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意大利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与演唱处理——以《尼娜》为例论文

意大利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与演唱处理——以《尼娜》为例论文

45

2024-10-04 19:29:1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与该唱法相伴相生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则在诗乐融合、情感表现、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特点,堪称是世界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诸多作品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基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意大利艺术歌曲发展历程,就其创作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以《尼娜》为例,分析了这首作品的演唱要点。旨在获得对其更加深刻地认识,继而为高质量的创作、演唱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与该唱法相伴相生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则在诗乐融合、情感表现、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特点,堪称是世界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诸多作品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基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意大利艺术歌曲发展历程,就其创作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以《尼娜》为例,分析了这首作品的演唱要点。旨在获得对其更加深刻地认识,继而为高质量的创作、演唱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意大利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尼娜》;演唱处理

  一、意大利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从14世纪开始,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文化xx开始陆续在各国出现,表现在艺术领域,则是开始了从“神”到“人”和大自然的转化。人们的情感和大自然景象成为全新的表现对象。在艺术歌曲领域,则由卡奇尼、佩里和伽利略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同志会”的团体,经过他们讨论和实践认为,单音旋律和歌词是最和谐的搭配形式之一,可以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随后卡奇尼也写出了主调音乐的合唱曲,并配以简单的器乐伴奏,也由此使他成为意大利艺术歌曲的重要奠基人。16世纪歌剧诞生后,也随之产生了清唱剧、康塔塔等诸多新的声乐体裁,并与之前卡奇尼创立的形式十分相似,代表人物有蒙特威尔第、斯卡拉蒂、卡里西米等人。如斯卡拉蒂,曾先后创作出了《紫罗兰》《恒河上阳光灿烂》等六百多首康塔塔。卡里西米和巴萨尼则在清唱剧领域发力。卡里西米通过《安睡吧安睡吧》等作品确立了清唱剧的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巴萨尼创作的《小夜曲》则一直传唱至今天。到了十九世纪,则由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接过了创作的大旗。罗西尼以歌剧创作为主,但是同时对艺术歌曲创作情有独钟,曾创作出了《诺言》《谴责》《邀请》《启程》等佳作。贝利尼虽然英年早逝,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曾先后推出了《我为你忧伤,高贵的女神》《热切的期望》《月光》等作品。多尼采蒂主张发展意大利民族音乐,所以《爱的甘醇》《巴黎的冬天》《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至此,艺术歌曲这一声乐形式已经在意大利得到了完全地确立。虽然当时并未直接出现艺术歌曲这个称谓,但是正是在这些作曲家和作品的推动下,艺术歌曲才能最终成为独立的声乐体裁。在这一点上而言,意大利诸多作家和作品无疑是坚实的根基所在。

image.png

  二、意大利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一)广泛的题材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音乐创作在题材表现上是十分单一的,即对神的赞美与臣服。而文艺复兴开始后,人权逐渐取代了神权,人们逐步认识到人才是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也直接带动了艺术创作题材的丰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开始关注个体的真情实感,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如安东尼奥.卡尔达拉创作的《虽然你冷酷无情》,作品表现的是失恋的情感,但是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却令人钦佩。虽然对方冷酷无情,但是自己却没有半点怨恨,仍然积极面对生活,并仍然相信爱情。歌曲采用了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同时在调式运用上进行了创新。作品虽然采用了小调式,但是又分明蕴含着大调式的明朗与坚定,表现出了创作者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斯卡拉蒂创作的《恒河上阳光灿烂》是一首康塔塔,描绘出了阳光照耀下的恒河两岸,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整首曲目曲风明快华丽,情感炽热,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以往的声乐作品中,人的情感是不能直接抒发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但是这首作品却更像是一部宣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了对人性回归和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肯定。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意大利艺术歌曲在题材上的扩展和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等于为其开展开辟出了一片新的空间,直接开启了声乐艺术的世俗化进程。如果仍然是局限于各类神话题材中,则势必难以有后来的发展成就,这无疑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image.png

