的核心观念,始终贯穿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表达之中。作品《11》既有和谐又有差异,从动作的限定与即兴中体现的是思维的差异、人性的和谐,和谐与差异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和而不同的秩序中展现出独特创新的美学思想。作品将身体变成主体,艺术也只用纯粹的肉身,用舞动唤起共情,这无疑是现代舞的逆袭,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展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