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剧排演实践研究——以《秋裤与擀面杖》为例论文

2024-09-14 15:32:1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音乐剧是一种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随着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音乐剧排演课也逐渐进入更多的高等艺术院校。其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声乐、台词、表演、形体、重唱、合唱等,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舞蹈基本功及较强艺术表现力的“声、体、形、表”全面发展的人才。
音乐剧是一种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随着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音乐剧排演课也逐渐进入更多的高等艺术院校。其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声乐、台词、表演、形体、重唱、合唱等,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舞蹈基本功及较强艺术表现力的“声、体、形、表”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等艺术院校中音乐剧排演课概述
在高校开设音乐剧排演课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实践中锻炼专业能力以及对表演的理解力。一个完整的音乐剧作品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在排演过程中激发学生潜力,在剧本的演绎、舞台编排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
音乐剧排演课的开设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舞台单一的形式不同,音乐剧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舞蹈形式、精妙的舞台设计、诙谐幽默的表演等来表达,因此,音乐剧排演课符合当前创新教学的思想理念。
二、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概述
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由张文潇导演执导。张文潇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先后任职于中国歌舞剧院和日本四季剧团,拥有近1500场剧目的演出经验。张文潇导演携主创团队从2013年开始创作《秋裤与擀面杖》,历时4年。该剧于2017年10月19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2018年2月28日在上海文化广场进行演出,同年10月10日又在北京海淀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随后在京津两地巡演。
《秋裤与擀面杖》是一部以现实题材为基础的新兴的原创音乐剧,通过讲述群舞演员沐馨的“北漂”生活来展现当代青年人追梦历程中的喜怒哀乐。在剧中,怀揣着舞蹈演员梦想的女主角沐馨离开家乡独自来北京闯荡,租着便宜狭小的房子,结识了同样“北漂”的男主小黑并与其展开热恋,在经历各种工作面试的碰壁后,终于找到一份在旅游景点做群众演员的工作。此后两年时间里,沐馨到处当伴舞,努力寻求各种机会。但母亲的“空降式突袭”把沐馨打得猝不及防,沐馨拼命掩饰自己拮据的生活状态但最终还是被妈妈拆穿。妈妈希望沐馨回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沐馨却想留在大城市继续追求梦想,两代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面对压力,沐馨最终妥协了,与妈妈回到家乡做起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与男友小黑开启了异地恋。后来,卧病在床的姥爷讲述起当年妈妈“擀面杖”的故事,也让妈妈认识到了所谓“成长”对沐馨的意义。最终沐馨获得了妈妈的理解,并开始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本剧在场景设计上十分“接地气”:撸串儿、喝酒、骑自行车兜风、小得可怜的屋子,这一幕幕取材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使观众容易产生带入感,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秋裤与擀面杖》通过群舞演员这一角色真实反映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聚焦小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与社会问题。《秋裤和擀面杖》是为所有留在北京漂泊打拼的年轻人的一次发声,替他们表达出了对长辈无法诉说的心里话。
三、音乐剧课程设置与排演设计——以《秋裤与擀面杖》为例
(一)剧目内容的选择
首先,《秋裤与擀面杖》的剧目在内容上非常真实,讲述的是以女主角沐馨为代表的“北漂”青年的故事,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式的家庭矛盾。舞台上演的不是戏,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该剧属于现实题材音乐剧,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有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剧中的人物设定阶层丰富,有“北漂”的群舞、房产中介、游乐基地老板和员工,充满了市井小人物,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其次,该剧故事的时代背景也与当下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梦想这一主题也是格外催人泪下。家人的固执和女主角内心的坚持、新一代与老一代的观念冲突都折射出了现如今青年人所面对的问题。
再次,该剧通过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将生活化的唱词和富有对话性的优美旋律完美结合,更能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中。例如,沐馨的抒情独唱《一分半的光盘》挑起观众的泪点;对唱唱段《自行车上的爱情》诙谐幽默;最后的大合唱《投入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另外,该剧在舞台设计部分也别出心裁,布景十分贴近现实,展示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梳理剧情,调动观众情绪。
最后,作为在高等艺术院校排演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其通过在校园内的演出宣传可以让更多学生了解和体会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所蕴含的人生价值,激励更多学生追逐梦想,进而引导学生对音乐剧产生兴趣,并通过深入学习和排练,在课程中发现问题并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和表演力,体验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提升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
(二)人物塑造与思想剖析
第一,我们要进行剧本分析,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围读剧本,分析剧本的台词与各个片段,梳理各个角色之间的人物关系、剧目发生的时间以及所处的环境,共同选取重要的片段进行排演。这一过程也是增加师生互动、体现音乐剧排演教学作用的重点环节。