  (二)优美的语言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歌唱方法,而意大利正是其发源地。由意大利语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和语言的结合上更是天衣无缝。从语言角度而言,意大利语包含21个常规字母和5个外来语字母,其元音简单而丰富,当与元音组成词语后又以元音结尾,这就使语言的连续感得到了强化,也随之形成了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演唱角度而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与美声唱法所主张的腔体打开、运用共鸣等都完全契合,可以呈现出完美统一的音色。加上当时的艺术歌曲歌词要么来自著名诗人的诗歌,要么经过了创作者的字斟句酌,所以每一首都堪称是精品。以《阿玛丽莉》为例,这首曲目篇幅短小,经常被用作练习曲。通过对其歌词分析可以看出,多数词语都是由a、e、i、o、u五个元音字母构成的,同时结尾又收在了元音上,便于演唱者保持发声器官的松弛和声音位置的统一,获得自然流畅的演唱效果。又如《火焰在燃烧》,歌曲表现内容是女子在看到母亲惨死后的控诉,所以演唱情绪十分激烈,通过歌词分析可以看出,在歌词辅音字母的帮助下,即使采用重音演唱也不会阻碍吸气,也不会影响咬字吐字。同时结尾处的元音字母也可以以短促有力的形式收尾,充分表现出了演唱者的愤怒情绪。所以意大利语言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再配以创作者精心谱写的旋律和科学的美声唱法,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语言之美和音韵之美。

  (三)舒适的音区

  在意大利艺术歌曲出现之前,欧洲各国并不乏高难度的演唱曲目,有的演唱者为了追求炫技甚至不惜损害身体健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艺术歌曲油然而生。其在创作之初就明确了演唱对象不再是那些炫技的阉人歌手,而是普通人。而普通人的演唱音域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意大利艺术歌曲的音域普遍不高,多数作品都在十度以内,演唱者经过简单训练后都可以从容演唱。这对于众多声乐初学者而言是十分友好的。在小字一组到小字二组之间的音域,正是声乐学习中最合适的音域,只有先在中声区建立起了稳定的歌唱状态,才能为今后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多数作品中的旋律常常伴有连线,音量常用渐强和渐弱,并配以简单清晰的节奏,获得了演唱者的一致认可。以《尼娜》为例,这是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悲歌,旋律轻柔,情感真挚。作品采用了小调式,旋律多是小二度上下的级进,用来表现母亲对逝去女儿的哀思和呼唤再合适不过。也正是源于这一特点,使得艺术歌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并一直传唱至今天。在当下的音乐会、音乐赛事上,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身影更是屡见不鲜。

  (四)经典的结构

  曲式结构对音乐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科学而严谨的结构可以保证乐曲规范有序地向前发展,否则便会杂乱不堪,毫无章法。意大利艺术歌曲之所以可以传承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经典的结构。通过对多首曲目的分析不难看出,意大利艺术歌曲多以单三部曲式为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细分为带有再现和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调式统一,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符合演唱者和听众对于均衡美和对称美的审美需要。而一些带有再现段落的曲目则可以加深听众的记忆,更加便于学习和传唱。以罗西尼的《诺言》为例,罗西尼是一位学院派作曲家,对音乐结构自然是极为看重的,而且对三部曲式尤为钟爱。这首《诺言》便采用了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分为引子、A、B、A1和尾声五个部分。引子部分是1—11小节,速度为小快板,并带有明显的舞曲色彩,营造出了欢庆的氛围。A部分是12—39小节,共有五个乐句组成,这五个乐句之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a乐句呈现出主题材料,a1乐句则是其变化和重复。b乐句是a1乐句的下行模进。c乐句是该段的高潮,然后从d乐句结束本段。B乐段是40—64小节,调式转为了降E大调,旋律虽然多是之前的重复,但是罗西尼加入了诸多表情记号,获得了良好的对比效果。A1部分是65—88小节,是对A部分的完全再现,主要起到了呼应和强调的作用。尾声部分是88—108小节。虽然是尾声部分,但是罗西尼仍然为该段加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并且改变了原有的节奏形式,通过不断地重复让情绪得到了强调,最后在主音上结束全曲。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看出,多数意大利艺术歌曲的结构都是十分规整的,每一个部分在充分发挥各自功用的同时,又有机组成为一个整体,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正是作曲家们严谨创作态度和精湛创作技法的直接体现。

  三、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音乐特色

  《尼娜》是一首历史悠久,家喻户晓的古典艺术歌曲。其最先出现于歌剧《三个可笑的求婚者》,后来在将多部歌剧中的精彩唱段汇集成册时收录了该曲,但是却没有署名。该曲的表现内容十分简单,就是母亲对沉睡中女儿的呼唤。但是从当时来看,仅仅是这个简单的主题,却是带有鲜明时代性和人文性特点的,作品也由此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一)简洁的歌词

  因为作品表现内容是母亲对沉睡女儿的呼唤,所以该曲在歌词上并不像《在恒河的阳光下》《诺言》等富含诗意和哲理,而是呈现出了短小精炼的特点。这位母亲深情地唱道:“已经三天了,我的小尼娜,你在床上静静安眠。木鱼,鼓、铜锣,请你们替我把她唤醒,不要让她长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曲的歌词是直抒胸臆的,虽然不如其他作品的歌词那般丰富,但是却更加直观突出了作品的悲情色彩和母亲对女儿关爱,也为作曲家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二)精炼的曲式

  同样是受制于篇幅限制,《尼娜》并未采用意大利艺术歌曲中最常用的三部曲式,而是采用了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宁静而凄婉,旋律进行沉稳和舒缓,速度为小行板,围绕着属音、下属音进行乐思的陈述。第二部分中,想到女儿已经三天未醒,母亲也是更加着急。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并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力度也变成了f,母亲也随之发出了最深情的呼唤。第二段的后半部分则再现了第一段中的部分材料,即对第一段的补充和再现,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最后在一个自由的装饰音中结束了全曲。

  (三)动人的旋律

  意大利艺术歌曲在诞生之初,就把旋律作为了创作的重点。诸多创作者都认识到,在纷杂的和声与配器中,只有旋律本身的动听才能真正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否则音乐便是苍白和僵硬的。《尼娜》无疑是这方面的代表,其虽然篇幅短小,而旋律却是流畅而深情。作者先选用了小调式和小行板的速度,让演唱真正成为心声吐露,也由此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同时,该曲旋律中的音程也是极具特色的。最常见的小二度音程却发挥出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对这位母亲哭泣、抽噎的真实描绘;一方面则通过二度的连接不断推动情绪发展,直到迎来高潮。可以,这首作品的旋律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范之作,在看似平缓的旋律线下,隐藏着最深刻的情感,颇有几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和意味。

  (四)灵动的伴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标志,而且在意大利艺术歌曲中,作曲家都对钢琴伴奏极为重视,其所起到的不再是简单的衬托作用,而是和旋律有机组成了一个整体,在营造音乐氛围、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旋律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这首《尼娜》堪称是一首典范之作。在乐曲的开始处,右手的低音部分,也就是钢琴的中声部中,隐藏着一条与人声相呼应的二度旋律线条,对旋律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也使音响效果得到了丰富。在第二段中,为了表现出母亲悲伤的情绪,作者在开头部分使用了强音的柱式和弦,直接推动着乐曲进入了高潮。除了该处的柱式和弦外,其余部分均采用了平稳的分解和弦,让乐思在均匀、安静的气氛中徐徐展开。创作者精心谱写的钢琴伴奏,不仅给了演唱者在节奏、速度、音准等方面的辅助,更让琴声和人声完美融合在一起,获得了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四、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演唱处理