第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分析各个人物、熟读剧本后自主撰写人物小传,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在全剧冲突和行动中的重要意义。
在选角上,要选取性格贴近角色的演员,在主要人物的选角上更要求演员有灵气、有想法,能够琢磨剧中人物性格,并配以眼神动作,同时台词功底和声乐演唱能力也要支撑得起角色。例如,剧中女主角沐馨是一个有一些傻气、天真但又真诚的追逐舞蹈梦想的年轻人,她的身上有着冲动又理智的矛盾感。这个角色对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配合大量台词与夸张的表情动作,在形象上需要身形相对娇小苗条、有一定舞蹈功底。因此剧包含大量唱段,要求女演员有较好的声乐演唱能力。另外,对于剧中“导演”的角色,从小喜欢跳舞。虽然天生条件不好,在面试中也被屡屡拒绝,但他通过后天努力成为导演,“投入”二字就是他对梦想最大的渴望与尊重。选角上需要一个身材稍瘦的男生,要有一定的舞蹈功底,能做出标准的舞蹈动作,能高度配合与沐馨的对手戏。
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涉及亲情、友情与爱情,在多个线路中穿插着主角奔向梦想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与个性特点。只有在深入分析剧本之后,再对人物的思想进行剖析,才能更充分地塑造人物。例如,片段《一分半的光盘》由女主角沐馨演唱,与其说是演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叙述。歌词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修辞,没有莫名其妙的痛苦和令人尴尬的励志。在这个片段当中演员需要仔细琢磨角色的内心,通过普通的语言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歌词中“脸被挤得贴在车窗上面,发烧38度3”都是对平凡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生活中的心酸与无奈的表达。她每时每刻都在感谢平凡生活中遇到的给予她温暖的老张、赵姐、李哥等人。“感谢你们,有活儿都叫着我”是她在生活中的小确幸。“每个人都笑着向阳光奔跑,我跳我跑,我跳我跑,妈妈你能否看到”是她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和不顾一切勇敢前行的精神体现。片段《自行车上的爱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表演,表现小黑的幽默健谈和天生乐观的个性。在与沐馨的爱情中,他始终是一个乐天派,给予沐馨能量。片段《投入的感觉》是最能体现当代年轻人精神的片段。沐馨与大导演的碰面从追逐舞蹈梦想这个话题展开。沐馨来到大城市打拼,即使做小群演也非常自豪,她带着一点倔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向往。这要求有更多的微表情,以表现沐馨身上天真的稚气和勇往直前的冲劲。
(三)排演过程
音乐剧的排演过程要遵循先局部后整体、先大体后细化的原则。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在唱段与片段的选择上,将根据学期的时长、内容开展的进度以及校内资源的利用,选取当中较为特色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排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片段:(1)《自行车上的爱情》(初到北京的沐馨与小黑,年轻与率真的甜蜜爱情);(2)《一分半的光盘》(沐馨远离家乡“北漂”打拼的心路历程,充满委屈、无奈与倔强的乐观);(3)《异地恋》(沐馨与小黑因现实问题面临情感危机,异地恋的开始);(4)《投入的感觉》(沐馨遇导演,在回忆中展望未来,以“投入”展开对梦想的追求与期待)。以上台词唱段作为重点的排演片段,表现不同时期主角的不同心境。
首先,戏剧方面的排演。学生要熟悉各自角色的台词,提前观看剧目视频,了解剧目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与冲突等,完成初步的自我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剧本台词的围读,针对学生台词的语调、重音与换气口的处理给出指导性建议,并要求学生在台词处做标注笔记,增加记忆点。同时,学生也要熟悉其他角色的人物台词,特别是与自己有对手戏的角色,以保证在进行角色对话时台词衔接的连贯性及角色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例如,《自行车上的爱情》中,小黑与沐馨爱情的甜蜜、对未来的憧憬要通过语气的变化表达出来。《异地恋》片段中小黑与沐馨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产生的不同心理活动要通过幽默的语气来表现小黑的性格。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戏剧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进行表演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角色的理解能力。一组演员进行片段排演时,另一组演员在一旁观摩并做好观摩笔记,在排演调度过程中,两个小组可以互相点评,在互相学习中对角色进行润色,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其次,音乐方面的排演。音乐剧表演中“声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可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听音频等方式熟悉歌曲的音准、节奏和律动,对剧中歌曲的风格进行分析,掌握歌曲要表达的情绪,以便配合戏剧表演诠释出人物的特点。教师要在这方面进行专业的教学指导,组织学生每周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声乐学习,帮助学生加强在气息上的支撑运用,提高声乐演唱能力,检查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和诠释的完整性,以确保最终演出的稳定发挥。例如,在《一分半的光盘》片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改变发声状态来表达沐馨对现实生活的心酸与无奈,加强胸声和气声的平衡运用以达到演唱效果。
再次,舞蹈方面的排演。形体、舞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协调自身肢体语言,组织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熟悉舞曲的节奏律动,培养乐感,循序渐进地将舞蹈动作串联起来,以确保学生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外貌特征。例如,在《投入的感觉》片段中,导演与沐馨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了优秀的舞蹈家和努力的打工人形象。学生要通过肢体动作表达两个人不同的身份特征。
最后,舞台方面的布置。经过台词表演、唱段和舞蹈等方面的排演训练后,就进入到后期的舞台整合阶段。学生需要根据原剧的剧情场景和人物活动空间来布置相应的舞台道具、灯光等,演员的服装也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体现出音乐剧课程设置和排演设计的作用。
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是一部新颖有趣的反映现在年轻人精神生活的优秀戏剧作品,通过对其片段进行学习分析再到对片段的排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使学生对音乐剧排演有更深层次的探索。音乐剧排演的实践研究过程是对高校音乐剧课程设置和设计的一次自我审视,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在音乐剧课程排演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克服教学困难,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探索出一条培养音乐剧新兴人才的新道路。