  (一)深入分析作品

  无论是意大利艺术歌曲还是这首《尼娜》,都是人类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经典。所以演唱前对作品全面的分析和体验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才能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地认识,并做好相应的演唱准备,确保准确、理想的演唱效果。具体而言,作品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意大利艺术歌曲的了解。演唱者应对意大利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总结,把握其基本特点。通过分析可知,意大利艺术歌曲多采用诗歌作为歌词,以钢琴伴奏乐器,旨在使主观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多数作品都饱含着浓郁的情感。在演唱过程中,人声和琴声的结合尤为密切,只有两者的通力合作,才能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其次是对这首《尼娜》的了解。虽然这首作品的作者不详,但是仍然可以从时代角度获得对作品的直观认识。作品主要对一位母亲形象进行了刻画,将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色彩的。由此也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掌握作品的结构,明晰每一部分的内容,事先做好技术方面的准备,并形成预期的演唱效果。这个分析过程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演唱之路也就越顺畅。

  (二)把握语言特点

  前文中提到,意大利语是最适合歌唱、最适合美声唱法的语言。而若想实现这种契合效果,则需要演唱者对意大利语言特点有充分地把握。首先,意大利语母音音色纯正和圆润,大部分发音都是元音,这在语言学上是独一无二的,并具有独特的歌唱优势。在歌唱中语音清晰,节奏均匀,语速流畅,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而且不论是简短还是复杂的单词,意大利语都不会戛然而止,而是仍然用元音收尾,语言的整体感更强。在这首《尼娜》中,首先要对a、e、i、o、u五个元音进行发音练习,将其先放置在咽腔内,然后再进行辅音和元音拼读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先不忙于演唱,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再加入节奏节拍,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语感。其次要掌握意大利语一些基本和特殊的发音规则。比如在该曲中,“Che”中“ch”,当“C”在元音“e”和“i”之前,且加入了不发音的字母“h”后,发“k”的音。“Pifferi”这里的“p”应该发“b”的音,类似于浊辅音。在掌握了发音规则后,再根据发音特点选择合适的歌唱方法。比如在“Tre”“giorni”等大舌音的练习时,需要首先放松舌头,将舌尖轻轻定住上牙的牙龈,然后通过气息自然带动舌头的震动。练习熟练后再加入元音和辅音,最终获得轻松自然的歌唱效果。

  (三)灵活运用气息

  气息是美声唱法中的关键环节,对意大利艺术歌曲的演唱效果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首先,需要演唱者在气息上具有耐力和支持力。虽然该曲音域不高,但是乐句的连贯性强,中途不能换气,否则就会影响到歌唱的连贯性。所以要通过呼吸器官肌肉的紧张度,让呼与吸之间形成一种对抗,在横膈膜下降的基础上,腰部肌肉向外扩张,并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始终保持该状态。其次,该曲中有大跨度的音程,对此需要演唱者提前做好气息储备,唱到该处时让气息瞬间到位,实现自然流畅地衔接。再次,该曲中的力度变化较为频繁,同样需要通过气息进行控制。比如第一段的整体演唱力度较弱,第二段则是突然增强,此后则是渐强和渐弱的交织,在演唱时要合理控制气息的冲击力,加强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避免喉咙发力。最后,要通过气息获得统一的音色。意大利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典雅的,体现在音色上,就是音色自始至终都是统一的。加之这首作品速度均匀,旋律进行平稳,所以更要追求统一的音色效果。需要演唱者实现合理分配和设计每个音的气息,给人以从容、自如的歌唱感觉。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意大利艺术歌曲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且普遍有着精致的形式和炽热的情感,每一首都是声乐艺术精品。而且从演唱角度来看,美声唱法和意大利语的结合更是珠联璧合,可以使演唱呈现出多重美感特征。因此在今天的声乐演唱、欣赏和教学中,理应对意大利艺术歌曲有充分的重视,通过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可以让学习者获得多项音乐素质的提升。这既是意大利艺术歌曲的价值使然,也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学习生涯中的一堂必修课。

        参考文献:

  [1]魏百卉.古典意大利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及在声乐学习中的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陈萌萌.托斯蒂意大利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J].音乐生活,2022,(07):85.

  [3]刘娜.声乐初学者如何学习意大利艺术歌曲[J].黄河之声,2019,(03):38.

  [4]刘冰.论意大利艺术歌曲的特征和艺术价值——以《阿玛丽莉》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